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社团语言学习法”的教学策略

来源 :当代学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onis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团语言学习法”是“全人”教育观在外语教学上的体现。它在学生,教师,话题选择,课堂组织等方面有不同的教学策略。这一教学方法正受到越来越多中国教育者的关注。
  关键词:社团语言学习法;教学;策略
  
  一、引言
  
  “社团语言学习法”是Charles A. Curran及其同行创立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运用咨询法(Counseling-Learning)原理教授语言,其中包含着许多新人文主义思想,被认为是人文法(Affective-Humanistic Approach)的代表。在这种教学法的课堂里,学生坐成一圈,教师游动于圈外,学生要学什么,由老师译成目的语,学生就学这些译成目的语的句子,并通过各种方式掌握运用。学生没有教材,教师也只有一个隐形的计划,因为教材被认为是学生学习的障碍。这种教法追求的是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结合,学生主动大胆,有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形成轻松和谐的气氛。简言之,CLL强调的是整体教育观,既重认知又重情感,是美国风行一时的“全人(whole person)”教育观在外语教学上的体现。
  
  二、“社团语言学习法”的教学策略
  
  1.学生的策略
  CLL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为重点,以讨论为基础的学生中心教学策略。学生在讨论中取得的学习成果得益于教师的正确指导,但最主要的还是取决于学生参与的讨论活动本身,学生有没有积极参与讨论,是学习成果多少好坏的成败关键。
  课堂讨论要求每一个参与者都积极地发言,并用清楚的、易于让别人理解的话语形式表现出来。从社会交际的角度来看,讨论要求参与者学会倾听别人不同的意见,尊重别人的经验和学习成果,并在平等自由的基础上与别人进行交流,以便达到共享学识、取长补短的效果。
  为了更好地在讨论中达到学习外语的目的,学生最好具备以下条件:
  (1)参加讨论的人,必须积极开口,乐意与别人交谈。于是教师就应事先考虑好,讨论是采用学生的母语,还是学生所学的目的语。当然,这里也必然需要考虑到讨论课题的深度与难度。为了保证讨论成功,学生不致因语言水平而不愿开口,我们主要使用母语,这样就没有语言能力的限制。
  (2)参加讨论的人,应当耐心倾听别人的发言。虽有积极的发言人,但谁都不愿意听,当然就无法开展讨论。如果听了别人的一点儿发言,大家都抢着表达自己的观点,不顾别人的看法而滔滔不绝,也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就涉及到第三个条件:参加讨论的人应当互相尊重。互相尊重的互动机制是该策略的一个重要环节。
  (3)参加讨论的人,作为一个集体,应当提出至少两种以上的不同话题,这样才可能激发思考,各抒己见。否则人云亦云,讨论的议题无可非议或者极其单纯,不经深入讨论即可达成共识,那么也就失去了讨论的意义。
  (4)所有参与讨论的人,希望通过集体的智慧,就讨论的主题深入探讨,并觉得他们能够在此过程中得益。由此可见,教师在讨论之前应教育学生从道德和智力两方面要求自己:一是要有强烈的参与意识,积极地发言和耐心地听取别人的意见;二是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从集体智慧中汲取知识,丰富自己的学识。
  
  2.教师的策略
  用CLL方法教学的一个本质特征就是非正式或不拘束,这也是它的长处之一。所以,教师可以采用多变的教学方法,幽默的教学风格,适当的教学进度以适应课堂环境。只要悉心安排,那种为了谈话而谈话的乏味感就可以避免,友好的氛围就可以建立起来。同学们都可以充满信心地畅所欲言,并在此过程中对自己的外语水平有所认识,有所提高。具体来说,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扮演如下角色:
  (1)顾问(counselor)。当教师有目的地训练学生交际能力时,讨论提供给学生表达复杂概念的机会,使学生学会质疑与批判,答辩与捍卫等在日常交际中不容易得到的训练。因为课堂上的讨论是在教师有组织的指导之下进行的,同学们之间的平等对话也保证了一个相对安全和轻松的环境,为自由表达思想创造了先决条件。
  (2)敏锐的观察者和热心的帮助者(keen observer and helper)。教师必须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他要对学生的反应和要求留心,还要对每个学生的特点有所了解。他们必须耐心倾听学生的意见,而不能把课堂变为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建立学生的集体信念和合作精神,帮助学生学会依靠群体的力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3)向导(guide)。教师是组织者、主持者,把握着讨论的顺利展开和确保讨论紧扣主题。教师的发言往往是指示、引导、鼓励和启发。除了作为“活电脑 (human computer)”回答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教师还必须知道如何适时地介绍新句型,提供新单词,或者辨别错误。但要注意这一过程应是微妙、适当的指导,而不是命令。
  
