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教学实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它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中起到独有的作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很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就培养思维能力的意义和培养方法等方面进行探索。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思维能力;方法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当前的数学“素质教育”其中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灵活的思维素质,这就要求对学生加强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使他们的数学思维具有活跃性、逻辑性、多向性、形象性。
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教材没有有意识地加以编排,教法违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地还有可能逐步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意义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一项重要任务。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石,也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思维形式。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概念教学本身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应该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教室在教学时,应该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在小学数学中,应运用各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如对应思想、量不变思想、可逆思想、转化思想等。其中转化思想是小学教学思想的核心。转给是运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实现未知向已知转化,数与形的相互转化,复杂向简单转化等。培养学生转化意识,发展思维能力。
1.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
2.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
3.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
(三)计算和练习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计算数学贯穿于小学数学的始终,培养学生正确、熟练、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是小学生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可相应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等良好思维品质。一般地说,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级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因此教学时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或补充。设计练习题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培养目标来进行设计。例如,为了了解学生对数学概念是否清楚,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能力,可以出一些判断对错或选择正确答案的练习题。
二、培养思维能力的策略
(一)营造愉悦、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
学生的性格各种各样,有的内向有的外向,前者在课堂学习中沉默寡言、回答问题低声、胆小,后者胆大、爱张扬,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的知识起点和智力水平也不尽相同,起点高的孩子回答问题自信,起点低的孩子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怕出错。针对这样一个大家庭,作为教师,要给教学营造一个愉悦、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要让那些胆小内向的孩子放下怕错的思想包袱,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以至敢于和大家交流自己的想法。
1.教师要有亲和力。
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师的亲和力,可以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特别是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教师的形象在他们的心目中是至高无上的,他们可以不听父母的话,但绝对不会不听老师的话。如果某教师整天绷着脸、自视甚高,不顾学生的感受,表现出很威严的摸样,试想谁还敢和他交往,见到他不避而远之才怪呢?
2.尊重学生的个性。
要允许学生独树一帜,允许学生与教师争论,允许学生随时质疑,鼓励学生不唯书,敢于标新立异,学生的认识无论正确与否,都有机会得到真实的展示。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无所顾虑的、大胆的敞开心扉,思维会更加活跃。
(二)培养兴趣,激发求知欲,引发思维。 兴趣是产生学习动机的源泉,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积极的思维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感性基础上的。有了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索知识的奥秘。在知识的海洋中,只要你想去揭开知识的神秘面纱,那么你就必须去思考,去分析,去解决,长此以往,逐步形成思维意向。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加,有意注意占有一定的地位,如果能很好的利用有意注意,并能使保持较长的时间,就能提高学生积极思维的参与度。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握好知识和思维的最近结合点,充分利用教材和现实生活提供给我们的素材和资源,去挖掘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应用于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得学生自己想去探求问题的根源,从而积极主动的把知识熔入自己的思维进行提炼,在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下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使学生敢于自由的想,大胆的说,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有效地使学生的思维意向品质逐步得到培养。
(三)创设情境教学环境。
1.创设问题情境设计。
