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全等三角形章节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hc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结合全等三角形章节教学对学生探究能力培养进行了初步的阐述。
  【关键词】全等三角形;探究能力
  
  动手实践,探索问题的内涵和本质的集中体现是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作为具有社会性、自然性的社会存在群体,自身具有能动的探究自然、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潜能。美国教育学家斯塔基斯凯赫指出:“数学的价值不仅是让学生‘学会’,即掌握知识,而是要让学生‘会学’,即掌握思想方法,发展思维,形成能力。”从古至今,教学活动都十分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将此作为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加之当前新课程改革浪潮的风起云涌,探究能力作为学生具有的三大能力之一,更是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全等三角形作为初中数学几何部分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及其应用等方面知识的分析和研究发现,该章节知识在学生良好探究能力的培养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学生探究能力的锻炼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本人现结合在全等三角形章节教学中的体会,粗浅谈谈在该知识章节中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策略和方法。
  一、坚持情景交融,创设适宜情境,使学生产生能动探究的“冲动”
  由于初中生在学习活动容易受外界讯息的干扰和熏染,出现制约学习活动有效实施的消极心理。实验心理学研究证明,学生在良好内在情感的驱使下,自主开展的学习活动效能是平常状态下的3-5倍。因此,教师在全等三角形知识教学时,可以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性,放大全等三角形知识的生活性特征,认真研究分析章节知识体系内容,找准该知识内容与现实生活的有效结合点,设置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借助激励性教学语言,引导学生感知体悟问题情境内涵,感受全等三角形章节内容的现实生活特征,从思想上意识到探究活动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产生自主能动的探究意识。
  如在教学“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时,教师为增强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在新知导入环节,设置了“一群小朋友在操场上踢足球,小明不小心将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碎了,现在要去划一块一摸一样的三角形玻璃,可以选用什么办法?”问题情境,一下子就将学生学习的情感充分调动起来,然后向学生提出“现有两根木棒,它们的长分别是40cm和50cm,若要钉成一个三角形木架,则在下列四根木棒中应选取( )
  A.10cm的木棒;B.40cm的木棒;C.90cm的木棒;D.100cm的木棒”问题,使学生从深层次认识到“全等三角形判定”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从内心产生强烈的“共鸣”,自觉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为主动探究知识打下情感伏笔。
  二、注重方法指导,开展典型教学,使学生掌握正确探究的“精髓”
  教是为了不教。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就是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要领。但长期以来,许多教师为追求教学活动的高效率,往往忽视学生学习方法的传授,致使学生不能领会和掌握学习的“要诀”。因此,在全等三角形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将问题解答要领的传授作为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根本要求,结合目标要求,选择具有典型特点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开展问题解答活动,指导学生在分析问题、解答问题过程中逐步学会解题思路的确定、解题方法的选择,从而在长期积累过程中找寻到问题探究的一般方法和路径,为探究活动深入开展提供方法支持。
  如在教学“已知:如图,Rt△ABC≌Rt△ADE,∠ABC∠ADE=90°,试以图中标有字母的点为端点,连结两条线段,如果你所连结的两条线段满足相等、垂直或平行关系中的一种,那么请你把它写出来并证明。”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开展问题分析、思考和解答活动,学生在问题解答过程中,深刻认识到解决此类型问题的关键在于“正确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判定全等三角形的方法”,并能够进行灵活多样的运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问题解答活动,掌握了进行此类问题探究的一般方法,为学生提供了有效探究的能力基础。
  三、发挥反思功效,实施错题辨析,使学生形成良好探究的“习惯”
  问题:已知:如图所示, D是△ABC中BC边上一点,E是AD上一点,EB=EC,∠ABE=∠ACE,求证:∠BAE=∠CAE。
  解题过程如下:证明:在△AEB和△AEC中, ∵EB=EC,∠ABE=∠ACE,AE=AE,∴△AEB≌△AEC……第一步;∴∠BAE=∠CAE……第二步
