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梅园中学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就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开展了学习周恩来总理精神风范的实践活动,教育引导学生像周恩来那样胸怀理想、勤奋自律、真诚做人。因此,学校的学生文化建设得益于长期以来的周恩来精神风范教育的实践,有着良好的思想基础和实践经验。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学生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影响学校文化发展的消极方面,中学生生理上早熟,心理上稚嫩的不协调容易使他们在勇于探索未知、彰显个性的同时,暴露出鲁莽、冲动、特立独行的弱点,这是学生文化中不可忽视的客观存在,如果处理不得当,势必会因暗流而导致学生文化偏离主流渠道,给学生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必要的阻碍。学校文化建设要想有所发展,就必须认真对待这些消极因素,认真分析成因,制定实施符合学校学生文化实际的应对策略,完善学生文化建设,提升学生文化的层次,使学生文化更加体现出学生积极的精神风貌和均衡的人格素养。
一、学生文化中几组矛盾的观察与思考
(一)公开场合的规范性和私人场合的随意性
虽然学生群体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之一,但是因为他们是未成年人,长久以来没有自己应有的主体地位,学生在争取主体地位方面始终处于弱势,但是他们争取行为自由、思想自由的诉求始终顽强地存在着,因此,生活在家长和老师的高压之下,学生们习惯于用各种看似安全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比较和婉的方式就是形成两套话语系统,通过隐藏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来谋求自己的权利和利益。这就导致了校内表现和校外表现出现惊人的反差,正式场合表现和小群体之间表现也会有很大的差异,使得老师对学生文化真实状态很难有个细致、准确地了解。彻底改变这种局面几乎是不可能,也是不必要的。但是,值得我们反思的是,在学生的教育中,我们的很多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看似取得了效果,其实还只是处于“道德知识”的阶段,还没有上升到“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层次,学生有可能是迫于外界的压力而表现的符合主流文化的要求和标准,并没有从思想上、自我素养的提升上对自己提出要求,一旦外界的压力消失或无法起到制约的作用时,他们原有的一些不良习惯和行为可能就会暴露出来,从而削弱了学校教育的力量。德育的实效性和德育方式的接受度值得我们认真探讨。
(二)群体的归属感和反学校文化
随着社会法则和生活环境的改变,未成年人对学校中同辈群体的交往依赖日益增强,他们需要与和自己有相同爱好、相同认知水平和成长经历的同伴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学校是满足他们这一需求的最好场所。大多数学生不仅能够在这里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也能学习到于成长有益的知识和技能,感受到校园生活带来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进而成为学校主流文化教育的积极参与者和实践者。但是有少数同学,因为行为习惯偏差或学业成绩不佳等原因,找不到学校生活带来的尊严和乐趣,在不断懊恼和自责的同时,还要忍受来自父母和老师的压力,这些压力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无法成为前进的动力,反而不断强化了他们的无助感、无用感和逆反心理,形成对学校权威的敌对及反抗,逐渐地,他们自然就站到了学校制度、规范、仪式的对立面,成为反学校文化的代表人物。“反学校文化”是指某些团体试图分享社会价值,而在受到不断的严重挫折之下,所形成的一种反应方式,它与学校文化相互竞争,与学校的主流文化对立。反学校文化不仅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态度,也是一种行为。最显著的表现如课内不听讲、不完成学习任务、讲话、恶作剧、睡觉、聊天;课外迟到、打架、骂人、结交损友、中伤老师等等。我们经常所说的“课桌文化”、“厕所文化”也是反学校文化的一种体现。从某个角度分析,学生需要一个寻找自我、证明自我同时又能保证自我安全感的自由空间。关注这部分学生的成长需求,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学校生活中潜在的危机,促进学校文化健康的发展,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契合与分离
