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整合教学资源 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

来源 :教育与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inb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资源是服务于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的各种物力和人力。高中生物教学资源包括文字与音像资源,最主要的是生物教科书;人力资源,包括生物课教师及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实践活动资源,包括课堂内部的讨论、辩论、演示等以及课堂外的参观、调查、访谈等;信息化资源,即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收集的文字资料、多媒体资料和制作的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虽然丰富多彩,但它们不会自动进入教学领域,教师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开发、科学整合、恰当利用教学资源,才能赋予教学资源生命与活力,使其转化为现实的教育力和学习力,更好地为提高教学效率服务。
  
  一、科学利用教材资源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使高中生物教材的编排与旧教材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突出表现在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六个特点、以新陈代谢为基础安排教材编写变为新教材的三大块:探索生物大分子的奥秘、赞叹生命之美丽以及生物与环境是统一的整体——由单纯的教师教学工具转变成学生探究学习的资源和工具。新教材的这些变化和特点,要求我们自觉更新教材观和教学观,不能再将教材当成教条,切实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尊重教材但不僵化教材,科学利用教材资源,提高教学的实效性。首先,要加强对教材的系统研究,整体了解教材内容,明确本学科最基本的理论知识。我们要坚持系统论观点,自觉树立大教材观,在进入教学前,应首先了解高中生物课程三本必修教材和三本选修教材的内容:了解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各包含哪些知识,把握知识处理到什么程度;每个模块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是通过哪些具体的基本理论观点和主要概念作载体来支撑的;相关知识之间存在是怎样的内在理论逻辑结构等。在此基础上,才能准确把握和定位每个具体教学内容。其次,要加强对新旧教材的对比研究,科学把握知识深度和广度,合理控制学习总量和难度。要通过新旧教材的对比研究,来分析必修教材删减了哪些过于深难的内容、有哪些内容仅供学生自由选学。在开展必修课教学时,要严格按照“课标”要求,明确每个知识点应该把握的深度。其中,对于新教材中超越“课标”要求的辅助部分,可分层对待,即在保证全体学生学好“课标”规定的最基本的、共同的、统一要求的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本校、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适度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不要超越学生的承受能力,以免影响教学的实际效果。再次,要明确掌握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学习要求,彰显生物学科的课程性质和功能。不能因为新课程的学科知识以生活为基础,不再以学科理论体系为主构建课程内容,就误以为新课程完全降低了或淡化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恰恰相反,新课程的理论知识突出核心概念和主干知识这一特点,恰恰体现了新课程的选择性、时代性,强调了基础性,强化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要求。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不能重蹈传统教学的老路,一味强调知识的理论体系:就概念讲概念,就理论说理论,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有关原理观点,大搞题海战术,盲目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而要注重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共同探究、科学建构、深刻理解、准确运用基本理论知识。最后,要优化整合相关知识,使教学内容更符合生活、理论逻辑和学生实际。新课程下的教材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不是固定不变的教条,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设计、优化整合,使整合后的内容更符合社会生活逻辑、理论知识逻辑和学生的思维实际,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充分挖掘学生资源
  
  充分挖掘学生资源体现了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即“一切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课堂教学主体价值,丰富教学过程,实现师生、生生互动、共享共进,最终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挖掘学生资源,除了挖掘课前“预设的学生活动资源”,还要挖掘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课堂问题资源”。挖掘课前“预设的学生活动资源”,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教学需要安排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由学生独立准备参与教学的活动,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使教学突破课堂的时空,得到有效的延伸。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和学生之间的讨论、推理、争辩,以及学生对于课堂设问的解释、证明、回答等都蕴含着十分丰富可靠的教学信息,这就是“生成的课堂问题资源”。对于生成性资源,我们要善于捕捉,及时甄别,灵活对待:对学生对于文本生成的独特见解,可顺应学生的思维走向加以提升;对学生即兴闪现的智慧火花,应敏锐捕捉并予以适当鼓励;对学生出现的部分错误认识,应及时抓住契机,帮助学生查漏补缺,促使其形成完善的知识构成。要想充分挖掘学生资源,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我们必须切实转变教学方式,自觉克服生物课教学说教式、成人化的倾向,不断提高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活动为主要形式来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要真正将教学作为双边活动来看待,要围绕着如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这一课改的大方向,调整自身的角色定位,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发展的促进者,这是充分挖掘学生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充分挖掘学生资源,要求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了解整体学情,面向全体学生,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努力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其次,要关注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问题,尽可能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再次要进行充分的、开放的教学预设,多设置一些学生活动的空间,多设想几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多设计几条解决问题的路径,让预设与生成共同演绎出课堂的精彩。
  