在教学中,用质疑激发学生的思维是最基本的训练方法。教师提问的性质和方式直接影响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及其效果。在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和个体之间差异的基础上,一方面教师巧妙地提问引起学生联想和思考。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向教师质疑,教师对学生每一问都给予赞扬,学生受到鼓励,将更积极思考,去发现更多疑问,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将养成由质疑而进行思维的习惯。一个好的问题设计我想应满足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中低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方向发展的阶段,以形象思维为主,当学生遇到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时,往往很难说出它的算理算法,但当我们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和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把其形象化、直观化,学生就比较容易对算法算理进行描述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也就得到了提升。二是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既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又要不能太难。也就是说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要“跳一跳”才能摘到,要留给学生积极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当然太难也不行,若问题本身的难度远远超出了学生的实际水平,则会严重的打击学生学习的信心。
(1)趣味性设问。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有趣有味的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如教学到“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时,上课开始,设计一个充满童趣的问题:有两块长方形稻田,一块长和宽分别是7米和3米,另一块长和宽分别是6米和4米。青蛙妈妈问小青蛙哪块稻田面积大?小青蛙不假思索地回答,两块稻田的面积一样大。青蛙妈妈说小青蛙答错了,小青蛙怀疑地问:“两块稻田的周长一样长,它们的面积怎么不一样大?”同学们,你们认为小青蛙的想法错在哪里?这个问题把新旧谁知的矛盾冲突摆在学生的面前,直指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驱使学生带着满腔热情和炽热追求投入到认识新知的活动中。
(2)悬念性设问。设计有悬念的问题,能引发学生深思,能过深思,才能灵活运用知识,才能拓宽思路,才能启迪思维,培养能力。并在解题过程中,对学生渗透了对立统一的启蒙教育。应用设问制造一些悬念,无疑象离弦之箭,可射向学生思维的深处,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和提高教学效果。
(四)采取多种手法培养思维。
1.进行类比迁移,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达到较高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表现在能善于深入地思索问题,从纷繁到复杂的现象中,抓住发现事物的本质规律。在教学中应抓以下三点:
(1)培养对数的概括能力。
数的分解能力,是数的概括的核心。如教20以内的加法,利用直观教具,让学生了解某数是由几个部分组成和如何组成的,引导他们将20以内的数比较实际意义,认识大小,顺序、进行组合与分解练习。
(2)培养掌握简单的推理方法。
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引导儿童进行类比推理。例如:在乘法口诀教学中,先通过一环紧扣一环的步骤,让学生展示“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认识2-4的乘法口诀的可信性,还了解每句乘法口诀形成的过程。然后利用低年级学生模仿性强的特点,让他们模仿老师的做法去试一试,推导出5-6的乘法口诀。
(3)培养掌握应用题结构的能力。
各科教学问题,都有一个结构问题。狠抓结构训练,使学生掌握数学问题的数量关系,而不受题中具体的情节干扰,是培养思维深刻性的重要一环。由于低年级学生受年龄和知识水平的限制,他们的思维往往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为此,我在数学教学中采取多种方法。如:补充条件和问题,不变题意而改变叙述方法,根据问题说所需条件,扩题训练,拆应用题缩题训练,审题训练,自编应用题训练等等,拓展学生思维活动,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2.进行合理联想,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敏捷性是指一个人在进行思维活动时,具有当机立断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在运算过程的正确迅速,观察问题的避繁就简,思维过程的简洁敏捷。因此,我在计算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为目的,要求学生有正确迅速的计算能力。
3.进行说意练习,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的逻辑性表现为:遵循逻辑的规律,顺序和根据,使思考问题有条理,层次分明,前后连贯。语言是思维的裁体,思维依靠语言,语言促进思维。教师对学生加强语言的调控,训练其口语表达能力,是学生能够有根有据进行思考的基础。因此教学中要使学生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准确无误地说出解答思路,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简洁规范,逐步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四、恰当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的有力工具
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生动、形象、具体、直观的优势,将课堂内容组成一个立体化、多方位的课堂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有效时间的利用率,增大教学传播的信息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优势:首先根据小学中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动态感知的优势,可以创设形象生动的情境,诱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开拓学生的思路,增强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如在教学《平移和旋转》时,通过动态的展示风车、风扇、缆车、升降机等物体的运动画面,从而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平移”和“旋转”这两种运动方式的基本特点,在头脑中建立“平移”和“旋转”概念的表象,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其次,运用多媒体来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以13-7为例,部分中下生往往用数手指的方法,这样既易出错速度又慢,于是通过多媒体课件用小棒代替数字,13根小棒由一捆10根的小棒和另外3根小棒组成,然后请同学们思考,要从其中减去7根小棒,怎样减?学生马上想出了多种方法解答。通过多媒体课件,将抽象的数字具体化,学生的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五、巧设练习,强化思维
数学练习是形成和巩固学生数学认识结构的过程,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思维能力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练习中突出关键。
教师虽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和充分的讲解,但也有学生有这样那样的疑难问题,因此,我认为教师应善于根据疑难问题,抓住关键,专项设计练习,突破学生遇到的思维障碍。
(二)练习中抓本质。
数学知识是按一定的内在联系组织在一起的,而学生辩别知识能力较弱,对知识易产生混淆,因此,教师应针对情况进行进行归纳整理,揭示本质。