大众文化在社会的大环境下和学校的小环境下都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流行文化更是青少年跟上时代、求新求异的生活方式取向。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多样性、社会性、时代性等文化特点又满足了青少年同辈群体交往的需要,与青少年心理特点相契合。积极的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与学校的主流文化相一致,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了激励、引导的作用,但是消极的文化则会给学生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造成很大的影响和制约,使健康积极的学生文化受到严重冲击,甚至抵消了主流文化对学生成长的促进作用。作为未成年人,学生的思想素质、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形成很容易受到来自各方文化的影响,同时,心智发展的不成熟性又影响了学生的价值判断,使得学生在接触各种文化影响时,不分内容、不分作用、不分场合的依据爱好照单全收。学校很难决定学生对各种文化的选择,但是可以通过开展适宜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对文化进行筛选,做出有利于自身成长的价值判断,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和保护能力。
二、基于学校特色的对策思考及实践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意味着教师需要更多的放权放手让学生去体验感悟、更多的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的投入丰富学生的真实生活。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意味着不要动辄就拿成年人的道德标准衡量学生的行为,迫使学生抛开青少年行为的自然属性,戴上成年人的假面具。同时通过经常性的零距离接触,发现他们不太为人知的优点和优势,树立信心。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意味着要多方位评价学生,全面看待学生作为个体存在的价值,使每个人都有尊严感,每个人都有特长和发展空间。
解决学生文化中的这几组矛盾,需要我们深层次地关注学生德性的培养。通过灌输“德知”,内化“德识”,外化生成“德行”,继而培养学生的“德性”,使学生具备鉴别优劣的识别能力、控制行为的自律能力和身心合一的道德修养。
(一)增强学生对学校文化建设的参与度,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德识”的内化生成
活动是教育的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体验中成长,是将德知转化为德识的重要途径。
1、系列化、常规化、制度化的“学周”活动,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周恩来总理精神风范的认识和感悟。
新生第一课——参观梅园新村纪念馆;义务讲解小分队到梅园新村纪念馆担任义务讲解员;红领巾文明岗到梅园新村纪念馆担任文明监督员;周恩来纪念日的新团员宣誓活动;周恩来班和周恩来团支部主题团队会活动;周恩来奖学金评比活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夏令营活动;周恩来班联谊活动;撰写《西花厅岁月》读后感等等,都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体验和感悟的时间和机会。周恩来总理勤俭节约、勤奋自律、关爱他人、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等等品质在学生的心灵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也对学生主动要求上进,严格自律的品质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2、丰富多彩的班团队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伟人精神风范的平台,增强了集体归属感。
针对中学生自主意识增强,容易偏激,不能有效地与老师家长沟通、正确处理生活学习问题等情况,学校开展了“体验、感悟、成长”主题系列活动。活动得到了老师、家长和学生们的积极响应。各班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生活感悟活动:给老师写信,对父母尽心,写感悟文章,摘录感人小故事,请父母参加班会,父母给孩子写信,学生给老师送谢师卡,请家长参加晨会。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懂得换位思考,体验到父母亲情和师长关爱,有些班级的学生更把爱心活动扩展到社区、敬老院,为社会的温馨和谐献出自己的一份真诚。
