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学前概念,建构科学新概念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bik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前概念”在科学概念教学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科学前概念是科学概念学习的基础,若离开前概念谈概念教学,势必如同空中建楼阁,学生无法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基于前概念的科学概念教学设计模型由五个环节构成,分别是情境唤醒、暴露导出、思辨修正、探究刷新、应用夯实。
  【关键词】科学前概念 科学概念教学 设计模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该过程是在改造和重组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学生对所学新知所拥有的知识、经验、观念和见解,一般称之为“前概念”。“前概念”在科学概念教学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科学前概念是科学概念学习的基础,若离开前概念谈概念教学,势必如同空中建楼阁,学生无法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
  小学生科学前概念往往具有情境性,带有较浓的感性色彩,学生的科学前概念主要来自日常生活经验,凭借自己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直觉认识,如平时看到地面、河面等都是平平的,在学生的头脑中认为地球是方的,因此,学生在学习地球的形状时的前概念是:地面是平的,地球是方的。小学生的前概念具有属己性和多样性,由于学生个性化的存在,导致不同学生对不同事物现象有独特的见解。小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还具有顽固性,小学生的前概念来自长期的生活感知与积淀,可谓根深蒂固,一时之间是很难改变的。小学生的前概念处于一种“前运算”阶段,有的理解比较简单肤浅,有的是凭空猜想出来,有的甚至是一些错误的见解。
  基于小学生科学前概念的各种特征,根据前概念对学习所具有的不同影响,以及转化为科学概念的难易程度,前概念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学生已经掌握的基本的知识和学习经验,与科学概念比较相近,对新知的学习具有正面影响,为新概念的建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类前概念有助于科学概念的转化。另一类是指学生头脑中的一些非科学性的概念,学生的观点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对新概念的学习具有负面的影响,学生容易以假乱真,不利于新概念的建构,不容易转换成科学概念,此类前概念加大了教学的难度,教师需要优化教学手段和策略,设法在前概念与新概念之间架设有效的通道,为學生搭建概念转化的支架,助力学生修正前概念,实现新旧概念之间的有效融合,促进新概念的形成。
  基于前概念的教学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立场,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最近发展区和知识经验基础的教学。科学概念教学应尊重前概念,建立完整有效的教学模型,提高概念教学质效。笔者在多年的小学科学教学中聚焦科学前概念,开展基于前概念的科学概念教学,建立起比较可行的基于科学前概念的概念教学设计模型,提炼出有效转变科学前概念的教学策略。基于前概念的科学概念教学设计模型由五个环节构成,分别是情境唤醒、暴露导出、思辨修正、探究刷新、应用夯实。现以“铁生锈了”一课教学为例,将基于前概念的科学概念教学设计模型作具体阐述。
  一、情境触发,唤醒科学前概念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不再是传授,更多的是一种激发和唤醒,唤醒是基于科学前概念的教学前提。前概念具有隐藏性,看不见,摸不着,平时沉睡于学生头脑之中,要想了解学生的科学前概念,提高科学概念教学的效果,必须设法去激发点燃,以唤醒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激活学生的科学思维。
  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和认知是相互作用的,学生的情感对认知活动具有动力、强化、调节等功能。积极的情感能够引发学生态度体验,可以触发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够唤醒学生的前概念。情境教学法正是基于情绪心理学,通过创设一定情绪色彩的场景,将科学内容融入具体情景,用生动形象的情境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达到对认知的推动与增效。情境触发可谓一举多得,既能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又能激活学生的潜意识,唤醒学生的科学前概念,为科学概念教学做好铺垫。
  例如,在教学“铁生锈了”一课时,笔者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最近,小丽遇到一件烦心事,她心爱的小刀不好用了,原因并不是小刀坏了,而是样子变丑了。”笔者的话题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到底是怎么个情况啊?”学生一个个迫切地想要弄清楚个中缘由,笔者趁机出示了带锈的小刀说:“瞧!这就是小丽的那把小刀,大家看看小刀怎么啦?”“锈了,小刀生锈了。”情境触发了学生的大脑,调动了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看来,学生对“生锈”有一定的认识。情境触发,唤醒学生“生锈”的科学前概念,使教师对学生认知状况有了初步了解,为接下去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暴露思维,导出科学前概念
  前概念是一种潜藏于学生大脑之内的隐性的思维,教师无法直接进入学生的大脑。教师在激活学生的前概念之后,只有设法暴露其思维,将学生的前概念导出,使学生的思维显性化,才能洞察学生前概念的具体状况。