  3.选择讨论话题的策略
  倾听别人的谈话和参加讨论是大有益处的,这尤其需要个人或小组倾注额外的注意力。有时讨论可能会使学生感到厌烦,甚至使他们失去上课的兴趣。原因通常是教师过于放手,而学生又常常抱着错误的心态。有些教师会觉得用CLL教学随意性很大,他可以毫不费力地让学生在交谈和发言中度过个把小时;学生则希望通过一次讨论就可以在英语学习上取得成倍的功效。正确的解决办法是提高重视程度,上课前做充分的准备。
  除非教师和学生都做好充分的准备,讨论的结果不一定每次都十分理想。如果学生未做准备,讨论会出现冷场、难以深入或不了了之的无果状态。为了防止这样的情况发生,教师在讨论之前一定要强调要求学生做事前的材料搜集工作,比如说教师可以准备适当的讨论提纲,提供阅读书单或选择有趣味、挑战性强的阅读资料发放给学生。讨论之前先检查一下学生的准备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有备无患。另外,可以鼓励学生平时注意从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及网络等多种媒体和渠道搜罗资料,以便在课堂讨论中提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这样,就可以把课上得丰富多彩,充分调动课堂气氛和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
  
  4.组织课堂的策略
  课堂组织讨论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是都具备共同的特征。高质量的讨论都有目标明确、交流通畅、互相帮助的特点,而且表现出最小程度的争执、劝说与说教。参加讨论的学生均是为了达到更深的理解,而不是一味要别人信服自己的观点,或者争辩某种意见的正确与否,孰是孰非。教师是讨论的组织者与主持者,但是他们决不会占用过多的发言时间,大部分的时间都由学生来发言。教师的发言旨在提示和纠正偏题,并非期望造成师生一问一答式的互动,而是极力促成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自然互动。成功地运用CLL组织课堂讨论,教师需要采取一定的策略应对一些常见的问题,具体如下:
  (1)在讨论中我们常常会见到外向和善于言辞的学生踊跃地发言,内向和害羞的学生沉默观望。于是少数健谈的学生垄断了课堂讨论,要么影响群体接受他们的观点,要么无视其他意见的存在,这是教师必须谨防发生的。在了解全班情况的基础上,教师应当有意识地控制不让部分学生垄断讨论,一旦出现垄断,则及时干预,并用提出“反论”的办法,鼓励其他不同意见的表达,必要时可点名提问。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起着很大的作用,教师必须认可学生的贡献,并尽力给每个参与讨论的学生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
  (2)学生在讨论时常常偏离主题,造成时间的浪费,或者使讨论无果。主持教师须有较高的引导技巧,及时干预十分必要。但是教师应时刻牢记,干预的目的在于纠正偏题,而不是人为地将讨论引向狭窄的定向和获得预先确定的结论,那样讨论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某些学生在讨论中,过分地就事论事,注重讨论本身而忽略在讨论中应有的学习。发现这样的情况发生,教师也应及时中断讨论,用提醒反思或确立新方向的办法引导学生有的放矢。
  (3)控制讨论时间也可能是一个问题。教师不象在以自己为中心的讲课中那样,对教学内容了如指掌,时间计划表可以对各项活动定时分派。在讨论中,教师对讨论的内容往往始料未及,如果讨论偏题未能及时制止,就会发生时间不够用,这就需要教师注意分寸,把握方向,恰到好处地控制时间。
  
