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统编版语文教材的到来,让很多教师束手无策:课堂上要么重了内容,轻了思维的训练;要么重了理解,轻了言语的实践。但对于真正的语文学习来说,“言语”和“思维”必须齐头并进。本文着眼于当前正在实施的统编版语文教材,从教学实践出发,谈谈如何紧紧抓住“读写”之本,有机地整合教材内容,创设精准的“阅读任务”,善用“追问”“图表”和“比较”,让语文学习真正发生。
【关键词】统编版语文教材 言语 思维
统编版语文教材的如期而至,让教师们欣喜之余,也带来了不少的困惑。篇幅变长,难度加大,有的教师要么执着于教学内容的完成,丢失了“思维”的发展;要么解析过度,让课堂硬生生变成了“哲学课”,丢失了“言语”的生长。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又不把语文学习的“本”丢失?笔者尝试通过自身的实践,谈谈如何打造“言思同行”的语文课堂,让学习真正在语文课堂中落地生根。
一、任务驱动,激发思维的动力源泉
统编版语文教材的课文一般较长,如果把课堂的语文学习设计成一个个空洞、零碎的问题,一问一答,按部就班的话,学生的思维是停滞的,是单一的,课堂上也永远看不见思维碰撞所产生的火花。因此,唯有根据教材特色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生活化、语文化的任务情境,让学生在一个个完整的言语任务中,获得真正的言语实践,方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让语文学习真正发生。
例如,在教学《牛肚子里的旅行》这篇课文时,一位教师就紧紧抓住“青头和红头的对话”来展开教学:1.让孩子们想想红头说话时的心情,并给它们排序。2.跟着红头去牛肚子里走一走,设身处地地让孩子们体会在牛肚子里的感觉,尝试读出它们的心情变化。学生紧紧跟着教师的任务情境,很快就读出了红头的害怕,也读出了青头担心朋友安危时的焦急。学生思维活跃,不但学会了通过表情和动作来朗读,也在字里行间读到了一个勇敢、智慧的青头。看似复杂的教学任务就在这样的“体验—朗读—表达”中顺利完成了。
又如,在教学《书戴嵩画牛》这篇小古文时,为了让学生巩固这则小古文的内容,教师设计了这样的语文任务:“把自己当成是杜处士、小牧童或者苏轼,展开想象,创编故事。”学生的思维一下被打开了,分别用不同的身份,有声有色地把这则小故事讲了出来。期间的创意和想象,如烟花般绚烂缤纷。学生在这样完整的学习任务中,学得轻松,学得扎实。
二、图示表达,构建思维的结构模型
统编版语文教材中出现了很多信息量大、层次复杂的课文。这样的课文,如果仅靠教师用语言来引领的话,往往会让学生思维混乱,最终“事倍功半”。不如根据课文的特点,给学生设计相关的图示和表格,让学生在完成图表的过程中,理清文章内容和层次,建构思维的结构模型。
例如,在教学《竹节人》一文时,可以设计表格(如表1),让学生轻松地完成“写制作指南,并教别人玩这种玩具”的学习任务。学生对照着表格来讲述,条理清晰,语言完整,言语和思维皆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又如,小说《桥》一文,人物多,情节复杂,梳理故事情节就是一个难点。如果设计图示(如图1),学生的思维立刻就清晰了起来。理清了人物关系,复述故事情节也是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又如,为了梳理《夏天的成长》一文的写作特点,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图示(如图2)。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薄发的,他们在阅读图示、完成图示的过程中,思维结构的模型正在愈趋完整。与此同时一起生长的,还有学生清晰、简练的言语表达。
三、比较辨析,创设思维的发散空间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言语思维,我们在使用统编版语文教材时,还要善于发现文本内容中的言语实践点,寻找“比较阅读”的契机,引领学生在对比中自主地感悟文本语言的精髓,感受人物形象。在不断地比较、辨析、反思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真正意义上让学生的“言语”和“思维”一起生长。
例如,在教學《书戴嵩画牛》一文时,一位教师非常机智地捕捉到了文中的两个“笑”。于是,便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1.再读读课文,说说杜处士和小牧童“笑”的原因。2.分别读出两人不同的“笑”。3.从他们的“笑”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处士?一个怎样的小牧童?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节中,主动地进行对比、辨析,思维灵动,侃侃而谈。
又如,在教学《桥》一文时,一位教师出示了这样的两个句子:“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让学生辨析:两个句子,哪一个好?学生一对比,立刻就感受到了比喻句的好处,也深刻地感受到了老支书形象的高大和他当时的临危不惧。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思考着、感悟着,学习的快乐油然而生。
四、连续追问,引导思维的深度发展
真正的学习者,必须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从浅度向深度发展。能够拥有较长的思维逻辑链,能够认知较长的因果链条,思维层次更加复杂、多样化、完善。
为了增加思维链条的长度,最好的办法就是“追问”。通过一层一层地追问,使思维链条渐渐加长,引向深度。例如,在教学《夏天的成长》一文最后一节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这篇文章的“立意”,一连串地进行了追问:
师:这一段除了写人,还写了什么?