长期潜移默化的教育熏陶,使得梅园中学的孩子们的言行举止有着独特的烙印,他们比同龄孩子更富有社会责任心,也更重视在各种实践活动中锻炼自己的能力。
(二)重视同辈群体的楷模力量,强化学生的群体归属感,促进“德行”的外化生成
在学生文化建设中,最具激励和鼓舞力量的是身边的榜样。学生同辈楷模因其与学生们年龄、经历相仿,来自于学生群体,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从而更容易对学生的品德、言行产生引导和激励作用,更能够以自己良好的形象充分阐述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原则和利益,化解冲突,从而起到学校行政命令、学校法规制度等所起不到的作用。
需要思考的是,青少年群体楷模的标准是什么?如何界定?我们平时所说的品学兼优、乖巧懂事可能并不是学生心目中所推崇的榜样标准,不同层次和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心目中的榜样标准也会有所差异。也许老师心目的好孩子有一些恰恰是同辈中的“低能儿”。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学生在对身边的榜样进行时评价时,表现出的清醒认识和独到见解,完全一厢情愿地制定榜样标准,为学生寻找榜样,即使它符合青少年的成长要求,也无法深入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受到触动和鼓舞,那么教育的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树立对学生群体具有引导和鼓舞力量的榜样,必须要深入学生,了解他们的认识和见解,了解学生的喜好、追求和目标,真正以平等的姿态、开放的胸怀和前瞻的视野寻找学生群体中的优秀人物和事迹,将帮助我们取得事半功倍的实际教育效果。
1、品学兼优、出类拔萃的学生的激励作用。
综合素质强,品学兼优的学生,无疑是学校在培养学生时期待最高的方向。真正出类拔萃的学生也确实能够让同学们钦佩、信服。所以大力宣传他们的勤勉、乐学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学生们的推动力量会使巨大的。同学们在与心目中钦慕的榜样朝夕相处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就会主动地对照他人,反思自己,在了解榜样取得成功所付出的努力的同时,也明白了自己如何通过不懈努力去追求自己的成功。学校大力开展了树榜样、学榜样的活动。学校周恩来班群体、爱心班群体以及爱心班学生个人的成长故事、考取中央民族大学的来自云南的贫困学生陈昭、考取北大的全面发展的叶绽蕾同学、考取清华大学永不言弃的郇志乾同学、进入大学获得一等奖学金的陈丽同学等,都是学生群体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成长过程中的酸甜苦辣都是同学们共同经历的,他们的成长故事令人信服,给人信心,催人奋进。
2、个性鲜明、特长突出的学生的启迪作用
周恩来总理早在1950年就指出,教育不能脱离实际,犯教条主义错误,也不能陷入没有理论指导的经验主义错误中去……。教育一定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的教育不仅要运用多年积累的教育学知识,更要了解学生实际、了解现代青少年的身心发育特点、了解时代对青少年的发展需求。学习成绩优异,发展状况良好的学生固然让人艳羡,但是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学校里还有大批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取得重大突破,有些同学甚至根本志不在此,但是他们当中仍然不乏特长突出、积极上进的佼佼者,他们同样可以成长为对社会发展有价值的国家人才。关注所有的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就必须放宽眼界,搭建更多的平台,为这些学生提供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机会和舞台,让年轻的心激荡青春的热情,让成长的校园洋溢多彩的快乐。
学校组织了器乐团、演讲团、书画社、梅园广播站等学生社团活动,丰富了学生们的业余生活,也给了学生们书本之外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各年级每月一赛活动使学校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到了劳动的快乐;建国六十周年“我和我的祖国”主题活动通过演讲比赛、歌咏比赛、征文比赛等形式,展示学生的文采特长,陶冶了学生的爱国情怀;“感动你我黑板报”评比、“发现身边的感动”国旗下演讲、“感动、感激、感恩”主题班会、精彩纷呈的运动会、竞争激烈的班级文化环境比赛和班徽设计评比,都为学生提供了为集体争光,为班级贡献的机会;航模竞赛、科技进校园、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的体验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科技的魅力,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和思维能力。2009年11月,在全国模拟飞行锦标赛中,我校获得全国模拟飞行锦标赛中学女子组(模拟直升机)团体第一名,组织二等奖。2010年元旦,学生自己设计、编排、演出的“浓浓梅园情,暖暖一家亲”元旦联欢汇演,没有专业团队的精致、没有阳春白雪的格调,但是给了学生们别样的成就体验。因为,那是他们自己的舞台,他们用自己的努力、自己的舞姿、自己的歌喉赢得了大家最热烈最真挚的掌声和欢呼声。
