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凡医疗:4人服务10000人

来源 :竞争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ex1366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凡医疗名气不大,但它的快康诊所已经为不少人所知,这一高度复制美国“quickhealth”的社会诊所模式,正在打开一条医疗服务的新渠道。
  
  为一个小病在大医院花上几个小时的等待,却换来不到十分钟的问诊,这是每个中国人几乎都经历过的尴尬,耿海波也是其中之一。与众不同的是,他看到了尴尬中孕育的商业模式,就开始了努力。
  2007年2月,耿海波联合美国NEA风险投资基金、赛伯乐,共同出资成立了英凡(杭州)医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英凡医疗”),注册资金为1000万美元,耿海波任总裁兼CEO。
  耿海波的目标是,在中国建立一个类似美国的“quickhealth”模式,即社区连锁诊所。也许受这一商业模式的诱惑,启明创投与德丰杰也向英凡入资1350万美元。
  2007年7月,第一家快康诊所成立。16个月后,快康诊所的数量已经超过80家。
  
  医疗便利店
  2007年以来,在浙江、山东、四川、海南等地区陆续出现了80多家叫做“快康诊所”的社区诊所。这些诊所里通常设有两名医生、两名护士,面积在150平方米~200平方米,并配备电脑。
  快康诊所的定位是基础医疗服务,处理的是常见病和多发病,服务的对象是那些得了小毛病却不愿意花费大量时间在医院中等待的社区居民。其中49.8%的病患是因为上呼吸道感染或者感冒找上门来的。
  按照现行政策规定,500米内不允许设置相同科目的诊所。每个快康诊所大约可以服务1万~1.5万名社区老百姓。
  据国家卫生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在社区医疗机构就诊的人次数为2.77亿人次,仅占总就诊人次数总量28.42亿人次的9.7%。这显示出中国社区医疗就诊率很低。
  