  三、结语
  
  西方的学生从中小学开始就学会参与全班性的讨论,教师也十分鼓励学生向同学表达自己的思想与主见。因此他们的自主学习风格为大学的进一步深造创造了条件。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中,教学的传统是中小学的学生惯于等待教师的“满堂灌”,以至到了大学,被要求积极参与讨论,就可能有较大的困难,显得过于拘谨和不善言谈。其实这是一个教学传统的问题,由于中国的学生习惯于单一的教学策略,习惯成自然,突然接触到新的教学策略,自然会感到陌生和无所适从。但是如果教师运用得当,加上适当地鼓励和培养学生积极发言的习惯,“社团语言学习法”在中国的课堂是行得通的。一旦学生在学习中通过此策略尝到甜头,就会十分热衷讨论,甚至希望教师少讲,而给他们更多的发言机会。“社团语言学习法”所包含的思想形成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当时“创新教学法”的基本主导思想。近年来,随着国内主体性教学问题讨论的开展,这一教学法必定会受到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关注。CLL中强调的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为改进教学提供了宝贵的反馈信息,也使教学策略的深入发掘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陈申,2001,《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郑春苗,1994,《中西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3]Geoffrey Broughton, Christopher Brumfit, Roger Flavell, Peter Hill and Anita Pincas, 1980.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M].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Ltd.
  [4]Jack C. Richards & Theodore S. Rodgers, 2000.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其他文献
摘要:律师公会和律师是开展平民法律援助的主体。平民法律援助制度是南京国民政府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近现代法制向文明、民主发展的突出表现。  关键词:南京政府时期;律师;法律扶助    法律援助是司法中为保障公民平等行使权利而对有困难者给以减、免有关费用等特殊帮助的制度。中国的法律援助制度最早出现于清末,民国时期是其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其间出现了律师制度中最具有法律援助性质的平民法律扶助制
期刊
摘要:马江战役之前,法国舰队灵活多变地军事部署使中国各支海军在实际操作中不能集中兵力;在7月31日以前,法军为达到攻击马尾海港的目的,同时又威胁南洋、北洋,处于“不能去”的困境。7月31日后法军在分散了清海军兵力后,利用海军的主动权,迅速有效地集中兵力于闽江内外,仍在南洋保持威胁力量,这样尽可能达到了集中最大兵力的要求,同时又兼顾了分散兵力的必要性,这时又使得南、北洋舰队陷于“去不成”的困境。  
期刊
摘要:公共危机管理需要应急法制,应急法制作为应对危机的手段更为有效与有序。我国应急法制存在缺乏系统的应对危机事件的法律制度,以严厉的行政手段代替法律手段等问题。必须从法律制度、控制国家紧急权、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完善危机管理法制。  关键词:公共危机;国家紧急权;应急法制;完善    法律制度一般适用于社会正常状态,公共危机使社会处于非正常状态,现代法治国家为防止公共危机的巨大冲击,制定制止公
期刊
摘要:晚清时期是中国教育早期近代化的产生期,为中国教育近代化步入起跑线奠定了基础。由此中国教育开始了引进西学、变革传统教育以适应时代发展的尝试,同时启动了中国教育早期近代化进程。由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是一种应急型的近代化,作者看来西方列强的入侵以及相伴随的文化冲击;国内士大夫阶层的分化和中国现代化运动的现实需求。推动了中国教育逐步走向近代化的征程。  关键词:教育近代化;社会因素    中国教育的近
期刊
摘要:如何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是当前公安工作中具有全局性意义的一个重大课题,通过对警民关系中不和谐因素的排查分析,提出了针对性的措施。  关键词:警民关系;和谐;原因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向全国人民提出了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和谐社会是指社会的各种要素和关系相互融洽的状态,它涉及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多重关系,而警民关系是当今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之一,警民关系直接体现着国家政
期刊
摘要:本文从分析新闻学研究生就业竞争力为切入点,提出新闻学研究生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文章分析了研究生实践教学缺乏的原因,找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高校改变教学思路、加强新闻实践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新闻学;实践环节    我国高等新闻传播教育规模自2002年以来急剧扩大,新闻院系开始大量涌现。据教育部高教司统计,截至2005年全国共有661个新闻学类本科专业点,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现代主义时期设计和艺术的学科、形式化因素和价值观念的分析,从中总结出设计和艺术在这一时段的关系,从而希望对历史中二者的关系有更深入直观的了解,也对现实中处理二者关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现代设计;艺术;价值观念;分合    一、 背景    随着现代工业体系的建立,西方哲学中的工具理性得以获得其决定性的依据。一方面,科学技术和机械化生产方式的地位确立和大力发展,使得人们大大增
期刊
摘要:政务公开是一种“制度创新”。对于公民享有知情权、参与政府事务管理、对政府工作的民主监督、对信息资源共享、推进民主政治、以及建设“诚信政府”都具有极大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本文从政务公开的理论基础、内部机理、基本构建、现实情况以及应注意的事项谈及应如何实现政务公开。  关键词:政务公开;构建;对策    政务公开是政治民主和法制条件下的产物,是近现代发展起来的制度形态。政务公开是市场经济发展的
期刊
摘要:钱钟书先生在《七缀集》里的两篇文章——《中国诗与中国画》与《读〈拉奥孔〉》,以中西互释的手法,对中西诗画进行颇具才情的、随笔式的比较,做出了诗意的学术文章。其点染和鉴赏式的阐述与同样谈论诗画关系的西方理论著作《拉奥孔》大异其趣,从中可窥见其独特的学术风格。  关键词:诗与画;拉奥孔;即兴;才情    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94年出版了修订本的《七缀集》。我看到钱先生在序里提到自己是“半吊子”和
期刊
摘要: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普遍采用多媒体教学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但对中学教学的细节加以考察,又会发现新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对多媒体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有偏差;新课程改革和新教学理念的理解与多媒体技术的整合不到位;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机制不完善,特别是对多媒体技术在形成学生正确价值观和人生态度中的重大作用认识不充分,不能对其应用环境做进一步拓展。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教学;多媒体;反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