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我们齐聚海淀区民族小学(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召开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讨会,意义重大。近年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海淀区民族小學之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教育部党组部署要求,高度重视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聚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德育一体化设立重大课题开展协同研究;充分借助我院《教育研究》《中国德育》等学术刊物,指导地方和学校创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立足海淀区民族小学这一实验学校,围绕学习贯彻总书记16字要求,加强方法和路径研究,切实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通过五年来的努力,初步形成了系列理论和实践成果。这次会议召开前,我院精心组织编写了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图书,分为《思有领航(理论篇)》《行有示范(案例篇)》《心有榜样(人物篇)》三册:《思有领航(理论篇)》选取了20篇国内权威德育专家在核心期刊发表的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具有引领性的学术论文;《行有示范(案例篇)》选取了全国40所中小学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成效显著、具有示范效应的教育教学案例;《心有榜样(人物篇)》选取了总书记多次提倡的30位对青少年成长富有感染力和积极影响的榜样人物。这套丛书计划在进一步认真修改审定后,于今年国庆前夕在全国公开出版发行。这套系列丛书,既是五年来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成果的具体体现,也从理论、实践等方面,为深入推进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支持和助力。
刚才田部长的讲话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强调了开展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科学总结分析五年来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得的成绩以及当前面临挑战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的方向、思路和任务,特别强调要提高政治站位铸魂育人、坚持守正创新科学育人、加强体系建设整体育人、勇担时代使命潜心育人和汇聚各方力量协同育人等工作要求,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和针对性,我院将认真学习领会,结合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以及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精神,持之以恒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示要求,在探索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上下功夫,在构建德育一体化上下功夫,在推进德育工作方法创新和评价方式改革上下功夫,在推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发扬钉钉子精神,久久为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小学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五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主持召开座谈会,提出要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我们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北京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顶层设计,系统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抓实养成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强化实践育人,引导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强化实践育人、引导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我们充分发挥实践育人作用,依托社会大课堂,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
一是构建中小学实践育人体系。坚持把学生放在正中央,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认知规律和实际需求,出台《关于依托社会大课堂完善中小学实践育人体系的指导意见》,将中小学生课外活动计划、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学工学农等9项中小学生实践活动进行整体规划,形成“1123”实践活动体系(即一个平台、一项经费、两类活动、三级管理),满足了学生的多元需求,为中小学生提供了更加广泛的教育资源,使实践育人途径和方式越来越丰富多样。
二是加强社会大课堂资源建设。2008年就启动了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建设。一直以来,以资源建设拓展学校教育的载体和途径,以课程建设深化实践育人的内涵、提高实效。目前,市区两级资源单位数量达到1,300余家,其中市级资源单位700余家,涵盖党史、国情、传统文化、自然、科技等多个领域。每学期为中小学生提供2,000多个市级社会大课堂活动课程,并在学生寒暑假,以及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劳动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为中小学生提供200余个主题活动,形成社会大课堂课程资源群,满足教育需求。
三是开展中小学生实践品牌活动。在深化教育改革过程中,不断创新实践活动内容,于2014年启动“四个一”活动,每名学生在中小学学习期间至少参加一次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分别走进一次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和抗日战争纪念馆,市教委为此每年投入2,000余万元。截至目前,已组织中小学生146万人次参与此项活动。此外,“博物馆之春”“跟着专家去游学”“环首都游学圈”,学农、研学旅行、志愿服务等系列活动也吸引着中小学生走进社会,通过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目前,北京市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机制建设上不断完善和创新,初步建立家校社横向联动、中小学上下贯通的工作体系,形成市级引领、各区推动、学校落实的良好工作局面。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高站位、大格局、强体系、重实效”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健全机制,强化研究,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民族小学是海淀区基础教育的缩影,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民族小学,不仅是对海淀教育的高度认可,更为我们深化基础教育领域德育工作、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海淀中小学校生根发芽指明了方向和路径。五年来,海淀区强化顶层设计,实施教育引导基础工程,丰富教育实践,探索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加强阵地建设,营造文化育人的有益环境,积极引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五年来,海淀区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教育教学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基础教育各领域,加强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校本课程精品化建设,通过学科教学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
我们将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考试评价和教学研究中,并以少先队活动课为有益补充,先后开发了《走近圆明园》《中国传统节日、纪念日活动课程指导手册》及《方案设计》丛书等区本教材,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承载着民族国家精神追求、体现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能够以学生们最容易接受、最乐于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民族小学提炼出的《让有意义的事情变得有意思,让有意思的事情变得有意义》成为了全国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优秀案例。