(三)重新审视主流文化、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契合点,升华学生文化的精神层次,促进“德性”的积蓄沉淀
中学阶段,学生的身体尚在成长、思想仍未成熟,人格也处于生长和发育过程中,成熟中透着稚嫩、单纯中隐藏练达、活泼中包含沉稳、随性中蕴含自制,这些都来自于学生所受到的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流行文化的综合熏陶,构成了学生时期特有的人生内容和人生体验。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的更新刺激,配合以主流文化的引导,使学生们尚未完全接受社会规范教化的“自然人”属性能够在人生起步阶段就符合社会主流的需要,同时也能保存自己独特的个性不被泯灭,以“新新人类”的时代特色为学校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注入生命活力。
1、用良好的校风培养规范学生文化的主流行为
以创建优良班风带动良好校风的形成。学校以周恩来班和周恩来团支部的创建为切入点,在创建过程中,班级成员明确共同的奋斗目标,在学习、实践、创建、体验中,以积极的集体舆论和丰富的活动凝聚人心。每个班级的创建都在学生们的共同努力之下,因它充满活力、各具特色的个体而独具集体的魅力。创建的过程就是学习和感悟的过程,就是实践和收获的过程,也就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并成熟的过程。
2、严格管理严重违规行为,阻止消极行为的蔓延和影响
对于学生反学校文化中严重违反学校规章和大多数同学利益的行为,不能姑息纵容。这些问题学生人数不多,但是带来的破坏力却是成倍计算的。迁就他们,宽容他们,就是伤害了所有关心学校发展、参与学校建设的学生的积极性。有时候,对于学生的失范行为给与当头棒喝,是一种真正的救赎。不过我们注意不让对行为的惩处引发对学生人格的伤害,细致的教育启发工作是帮助学生深刻认识错误、坚决改正行为的良药。
3、以从容、宽容的态度包容学生对流行文化的喜爱
教师具备走过历史所积累的经验,但又不能依仗经验埋头走路,教师还需要融入现实、了解现实、享受现实,与学生共同成长,尝试着去了解他们的心智、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在流行文化中发现积极的力量,与他们共同享受时尚的元素。只有进入到学生的生活中,才能借助自己的人生经验引领学生提升对人生的认识和对生活中良莠的正确判断。
矛盾的存在是必然的,消灭所有的矛盾也是不客观的,不懈的努力是为了发现矛盾、正视矛盾、改善矛盾,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校园成为师生和谐相伴,共同成长的乐园。■
一、学生文化中几组矛盾的观察与思考
(一)公开场合的规范性和私人场合的随意性
虽然学生群体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之一,但是因为他们是未成年人,长久以来没有自己应有的主体地位,学生在争取主体地位方面始终处于弱势,但是他们争取行为自由、思想自由的诉求始终顽强地存在着,因此,生活在家长和老师的高压之下,学生们习惯于用各种看似安全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比较和婉的方式就是形成两套话语系统,通过隐藏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来谋求自己的权利和利益。这就导致了校内表现和校外表现出现惊人的反差,正式场合表现和小群体之间表现也会有很大的差异,使得老师对学生文化真实状态很难有个细致、准确地了解。彻底改变这种局面几乎是不可能,也是不必要的。但是,值得我们反思的是,在学生的教育中,我们的很多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看似取得了效果,其实还只是处于“道德知识”的阶段,还没有上升到“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层次,学生有可能是迫于外界的压力而表现的符合主流文化的要求和标准,并没有从思想上、自我素养的提升上对自己提出要求,一旦外界的压力消失或无法起到制约的作用时,他们原有的一些不良习惯和行为可能就会暴露出来,从而削弱了学校教育的力量。德育的实效性和德育方式的接受度值得我们认真探讨。
(二)群体的归属感和反学校文化