(三)加强分类与比较能力的训练。
分类与比较是确定事物之间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有利于促进思维的系统化。教师教学中指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形成一定的标准或特点进行梳理、分类、比较、整合,可使学生的认识组成某种序列,形成一定的结构,结成一个整体,从而达到思维的系列化,获得结构性认知。
如教学“百分数”时,教师指导学生把百分数的意义、性质、运算和应用分别进行归类比较,使学生认识到百分数是特殊的分数。这样,把百分数的知识纳入分数系统中,使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中的相关知识由“泛化”走向“集中”,学起来自然就容易多了。
(四)说意练习。
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必须依赖于直观材料,使他们所学知识产生鲜明的表象。同时,要使学生获得准确丰富的感性知识,就必须通过合乎逻辑语言引导。最后大脑借助于语言,对感知的事物去伪存真,分析综合,抽象出本质特征。
如,在教学“整万数的读法”时,教师在计数器上拨数,为学生认识数提供了感性材料之后,首先让学生说了计算器上珠所表示的意义,在学生大脑中建立了整万数的表象,为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提供了支柱,然后,又摆脱计算器,让学生在数位顺序表上读出“0”在不同位上的五个数,再让学生说出每个数中的“0”在什么位上和它的读法。这样,使学生用讨论的方法对比整万数与万以内数读法的异同,从而概括出整万数的读数法则,促进了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六、及时的鼓励和积极性的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对学生的鼓励、赏识,使学生感觉到老师对他的信任与肯定,从而激发学生不负老师所望,要积极思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的心理。在课堂中,我们可以多用一些诸如:“老师相信你一定行”、“真了不起”、“你说得越来越好了”、“你的方法真特别”……等鼓励赏识性的语言,或一个微笑或一个点头的动作都能激发学生主动积极的去思考问题。另外,要容许学生犯错。人人都会犯错,更何况是只有八九岁的小学生,当学生出错时,我们不能嘲笑、讽刺,不仅如此有时还要表扬学生敢于回答问题的勇气。
总之,数学教学就是开发、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过程,是学生以思维的方式去获取知识的过程。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锻炼,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是我们数学教师培养学生数学素质的重要任务之一。
参考文献
[1]石国峰.《浅谈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策略》《中华教育论坛》,2007.8.
[2]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0.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思维能力;方法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当前的数学“素质教育”其中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灵活的思维素质,这就要求对学生加强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使他们的数学思维具有活跃性、逻辑性、多向性、形象性。
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教材没有有意识地加以编排,教法违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地还有可能逐步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意义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一项重要任务。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石,也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思维形式。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概念教学本身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应该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教室在教学时,应该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在小学数学中,应运用各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如对应思想、量不变思想、可逆思想、转化思想等。其中转化思想是小学教学思想的核心。转给是运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实现未知向已知转化,数与形的相互转化,复杂向简单转化等。培养学生转化意识,发展思维能力。
1.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
2.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
3.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
(三)计算和练习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计算数学贯穿于小学数学的始终,培养学生正确、熟练、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是小学生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可相应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等良好思维品质。一般地说,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级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因此教学时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或补充。设计练习题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培养目标来进行设计。例如,为了了解学生对数学概念是否清楚,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能力,可以出一些判断对错或选择正确答案的练习题。
二、培养思维能力的策略
(一)营造愉悦、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
学生的性格各种各样,有的内向有的外向,前者在课堂学习中沉默寡言、回答问题低声、胆小,后者胆大、爱张扬,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的知识起点和智力水平也不尽相同,起点高的孩子回答问题自信,起点低的孩子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怕出错。针对这样一个大家庭,作为教师,要给教学营造一个愉悦、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要让那些胆小内向的孩子放下怕错的思想包袱,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以至敢于和大家交流自己的想法。
1.教师要有亲和力。
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师的亲和力,可以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特别是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教师的形象在他们的心目中是至高无上的,他们可以不听父母的话,但绝对不会不听老师的话。如果某教师整天绷着脸、自视甚高,不顾学生的感受,表现出很威严的摸样,试想谁还敢和他交往,见到他不避而远之才怪呢?