生:农作物。
师:为什么写人,还要写农作物呢?(出示:农谚“六月六,看谷秀。”“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
生:因为人和农作物一样,需要赶上生长的时候快快生长。
师:农作物生长的时候是夏天,那人生长的时候是什么呢?
生:青少年时期。
师:我们该怎样长呢?
生:好好学习,锻炼身体,增长知识,学习本领。
师:是啊,这就是这篇课文真正的“立意”所在啊!
五、读写结合,发展“言”“思”的永恒定律 读和写,一直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也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体现。教师不可因为统编版语文教材的到来,而舍不得静思默读、批注写作的时间,丢失了语文课堂最基本的言语实践机会。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读读写写的过程中,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才能让“言语”和“思维”共同发展。
1.批注助读
统编版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在课堂上,教师要舍得时间,让学生在静思默想中对文本进行圈点批画,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交流中开展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思维对话,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中央,使学生在读写交流中提高语文能力,获得思维发展。
2.仿写运用
统编版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课文,值得我们去好好积累和运用。准确地找到这些“读写结合”点,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训练,既能巩固文本优美的语言,又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何乐而不为呢?例如,在《花之歌》一文中,“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该句想象独特,读来韵味十足。因此,教师也可以设计这样的仿写练习,学生的作品也格外精彩:“我在沙漠中舞蹈,使沙漠活力四射;我在草原上歌唱,让草原风光活泼欢畅。”“我在草地上翩翩起舞,使蝴蝶蜜蜂热情欢呼;我在黑夜中摇摆,让黑夜不再孤独寂寞。”
3.续写创编
创造性思维也是学生言语思维发展的关键。改写、续写、创编都属于创造性写作。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对课文的局部进行加工和改造,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设计出新的情节,就是一次良好的言語思维训练。例如,在学完《穷人》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对课文的结尾进行续写,从而进一步感受“穷人”不“穷”的主旨;在学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文后,也可以让学生改写成现代文,进一步感受这首诗句句成景,行行是画的特点……在这样的创造性写作中,学生既收获了言语能力,又发展了创造思维,一次简单的读写链接也成了学生学习的乐土。
总之,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思维的过程。思维应该以言语为载体,而言语无疑在推动思维的起步和发展。因此,对于真正的语文学习来说,“言语”和“思维”必须齐头并进。只有牢牢抓住“读写”之本,有机地整合教材内容,设计精准的阅读任务,善用“追问”“图表”和“比较”,方能让语文学习在课堂上落地生根!
【关键词】统编版语文教材 言语 思维
统编版语文教材的如期而至,让教师们欣喜之余,也带来了不少的困惑。篇幅变长,难度加大,有的教师要么执着于教学内容的完成,丢失了“思维”的发展;要么解析过度,让课堂硬生生变成了“哲学课”,丢失了“言语”的生长。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又不把语文学习的“本”丢失?笔者尝试通过自身的实践,谈谈如何打造“言思同行”的语文课堂,让学习真正在语文课堂中落地生根。
一、任务驱动,激发思维的动力源泉
统编版语文教材的课文一般较长,如果把课堂的语文学习设计成一个个空洞、零碎的问题,一问一答,按部就班的话,学生的思维是停滞的,是单一的,课堂上也永远看不见思维碰撞所产生的火花。因此,唯有根据教材特色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生活化、语文化的任务情境,让学生在一个个完整的言语任务中,获得真正的言语实践,方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让语文学习真正发生。
例如,在教学《牛肚子里的旅行》这篇课文时,一位教师就紧紧抓住“青头和红头的对话”来展开教学:1.让孩子们想想红头说话时的心情,并给它们排序。2.跟着红头去牛肚子里走一走,设身处地地让孩子们体会在牛肚子里的感觉,尝试读出它们的心情变化。学生紧紧跟着教师的任务情境,很快就读出了红头的害怕,也读出了青头担心朋友安危时的焦急。学生思维活跃,不但学会了通过表情和动作来朗读,也在字里行间读到了一个勇敢、智慧的青头。看似复杂的教学任务就在这样的“体验—朗读—表达”中顺利完成了。
又如,在教学《书戴嵩画牛》这篇小古文时,为了让学生巩固这则小古文的内容,教师设计了这样的语文任务:“把自己当成是杜处士、小牧童或者苏轼,展开想象,创编故事。”学生的思维一下被打开了,分别用不同的身份,有声有色地把这则小故事讲了出来。期间的创意和想象,如烟花般绚烂缤纷。学生在这样完整的学习任务中,学得轻松,学得扎实。
二、图示表达,构建思维的结构模型
统编版语文教材中出现了很多信息量大、层次复杂的课文。这样的课文,如果仅靠教师用语言来引领的话,往往会让学生思维混乱,最终“事倍功半”。不如根据课文的特点,给学生设计相关的图示和表格,让学生在完成图表的过程中,理清文章内容和层次,建构思维的结构模型。
例如,在教学《竹节人》一文时,可以设计表格(如表1),让学生轻松地完成“写制作指南,并教别人玩这种玩具”的学习任务。学生对照着表格来讲述,条理清晰,语言完整,言语和思维皆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又如,小说《桥》一文,人物多,情节复杂,梳理故事情节就是一个难点。如果设计图示(如图1),学生的思维立刻就清晰了起来。理清了人物关系,复述故事情节也是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又如,为了梳理《夏天的成长》一文的写作特点,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图示(如图2)。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薄发的,他们在阅读图示、完成图示的过程中,思维结构的模型正在愈趋完整。与此同时一起生长的,还有学生清晰、简练的言语表达。
