计算教学与应用教学的关系

来源 :教学世界·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shan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标准》提出的具体要求主要包括: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提出各种问题;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数学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在实际情境中理解什么是比例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探求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规律和变化趋势。计算教学与应用教学是数学教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一、计算教学为应用教学做铺垫
  
  计算内容在小学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它的掌握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也是他们今后参加工作所必须的最基本技能。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整数、分数、小数的四则计算。小学数学主要教学:口算、笔算、珠算、估算、简算几种计算方法。
  计算教学的成功与否会直接影响着应用教学的效果。因此,计算教学便为应用教学做了铺垫,只有在很好的掌握了计算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后,才能在应用教学的计算当中如鱼得水,并应用自如,学生对应用教学也就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便更好的学习应用题内容,反之,学生既不能学好应用教学,反而会对应用教学产生恐惧感,对乏味的计算也会产生厌倦感,也会丧失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对于学生来说,学好计算就是对应用题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如五(2)班今天要上体育达标训练课,要求分两组进行投掷垒球训练,即男生、女生各一组,老师准备了20个垒球,你认为怎样分较合理?学生提出两种意见:一是平均分,即男、女生分到同样多的垒球;二是按人数多少分,即人多分到的垒球多,人少分到的垒球少。通过讨论、争议取得共识:按人数分较合理。然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男、女生各分到多少个垒球?
  学生研究信息。思考:已有的信息是否理解?能否解决男生、女生各分到多少个垒球,求这一问题还需要了解什么信息?(教师在学生思考后提供男生30人、女生20人的信息。)接着各自独立思考,提出解题设想。有的学生应用分总关系来思考解题方法(30:20=3:2,即是男生3份,女生2份,共5份。男生分到:20÷5×3,女生分到:20÷5×2);有的學生运用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来思考;有的学生运用正比例关系来解决。
  又如在学生掌握了按比例的解题方法后,设计这样的习题“蔬菜专业大户王大伯有一块地,面积是1600平方米,要种一些蔬菜,请你帮忙出出主意,种那些蔬菜?按什么样的比例分配?并算出各种蔬菜的种植面积。”
  从上面的两个例子可以看出无论学习哪一道应用题都必须用到相关的计算方面的知识,因而计算教学为应用教学做铺垫的观点更是有根据的,不是凭空想象的。
  计算是人们生活、学习、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学习了计算方法后,应该将这些方法的实际应用介绍给学生或让学生利用这些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应用问题。
  