随着社会法则和生活环境的改变,未成年人对学校中同辈群体的交往依赖日益增强,他们需要与和自己有相同爱好、相同认知水平和成长经历的同伴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学校是满足他们这一需求的最好场所。大多数学生不仅能够在这里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也能学习到于成长有益的知识和技能,感受到校园生活带来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进而成为学校主流文化教育的积极参与者和实践者。但是有少数同学,因为行为习惯偏差或学业成绩不佳等原因,找不到学校生活带来的尊严和乐趣,在不断懊恼和自责的同时,还要忍受来自父母和老师的压力,这些压力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无法成为前进的动力,反而不断强化了他们的无助感、无用感和逆反心理,形成对学校权威的敌对及反抗,逐渐地,他们自然就站到了学校制度、规范、仪式的对立面,成为反学校文化的代表人物。“反学校文化”是指某些团体试图分享社会价值,而在受到不断的严重挫折之下,所形成的一种反应方式,它与学校文化相互竞争,与学校的主流文化对立。反学校文化不仅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态度,也是一种行为。最显著的表现如课内不听讲、不完成学习任务、讲话、恶作剧、睡觉、聊天;课外迟到、打架、骂人、结交损友、中伤老师等等。我们经常所说的“课桌文化”、“厕所文化”也是反学校文化的一种体现。从某个角度分析,学生需要一个寻找自我、证明自我同时又能保证自我安全感的自由空间。关注这部分学生的成长需求,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学校生活中潜在的危机,促进学校文化健康的发展,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契合与分离
大众文化在社会的大环境下和学校的小环境下都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流行文化更是青少年跟上时代、求新求异的生活方式取向。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多样性、社会性、时代性等文化特点又满足了青少年同辈群体交往的需要,与青少年心理特点相契合。积极的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与学校的主流文化相一致,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了激励、引导的作用,但是消极的文化则会给学生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造成很大的影响和制约,使健康积极的学生文化受到严重冲击,甚至抵消了主流文化对学生成长的促进作用。作为未成年人,学生的思想素质、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形成很容易受到来自各方文化的影响,同时,心智发展的不成熟性又影响了学生的价值判断,使得学生在接触各种文化影响时,不分内容、不分作用、不分场合的依据爱好照单全收。学校很难决定学生对各种文化的选择,但是可以通过开展适宜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对文化进行筛选,做出有利于自身成长的价值判断,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和保护能力。
二、基于学校特色的对策思考及实践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意味着教师需要更多的放权放手让学生去体验感悟、更多的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的投入丰富学生的真实生活。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意味着不要动辄就拿成年人的道德标准衡量学生的行为,迫使学生抛开青少年行为的自然属性,戴上成年人的假面具。同时通过经常性的零距离接触,发现他们不太为人知的优点和优势,树立信心。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意味着要多方位评价学生,全面看待学生作为个体存在的价值,使每个人都有尊严感,每个人都有特长和发展空间。
解决学生文化中的这几组矛盾,需要我们深层次地关注学生德性的培养。通过灌输“德知”,内化“德识”,外化生成“德行”,继而培养学生的“德性”,使学生具备鉴别优劣的识别能力、控制行为的自律能力和身心合一的道德修养。
(一)增强学生对学校文化建设的参与度,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德识”的内化生成
活动是教育的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体验中成长,是将德知转化为德识的重要途径。
1、系列化、常规化、制度化的“学周”活动,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周恩来总理精神风范的认识和感悟。