  服务取胜 打造“标准化”连锁
  耿海波的机会是有的,关键是如何把握。
  要让消费者选择快康而不是社区医院或别的诊所,耿海波首先想到的是服务,尤其是品牌服务。
  品牌服务最难,但也最可贵的就是标准化。耿海波对标准化内容的要求有两项,一是医护人员的标准化,二是连锁诊所内部管理的标准化。
  在医护人员方面,耿海波首把准入资格关,然后是入职培训与常规月度培训,从技能到服务意识,每月强化。
  在流程方面,耿海波志在建立规范的导医、医生、护理、结算、考核流程,但这只能帮他建立一些效率优势,耿海波最想打造的还是规模优势:快康是联系病人与医生最好的平台,如何让两者的规模需求对接,这将是快康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快康各连锁店背后有一个强大的IT平台,分散在杭州、威海等地的快康诊所当天的业务数据及病人信息全部汇入统一的数据库,在这个数据库的基础上,快康将逐步提供远程会诊、健康咨询、健康培训、短信提醒和护理等一系列服务。
  耿海波思考把网游的模式搬到诊所中来:“将来我们可能提供免费的基础医疗,甚至是贴钱,但是,增值服务你就要付费了,就像网游一样!”
  耿海波的另一个增值点是社区联动。
  “一个诊所服务1万到1.5万人,地点都是开在社区旁边,这些都是广告商关注的条件。相应的,保健药品生产商、医疗器械的销售商有可能会借助这样的渠道来推广产品。”
  目前,快康卡已经超越诊所,可以用在社区附近以优惠价格购买水果、大米等商品。快康通过这个名为“商家联盟”的活动,迅速融入社区。
其他文献
凡是能够青史留名的经济学家,都会被贴上一个与众不同的标签,表示他的独门绝招。比如,一提到“看不见的手”,我们就会联想到亚当·斯密;一提到“国家干预”,我们就会联想到凯恩斯;一提到“产权”,我们就会联想到科斯;一提到“局部均衡”,我们就会联想到马歇尔……  若论“子币”,不大可能绕过一个中国经济学者的名字——王吉绯。作为规模需求理论的创始人,王吉绯从消费和需求出发,构建了一整套自圆其说的原创理论体系
期刊
面临2008年这场突如其来的金融风暴,99岁的英国零售巨头沃尔沃斯终究“体力不支”,倒在历史的洪流里。最终被竞争对手Shop Direct买下,化身网店。    对年长的英国人来说,沃尔沃斯不止是家百货店,更是他们童年美好回忆和家庭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英国百年零售巨头沃尔沃斯(Woolworths)于今年1月份正式倒闭。伴随840家实体店的倒闭,集团3万员工也集体失业。    两战辉
期刊
作为一本积淀丰厚的杂志,《读者文摘》遭遇破产,虽称不上纸媒的丧钟,但至少足以成为同业的警钟。    《读者文摘》的破产并非全部源于市场萎缩,造成致命一击的是私募基金带来的债务包袱。    虽然纸质媒体将消亡的说法已是老生常谈,但《读者文摘》破产保护的消息仍让业界同行倒抽一口冷气。即便《读者文摘》破产不停刊,即便重组之后仍有重生的机会,这一劫也足以成为行业的警钟。    发现希望    “从平凡琐碎
期刊
就在美国房地产渐渐回暖之时,反应滞后的商业地产竟然崩溃。  2009年10月25日,美国最大的商业房贷发放机构嘉迈(Capmark Financial Group)金融集团无奈向特拉华州联邦破产法庭申请破产保护。嘉迈是美国面向写字楼、购物中心、酒店和其他商业房地产投资者和开发商的最大放贷机构之一,资产超过200亿美元,是不折不扣的商业地产金融服务巨头。  嘉迈的倒闭,让华尔街陷入新一轮恐慌。   
期刊
美国财经领域三大名刊之一的《商业周刊》(BusinessWeek)率先落幕。  2009年10月21日,美国图书发行商麦格劳希尔公司(McGraw-Hill Cos.)在第三季度财报中披露,计划出售《商业周刊》给彭博资讯公司(Bloomberg L.P.),价格为930万美元,附带《商业周刊》所有债务,可能还有400名员工的遣散费。  在网络媒体冲击下,《商业周刊》经营日趋惨淡。根据美国出版商信息
期刊
一纸破产书使250周年庆典沦为祭典,当历史和荣耀已变成企业的桎梏和枷锁,推倒重来或许远胜于修修补补。不差年头、不差声望的Waterford Wedgwood,已经找不到工业革命时期锐意进取的企业家精神。    Waterford Wedgwood最大的问题是眼睛只盯着自己的传统和荣耀,而忘记注意市场上的重大变化。近三十年的工业和生活节奏巨变,使快餐盛行,人们在吃饭时已经无暇欣赏瓷器。    如果要
期刊
风光无限的大银行家忽然间变成了人人可欺的死老虎。  2009年10月8日,美国银行发布公告称,CEO肯尼斯刘易斯(Kenneth Lewis)2009年将拿不到任何薪酬。  刘易斯因此成为华尔街第一位被剥夺年薪的高级管理人员。  下狠手的是美国财政部薪酬补偿特别主管肯尼斯费恩伯格(Kenneth Feinberg),他因有权决定接受美国政府注资的华尔街金融机构高管的薪酬而被媒体称为“薪酬沙皇”。 
期刊
陈志武/文 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终身教授   因为此次危机,有人提出,美国社会当前的“水深火热”正是源于其对市场经济的自由放任,而相比之下,中国的“大政府”经济模式更有弹性和活力。  但“大政府”真的好于“大市场”么?我们千万不要上当。  中国经济的今天,源于我们的改革开放,这一点举世公认。“改革开放”的核心是什么,就是从“大政府”转向“大市场”。我们的改革就是针对政府资源垄断、针对政府管制,就
期刊
央行在2009年4月16日公告称,从事支付清算业务的非金融机构须在2009年7月31日前按要求进行登记,范围涵盖网上支付、电子货币发行与清算、银行票据跨行清算、银行卡跨行清算及其他支付清算业务。这意味着运作Q币、泡币、U币、百度币等电子货币的公司,将被正式纳入央行的监管体系。其中最典型的当属腾讯Q币。    商品?货币?子币!  Q币是一种可以在腾讯网站统一支付的电子货币,通过购买Q币卡、电话充值
期刊
陈光标的善举并非始于“5·12”,但在这场赈灾中,他将企业家之善做到了极致,甚至赢得了总理的点名致敬。  陈光标的极致之诚无企业家可比,甚至连专业的救灾小组都自叹不如。  在出发时,陈光标就随身携带200万元支票,沿途捐给灾区部分区县的政府部门,用于建设孤儿院。到成都后又取出25万元,一路向灾民发放。100元、200元,陈光标亲自将现金送到灾民手里。截止到去年5月底,陈光标为灾区先后捐款785万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