  二、应用教学是计算教学的升华
  
  应用数学的出现,使数学这门科学更具活力,使数学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数学教育家H·Freudenthal所言: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还要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而计算就是帮助我们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工具。要想真正理解这一点,就必须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计算知识积极实践。
  应用教学便是联系实际的问题,将数学知识和实际联系起来,可以使学生正确认识数学乃至科学发展的道路。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新知识从现实生活问题引入,使学生借助这些有实际背景的问题,加深对所学的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自己成为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小学阶段的学习是人的终身教育的起始站,学习数学不应仅仅是为了获取有限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能在学习应用题中,运用计算的有关知识,让他们在其中自由自在快活地遨游,让他们尝试学习数学的快乐,并扎实好数学知识,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和终身学习打下基础,由此,“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应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把计算教学运用到应用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应用教学也将计算教学提升到一个更高的知识层面,为进一步的计算教学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使计算学习学有所用,在应用题学习过程中运用自如,应用教学也是计算教学的最终归宿。
  总之,计算教学与应用教学相统一,它们是数学教学的两个重要方面,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没有了计算教学,应用教学就无法正常教学;没有了应用教学,计算教学就乏味、无趣,没有学习的目标。因而,它们是不能孤立出来的,而是互相渗透,互相融合,互相利用的。并且,在以后的教学中更是要互相结合在一起,共同筑建一个完整的数学,为以后的数学教学提供更有利的条件,也为以后的数学发展提供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河北省元氏县第九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教学是一门艺术,指导学生复习更是一门科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当然也应该是复习的主人。要明确导向、把握目标、抓纲务本、突出主体、优化训练。  关键词:初中毕业 语文 阶段复习    教学是一门艺术,指导学生复习更是一门科学。中考语文总复习,是以巩固初中阶段所学语文知识,并重新组合知识系统,有序地进行语文知识及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应用、迁移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的。只有充分发挥学生在复习中的
期刊
摘要:体育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既有教师的教,又有学生的学。常规的教学方法是老师先讲动作要领,作一些示范,学生跟着学。  关键词:体育 教学 学生 自主 培养    《体育与健康》的教育教学,从学习角度来看,它是一种特殊学习的过程,是应该建立在学生自主锻炼基础上的课堂教学活动,是一种师生平等、爱心交流、人际契合、相互尊重共同创造展示的课堂。在《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过程中,我着重对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学
期刊
文章合为时而著,高中生的作文是一种创造活动,是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媒介,应该体现出时代的流行色彩。在写作中,丰富的有时代色彩的材料能够更加有力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也能给读者以感染力,引起读者的共鸣。所以在材料的运用上要谨慎行事,所选材料要新,体现人文精神。这就是说材料要真、善,富有时代感、人文性,体现出道德修养和文化积淀,与新生活、新事物紧密相连。    首先,运用材料要避免旧、滥、熟    新闻
期刊
摘要: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新教材的使用,更强调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教师可以通过日常的教学反思转变观念,改进教学策略。所谓反思性教学,就是教学主体(教师)“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熊川武《论反思性教学》)。  关键词:反思 小学语文 教学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新教材
期刊
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创设问题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这一需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创设情境、依托情境,让新知在情境中产生、教学过程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中的问题情境,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下面结合实际自己教学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期刊
摘要: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启动器,是创新精神的摇篮。无论古代中国还是古代西方都十分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新课标下的中学语文教学尤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 问题意识 培养    整个人类的发展史就是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历史,人类的文明史就是问题的演变史。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仅仅是方法和实验的过程,而提出
期刊
削球是我国乒乓球传统手法之一,也是乒乓球防守技术之一,削球技术正在向转,稳、低、攻方向发展。  削球是利用球拍的摩擦力切削击球的一种技术。击球时,球拍后仰,由体侧上方向前下方挥拍,挥拍呈圆弧路线,在球的下降期触球的中下部。具有球速慢、弧线长、球下旋等特点。是一种防守技術,以其旋转和落点变化威胁对方。有近削、远削、加转削、不转削、削逼角球和削弧圈球等。   削球的重点难点是手臂、腰、腹和腿的协调用力
期刊
摘要: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自主的认识过程,是学生个体将外在的知识观念转化为其内部的精神财富的过程, 离开了学生自身这样一个积极的,主动的内化过程,教师任何主观的灌输都是徒劳的。  关键词:学习 自主    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教育界的一种共识,我们只有让学生在内心深处生发出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欲望,才能从根本上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成为二十一世纪合格的人才
期刊
郑渊洁的童话以丰富大胆的想象、别具一格的构思,在二十世纪的七八十年代的中国,掀起了一股童话热。他因笔下的皮皮鲁、鲁西西、舒克、贝塔和罗克等众多形象而拥有亿万读者,连成年人也被吸引,其童话被誉为“适合全家所有人阅读”。《舒克和贝塔历险记》是郑渊洁的代表作,两只小老鼠是故事的主人公,舒克的聪颖知性,贝塔的朴实挚诚,特别是两只小老鼠身上闪烁着的人性光芒,让人印象深刻。这篇童话还包含着不少生活化的教育学理
期刊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学生的理解、鉴赏能力有限,对课文静止、平面的语言及潜藏在字里行间的美难以领悟、体会的。因此教师须运用自身从文章中体会到的感情去熏陶、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引起学生或优美、或丑恶、或崇高、或卑劣、或悲痛、或可笑的感觉,从而在精神上得到愉悦和陶冶。进行美的教育,捡起曾被丢失的那块宝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