  导出科学前概念旨在暴露学生思维,让学生前概念可视化。导出前概念的方式有多种,有师生对话、操作演示、思维导图等,师生对话是一种口头交流的方式,教师通过提出科学问题,学生直接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和想法,该方式适用于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操作演示是借助动作直观呈现学生真实想法的一种方式,学生用表演的方式表达对概念的理解,该方式主要用于那些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的学生。思维导图是学生以图画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表达前概念,图文形式暴露出学生的思维,教师透过图文可以发现隐藏在学生脑海中的观念,该方式应用广泛,具有普适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需要,采取适当的方法使前概念外显。
  例如,在教学“铁生锈了”一课中,笔者用情境引入“铁生锈了”的课题后,和学生展开了一段对话,通过对话进一步明晰学生“生锈”的前概念。“是啊,小丽的小刀生锈了,锈到底是什么?”笔者边引导学生观察生锈的小刀,边向学生提问。甲生猜想说:“锈是黏附在小刀上的脏东西。”乙生猜测说:“锈是小刀上的铁自己变成的一种新物质。”“同学提出的观点貌似都有道理。”笔者边点评边追问,“如果是铁变成了锈,那么铁生锈的原因会是什么?”“小刀在使用时与其他物体接触时被污染了,所以会生锈。”“小刀可能是受了潮才生锈的。”“铁生锈或许和空气有关系。”“许多东西都在空中,有的怎么不生锈啊?”学生各种各样的回答暴露出他们对铁生锈的前概念。简短的师生对话,让学生的思维得以显现,使笔者对学生的前概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师生对话是一种使学生前概念外化的最为经济实效的方式。   三、引导思辨,修正科学前概念
  科学概念的建立是认知完善的过程,是从认知冲突到认知统一的过程,当科学概念与学生前概念不一致时,就会产生认知冲突,此时的前概念就对学生的新概念学习产生负面影响。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化解认知上的矛盾冲突,以促进前概念转化为科学概念,达到认知上的和谐统一,方能真正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
  认知冲突的统一来自自主思辨和反复修正,这也是科学概念建立的不可或缺的步骤。学生在情境感知后,会将当前信息与已有观念进行比照,当亲眼所见的情景与自己原有认知观念出现偏差时,学生便会展开思辨,有时思辨会有结果,能够自我修正,有时思辨无果,学生不能自己走出认知误区,无法纠正前概念。此时,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引导学生批判反思,引导学生修正前概念。在教学“铁生锈了”一课中,笔者通过与学生的对话发现,部分学生对铁锈以及铁生锈的原因有争议,笔者就继续引导学生讨论辨析,试图使学生在思辨中修正前概念,找出铁生锈的真正原因。
  四、实践探究,刷新科学前概念
  “听容易忘记,做容易理解。”科学概念的建立基于理解,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了,才能将前概念转换为新概念,将新概念纳入已有知识系统。前概念根深蒂固,轻易改变不了它,要完全改变学生原有错误观念,需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活动,用大量的事實经历去洗涤和改变学生固化的观念,帮助学生实现新旧概念的对接融合,从而刷新科学前概念,转变前概念,建立新概念。
  “知识是宝库,但开启这个宝库的钥匙是实践。”实践探究是科学概念教学的核心环节,也是前概念转化的关键阶段,学生前概念是否完全修复,能否有效转化为正确的科学概念,全看学生实践探究的效果。实践探究旨在为科学概念的建立寻求证据,学生通过亲自观察、实验、操作等实践性活动去寻找事实性证据,丰富科学概念的外延,为其内涵的提炼寻求支撑。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搭建实践的舞台,引导学生展开多元化的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一次次实践探究中不断刷新科学前概念。前概念的刷新不是轻而易举的,科学概念的建构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学生实践探究,精心指导学生对实践活动进行梳理反思,对实验数据展开深入分析,归纳总结出实验结论,提炼概括出科学概念的内涵。例如,在教学“铁生锈了”一课中,为了帮助学生弄清铁锈的形成原因,笔者设计了对比实验,让学生自己开展实验探究,学生在实验中探寻出铁生锈的因素,从而建构出“铁生锈与水和空气有关”的科学概念。
  五、应用内化,夯实科学新概念
  华盛顿有一句名言:“读书若未能加以应用,所读的书等于废纸。”学以致用是学习的必经之路,也是科学概念教学的最终目的,科学概念只有在运用中巩固消化,在应用中理解记忆,在应用中得以顺应同化,方能内化到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体系之中。应用是基于科学概念教学模型的最终环节,建立起的科学概念若不运用,就仿佛一个农民耕地而不播种,是没有任何希望和收获的。
  应用夯实科学概念,需要做到形式灵活多样、层次具有梯度。在科学概念应用时,可以书面练习或动手操作,可以情境表演或游戏活动,可以独立判断或者小组辩论,灵活多样的应用形式,既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概念的应用兴趣,又能够提高理解巩固的效果。在科学概念应用时,要做到基础应用与拓展延伸相结合,使得练习具有一定的难易梯度,富有层次性的应用增加了应用练习的选择性,适应了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满足了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例如,在教学“铁生锈了”一课中,在学生探究出铁锈的秘密后,笔者问学生:“小丽该怎样防止小刀生锈呢?”引导学生应用生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巩固科学概念,形成科学概念网络。“请同学们回家后对家中的一些铁器作出防锈处理。”笔者还将应用延伸至课外,拓宽概念应用的广度和维度,助力学生内化科学新概念。
  前概念与科学概念如同此岸与彼岸的关系,要想成功抵达科学的彼岸,必须从前概念出发,构建有效的教学模型,乘着适合的模型之船,奋力划向科学概念之岸。
其他文献
对断奶仔猪来说,适应新的食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以确保仔猪平稳地从哺乳过渡到断奶?  试想一下:你刚刚成为父亲或母亲。这是一个漂亮的宝宝。比如说,一个男婴。我敢肯定,你会给他可能是最好的照料:一个舒适温暖的房间,房间内有一张用来睡觉的干净的小床。尿布每隔数小时会清理一次,并在每次他要喝奶时给他喂奶。然后,3周后,你决定将膳食从奶改成土豆和肉类,我知道你在想这是不可能的、错的,对不对?
