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思辨的火花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babyye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曾经组织学生进行过一次课文《逍遥游》(节选)的改写活动。要求将其结构按照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来重新组织,即什么是“逍遥游”,为什么要“逍遥游”,怎样才能“逍遥游”。本想重新梳理一下文本,为下一个教学目标作铺垫,但出现的问题却十分明显。不少学生能够读背课文了,但对文章的观点却根本抓不住。重新架构的文章段落之间缺少内在的逻辑关系。基于此,“能够对庄子‘逍遥游’思想作出一定理解”的课堂目标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高中阶段对学生的语言和思维的培养遵循一条变化着的曲线——由“感悟”上升到“思辨”,由“思辨”上升到“研究”。在语文各个专题的学习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学习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收集资料、分析比较等)、解决问题(归纳整理、论证阐述等)的各项能力。当前的阅读教学缺少思辨,缺少必要的、有质量的思维活动。
  詹丹认为“思辨式阅读的一个重要外显特征就是让阅读者从嘴的发声转化为静默的用眼用脑的思考”。“思”就是带着头脑,“辨”则是分析和判断。思辨思维是一种较为高级的思维形式。美国学者格拉泽尔认为:在一个人的经验范围内,有意愿对问题和事物进行全方位的思考,这种态度就是审辨式思维。在学生还不具备“意愿”、不能“全方位”思考问题时,我们能不能激起他们的“头脑风暴”,让他们能够更为有理有据地判断和分析,就成为课堂教学有效与否的关键。
  一、勾连现实,寻找古人的精髓
  传统文化的学习在中学阶段正在被重视。许多诗文名篇都进入教材,作为课堂学习的指定内容。许多名篇都被作为单纯的语言素材使用,教师对古汉语的词义、字义、语法结构津津乐道,学生绝大部分的笔记都是一些文学常识、字词释义,甚至有些还是整篇的翻译。教了几十篇,对学生的思维启迪毫无用处。最终学生脑海中停留的都只是呆板的语言知识,根本无法领会作者的用意,更无法与作者产生跨时空的对话与交流。
  苏教版必修一中所选的《师说》是韩愈的名作。全篇对“老师”“传道受业解惑”的职业作用阐述有划时代的意义。当时唐代社会的学风正应了文中所说的“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正是为了引导学风,才写下了这篇名文。通过课堂讲解,在明确“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些作者鲜明的观点之后,我组织学生讨论一个问题:如果你是教材编辑,你会把这篇文章选入教材吗?要求学生要有态度、有观点、有依据地发表意见。结果是超过七成的学生都拒绝把《师说》选入教材,他们给出的理由往往是文章不适应现代潮流或是观点不吸引人等。这是学生很真实的思想反映。通过课文讲解他们只知道韩愈在倡导学习,对这两句“口号式”的观点没有切身体会。学生的思维往往立足于自己本身的生活经验,在自我中心的思维意识下,常常将非理性信念视为理性的。在现代社会张扬自我的大环境下,要让学生来评价韩愈其实是很难的。
  因此,我就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进一步讨论: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现代人的学习对象都有哪些?这个问题是开放式的,学生们会说出许多答案。接着请学生再整合一下,他们会发现现代社会学习的对象早已扩大,不再局限于传统观念中的书本,还有游戏网络、社会调查、数据分析等等。这些都是韩愈“师道”思想的衍变。最后再次回到先前的问题中,但问题有变:你认为编辑为什么会把这篇文章选入教材?学生在理解韩愈的“去身份,去年龄,唯求道”的思想可贵之处后,就可以有理有据地来回答了。
  二、大胆假设,探求今人的智慧
  现代的论说文或科学随笔类的文章选入教材的本身都是很有代表性的。常见许多老师只是把它们作为论述方法的例子来用,其实有点大材小用了。《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是一篇易被略过的现代文。许多老师不教它的原因是觉得这篇文章就是借麦当劳在讲一些文化观点,况且作者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写的,而如今麦当劳也不再是个新鲜事物。所以师生们的兴趣似乎都不大。如果仅仅把文章的阅读停留在对内容观点的梳理上,文章的可读可教性会大打折扣。细读文章之后,我把课文内容观点的梳理寻找放在了课前预习作业中,在作业反馈的环节中把课文主要内容再进一步梳理清楚。课堂上的时间主要是用于思辨思维的训练。
  课文选取的论述对象“麦当劳”是大家都熟悉的,但作者想表达的文化观点又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正因为熟悉,学生的思维很容易停滞,又因为陌生,学生的思维也会沉寂。胡适说:“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时一定要有个问题能激起思维的运转才行。如果课文的题目变成《中国文化中的麦当劳》,文章的内容会做怎样的调整?学生纷纷表示,原本文章以小见大、由点到面的论述方法要整个调整,课文将完全改头换面。接着再问一个问题:能表现中国文化的事物很多,衣食住行等方面都有,为什么作者要选用麦当劳,你能替他说说理由吗?这个问题涉及思维广度和深度的训练,帮助学生形成更多的思考和提高分析能力。只要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在生活的背景上寻找答案,就可以有较为完整的答案。
  当前大多数学者认可“学习”的定义为:“由经验引起的能力和倾向相对持久的变化。”《论语》则将学习的过程阐述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个思考、求证和结论的过程,正是思辨性思维的基本素养体现。现在的课堂教学多强调发散思维,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没有一个整合辨析的绳索,结果大家就都没有道理了。学生一定要学会依靠自己的证据和逻辑,得出自己的可信的逻辑。提高了这个能力,对受教育者的一生都有很大的益处。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第五中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语文就怕写作文”。一直以来,作文都是师生头疼的难题,老师怕改,学生怕写。学生写得不少,教师花的精力不少,可是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即使到高年级,仍旧有学生写起习作来,为字数发愁。对于常常出现的“描写不具体”等评价,他们表示心知肚明,奈何自己做不到。就“习作具体”话题,笔者作了以下调查及分析。  一、习作不具体的成因分析  1.将“字数多”与“具体”混为一谈  在调查中,大多数学生认为,“具体”就是
