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数学模型思想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58813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数学和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模型思想是数学教学的十大关键词之一,模型思想的感知、发展、建构的过程,是数学知识与技能掌握和运用的过程,也是学生数学学习进步、提高、发展的过程。以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为例,谈一谈教学时要如何聚焦数学模型思想,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创设情境,感知模型——建模的起点;叙述思路,建立模型——建模的关键;比较反思,验证模型——建模的灵魂;实践应用,巩固模型——建模的延展。
  关键词:模型思想;设计教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级)》指出:“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数学和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模型思想是数学教学的十大关键词之一,模型思想的感知、发展、建构的过程,是数学知识与技能掌握和运用的过程,也是学生数学学习进步、提高、发展的过程。以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为例,谈谈教学时要如何聚焦数学模型思想,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让学生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进一步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积累数学经验与方法,逐步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一、创设情境,感知模型——建模的起点


  教学时,可以把生活中常见的与数学学习有关的情境引入到课堂中,鼓励学生应用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在分析、抽象中逐步感知简单的模型思想。可以采用场景图的形式出示情境,激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情境中经历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过程,把实际问题变得更数学化,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模型学习的兴趣。

  如在导入时,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原有34人,上车5人,现在车上有几人?公交车开往下一站,又下车5人,离站时车上有几人?把这样的生活原型提炼为数学模型:原有的人数 上车的人数=现在车上的人数,原有的人数—下车的人数=现在车上的人数。这样的情境创设,不仅渗透了解决此类问题的简单的模型思想,又为例题中复杂的模型思想做铺垫。
  在建立数学模型时,要注意在选择的生活问题上,要关注问题的典型性、代表性,创设常见的生活情境来丰富学生接触的数学模型。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乘坐公交车的生活经验,可以在这样的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教学时,先让学生说说条件和问题,再分析解决问题,悄然渗透模型思想,让学生在生动快乐的数学课堂中提升数学素养,这也是建模的起点。

二、叙述思路,建立模型——建模的关键


  在研究教材时,可以从多角度来深入剖析,理解教材中的一些建模内容的思路编排,充分发掘其中蕴含的模型思想,绝不能在出示问题情境后直接让学生回答。因为,如果从生活情境直接到解决问题,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就缺少了数学化的过程。所以,要特别重视叙述思路,这是在为学生搭建脚手架,将实际问题数学化,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如在新授时,可以在导入的基础上呈现例题:车上原来有34人,到站后有15人下车,又有18人上车,离站时车上有多少人?在解决像这样的经过两次变化后的实际问题时,可以先让学生充分讨论后,再叙述思路。在叙述思路的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说清楚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联系生活经验解释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又要关注学生在讨论后出现的不同想法,进行适时地提炼数学模型。从而,逐步建立初步的数学模型:可以先算下车后的人数,也可以先算上车后的人数,还可以先算上车比下车多的人数。

  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是十分重要的,要学会分析学生思维的起点,找准思维的方向,帮助学生用数学语言分析问题。在叙述思路时,要学会放手让学生解决,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并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归纳抽象出解题思路,寻求解决方法,构建数学模型,这个过程正是建模的关键。

三、比较反思,验证模型——建模的灵魂


  学生认识数学问题中的某种关系,一般需要经历直观操作、形象感知和逻辑抽象等阶段来完成。在认识这些解题思路的初始阶段,有效利用直观动作思维来呈现,有助于建立模型,让学生感悟三种思路模型中的内在联系与区别。在比较反思中验证模型时,可以通过思维导图来比较思路模型的异同,帮助学生进一步感悟、理解数学模型,积累模型经验。

  如在探究时,如果只出示题目,就让学生列式解答,不符合二年級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因此,可以设计从原来条件中依次选择条件进行重组,然后用箭头图的形式展示出来,并把先选用的2个条件框出来,突出可以先算什么。这样,在学生叙述的基础上,把他们的思维过程通过操作直观呈现出来,有助于理出三种思路模型,有助于在较反思中抓住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思想。
  正所谓,“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在经历数学建模的过程后,要注重比较反思,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来解释验证数学模型。在本节课中,基于生活经验,一般先上后下,符合学生的逻辑顺序,这是生活模型的一种数学运用;也可以采用先上后下的逆向思维,这种思维超越了生活经验,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体现;还可以利用数量之间的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先求出上车比下车多的人数,再和原来的人数相比较,在比较反思中促进理解,这是建模的灵魂。

四、实践应用,巩固模型——建模的延展


  在学习新的数学模型后,要引导学生及时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数学模型,体验数学模型的应用价值,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练习的设计形式要多样,要凸显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延展,在练习中逐步帮助学生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方法融为一体,丰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手段。

  如在练习时,可以精心设计习题的呈现形式,关注前后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注重在比较中把握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1.箭头图
  可以把例題和这题联系起来比一比,例题中是2次变化后比原来多了3人,所以要用原来的人数加3人,就是离站时车上的人数;而试一试中是2次变化后比原来少了2包,所以要用原来的包数减2包,就是还剩的包数。这题是例题的延续,通过比较这两题,可以进一步完善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一般模型。
  2.直条图
  为学生创设插花情境,让学生根据条件来提问题并能灵活地解决。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学生进行直观地比较,明确要根据问题的不同特点,要选择合适的条件来解决,理解和掌握其中蕴含的一步计算应用题的数学模型与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数学模型的内在联系。
  3.图文结合
  针对书上的西瓜问题,可以巧妙地进行修改设计,加强单元整体的教学。通过比较发现左边一题是以前学的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右边一题是今天学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而且两步计算中的第一步求的就是连续两问中的第一个问题。在比较练习中,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和理清连续两问应用题的数学模型与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数学模型的内在联系。
  4.表格。
  书上的表格题直接呈现了包含两个小问题的一个大问题,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和解决起来都难度较大。为此,可以进行修改设计,先解决小西提出的问题“我们班不会打棒球的有多少人?”,再让学生自己提问并解决“我们班不会打篮球的有多少人?”。在此基础上,以变魔术的形式,让学生直观感受,两个小问题是如何合并成一个大问题的,从而理解在更复杂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中如何运用数学模型。