2.尊重学生的个性。
要允许学生独树一帜,允许学生与教师争论,允许学生随时质疑,鼓励学生不唯书,敢于标新立异,学生的认识无论正确与否,都有机会得到真实的展示。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无所顾虑的、大胆的敞开心扉,思维会更加活跃。
(二)培养兴趣,激发求知欲,引发思维。 兴趣是产生学习动机的源泉,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积极的思维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感性基础上的。有了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索知识的奥秘。在知识的海洋中,只要你想去揭开知识的神秘面纱,那么你就必须去思考,去分析,去解决,长此以往,逐步形成思维意向。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加,有意注意占有一定的地位,如果能很好的利用有意注意,并能使保持较长的时间,就能提高学生积极思维的参与度。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握好知识和思维的最近结合点,充分利用教材和现实生活提供给我们的素材和资源,去挖掘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应用于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得学生自己想去探求问题的根源,从而积极主动的把知识熔入自己的思维进行提炼,在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下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使学生敢于自由的想,大胆的说,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有效地使学生的思维意向品质逐步得到培养。
(三)创设情境教学环境。
1.创设问题情境设计。
在教学中,用质疑激发学生的思维是最基本的训练方法。教师提问的性质和方式直接影响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及其效果。在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和个体之间差异的基础上,一方面教师巧妙地提问引起学生联想和思考。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向教师质疑,教师对学生每一问都给予赞扬,学生受到鼓励,将更积极思考,去发现更多疑问,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将养成由质疑而进行思维的习惯。一个好的问题设计我想应满足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中低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方向发展的阶段,以形象思维为主,当学生遇到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时,往往很难说出它的算理算法,但当我们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和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把其形象化、直观化,学生就比较容易对算法算理进行描述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也就得到了提升。二是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既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又要不能太难。也就是说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要“跳一跳”才能摘到,要留给学生积极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当然太难也不行,若问题本身的难度远远超出了学生的实际水平,则会严重的打击学生学习的信心。
(1)趣味性设问。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有趣有味的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如教学到“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时,上课开始,设计一个充满童趣的问题:有两块长方形稻田,一块长和宽分别是7米和3米,另一块长和宽分别是6米和4米。青蛙妈妈问小青蛙哪块稻田面积大?小青蛙不假思索地回答,两块稻田的面积一样大。青蛙妈妈说小青蛙答错了,小青蛙怀疑地问:“两块稻田的周长一样长,它们的面积怎么不一样大?”同学们,你们认为小青蛙的想法错在哪里?这个问题把新旧谁知的矛盾冲突摆在学生的面前,直指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驱使学生带着满腔热情和炽热追求投入到认识新知的活动中。
(2)悬念性设问。设计有悬念的问题,能引发学生深思,能过深思,才能灵活运用知识,才能拓宽思路,才能启迪思维,培养能力。并在解题过程中,对学生渗透了对立统一的启蒙教育。应用设问制造一些悬念,无疑象离弦之箭,可射向学生思维的深处,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和提高教学效果。
(四)采取多种手法培养思维。
1.进行类比迁移,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达到较高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表现在能善于深入地思索问题,从纷繁到复杂的现象中,抓住发现事物的本质规律。在教学中应抓以下三点:
(1)培养对数的概括能力。
数的分解能力,是数的概括的核心。如教20以内的加法,利用直观教具,让学生了解某数是由几个部分组成和如何组成的,引导他们将20以内的数比较实际意义,认识大小,顺序、进行组合与分解练习。
(2)培养掌握简单的推理方法。
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引导儿童进行类比推理。例如:在乘法口诀教学中,先通过一环紧扣一环的步骤,让学生展示“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认识2-4的乘法口诀的可信性,还了解每句乘法口诀形成的过程。然后利用低年级学生模仿性强的特点,让他们模仿老师的做法去试一试,推导出5-6的乘法口诀。
(3)培养掌握应用题结构的能力。