此外,为适应广大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抓住六一、七一、十一、抗战胜利纪念日等关键时间节点和重要教育契机,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习惯养成结合起来,实现实践育人。截至目前,海淀已经组织师生30余万人次参加“四个一”活动,并有针对性地开发了博物馆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为提升孩子们的知晓度,少先队设计制作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手环,在全区中小学生中开展了争戴活动。当前,海淀区有近4万名中小学生志愿者。我们将学生为社会、为他人服务工作常态化,建立了圆明园荷花节、爱心衣橱、假日小队等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区级志愿服务品牌,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贴近学生的具体要求,转化为生动鲜活的具体行动,帮助广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在下一阶段的工作中,海淀区将进一步总结经验,固化成果,遵循学生身心成长规律、中小学阶段教育规律、时代新人培养规律,不断加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建设,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继续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内化为海淀师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海淀师生的自觉行动。
今天,在民族小学举行纪念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民族小学五周年研讨会,研讨新时代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方向意义和引领效应。这是教育科学研究支持服务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范例。
习近平总书记在民族小学讲话中明确提出:“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少年儿童中培育起来,家庭、学校、少先队组织和全社会都有责任。”要家校合作共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破除认识障碍。有的教育人士说,不要给小学生讲什么理想、核心价值观,他们理解不了。这是误导。核心价值观并不神秘,不要人为地蒙上“深奥”的面纱,否定核心价值观教育。实际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新中国70年教育的追求。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4个内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就是我们70年德育的目标和内容,没什么“高不可攀”的,小学生怎么理解不了呢?
二是家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具有天然优势和特殊作用。家庭的特点和优势是生活和教育合二为一的,家庭中有比学校教育更多、更重要的生活细节,可以刻骨铭心。生活中的细节,诸如体验和感悟,恰恰是塑造孩子个性、人格、文化品位和价值观的关键因素。
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根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我认为根基在于友善,涉及到人性教育。人性不善,有什么诚信?谈什么爱国?教育界长期以来不敢讲人性教育。不敢讲人性,那我们讲的是什么德育?就是“人性缺位”的德育!就是“缺少人性”的德育!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美好的道德观念从小就传递给孩子”“帮助他们形成美好心灵”。总书记多次提出帮助孩子“形成美好心灵”,即培育孩子向善的人性。这是彰显人性的德育思想。
总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守正创新,家校合作,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16字要求深刻反映了少年儿童价值观学习的规律性,集中体现了价值观学习的最终标准,生动反映了价值观学习的特殊要求,充分尊重了价值观学习的主体特性,深刻揭示了价值观学习的长效机制,为中小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方向,是中小学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根本遵循。
《中国德育》近两年收集、分析了近200个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案例,并参与了我院组织编写的“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丛书中《行有示范(案例篇)》的编写工作。总体看,目前全国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如火如荼,活动丰富、形式多样、成效明显。但若从反思的角度看,我们有两个发现:
一是在教育内容上,针对个人层面的价值观教育最多,国家层面的次之,社会层面的涉及较少。这既反映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际,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和友善与学校已有德育最容易结合,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完整性认识还不到位。中小学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把3个层面、12个范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看成一个有机的体系,整体设计、协同推进。同时,个人层面的价值观教育还需要往深里走。譬如“爱国”,如果只是让学生看到自然中国的大好河山、文化中国的悠久历史,而没有让学生体会到当代中国的飞速发展,以及在這种中国速度背后的道路优越性和制度优越性,进而引导学生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就是远远不够的。
二是在教育途径上,多采取文化、活动、实践等育人方式,相对而言,课程育人、协同育人和管理育人的探索较少。这反映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仍倾向于采用显性的、活动的、主题的方式开展。目前思想政治课等关键课程、学科课程的主阵地作用实效不高,学校管理、文化滋养、环境熏陶等隐性资源利用不够。因此,如何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如何将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教育、心理的规律性紧密结合,仍然是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此外,“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一致的价值氛围对价值观学习者,特别是少年儿童的影响非常大。在价值环境的营造上如何实现高效、整体的协同,也是最迫切的时代呼唤。 2014年5月30日,是民族小学办学历史和发展历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日子。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民族小学,与孩子们共度“六一”,并向全国少年儿童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16字总要求: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聆听了总书记的讲话,我们深受鼓舞、倍感自豪,也深感责任之重大、使命之光荣。
五年来,民族小学全体师生牢记总书记嘱托,始终把16字要求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遵循。
从生活小事做起、从小时候做起是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
在五年前的座谈会上,总书记鼓励孩子们:“一个人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希望你们能集中自己的特长,在某一方面去集中发展。做最好的我,在我最好的方面!”于是,我们将校训由原来的“做最好的我”,丰富为“做最好的我