  在探究和学习力初步的数学模型思想后,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模型推广运用到生活中的一些情境中去,在巩固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数学模型。在练习中,这样的练习设计凸显了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应用和延展,通过应用让学生真正走入生活,掌握两步计算实际问题蕴含的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实践意识,逐步完善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体系,这是建模的延展。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数学模型思想越来越成为课堂教学的指导理念,同时也是知识与生活的沟通桥梁。因此,要聚焦数学模型思想,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创设情境,感知模型——叙述思路,建立模型——比较反思,验证模型——实践应用,巩固模型。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渗透模型思想时,要关注建模的起点、建模的关键、建模的灵魂、建模的延展,这些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模型思想,进一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模型思想的意识。
  【参考文献】
  [1] 冼鉴民,新课程学习[J]. 利用数学模型,搭建学生学习的脚手架,2013.
  [2] 陈建和,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J].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模型思想的思考,2016.
  [3] 张春莉,小学教学[J].数学模型思想与小学数学教学,2016.
  [4] 国彩霞,读写算(教研版)[J].如何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模型思想,2015.
  [5] 莫杰益,小学科学(教师版) [J].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2017.
其他文献
【摘要】有效引领应是以“提升数学素养”作为核心目标,以“学生立场”作为价值导向,引导学生基于已有知识经验和活动体验进行自主建构。教师富有智慧的有效引领会让学生的学习富有深度,让课堂走向深刻。  【关键词】有效引领 素养 自主建构 深刻  当下的新课程改革非常重视小组合作的探究式学习,但在具体应用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流于形式的低效现象:无论什么课都采用合作探究式的学习,“热热闹闹”的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一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能快速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  2.理解奇数、偶数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2,5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  2.总结探究数学问题的方法;  3.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  4.发展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  1.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摘要】课堂教学的整合,可以有很多具体表现。在“吨的认识”课例中,作者着重围绕“教学目标的整合”与“学习材料的整合”两个方面,通过具体鲜活的实践重现与富有深度的理性思辨,来表达对于“教学整合”的个性立场。  【关键词】数学活动整合性  缘起思考  “吨”是一个较大的质量单位。虽然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三年级学生也一定听到过或看到过“吨”,但不难发现,学生真正与“吨”直接接触的机会是非常少的。所以说,学
【摘要】统编版语文教材的到来,让很多教师束手无策:课堂上要么重了内容,轻了思维的训练;要么重了理解,轻了言语的实践。但对于真正的语文学习来说,“言语”和“思维”必须齐头并进。本文着眼于当前正在实施的统编版语文教材,从教学实践出发,谈谈如何紧紧抓住“读写”之本,有机地整合教材内容,创设精准的“阅读任务”,善用“追问”“图表”和“比较”,让语文学习真正发生。  【关键词】统编版语文教材 言语 思维  
【摘要】“前概念”在科学概念教学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科学前概念是科学概念学习的基础,若离开前概念谈概念教学,势必如同空中建楼阁,学生无法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基于前概念的科学概念教学设计模型由五个环节构成,分别是情境唤醒、暴露导出、思辨修正、探究刷新、应用夯实。  【关键词】科学前概念 科学概念教学 设计模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该过程是在改造和重组原有知识经验基础
【摘要】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运算能力不仅仅指会算和算正确,还包括对于运算的本身要有理解,比如运算对象、运算的意义、算理等。  【关键词】运算能力 过程 发展  【研究的问题】  《笔算乘法》一课是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它是笔算乘法的起始课,是学生第一次学习用列竖式的方法来进行乘法运算,它是在
包括鸟类在内的恒温动物会利用体温调节机制努力地将体温保持在某一界限内的一定水平上。  然而,在孵化过程中,鸡胚的体温调节系统会经历不同的阶段,从变温系统变为恒温系统。  因此,在鸡胚胎发育过程中,受精蛋每天对环境温度变化的热响应是不同的。  本研究探索了入孵种蛋对周围环境一步提高的热应答反应,并进行了模拟。  入孵种蛋可被视为一个物理(热力)系统,能将能量(热量)向下传递一个电位梯度(温差)。过去
【摘要】近年来,以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已初见端倪,“移动学习” “微课” “慕课”和“翻转课堂”成为教育热门词。利用数字化技术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将成为教育未来发展趋势之一。本文主要选取作业环节作为切入口,例谈数字化背景下小学数学的个性化作业在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方面的价值。  【关键词】数字化 小学数学 个性化作业 问题解决能力  问题解决能力是一种
您得承认让一个农场为一个项目投资5 000万欧元(约合3.58亿人民币)非常困难,但勃林格英格翰公司为了建设一处动物健康研究实验室便做了这样的投资,该处设施与周围环境完全隔离。这处设施是位于德国汉诺威的疫苗研究中心,它不允许一个微粒自由出入。  建造一个高度安全的实验室,必须对每一个细节进行精确地测试和检验。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勃林格英格翰兽医研究中心(Bochringer Ingelheim Ve
【摘要】范读就是语文教学中教师示范性的朗读,也是范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范读在课堂教学中常常缺失,教师不重视范读的意义使得范读的价值难以实现。本文从教师范读的重要性、教师该如何正确范读两个方面进行思考与研究,试图打造“有声”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师范读 实施策略   有一次,笔者听学校一位新教师执教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小公鸡和小鸭子》一文,其中有一环节,印象颇深:  师: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