期刊
就语文学科来说,对于教师而言,课堂上一味地从字、词、句、章入手发力,这也许能给学生知识储备带来一定的帮助,但教学实践证明,这些都只能在短时间内起到一定的作用,从学生的发展来看,这种做法显而易见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为何这般说呢?因为我们教师这样的做法,很容易让学生产生一些不良的情绪。而就学习而言,这种不良的情绪突出表现为学生对于这种教学活动的厌恶心理。一旦这种厌恶情绪在学生身上滋生,将会严重制约我
期刊
我国著名儿童文学家严文井说过,寓言是一把钥匙,这把钥匙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让思维活跃。小学教材中精选了诸多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作为教师该如何应用这把钥匙来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门?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生为本,对学生进行智慧引导。本文以《鹬蚌相争》为例,谈谈对寓言教学的一点浅显看法。  一、復习导入,理清步骤  寓言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十分受欢迎的文学体裁。进入中年级,寓言对于学
期刊
“有我之景”是化用王国维“有我之境”的说法,是说这类文本作者移情入景,景物描写带有作者浓厚的情感色彩,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具体明确,比较强烈。这类文章有写作主体,有言说对象,有写作目的,文字自然灵动。教学这类文本首先要在有效地“读”上做文章,然后才能水到渠成地“写”。 下面以《广玉兰》为例谈谈“有我之景”文本的教学。  一、读:整体把握“有我”的表达奥秘  阅读“有我之景”类文本,既要读懂文字表面意
期刊
古典诗词是我国悠久灿烂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以朗朗上口的韵律节奏、简洁凝练的语言、丰富深刻的意象、幽深优美的情境,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古诗词内容的学习应成为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就应该紧扣古诗自身独特的文体特点以及学生内在的认知需要,突显古诗独有的味道,让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不断发展。笔者以柳宗元的《江雪》这首诗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  一、揭题,整体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小学语文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学科素养,进而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提供有力的支撑。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言意兼得,这是语文与其他课程的本质区别,是语文教学所散发出来的独特之美。下面我就以国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鞋匠的兒子》为例谈谈如何利用课文这个“例”,引领让学生
期刊
作文是让儿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生活。我手写我心,我笔抒我情,如何达到“童言童语情自浓”的状态呢,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尝试。  一、丰富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首先作文素材从儿童生活中来,丰富儿童生活,细腻儿童的情感,让儿童有话可说,情动辞发。  1.开展活动。为丰富学生的生活,老师可根据作文的训练要求,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如要让学生写一次亲身经历的事,写出自己的感受、内心的变化,就组织学生开展了“我
期刊
《桂花雨》一文以优美的文字、细腻的笔触,深情回忆了作者儿时桂花飘落时的欢乐景象,表现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全文结构严谨,画面生动,文笔流畅,感情真挚,是一篇驰骋学生想象、学习语言文字的极好教材。教学时,我们不妨把握住文本特点,紧紧抓住“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这一文眼生发开去,数读其句,发掘深意。在品读这一“片言”中,引导学生揽着全文多角度有创意阅读,从而欣赏桂花雨之壮观,感受桂花雨之清香,品鉴文本语
期刊
“国学经典”,它能穿透深邃的历史时空,和我们的心灵相遇,相励,相慰,它是相传至今的火种,点亮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智慧和情感。作为教育工作者,如果能引领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走进博大精深、文理兼备的经典之作,享受母语文化的熏陶,感受母语文字的魅力,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一、诵读经典,开启智慧  1.遵循规律,开发记忆能力。一、二年级正是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期,遵循儿童记忆发展的规律,国学经典也应该走进课
期刊
学校规定,40周岁以下教师每月必须完成一篇文章,论文、案例、反思、随笔、心得都可以。每逢交文之时,教师抱怨不绝,叫苦连天,在学校的群发短信、个别通知的“软磨硬泡”下,只能交上一篇应付了事。学校要求教师撰写月文的初衷是要教师勤学习,多观察,善思考,常动笔,促进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教师写作的困境?  思考一: 教师月文为什么这么难?  原因一,无暇写,缺乏学习反思意识。  原因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