随着“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入,老师们对“去结果”式理念的理解渐渐明晰起来。近年来,我园以微项目研究为契机,将这种独特的理念最大程度地渗透和运用于教学,使得幼儿的探究越发得真实与具象,他们能结合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从自己原有经验和知识储备去观察、发现,甚至是分享。因此,在幼儿探索周围事物的过程中,实物感知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幼儿感知其现象、窥探其奥秘不可或缺的途径之一。  笔者认为,实
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学,其实是教师引导的艺术。”本学期在学校举办的“一课多上”活动中,笔者曾连续三次执教“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深刻地领会了这句话的内涵,下面是三次“长方体特征”的教学片段及反思。    第一次试教    (教师出示牙膏盒、化妆品盒、文具盒、牛奶盒、小木箱等实物)  师:你们认识讲台前这些物品吗?  生:认识。(异口同声)  师:谁愿意到前面来给大家介绍介绍?(生答略)从外形上看这些
【摘要】小学生数感的建立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教师要巧妙地运用数形结合来培养学生的数感,让“形”离“数”更近一些,让学生离数学更近一些,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成就感和愉悦感,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数形结合 小学生 培养数感 策略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是新课标提出的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小学生数
【摘要】问题是课堂教学的载体,它推动课堂教学的进程,也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课堂教学中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延伸和拓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认知的起点和困惑,创设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设计、提炼核心问题,关注有层次和宽度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去发现,从而聚焦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完善结构型认知,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培育良好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问题
社会学家帕克(Robert Park)曾经说过:我们之为人是因为我们会说,但我们之为文明人却是因为我们能读。由此可见,阅读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意义。《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质和量作了明确的规定。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学科的。”我们必须力争“使每一个学生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
【摘要】有效引领应是以“提升数学素养”作为核心目标,以“学生立场”作为价值导向,引导学生基于已有知识经验和活动体验进行自主建构。教师富有智慧的有效引领会让学生的学习富有深度,让课堂走向深刻。  【关键词】有效引领 素养 自主建构 深刻  当下的新课程改革非常重视小组合作的探究式学习,但在具体应用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流于形式的低效现象:无论什么课都采用合作探究式的学习,“热热闹闹”的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一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能快速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  2.理解奇数、偶数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2,5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  2.总结探究数学问题的方法;  3.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  4.发展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  1.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摘要】课堂教学的整合,可以有很多具体表现。在“吨的认识”课例中,作者着重围绕“教学目标的整合”与“学习材料的整合”两个方面,通过具体鲜活的实践重现与富有深度的理性思辨,来表达对于“教学整合”的个性立场。  【关键词】数学活动整合性  缘起思考  “吨”是一个较大的质量单位。虽然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三年级学生也一定听到过或看到过“吨”,但不难发现,学生真正与“吨”直接接触的机会是非常少的。所以说,学
【摘要】统编版语文教材的到来,让很多教师束手无策:课堂上要么重了内容,轻了思维的训练;要么重了理解,轻了言语的实践。但对于真正的语文学习来说,“言语”和“思维”必须齐头并进。本文着眼于当前正在实施的统编版语文教材,从教学实践出发,谈谈如何紧紧抓住“读写”之本,有机地整合教材内容,创设精准的“阅读任务”,善用“追问”“图表”和“比较”,让语文学习真正发生。  【关键词】统编版语文教材 言语 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