刚才田部长的讲话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强调了开展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科学总结分析五年来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得的成绩以及当前面临挑战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的方向、思路和任务,特别强调要提高政治站位铸魂育人、坚持守正创新科学育人、加强体系建设整体育人、勇担时代使命潜心育人和汇聚各方力量协同育人等工作要求,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和针对性,我院将认真学习领会,结合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以及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精神,持之以恒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示要求,在探索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上下功夫,在构建德育一体化上下功夫,在推进德育工作方法创新和评价方式改革上下功夫,在推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发扬钉钉子精神,久久为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小学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五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主持召开座谈会,提出要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我们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北京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顶层设计,系统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抓实养成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强化实践育人,引导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强化实践育人、引导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我们充分发挥实践育人作用,依托社会大课堂,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
一是构建中小学实践育人体系。坚持把学生放在正中央,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认知规律和实际需求,出台《关于依托社会大课堂完善中小学实践育人体系的指导意见》,将中小学生课外活动计划、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学工学农等9项中小学生实践活动进行整体规划,形成“1123”实践活动体系(即一个平台、一项经费、两类活动、三级管理),满足了学生的多元需求,为中小学生提供了更加广泛的教育资源,使实践育人途径和方式越来越丰富多样。
二是加强社会大课堂资源建设。2008年就启动了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建设。一直以来,以资源建设拓展学校教育的载体和途径,以课程建设深化实践育人的内涵、提高实效。目前,市区两级资源单位数量达到1,300余家,其中市级资源单位700余家,涵盖党史、国情、传统文化、自然、科技等多个领域。每学期为中小学生提供2,000多个市级社会大课堂活动课程,并在学生寒暑假,以及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劳动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为中小学生提供200余个主题活动,形成社会大课堂课程资源群,满足教育需求。
三是开展中小学生实践品牌活动。在深化教育改革过程中,不断创新实践活动内容,于2014年启动“四个一”活动,每名学生在中小学学习期间至少参加一次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分别走进一次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和抗日战争纪念馆,市教委为此每年投入2,000余万元。截至目前,已组织中小学生146万人次参与此项活动。此外,“博物馆之春”“跟着专家去游学”“环首都游学圈”,学农、研学旅行、志愿服务等系列活动也吸引着中小学生走进社会,通过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目前,北京市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机制建设上不断完善和创新,初步建立家校社横向联动、中小学上下贯通的工作体系,形成市级引领、各区推动、学校落实的良好工作局面。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高站位、大格局、强体系、重实效”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健全机制,强化研究,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民族小学是海淀区基础教育的缩影,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民族小学,不仅是对海淀教育的高度认可,更为我们深化基础教育领域德育工作、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海淀中小学校生根发芽指明了方向和路径。五年来,海淀区强化顶层设计,实施教育引导基础工程,丰富教育实践,探索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加强阵地建设,营造文化育人的有益环境,积极引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五年来,海淀区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教育教学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基础教育各领域,加强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校本课程精品化建设,通过学科教学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
我们将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考试评价和教学研究中,并以少先队活动课为有益补充,先后开发了《走近圆明园》《中国传统节日、纪念日活动课程指导手册》及《方案设计》丛书等区本教材,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承载着民族国家精神追求、体现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能够以学生们最容易接受、最乐于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民族小学提炼出的《让有意义的事情变得有意思,让有意思的事情变得有意义》成为了全国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优秀案例。
此外,为适应广大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抓住六一、七一、十一、抗战胜利纪念日等关键时间节点和重要教育契机,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习惯养成结合起来,实现实践育人。截至目前,海淀已经组织师生30余万人次参加“四个一”活动,并有针对性地开发了博物馆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为提升孩子们的知晓度,少先队设计制作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手环,在全区中小学生中开展了争戴活动。当前,海淀区有近4万名中小学生志愿者。我们将学生为社会、为他人服务工作常态化,建立了圆明园荷花节、爱心衣橱、假日小队等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区级志愿服务品牌,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贴近学生的具体要求,转化为生动鲜活的具体行动,帮助广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在下一阶段的工作中,海淀区将进一步总结经验,固化成果,遵循学生身心成长规律、中小学阶段教育规律、时代新人培养规律,不断加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建设,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继续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内化为海淀师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海淀师生的自觉行动。
今天,在民族小学举行纪念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民族小学五周年研讨会,研讨新时代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方向意义和引领效应。这是教育科学研究支持服务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范例。
习近平总书记在民族小学讲话中明确提出:“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少年儿童中培育起来,家庭、学校、少先队组织和全社会都有责任。”要家校合作共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破除认识障碍。有的教育人士说,不要给小学生讲什么理想、核心价值观,他们理解不了。这是误导。核心价值观并不神秘,不要人为地蒙上“深奥”的面纱,否定核心价值观教育。实际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新中国70年教育的追求。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4个内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就是我们70年德育的目标和内容,没什么“高不可攀”的,小学生怎么理解不了呢?
