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有效指导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mgu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增强教师指导的有效性,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注重突出学生主体,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但同时也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而目前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方式、指导行为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偏重活动形式,忽略具体活动方法的指导;偏重学生活动方案,忽略教师指导方案;等等。如何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教师的有效指导?以下笔者以《将问题转化为主题》的教学为例,对这一问题作一具体分析。
  一、适切的目标:有效指导的奠基石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之前,自己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并按照目标选择相应的指导方法。而在实际课堂中,有的教师因为教学目标不清晰,导致方法指导的有效性大大减低。
  【案例一】问题论证阶段教学片段
  师 由于我们提出的问题多、杂、乱,有些问题过于简单,所以我们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具体来说,我们可以按以下三步来进行:(1)意义;(2)信息收集的渠道和方法;(3)我们现在的能力。下面我们举个例子,如果问题是“为什么中小学生近视越来越多”,那么意义和可采用的方法分别是什么?
  生1 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可以了解我们近视的原因;二是我们可以做好预防工作。
  生2 可采用调查、采访等方法。
  师 好,同学们用刚才所学的方法,对其余问题进行分析,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最后由小组长汇报筛选后的问题,分别说出它的意义和方法。
  众所周知,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要把“问题转化为课题”,即针对学生提出的原始问题,进行“梳理—论证—取舍—转化”。所以教学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对原始问题进行梳理论证。梳理和论证可以同时进行,也可以分步进行,关键是要围绕学生提出的原始问题进行。“案例一”中的教师在引导学生论证问题的时候,只是举了个例子就让学生对自己小组内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最后汇报一下结果。对初中生来说,这样的方法指导难免有些抽象,不易理解。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学生最吃力的就是分析与归纳问题。虽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但不是不要教师指导。教师要按一定的原则选择相应的策略,有序高效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在《将问题转化为主题》的教学中,我们须明确如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初步掌握问题筛选的方法;(2)理解科学性、实用性、可行性,并初步学会从科学性、实用性、可行性三方面分析问题;(3)知道主题名称是由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组成的;(4)初步学会用“梳理—论证—取舍—转化”的方法将问题转化为课题。
  2.能力目标:在思考、讨论和练习中提高分析能力、语言表达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进行学习和活动的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对问题进行质疑;能对事物进行价值思考;获得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从科学性、实用性、可行性三方面论证问题。
  2.教学难点:课题题目的表述。
  二、巧妙的策略:有效指导的金手指
  根据《将问题转化为主题》的教学要求,我们可以把课堂教学划分为三个阶段四个环节,其具体框架如图1所示。
  (一)问题展示阶段
  在前一课《晒晒我们的问题》中,学生已经提出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节课要将这些问题转化为主题。
  (二)问题分析阶段
  该阶段可分为两个环节进行。
  首先是问题梳理。在学生提出的原始问题中,有些可能过于简单,有些可能过于深奥或不具备研究条件,教师先要指导学生对自己提出的原始问题进行分类,再去除可直接回答的问题,整合相似或相包含的问题。
  【案例二】问题分析阶段教学片段