新生第一课——参观梅园新村纪念馆;义务讲解小分队到梅园新村纪念馆担任义务讲解员;红领巾文明岗到梅园新村纪念馆担任文明监督员;周恩来纪念日的新团员宣誓活动;周恩来班和周恩来团支部主题团队会活动;周恩来奖学金评比活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夏令营活动;周恩来班联谊活动;撰写《西花厅岁月》读后感等等,都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体验和感悟的时间和机会。周恩来总理勤俭节约、勤奋自律、关爱他人、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等等品质在学生的心灵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也对学生主动要求上进,严格自律的品质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2、丰富多彩的班团队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伟人精神风范的平台,增强了集体归属感。
针对中学生自主意识增强,容易偏激,不能有效地与老师家长沟通、正确处理生活学习问题等情况,学校开展了“体验、感悟、成长”主题系列活动。活动得到了老师、家长和学生们的积极响应。各班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生活感悟活动:给老师写信,对父母尽心,写感悟文章,摘录感人小故事,请父母参加班会,父母给孩子写信,学生给老师送谢师卡,请家长参加晨会。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懂得换位思考,体验到父母亲情和师长关爱,有些班级的学生更把爱心活动扩展到社区、敬老院,为社会的温馨和谐献出自己的一份真诚。
长期潜移默化的教育熏陶,使得梅园中学的孩子们的言行举止有着独特的烙印,他们比同龄孩子更富有社会责任心,也更重视在各种实践活动中锻炼自己的能力。
(二)重视同辈群体的楷模力量,强化学生的群体归属感,促进“德行”的外化生成
在学生文化建设中,最具激励和鼓舞力量的是身边的榜样。学生同辈楷模因其与学生们年龄、经历相仿,来自于学生群体,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从而更容易对学生的品德、言行产生引导和激励作用,更能够以自己良好的形象充分阐述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原则和利益,化解冲突,从而起到学校行政命令、学校法规制度等所起不到的作用。
需要思考的是,青少年群体楷模的标准是什么?如何界定?我们平时所说的品学兼优、乖巧懂事可能并不是学生心目中所推崇的榜样标准,不同层次和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心目中的榜样标准也会有所差异。也许老师心目的好孩子有一些恰恰是同辈中的“低能儿”。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学生在对身边的榜样进行时评价时,表现出的清醒认识和独到见解,完全一厢情愿地制定榜样标准,为学生寻找榜样,即使它符合青少年的成长要求,也无法深入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受到触动和鼓舞,那么教育的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树立对学生群体具有引导和鼓舞力量的榜样,必须要深入学生,了解他们的认识和见解,了解学生的喜好、追求和目标,真正以平等的姿态、开放的胸怀和前瞻的视野寻找学生群体中的优秀人物和事迹,将帮助我们取得事半功倍的实际教育效果。
1、品学兼优、出类拔萃的学生的激励作用。
综合素质强,品学兼优的学生,无疑是学校在培养学生时期待最高的方向。真正出类拔萃的学生也确实能够让同学们钦佩、信服。所以大力宣传他们的勤勉、乐学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学生们的推动力量会使巨大的。同学们在与心目中钦慕的榜样朝夕相处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就会主动地对照他人,反思自己,在了解榜样取得成功所付出的努力的同时,也明白了自己如何通过不懈努力去追求自己的成功。学校大力开展了树榜样、学榜样的活动。学校周恩来班群体、爱心班群体以及爱心班学生个人的成长故事、考取中央民族大学的来自云南的贫困学生陈昭、考取北大的全面发展的叶绽蕾同学、考取清华大学永不言弃的郇志乾同学、进入大学获得一等奖学金的陈丽同学等,都是学生群体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成长过程中的酸甜苦辣都是同学们共同经历的,他们的成长故事令人信服,给人信心,催人奋进。
2、个性鲜明、特长突出的学生的启迪作用
