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语文核心素养主要由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要素构成。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中及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低段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有限,表达主要凭感性经验。结合一线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将故事法应用于语文教学中,有利于学生通过故事叙述锻炼表达能力,逐步积累沉淀语言运用的经验,实现语言能力构建从感性到理性的历程。
一、夯实语言基础 激发表达愿望
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低段學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被感染的心理特点,注意力难以长时间坚持且易分散。因此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怎样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便显得尤为重要。将故事恰当融于语文教学过程中,符合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易于教师带着知识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满足其内心需求。低段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主要是直观思维,难于理解和记忆抽象或概念性词语。所以低阶段的语文教学应更加注意结合直观教学、情景教学。故事教学法也称为故事情境教学法,其教学作用生动形象,使学生乐于记忆,同时化繁为简,便于操作。
以人教版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课文《小毛虫》中第二自然段讲解为例,“小毛虫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挪了一点点。当它笨拙地从一片叶子爬到另一片叶子上时,它觉得自己仿佛周游了整个世界。” 这段话学习目标在于使学生了解小毛虫在最初生长阶段的状态,感受小毛虫形象,积累词语,体会课文语言和自己表达之间的差异。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如果自己就是小毛虫,该怎样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学生回答往往是口语白话,教师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借助文段中的相关词语表述,补充给学生“九牛二虎之力”、“挪”、“爬”等生动准确的词汇,在理解小毛虫“笨拙”的过程中,使学生夯实了语言基础,积累了语言经验,丰富了语言内容。
二、落实语言实践 增强语言能力
建构主义教学观提出:教学应以设计一项重大任务或问题,来支撑学习者的积极学习活动,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主体,例如设计真实、复杂而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和问题情境,诱发、驱动、支撑学习者进行探索、思考与解决问题。
在众多语文教学方法中,故事法独具特色,其关于语言与思维、情境三者间的联系与应用为语文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意义。故事法基于情景的认知和意义的建构对语文教学实践,发展学生语言能力起着良好的指导作用。例如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蜘蛛开店》一课,教学设计着重安排 “续编故事”的语言训练环节。《蜘蛛开店》是一篇童话故事,体裁贴近儿童心理,课文语言示范性强,是规范学生语言、训练学生表达的优秀材料。《蜘蛛开店》故事情节简单,结构反复,教师在课文展开过程中设计问题:蜘蛛开了几次店?分别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引导学生提取文中描写蜘蛛开店的语句。学生在语言提取、表述实践中发现结构特点,发现故事语言中隐藏的语言规律,在探究的过程中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锻炼语言能力。教师进而设计更具挑战性的“续编故事”任务,请学生展开想象,续编故事,讲给大家听。激发学生自主探究语言学习规律,通过语言传递、转换提高语言能力。
三、促进语言感悟 提升语文素养
统编教材主张自然渗透“立德树人”,注重思想文化传承,语文学习向语文生活延伸。注重语文核心素养,建构语文知识体系,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人文主题”线与“语文要素”线相结合。这种结构使得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更加清晰,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均衡递进,语用意识和联系生活紧密结合。
以故事法推进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教材从二年级上册便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生动有趣的安排。如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引导学生首先按照图片顺序把图片连起来,再借助图片讲故事。《玲玲的画》引导学生使用“得意”“伤心”“满意”三个词语讲故事。《小毛虫》一课,借助相关词句讲述故事。《蜘蛛开店》一课借助示意图讲故事并续编故事。《青蛙卖泥塘》一课分角色演一演故事。《大禹治水》引导学生借助相关句子,向老师同学或家人讲一讲“大禹治水”的故事。《羿射九日》引导学生通过表格提示起因、经过、结果的内容,按照一定顺序把故事讲清楚。以图片、词语、句字、示意图、表格等多种形式,提示故事要素、情节发展的线索,直观、多样、富有趣味,“有意思”和“有意义”同时具备,降低了把握整个故事的难度,帮助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习掌握故事内容的方法,语言表达从字、词、句向段落逐步递进,在落实词句积累表达基础上,构建联结新信息,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成长。
以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大象的耳朵》一课为例,课文人物对话较多,应引导学生抓住每个角色特点,体会不同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设计故事表演环节,首先请学生画出文中大象的话,熟悉大象人物特点。然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你有没有遇到过跟大象一样的情况,当时心情怎样?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将奇怪、怀疑、不安、坚定等语气自然融入故事表演中。当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表演中时,课文蕴含的道理就不言而喻了。表演之后请同学说说大象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自然而然地将课文原话“人家是人家,我是我”脱口而出,在潜移默化中把握文章主旨。教师顺势提问,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学生在人物角色启发下收获人生道理,学生在丰富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注入精神营养,实现人文要素与语文要素和谐共存,语言素养与品格涵养兼具共生。