  师 同学们提了这么多的问题,我们不可能一个个研究过来,所以我们首先有必要对问题进行适当的梳理或者是归类。我们可以采用“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三步法来分一下类。对于“是什么”这一层次的问题,回答起来比较容易,我们可以先把它删去;而对于“为什么”“怎么做”这一层次的问题,回答起来就比较复杂,要解决这一类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下是同学们提出的5个问题(用多媒体展示):(1)课间活动的器材和组织情况怎样?(2)用晚餐排队的时间太长;(3)学生吃中饭浪费比较多;(4)放学时,为什么校门口交通拥挤?(5)桥有哪些种类?在这5个问题中,第5个问题属于“是什么”的问题,通过资料查找很容易解决,所以我们可以先把它去除;第1个问题属于“怎么做”的问题;其他3个很明显是属于“为什么”的问题,回答起来比较复杂,所以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
  面对学生提出的很多问题,这位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三步法”对问题进行初步梳理,去除一些“是什么”的问题。这是较为科学有效的指导方法。
  其次是问题论证。梳理后留下的问题能否成为可以研究的问题呢?教师要从科学性、实用性和可行性三方面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论证。经过科学性、实用性和可行性的论证后,学生可以对问题是否适合研究作出判断,并决定取舍。取舍问题并不是简单地放弃不适合研究的问题,而是要对打算放弃的问题作“稍微改动”或“缩小范围”,使之变成适合研究的问题。
  (三)问题转化阶段
  在适合研究的问题确定好以后,我们还得将问题的名称进行转化,转化为研究主题的名称。因为问题名称的叙述方式是疑问,课题名称的叙述方式是“陈述”。如何将问题名称转化为课题名称呢?先要让学生知道课题名称包含了什么,如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还要让学生知道课题名称表述的类型。
  所以,整个教学过程都要以学生提出的原始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把原始问题转化为主题。既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又要强调教师的有效指导。这当中最难把握的是一个度的问题,如教师引导过多,就会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把学生拉进自己预设的圈套中。如有位教师在问题论证的时候,用多媒体出示了一张表格(如表1所示),然后引导学生按照表格的形式,对每一个问题进行了论证。
  这种以表格形式去引导的方式,显得有些呆板,难免会误导学生。所以教师在引导过程中,方法要科学,构思要巧妙。
  三、恰当的课题名称:有效开展的航向标
  在问题转化阶段,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为研究课题取一个好的“名字”,它对课题研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课题名称的作用是让读者能迅速而准确地领会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一个好的课题名称应当能够反映出所研究问题的最主要的信息,如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手段、研究目标和结果等。因此,研究课题的“取名”,即课题名称的表达,就是要以简洁明了、科学准确的语言传达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手段、研究目标等方面的信息,它具有概括性、指向性和限定性等特点。因此,课题名称首先要醒目得体,能指明研究的方向和焦点,准确地表达研究活动的关键内容;其次要简洁精练,一目了然,使人一眼便能清楚地看到所要研究的东西,即要紧扣研究内容,且简洁明了,避免杂乱冗长、模糊不清。如在教学中,学生开始确定了“中学生午餐浪费现象的调查与分析”这一研究课题,后来发现研究对象范围比较大,难以开展,又将其更名为 “我校同学中餐浪费现象的调查与分析”,把研究对象缩小为“我校同学”。这样一来,研究对象就非常清楚了,而且具有可行性;研究内容也很明确——“中餐浪费现象”,而且学校对这个问题也非常重视,所以很有价值;研究方法也比较清楚,即“调查分析法”。
  课题名称的确定会影响整个研究的成败。因此,研究课题名称的表述一定要结合自己要解决的问题,反复推敲,精心选择,定出恰当的名称。
其他文献
历史学科反映的是人类社会从古到今的演变过程,时间跨度大,特别是有些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如果缺少必要的学习情境,学生就会感到困惑或者无法产生兴趣,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只有创设有效的历史情境,更多地运用历史文献、历史图片、模拟历史场景等手段营造历史氛围,使那些久远的历史“重现”在学生面前,寓教于“情”于“境”,才能使学生感知历史、体验历史和感悟历史。下面笔者就以《罗马人的法律》(人民出版社版,
期刊