三、比较辨析,创设思维的发散空间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言语思维,我们在使用统编版语文教材时,还要善于发现文本内容中的言语实践点,寻找“比较阅读”的契机,引领学生在对比中自主地感悟文本语言的精髓,感受人物形象。在不断地比较、辨析、反思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真正意义上让学生的“言语”和“思维”一起生长。
例如,在教學《书戴嵩画牛》一文时,一位教师非常机智地捕捉到了文中的两个“笑”。于是,便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1.再读读课文,说说杜处士和小牧童“笑”的原因。2.分别读出两人不同的“笑”。3.从他们的“笑”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处士?一个怎样的小牧童?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节中,主动地进行对比、辨析,思维灵动,侃侃而谈。
又如,在教学《桥》一文时,一位教师出示了这样的两个句子:“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让学生辨析:两个句子,哪一个好?学生一对比,立刻就感受到了比喻句的好处,也深刻地感受到了老支书形象的高大和他当时的临危不惧。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思考着、感悟着,学习的快乐油然而生。
四、连续追问,引导思维的深度发展
真正的学习者,必须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从浅度向深度发展。能够拥有较长的思维逻辑链,能够认知较长的因果链条,思维层次更加复杂、多样化、完善。
为了增加思维链条的长度,最好的办法就是“追问”。通过一层一层地追问,使思维链条渐渐加长,引向深度。例如,在教学《夏天的成长》一文最后一节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这篇文章的“立意”,一连串地进行了追问:
师:这一段除了写人,还写了什么?
生:农作物。
师:为什么写人,还要写农作物呢?(出示:农谚“六月六,看谷秀。”“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
生:因为人和农作物一样,需要赶上生长的时候快快生长。
师:农作物生长的时候是夏天,那人生长的时候是什么呢?
生:青少年时期。
师:我们该怎样长呢?
生:好好学习,锻炼身体,增长知识,学习本领。
师:是啊,这就是这篇课文真正的“立意”所在啊!
五、读写结合,发展“言”“思”的永恒定律 读和写,一直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也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体现。教师不可因为统编版语文教材的到来,而舍不得静思默读、批注写作的时间,丢失了语文课堂最基本的言语实践机会。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读读写写的过程中,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才能让“言语”和“思维”共同发展。
1.批注助读
统编版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在课堂上,教师要舍得时间,让学生在静思默想中对文本进行圈点批画,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交流中开展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思维对话,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中央,使学生在读写交流中提高语文能力,获得思维发展。
2.仿写运用
统编版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课文,值得我们去好好积累和运用。准确地找到这些“读写结合”点,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训练,既能巩固文本优美的语言,又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何乐而不为呢?例如,在《花之歌》一文中,“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该句想象独特,读来韵味十足。因此,教师也可以设计这样的仿写练习,学生的作品也格外精彩:“我在沙漠中舞蹈,使沙漠活力四射;我在草原上歌唱,让草原风光活泼欢畅。”“我在草地上翩翩起舞,使蝴蝶蜜蜂热情欢呼;我在黑夜中摇摆,让黑夜不再孤独寂寞。”
3.续写创编
创造性思维也是学生言语思维发展的关键。改写、续写、创编都属于创造性写作。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对课文的局部进行加工和改造,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设计出新的情节,就是一次良好的言語思维训练。例如,在学完《穷人》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对课文的结尾进行续写,从而进一步感受“穷人”不“穷”的主旨;在学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文后,也可以让学生改写成现代文,进一步感受这首诗句句成景,行行是画的特点……在这样的创造性写作中,学生既收获了言语能力,又发展了创造思维,一次简单的读写链接也成了学生学习的乐土。
总之,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思维的过程。思维应该以言语为载体,而言语无疑在推动思维的起步和发展。因此,对于真正的语文学习来说,“言语”和“思维”必须齐头并进。只有牢牢抓住“读写”之本,有机地整合教材内容,设计精准的阅读任务,善用“追问”“图表”和“比较”,方能让语文学习在课堂上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