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于“言”“意”之间,构建“学”的课堂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T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这草长莺飞、姹紫嫣红的季节,我们随南通教育代表团支教来到了四川广汉这座新型的、有着特殊意义的学校。姜树华老师执教的《窃读记》,不仅洋溢着浓郁的语文味,工具性与人文性交辉,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构建“学”的课堂,行走于“言”“意”之中。由重教师的教,讲究精致、精美,行云流水,严谨有序,到重视学生的学,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倡导学生的自学、自悟、自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 借助活动单,迈开“让学”之步
  “教学之本质在于‘学’”是一哲学命题,而学的核心是“自主”。课堂中教师的着力点应在于千方百计让学生心甘情愿、自主地学。姜树华老师来自长寿之乡江苏如皋,教学采用的是如皋典型的“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人民教育》《江苏教育》等主流教育报刊近一两年来都用较长的篇幅介绍了如皋“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该模式的外显特点是将教学过程通常设计成“活动+检测”的教学板块,把要学习的内容分层设计成一个个的活动,每一个活动中有三个基本相似的环节:自主——合作——展示,即个体独立自主学习,组内合作互助,组际补充完善。
  姜老师课上设计了“三个活动+一个猜写”的教学板块,“猜写”是“活动单”模式中“检测反馈”的变式。这节课上,“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构成一个和谐的“学习共同体”,教师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亲历学习的时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自主学习”时,学生静心读写、潜心会文;“小组交流”时,学生紧扣难点,各抒己见;“成果展示”时,学生求同存异、补充提升。值得一提的是,姜老师的“活动教学”没有止于“体动”而是指向“心动”,学生在充分自主学习活动的基础上围绕难点组内或商讨,或研读,或质疑,或补充;“板块教学”没有落入“割裂”而是精于“递进”,教学随着流程渐次推进,移步换景,走向深入。本堂课几乎所有的目标的达成都来自于学生自读、自悟、自赏,教师不断助推、引领、提升。
  这是一节体现“活动单导学”核心理念的课堂,教师让学退位,学生主体位置得到真正的凸显。在这节课上,我们很少听到教师精彩的讲说,听到的是学生激情的畅谈;很少看到教师演讲时的娴熟技巧,也不多见“师问生答”的热闹,看到的是学生的自问自答,打破了长期以来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灌输与束缚的呆板的班级授课制。“热”而不“浮”,“动”而不“乱”,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入境,悟得深刻,读得入情,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充分展现了“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魅力。
  二、 立足文本,践行“让学”之实
  缺乏语文知识支撑的教学目标是不能发挥语文教学功效的。姜老师在教学中,着力凸显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力求把课真正上成语文课。教学中,涉及课文中生词的读写、主要内容的提炼、细腻文笔的揣摩、情节过程的概述、结合语境对文中词语的体会、对作者遭遇的体验、学生视线向原文转移等内容无一不是语文之关键要素。教学时将文题巧妙地隐去,让学生们通读课文后再拟文题,这一环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且看今天课堂上各组学生思想的交汇:“‘偷偷读书的快乐’题中‘偷偷’一词不如作者文题中‘窃’字来得精炼”;“我认为‘窃读’只是一个现象,没能反映作者小时候窃读这一过程,加上‘记’更恰当”;“‘窃读的滋味’不能概括课文中多个窃读的场景”……学生在自主的比较鉴赏中,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厘清了文路。“窃读记”的“记”透视了文体特征,暗合了作品的体裁。
  更可贵的是姜老师在教学中不仅落实了语文的普遍性,还较明晰地展现了他的“言意共生”的语文教学主张。文本虽没有什么大起大落的情节冲突,但作者的内心却因窃读而波澜起伏。姜老师引导学生从平实的词句中揣摩作者的心理,从细腻的动作中揣测人物的情感变化。在体会“跨——踮——钻——挤”等动作的准确时,引导学生评价表演,从生活的原点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传神的表演,情景的体验,场景中的朗读指导,不仅突破了“让学生明白人物动作与内心的链接通道”这一教学难点,更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鲜明、生动。此外,“啊!它在这里”“像一匹饿狼”“贪婪”“边走边想”等词句的揣摩,入情入境地体味作者与书相逢的惊喜、急切找书的投入、那种“久旱逢甘霖”、如饥似渴、忘我窃读的快乐。课中练笔是姜老师一以贯之的语文教学环节。他巧妙结合原文,让学生在拓展的情节中练写,打开学生思路,活用文本语言,与作者同脉跳动。片段猜写中,学生们笔下“老板的吼骂”“对作者家境贫穷的讥讽”……包括心理描写,虽与作者表达水准有差距,但片段构思却与作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学生进行练写之后,又巧妙引用原文语段有效提升学生的练写能力,充分增进学生对作者遭遇的体验,大大激起学生阅读原文的冲动。
  三、 适时引领,凸显“让学”之智
  “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把课堂的空间最大限度地给了学生,教师则需要最大限度地“隐身”——智慧地存在,姜老师在努力地践行这一点。
  首先,学生活动时的有效参与。姜老师在学生小组活动时,深入每一小组,投入地倾听,有效地串联,作为小组一员的身份参与、提醒,助推学生学力的增长。
  其次,学生品读时的有效引领。姜老师语言清新、儒雅,与林海音的文本语言和谐融合。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家常谈话式的“伙伴语言”颇富有吸引力,引领着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关注词语读写,把握文本内容,走进文本情境;关注学生言语现象,让学生学“语”习“文”;引导学生在欣赏、品悟课文语言的基础上,揣摩作者动作表达的准确性,体会到作者心理描写的细腻传神……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中年级阶段语文的目标要点,“不缺位也不越位”。