周恩来总理早在1950年就指出,教育不能脱离实际,犯教条主义错误,也不能陷入没有理论指导的经验主义错误中去……。教育一定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的教育不仅要运用多年积累的教育学知识,更要了解学生实际、了解现代青少年的身心发育特点、了解时代对青少年的发展需求。学习成绩优异,发展状况良好的学生固然让人艳羡,但是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学校里还有大批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取得重大突破,有些同学甚至根本志不在此,但是他们当中仍然不乏特长突出、积极上进的佼佼者,他们同样可以成长为对社会发展有价值的国家人才。关注所有的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就必须放宽眼界,搭建更多的平台,为这些学生提供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机会和舞台,让年轻的心激荡青春的热情,让成长的校园洋溢多彩的快乐。
学校组织了器乐团、演讲团、书画社、梅园广播站等学生社团活动,丰富了学生们的业余生活,也给了学生们书本之外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各年级每月一赛活动使学校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到了劳动的快乐;建国六十周年“我和我的祖国”主题活动通过演讲比赛、歌咏比赛、征文比赛等形式,展示学生的文采特长,陶冶了学生的爱国情怀;“感动你我黑板报”评比、“发现身边的感动”国旗下演讲、“感动、感激、感恩”主题班会、精彩纷呈的运动会、竞争激烈的班级文化环境比赛和班徽设计评比,都为学生提供了为集体争光,为班级贡献的机会;航模竞赛、科技进校园、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的体验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科技的魅力,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和思维能力。2009年11月,在全国模拟飞行锦标赛中,我校获得全国模拟飞行锦标赛中学女子组(模拟直升机)团体第一名,组织二等奖。2010年元旦,学生自己设计、编排、演出的“浓浓梅园情,暖暖一家亲”元旦联欢汇演,没有专业团队的精致、没有阳春白雪的格调,但是给了学生们别样的成就体验。因为,那是他们自己的舞台,他们用自己的努力、自己的舞姿、自己的歌喉赢得了大家最热烈最真挚的掌声和欢呼声。
(三)重新审视主流文化、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契合点,升华学生文化的精神层次,促进“德性”的积蓄沉淀
中学阶段,学生的身体尚在成长、思想仍未成熟,人格也处于生长和发育过程中,成熟中透着稚嫩、单纯中隐藏练达、活泼中包含沉稳、随性中蕴含自制,这些都来自于学生所受到的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流行文化的综合熏陶,构成了学生时期特有的人生内容和人生体验。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的更新刺激,配合以主流文化的引导,使学生们尚未完全接受社会规范教化的“自然人”属性能够在人生起步阶段就符合社会主流的需要,同时也能保存自己独特的个性不被泯灭,以“新新人类”的时代特色为学校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注入生命活力。
1、用良好的校风培养规范学生文化的主流行为
以创建优良班风带动良好校风的形成。学校以周恩来班和周恩来团支部的创建为切入点,在创建过程中,班级成员明确共同的奋斗目标,在学习、实践、创建、体验中,以积极的集体舆论和丰富的活动凝聚人心。每个班级的创建都在学生们的共同努力之下,因它充满活力、各具特色的个体而独具集体的魅力。创建的过程就是学习和感悟的过程,就是实践和收获的过程,也就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并成熟的过程。
2、严格管理严重违规行为,阻止消极行为的蔓延和影响
对于学生反学校文化中严重违反学校规章和大多数同学利益的行为,不能姑息纵容。这些问题学生人数不多,但是带来的破坏力却是成倍计算的。迁就他们,宽容他们,就是伤害了所有关心学校发展、参与学校建设的学生的积极性。有时候,对于学生的失范行为给与当头棒喝,是一种真正的救赎。不过我们注意不让对行为的惩处引发对学生人格的伤害,细致的教育启发工作是帮助学生深刻认识错误、坚决改正行为的良药。
3、以从容、宽容的态度包容学生对流行文化的喜爱
教师具备走过历史所积累的经验,但又不能依仗经验埋头走路,教师还需要融入现实、了解现实、享受现实,与学生共同成长,尝试着去了解他们的心智、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在流行文化中发现积极的力量,与他们共同享受时尚的元素。只有进入到学生的生活中,才能借助自己的人生经验引领学生提升对人生的认识和对生活中良莠的正确判断。
矛盾的存在是必然的,消灭所有的矛盾也是不客观的,不懈的努力是为了发现矛盾、正视矛盾、改善矛盾,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校园成为师生和谐相伴,共同成长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