  三、合理利用信息化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我们开发和获取教学资源的渠道更加丰富和便捷,信息化资源进入课堂也使我们的教学更加生动活泼、贴近生活。我们教师通过网络收集信息、利用计算机制作教学课件,都是开发并整合教学资源的活动。科学利用信息化资源,应该注意坚持六个原则:
  1、积极开发原则。“课程标准”对教师开发教学资源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应适应新要求,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注意从网络中发现、收集、整理教学资源,利用计算机分门别类地建立教学资源库,为高质量地开展教学做好准备。
  2、手段为内容服务原则。开发利用信息化资源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深刻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高效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应抓住根本,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对教学对象进行多维思考,对教学要素进行全面分析,在此基础上开发利用信息化资源,以较好地实现理论逻辑和生活逻辑的统一,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3、科学性原则。信息化资源很丰富,其开发利用要认真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所选资源能科学地反映和印证理论,帮助学生感悟和建构知识。
  4、简洁适度原则。开发信息化资源不在多而在精,数量繁多、蜻蜓点水,到头来浮光掠影,不仅不能帮助学生理解把握知识,反而会给学生造成视觉和思维疲劳。
  5、艺术性原则。要注意课件的背景颜色与布局,文字的字体、位置和色彩以及图像、动画、录像的质量,使多媒体课件具有更高的欣赏价值。
  6、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要注意将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在继承传统优势的同时不断创新教学手段,发挥各种教学手段的长处,更好地为教学活动提供服务。需要强调的是,现代化教学技术再先进,也只是我们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它不能从根本上取代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学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提高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能力,使信息化资源为教学锦上添花,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强有力的辅助工具。
  总之, 整合教学资源是当前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 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去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来充实教学资源,从而实现新课程由专家、教师、学生、社会共建的目标。只有这样,才真正有利于引导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中,才能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其他文献
语言能力培养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孩子们语言能力的发展,来源于语言教学活动、日常生活中的交流对话,它要求孩子们多听、多说、多练习。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在运用中发展起来的,怎样在这个过程中提高语言交往能力?怎样利于语言发展内容, 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语言,从而获得最佳的发展效果?孩子们语言的开掘、发展、提高,应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更多地给予语言实践,这是提高语言能力的必要条件。
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作文教学要和阅读教学密切配合,阅读教学是作文教学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要使学生学习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懂得怎样选择材料、组织材料,怎样确定中心,怎样选择词语写出通顺的句子,怎样连句成段、连段成文,并注意前后联系。”这就给我们教学指明了方向。在“小学生快速作文”这块实验田里,我以阅读教学为依托,进行快速作文训练,从“观察、积累、命题、指导、修改、互
期刊
摘 要:朗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之一,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1、保证读书时间,反复朗读,感受语言。2、面向全体学生,指导学生体验朗读。3、朗读与理解相互依存。4、精选课文,美读训练。5、形式多样,合理运用。  关键词:中学语文 朗读训练 重视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不仅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说、写能力,同时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听、读能力,听和读是说和写的前提,对思想的形
期刊
小学语文大纲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应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
期刊
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在浙江省的全面实施已整一学年,虽然老师都经过培训后上岗,但更多的是理论指导,在实践中仍需边思考边前进、再反思再前进。现在谈谈我个人的几点体会与大家交流一下。    一、实施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现在社会最需要的人才是富有开拓创新思想的人才,而在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学生是不能满足当前社会需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学校要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为培养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人才而进行新课程改革
期刊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在小学,使学生学好数学,培养起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们深刻体会到,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着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对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师的一项重
期刊
拓展延伸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就某篇文本的中心、内容、技法、语言等进行发散式的、深入的探究和挖掘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能充分运用文本所蕴含的教育资源,从而启发思维、巩固知识、加深理解、培养能力……完成学生对文本融会贯通的学习。它是教学过程中的催化剂,是教学效果“质”的飞跃的导火索,可见拓展延伸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和方法。它既可以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在教学任务完成后作为补充的内容当作业布置下去。
期刊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笔者认为,根据这一要求,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在具体教学中灵活把握,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的探究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创新思维习惯。    一、营造探究学习氛围    环境可以造就人,也能埋没人。培养学生探究学习方式的前提就是要给学生一个敢于和乐于自主探究、创新思考的学习环境。这首要的一步主要体现在以下
期刊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反映。一旦学生对科学中涉及到的事物比较熟悉了解时,就会体验到一种情感,这种情感反过来又能激发他们学科学、爱科学、向往科学的积极性,因此小学生尤其需要培养这种情感。    一、从观察认识中培养学生爱科学的情感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情感和认识过程紧密联系着。客观事物只有当它被认识了的时候,才有可能引起人的情感。遵循这一心理学观点,我就选定了全班同学都都观察到的事物,指
期刊
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权重是不言而喻的,如何从不同角度优化语文阅读教学、提高阅读教学效果是笔者在此讨论的主要问题。    一、重视阅读教学中兴趣的强大驱动力    兴趣是需求的内驱力,只有培养学生对阅读的浓厚兴趣,学生才会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阅读中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要从树立良好的榜样入手,榜样能使学生产生看齐的向上心理。平时,老师可以有意地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热爱读书的一些名人名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