各科教学问题,都有一个结构问题。狠抓结构训练,使学生掌握数学问题的数量关系,而不受题中具体的情节干扰,是培养思维深刻性的重要一环。由于低年级学生受年龄和知识水平的限制,他们的思维往往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为此,我在数学教学中采取多种方法。如:补充条件和问题,不变题意而改变叙述方法,根据问题说所需条件,扩题训练,拆应用题缩题训练,审题训练,自编应用题训练等等,拓展学生思维活动,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2.进行合理联想,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敏捷性是指一个人在进行思维活动时,具有当机立断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在运算过程的正确迅速,观察问题的避繁就简,思维过程的简洁敏捷。因此,我在计算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为目的,要求学生有正确迅速的计算能力。
3.进行说意练习,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的逻辑性表现为:遵循逻辑的规律,顺序和根据,使思考问题有条理,层次分明,前后连贯。语言是思维的裁体,思维依靠语言,语言促进思维。教师对学生加强语言的调控,训练其口语表达能力,是学生能够有根有据进行思考的基础。因此教学中要使学生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准确无误地说出解答思路,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简洁规范,逐步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四、恰当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的有力工具
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生动、形象、具体、直观的优势,将课堂内容组成一个立体化、多方位的课堂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有效时间的利用率,增大教学传播的信息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优势:首先根据小学中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动态感知的优势,可以创设形象生动的情境,诱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开拓学生的思路,增强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如在教学《平移和旋转》时,通过动态的展示风车、风扇、缆车、升降机等物体的运动画面,从而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平移”和“旋转”这两种运动方式的基本特点,在头脑中建立“平移”和“旋转”概念的表象,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其次,运用多媒体来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以13-7为例,部分中下生往往用数手指的方法,这样既易出错速度又慢,于是通过多媒体课件用小棒代替数字,13根小棒由一捆10根的小棒和另外3根小棒组成,然后请同学们思考,要从其中减去7根小棒,怎样减?学生马上想出了多种方法解答。通过多媒体课件,将抽象的数字具体化,学生的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五、巧设练习,强化思维
数学练习是形成和巩固学生数学认识结构的过程,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思维能力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练习中突出关键。
教师虽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和充分的讲解,但也有学生有这样那样的疑难问题,因此,我认为教师应善于根据疑难问题,抓住关键,专项设计练习,突破学生遇到的思维障碍。
(二)练习中抓本质。
数学知识是按一定的内在联系组织在一起的,而学生辩别知识能力较弱,对知识易产生混淆,因此,教师应针对情况进行进行归纳整理,揭示本质。
(三)加强分类与比较能力的训练。
分类与比较是确定事物之间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有利于促进思维的系统化。教师教学中指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形成一定的标准或特点进行梳理、分类、比较、整合,可使学生的认识组成某种序列,形成一定的结构,结成一个整体,从而达到思维的系列化,获得结构性认知。
如教学“百分数”时,教师指导学生把百分数的意义、性质、运算和应用分别进行归类比较,使学生认识到百分数是特殊的分数。这样,把百分数的知识纳入分数系统中,使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中的相关知识由“泛化”走向“集中”,学起来自然就容易多了。
(四)说意练习。
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必须依赖于直观材料,使他们所学知识产生鲜明的表象。同时,要使学生获得准确丰富的感性知识,就必须通过合乎逻辑语言引导。最后大脑借助于语言,对感知的事物去伪存真,分析综合,抽象出本质特征。
如,在教学“整万数的读法”时,教师在计数器上拨数,为学生认识数提供了感性材料之后,首先让学生说了计算器上珠所表示的意义,在学生大脑中建立了整万数的表象,为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提供了支柱,然后,又摆脱计算器,让学生在数位顺序表上读出“0”在不同位上的五个数,再让学生说出每个数中的“0”在什么位上和它的读法。这样,使学生用讨论的方法对比整万数与万以内数读法的异同,从而概括出整万数的读数法则,促进了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六、及时的鼓励和积极性的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对学生的鼓励、赏识,使学生感觉到老师对他的信任与肯定,从而激发学生不负老师所望,要积极思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的心理。在课堂中,我们可以多用一些诸如:“老师相信你一定行”、“真了不起”、“你说得越来越好了”、“你的方法真特别”……等鼓励赏识性的语言,或一个微笑或一个点头的动作都能激发学生主动积极的去思考问题。另外,要容许学生犯错。人人都会犯错,更何况是只有八九岁的小学生,当学生出错时,我们不能嘲笑、讽刺,不仅如此有时还要表扬学生敢于回答问题的勇气。
总之,数学教学就是开发、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过程,是学生以思维的方式去获取知识的过程。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锻炼,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是我们数学教师培养学生数学素质的重要任务之一。
参考文献
[1]石国峰.《浅谈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策略》《中华教育论坛》,2007.8.
[2]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