《孟子·万章上》云:“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下》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就是孟子提出的著名的分析文艺作品的理论命题,后人概括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这一理论强调了文本与作者之间的联系,经过后世学者的不断探讨、阐释、实践和总结,已经上升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权威,成为阐释学上的一个重要法则和方法论。而我们知道
期刊
在当前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教学只注重词汇、语法,很少考虑文本的题材和体裁,学生的阅读也就始终处于一种很被动的浅层次的状态,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对此,笔者以为,运用近年来在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地盛行“体裁教学法”理论进行教学,不失为改变这一现状的一种有效方法。所谓“体裁教学法”,指的是师生在语篇体裁分析的基础上,围绕语篇的图式结构开展教学活动。其目的是:(1)引导学生掌握属于不同体
期刊
笔者所在的中国美术学院附中,是美术基础教育学校,学生来自全国四面八方,他们是一群与普高学生的年龄相当,但心志、特长、习性、文化课基础等方面有所不同的艺术生。他们有个性,却颇有些偏执;他们聪明,但行为习惯上时有懒散;他们爱艺术,课余喜欢看美术类画册,大多时间专注地投入到绘画练习之中,致使文化课学习时间少、基础弱。作为文化课教师,我们不能只是被动地适应学生的心性,也不能对学生的不良习惯坐视不管,更不能
期刊
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史孕育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在浩如烟海的古代文化典籍中,处处蕴含和洋溢着深刻的哲理。尤其是古诗词,以其语言凝练、意象丰富、底蕴厚重的特点,成为我国文学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诗即是画,画即是诗”。古诗词音韵优美,富有节奏,形象生动,意境悠远,含义隽永。而哲学理论性强,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如果在哲学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引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古典诗词,不仅能形象地阐明哲理,加深学生的理解,收到事
期刊
蒋善琪,中共宁海县委委员,县教育局局长、党委书记。自担任现职以来,致力于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先后在《中国教师报》《浙江教育报》《领导科学论坛》等报刊发表了《彰显特色 提升全员 着眼未来——三大工程两大模式创新宁海师训》《开拓创新,全面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制度改革》《推进县域教育现代化进程的策略思考》等文章,倡导和践行“立德树人,和谐发展”的教育管理理念,为宁海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而用心用情,成
期刊
编 者 按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个具体目标。近年来,浙江省奉化中学较为系统地开展了“跨学科主题协作教学”的实践研究,主要包括跨学科主题课程开发、跨学科主题课程教学、跨学科主题教研活动、跨学科主题探究活动等方面。这样的研究,无论是对丰富跨学科教学理论,还是对促进跨学科教学实践,都有积极意义。  陈鲁焕,现任浙江省奉化市教育局党委委员、奉化中学
期刊
【名师档案】任教于绍兴市第一中学、被学生称为“赵姐、赵阿姨”的赵寅芬,是浙江省中学历史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新课程历史学科指导委员会成员,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兼职硕导,浙江省中学教育研究会历史分会理事,中国少年科学院优秀辅导员。  她是一位教育的寻梦者,从教二十八年,有着这个年龄段的人所特有的淳朴、谦和、坚韧和勤勉。她总结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三个“座右铭”:漫漫教坛路,“天道酬勤
期刊
为了解新教师(专指上岗三年内的教师,下同)的成长情况,自2011年下半年始,笔者开展了对新教师的调研。在听了一些新教师的课、与一些新教师进行了交谈后,笔者发现,新教师们虽然都会接受一年试用期内180学时的专项培训,学校也会安排老教师与新教师一对一的传帮带,但他们对担任教师这一角色,或多或少有点茫然,不知道怎么去扮演好这一角色。如何帮助新教师尽快实现从学生到教师身份的顺利转变,以下笔者对这一问题作一
期刊
【名师档案】朱益群,1962年8月出生,浙江省嘉兴人,大学本科学历,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现就职于海盐县教育科学研究所,担任浙江省中小学语文名师名校长工作站初中语文工作室导师、嘉兴市诗词楹联创作部副主任,为全国优秀辅导教师、浙江省教科研先进个人、嘉兴市首批名教师、嘉兴市新世纪专业技术带头人、嘉兴市教坛新秀,获嘉兴市“优质课”、嘉兴市“双高课”一等奖等。在海盐县武原中学任职期间,创办的东方潮文学社被评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