  再次,学生展示时的有效提升。在体会四个动作表达时的强化,体会“贪婪”一词时的补充,不露痕迹地给学生腾出了更大时空,更为实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品词能力与语感能力。为了让全体学生写作能力有所提升,在学生片段练写之后,对部分学生进行范例点评。引入原文,以示范例,借助于背景音乐与教师的配读,这种方式,不仅深深地打动了学生的内心、丰实了学生的书面语库,更是对学生书面语言的规约与提升。这种“代言”的设计有效而且智慧。
  作者简介: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语文教师,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首届名教师,“南通名师培养导师团”导师,“如皋雉水名师工作室”导师。
其他文献
语文无非是“听、说、读、写”,而“写”更反映着语文的综合素养。现在,似乎学生越来越不会写了,老师也越来越不会教了。功利写作之风弥散于作文课堂,模式化、高考化写作几乎主导着学校作文教学的走向。为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学校的多位语文老师近年来作出了诸多努力,提出“诗性教育”“审美课堂”等构想,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求思考,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我也参与到他们之中,做了积极的梳理工作。  作文教学如何体系化,
期刊
国标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除略读课文外,每篇课文后均编有练习题,与前面的课文构成了一个整体,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课后练习的设计体现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体现了教材编排意图,也是课堂教学目标的具体呈现。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课后练习作为教材的组成部分,体现了课文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那么如何充分发挥课文练习的作用,将它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成
期刊
【人物名片】  柳袁照,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2002年起任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长,江苏省政协委员,江苏省作协会员,教育部华东师范大学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兼职教授。他推行以“本真、唯美、超然”为特征的“诗性教育”,倾力打造语文“审美课堂”,主张让学生“我手写我心”,努力构建“激活、共鸣、浸润”的作文教学模式。他坚持文道结合,亲自撰写并带领老师开发了二十余本语文校本教材和读物,让乡土文
期刊
作文是学生与教师普遍头疼的话题。学生怕写作文,“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老师怕教作文,学生无话可说,不知道怎么说,老师不知道怎么教,怎么改。作文真的这么难吗?应该不是!从直观体验来说,人的表达的学习经历了两个过程:一是语言学习,二是文字学习;前者是口头表达,后者是书面表达,从本质上说两者性质一致。前者学习是从无到有,后者学习是从有到书面落实,是转换,从逻辑推演来说,前者理应比后者困难
期刊
近日,笔者有幸领略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和王崧舟的教学风采。巧合的是,两位老师不约而同地在教学中借助板书“口”,形象地给学生指点学习方法,直接指向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在课堂上真真切切地获得提高。  一、妙用“口”,在“忽悠”中渗透阅读方法  下面是薛法根教学《九色鹿》片段。  师:《九色鹿》源自一个佛经故事,画在敦煌莫高窟第257窟的墙壁上。这是一组连环画,有九幅图。我们读到的这个故事
期刊
《只拣儿童多处行》(苏教版第十册)是现代儿童文学作家冰心的一篇游记散文。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中,我发现了几个精彩的片段,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  【片段1】  出示:你们知道冰心奶奶吗?选择一个方面,用一两句话介绍一下吧。  1.作者生平;2.作品风格;3.主要作品。  生1:冰心,我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  生2:我读过冰心奶奶的《小橘灯》《再寄小读者》。  生3:冰心奶奶热爱儿童,她说
期刊
教学目标:品味文学作品刻画人物的细节描写——肖像描写,并让学生学会用肖像细节来凸显人物特点。  专家点评:人物细节描写有肖像细节、语言细节、行为细节、心理细节等,本案例抓住肖像细节,采用“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断其一指”策略,指向明确,目标集中。这正是高效课堂的标志之一。  课堂呈现:  师:同学们,我们来看看文章是怎么刻画金岳霖的肖像的?请大家找一找相关语句,并且咀嚼一下这些语句写出了金岳霖先
期刊
英国诗人雪莱说过:“想象是创造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低年级学生的想象力犹如一个尚未开发的宝藏,只要善于挖掘,就会找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如何挖掘这些宝藏,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呢?在教学《沉香救母》(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0、11课)一课时,我是这样做的。  一、抓关键词语想象  小学语文教
期刊
一、 真实的文本解读,需要告别“一字情结”  在我们的意识中,一个作品一层结构,一个作品一个主题。于是,我们在走进作品的大门,看到第一层风景之后,便不由得停下脚步。像马朝虎的《水》,教师一般也就带着学生只读到作者在文章中明确写出的东西:“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是学生一读就知的东西,无需教师进行引导。当然,也有教师会在此基础上稍作延伸:有水的日子那么“乐”,缺水的日子那么“苦”,作者以“乐
期刊
第一次听到“生态课堂”这个名词,是在几年以前。我觉得,生态课堂应该就是叶澜教授所说的“充满生命活力”的绿色课堂,它“低能耗,高效率”,能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它充满着人文情怀,闪耀着智慧光芒,洋溢着成长气息。在自己的课堂上努力营造一种“绿色”“生态”的气息,让自己的课堂成为洋溢着生命绿色的课堂,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位一线教师的事业目标。  紧扣生活,构建开放的绿色生态课堂。开放,从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