语言能力建构是语文素养的基础要素。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实现学生语言能力建构,是每位一线教师教学实践的重中之重。将故事情境教学法与语文教学内容相结合,不仅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 更是开拓与发展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良好途径。低段语文教学合理运用故事教学法有利于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丰富语言经验,提高语言感悟、理解、运用能力,实现语言能力建构,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一、夯实语言基础 激发表达愿望
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低段學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被感染的心理特点,注意力难以长时间坚持且易分散。因此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怎样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便显得尤为重要。将故事恰当融于语文教学过程中,符合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易于教师带着知识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满足其内心需求。低段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主要是直观思维,难于理解和记忆抽象或概念性词语。所以低阶段的语文教学应更加注意结合直观教学、情景教学。故事教学法也称为故事情境教学法,其教学作用生动形象,使学生乐于记忆,同时化繁为简,便于操作。
以人教版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课文《小毛虫》中第二自然段讲解为例,“小毛虫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挪了一点点。当它笨拙地从一片叶子爬到另一片叶子上时,它觉得自己仿佛周游了整个世界。” 这段话学习目标在于使学生了解小毛虫在最初生长阶段的状态,感受小毛虫形象,积累词语,体会课文语言和自己表达之间的差异。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如果自己就是小毛虫,该怎样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学生回答往往是口语白话,教师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借助文段中的相关词语表述,补充给学生“九牛二虎之力”、“挪”、“爬”等生动准确的词汇,在理解小毛虫“笨拙”的过程中,使学生夯实了语言基础,积累了语言经验,丰富了语言内容。
二、落实语言实践 增强语言能力
建构主义教学观提出:教学应以设计一项重大任务或问题,来支撑学习者的积极学习活动,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主体,例如设计真实、复杂而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和问题情境,诱发、驱动、支撑学习者进行探索、思考与解决问题。
在众多语文教学方法中,故事法独具特色,其关于语言与思维、情境三者间的联系与应用为语文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意义。故事法基于情景的认知和意义的建构对语文教学实践,发展学生语言能力起着良好的指导作用。例如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蜘蛛开店》一课,教学设计着重安排 “续编故事”的语言训练环节。《蜘蛛开店》是一篇童话故事,体裁贴近儿童心理,课文语言示范性强,是规范学生语言、训练学生表达的优秀材料。《蜘蛛开店》故事情节简单,结构反复,教师在课文展开过程中设计问题:蜘蛛开了几次店?分别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引导学生提取文中描写蜘蛛开店的语句。学生在语言提取、表述实践中发现结构特点,发现故事语言中隐藏的语言规律,在探究的过程中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锻炼语言能力。教师进而设计更具挑战性的“续编故事”任务,请学生展开想象,续编故事,讲给大家听。激发学生自主探究语言学习规律,通过语言传递、转换提高语言能力。
三、促进语言感悟 提升语文素养
统编教材主张自然渗透“立德树人”,注重思想文化传承,语文学习向语文生活延伸。注重语文核心素养,建构语文知识体系,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人文主题”线与“语文要素”线相结合。这种结构使得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更加清晰,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均衡递进,语用意识和联系生活紧密结合。
以故事法推进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教材从二年级上册便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生动有趣的安排。如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引导学生首先按照图片顺序把图片连起来,再借助图片讲故事。《玲玲的画》引导学生使用“得意”“伤心”“满意”三个词语讲故事。《小毛虫》一课,借助相关词句讲述故事。《蜘蛛开店》一课借助示意图讲故事并续编故事。《青蛙卖泥塘》一课分角色演一演故事。《大禹治水》引导学生借助相关句子,向老师同学或家人讲一讲“大禹治水”的故事。《羿射九日》引导学生通过表格提示起因、经过、结果的内容,按照一定顺序把故事讲清楚。以图片、词语、句字、示意图、表格等多种形式,提示故事要素、情节发展的线索,直观、多样、富有趣味,“有意思”和“有意义”同时具备,降低了把握整个故事的难度,帮助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习掌握故事内容的方法,语言表达从字、词、句向段落逐步递进,在落实词句积累表达基础上,构建联结新信息,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成长。
以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大象的耳朵》一课为例,课文人物对话较多,应引导学生抓住每个角色特点,体会不同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设计故事表演环节,首先请学生画出文中大象的话,熟悉大象人物特点。然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你有没有遇到过跟大象一样的情况,当时心情怎样?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将奇怪、怀疑、不安、坚定等语气自然融入故事表演中。当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表演中时,课文蕴含的道理就不言而喻了。表演之后请同学说说大象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自然而然地将课文原话“人家是人家,我是我”脱口而出,在潜移默化中把握文章主旨。教师顺势提问,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学生在人物角色启发下收获人生道理,学生在丰富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注入精神营养,实现人文要素与语文要素和谐共存,语言素养与品格涵养兼具共生。
语言能力建构是语文素养的基础要素。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实现学生语言能力建构,是每位一线教师教学实践的重中之重。将故事情境教学法与语文教学内容相结合,不仅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 更是开拓与发展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良好途径。低段语文教学合理运用故事教学法有利于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丰富语言经验,提高语言感悟、理解、运用能力,实现语言能力建构,提升学生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