  教师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和解题经验,指出上述问题解答过程中存在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学生在反思辨析过程中,通过分析发现,教师所给予的证明过程存在缺陷,原因在于第一步证明方法不正确,因此,正确的证明过程应该为:
  在△BEC中,∵BE=CE, ∴∠EBC=∠ECB, 又∵∠ABE=∠ACE,∴∠ABC=∠ACB, ∴AB=AC. 在△AEB和△AEC中, AE=AE. BE=CE, AB=AC, ∴△AEB≌△AEC, ∠BAE=∠CAE,
  教师此时让学生进行问题的“二次解答”,形成正确的解题方法和过程。
  上述过程中,可以看出,教师借助反思指导作用,运用错例辨析的方式,向学生出示问题过程,引导学生开展反思辨析活动,学生在反思辨析活动基础上,通过数学语言,“说”出自己的观点和间接为其他学生探究活动提供指导作用,促进学生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树立习惯。
  总之,探究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教师的精心施教。本人只是借助全等三角形章节知识进行简要论述,期待同仁共同努力,实现学生探究效能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纲要》
  [2]刘碧清.《论探究能力培养》
  [3]王勃海.《新课标下探究能力培养之我见》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都市真武中学)
其他文献
目的优选失眠贴中黄连乙醇回流提取工艺条件。方法以黄连总碱提取量为考察指标,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黄连中总碱含量(以盐酸小檗碱计),采用L9(34)正交试验进行优选。结果优选提
所谓“开放式”阅读教学,它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形式。它是指阅读教学在大语文教育观、大课程观的指导下,打破单一的、封闭的教学模式的束缚,根据学生创造性学习的需要,让学生置于一种动态、自由、多元、广阔的阅读环境中,使学科间融合、课内外结合、阅读与体验活动相结合,学生在开放的阅读背景下,自主阅读,自主发展。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
非谓语动词是高考英语语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每年高考的必考内容之一,也是历年类高中生认为的最难掌握的考点之一。非谓语动词可分为三种:不定式、分词和动名词。下面我们将探讨一下高考英语中不定式的功能及常见考点。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倡导‘任务型’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组织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英语学习;拓宽学生文化视野,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由此可见,在新课程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围绕课程教学的目标任务要求,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让学生在文本学习的实践过程中,养成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等良好学习行
本文从促进技术溢出和扩散增强技术创新的动力、促进技术创新人才的集聚以及有效降低技术创新风险几个方面,分析了推动技术创新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并从有利于形成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强调教师的引导性,大多数问题点到为止,要留给学生深入思考、辩证思考和逆向思考的余地。  【关键词】开放型;大胆取舍;点到为止;加大信息密度;变换师生角色    新课程理念要求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框架——开放型语文课堂教学,这里的“开放”不能简单理解为让学生走出课堂去观察社会,去感受大自然,语文教学的开放性更多的体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一、对教材内容大
从高考命题来看,书面表达在试题中所占比重较大,为了让学生尽可能高的拿到书面表达分数,我们必须认真组织教学,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在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可以说是英语学科的四字方针,其中的听和读是领会和理解别人思想的手段,是外部语言到内部语言的过程,说和写则是用语言来表达自己思想的手段,是内部语言到外部语言的过程,这四字之间互为基础,相互制约,因此,要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切不可忽视了听、写、
中和观作为儒家哲学的重要理念和独特智慧,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精义就在于通过"执两"、"用中",以达"和谐"之目的。以管理哲学的视阈来理解儒家的中和观,"中"是手段,"和"是目的,也是衡
【摘要】新课程的实施,让科学课堂呈现出一派热闹景象,科学课中讨论声此起彼伏,“表演”更是一波胜似一波,好像科学课里没有讨论和表演,就不是一节成功的课。但这种浮光掠影的科学课堂到底有多大的实效,这不得不让我们深思。因此本文提倡要让我们的科学课堂“简约”化。让我们的课堂少一份轰轰烈烈的讨论,多一些静静的思考,多一些思维的交锋。让我们的课堂真正充满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简约;学案;思考;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