二是家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具有天然优势和特殊作用。家庭的特点和优势是生活和教育合二为一的,家庭中有比学校教育更多、更重要的生活细节,可以刻骨铭心。生活中的细节,诸如体验和感悟,恰恰是塑造孩子个性、人格、文化品位和价值观的关键因素。
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根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我认为根基在于友善,涉及到人性教育。人性不善,有什么诚信?谈什么爱国?教育界长期以来不敢讲人性教育。不敢讲人性,那我们讲的是什么德育?就是“人性缺位”的德育!就是“缺少人性”的德育!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美好的道德观念从小就传递给孩子”“帮助他们形成美好心灵”。总书记多次提出帮助孩子“形成美好心灵”,即培育孩子向善的人性。这是彰显人性的德育思想。
总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守正创新,家校合作,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16字要求深刻反映了少年儿童价值观学习的规律性,集中体现了价值观学习的最终标准,生动反映了价值观学习的特殊要求,充分尊重了价值观学习的主体特性,深刻揭示了价值观学习的长效机制,为中小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方向,是中小学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根本遵循。
《中国德育》近两年收集、分析了近200个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案例,并参与了我院组织编写的“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丛书中《行有示范(案例篇)》的编写工作。总体看,目前全国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如火如荼,活动丰富、形式多样、成效明显。但若从反思的角度看,我们有两个发现:
一是在教育内容上,针对个人层面的价值观教育最多,国家层面的次之,社会层面的涉及较少。这既反映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际,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和友善与学校已有德育最容易结合,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完整性认识还不到位。中小学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把3个层面、12个范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看成一个有机的体系,整体设计、协同推进。同时,个人层面的价值观教育还需要往深里走。譬如“爱国”,如果只是让学生看到自然中国的大好河山、文化中国的悠久历史,而没有让学生体会到当代中国的飞速发展,以及在這种中国速度背后的道路优越性和制度优越性,进而引导学生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就是远远不够的。
二是在教育途径上,多采取文化、活动、实践等育人方式,相对而言,课程育人、协同育人和管理育人的探索较少。这反映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仍倾向于采用显性的、活动的、主题的方式开展。目前思想政治课等关键课程、学科课程的主阵地作用实效不高,学校管理、文化滋养、环境熏陶等隐性资源利用不够。因此,如何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如何将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教育、心理的规律性紧密结合,仍然是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此外,“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一致的价值氛围对价值观学习者,特别是少年儿童的影响非常大。在价值环境的营造上如何实现高效、整体的协同,也是最迫切的时代呼唤。 2014年5月30日,是民族小学办学历史和发展历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日子。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民族小学,与孩子们共度“六一”,并向全国少年儿童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16字总要求: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聆听了总书记的讲话,我们深受鼓舞、倍感自豪,也深感责任之重大、使命之光荣。
五年来,民族小学全体师生牢记总书记嘱托,始终把16字要求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遵循。
从生活小事做起、从小时候做起是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
在五年前的座谈会上,总书记鼓励孩子们:“一个人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希望你们能集中自己的特长,在某一方面去集中发展。做最好的我,在我最好的方面!”于是,我们将校训由原来的“做最好的我”,丰富为“做最好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