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坝大院 乡村富裕生活范本

来源 :中华民居·重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ly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人的处世哲学,富足时一定是不断地扩张自己的庭院,以便关起门来,一家人过着其乐融融的小日子。哪管世间风雨飘摇,只守着自己“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的生活,祖祖辈辈、开枝散叶,就这么传承下去。
  坐落在双江镇北街田坝外的田坝大院,是双江镇上占地最大的建筑,曾经是双江杨氏首富杨守鲁的宅院。于光绪十六年(1890)落成后,已历经一百多年的风雨。如今,此处已是人去楼空,但属于旧式乡村的富裕生活气息,依旧散落在大院的楼阁亭台之中。
  庭院深深深几许
  和中国其它传统民宅一样,田坝大院的选址也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和对风水理念的追求,讲究以人为本、天人合一。
  据《杨闇公故里 双江镇》一书记载:“田坝大院面对着涪江岸边的古寺,四周四野铺展开阔,前面小溪涓涓环流”。这样背山面水的居所,正是人们常说的“风水宝地”。
  而重农轻商的中国人自古向往山水耕读的境界。旧时国人出身于“耕读世家”,是值得引以为傲的资本。田坝大院的主人杨守鲁便想追求这样的生活方式,让有情的“意”与有形的“境”天然地结合起来。因此,大院种植了各式植物来借景、造景,营造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的“移步换景”的画幅。
  穿行在田坝大院之中,只见天井的腊梅、葡萄架如今依然生机盎然。关于腊梅还有个神奇的传说:在杨尚昆去世的当年,腊梅突然枯死,等到他的骨灰回归双江才重新生芽。据当地人回忆,当年田坝大院的后花园还种植有“建莲”五百棵,不过如今已经看不到了,后花园里只余下些生命力顽强的草丛树木,仍然生机盎然。还有院中老井边的古槐,至今仍在双江人口中流传着传说:宅院的小姐和家中的马夫产生了感情,为了真挚的爱情两人相约私奔,但却被抓了回来。马夫被处死,小姐投井自杀。古槐感念这番爱情便从此向着院外生长,以至于挤坏了院墙。见到这棵古槐的人,无不欷歔这段悲烈的爱情故事。
  大院主人杨守鲁的祖上,自“湖广填四川”时迁至潼南,因此整座大宅院保留有某些江南建筑的风格;又因为本地的地形、气候特点,宅院又兼有巴渝民居的建筑风格;杨守鲁还曾官授资政大夫(正二品官衔),因此在修建自家宅院时,他有资格使用官宅形制规格;这使得田坝大院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高度的建筑艺术价值。
  田坝大院的布局方正规整,属于前堂后寝式的宫室式宅院,即由前部的厅堂和后部的内宅组成。这样大规模的清代宫室式宅院,重庆及四川乃至西南地区都仅存此处了。中国著名建筑专家梁思成曾在土改时考察过这里,赞誉它为“民族的瑰宝”。
  因为中国人崇尚“中庸之道”,因此在修建宅院时,也特别注重中轴线的“尚中”,田坝大院宅院的中部就有一条明确的主路院落构成建筑的主体。这样的设计,让宅院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意趣和哲学思想。除了纵向贯穿的主轴线外,田坝大院的设计颇为有趣,入口处的左右倒座和前方的小天井,各自形成了轴线关系,而且两部分倒座的前方还各有小水池,在与整座宅院对称的格局中,又形成了自成一体的小格局。
  田坝大院共有五进。首先是由临街影壁墙和倒座相围合而成的院落。在倒座之间,有宅门两道,由此可进入宅 院内部。通过宅门后可见正厅。正厅为主人待客之用。站在如今空旷的正厅,仍能感受到当年此处高朋满座、人声鼎沸的情形。
  穿过明间后檐柱处的六扇屏门,便可进入到田坝大院的内宅。与其它纯居住型宅院不同,田坝大院在正厅与正房之间,还有一个过厅。它增强了正房的私密性,也更能体现出富贵人家所追求的“庭院深深”的意境。
  穿过内宅的过厅可到达田坝大院中最重要的建筑——正房。正房为五开间,其明间内设有供桌以作供奉先祖之用。当地人把祭祀祖先的明间成为“堂屋”,这里是不允许做天花板和楼层的,因为在祖先“头上”走动便会被视为对祖先的“不恭敬”。
  在正房左右稍间的前部,是两部雕刻精致的木楼梯,通往正房之上的楼层,据说是小姐房。阁楼内部狭小昏暗,是宅院中最为隐秘之处。
  我们常常从一些古诗词或者小说中想象绣房的模样。可真的等到见到当年小姐居住的阁楼,却不禁有种毛骨悚然的惊吓:那些未出阁的日子,是怎样在这么个不见天日的空间里,数着檐瓦,望着惟一能看到天空的明瓦渴望自由?
  在宅院主路院落的东西两侧,都有由四进小天井相连而成的侧院。此外,在宅院入口处的两排倒座前,也各有一个小天井。这些小天井内的房间多作书房、卧室及下人房。
  虽然已经人去楼空,但行走在这座构造严谨、等级森严的院落中,也让人不由发出几声“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慨。
  雕梁画栋的低调奢华
  田坝大院修了12年,修好之后又聘用工匠雕饰了3年。这样的大工程听者不禁咋舌,这不仅需要主人有相当的财力支撑,还需要主人在当地具有相当的势力。
  作为双江杨氏家族的族长,杨守鲁袭祖上余荫,在双江及周边地区广置田产,并掌管着杨家“杨三泰”老字号,不但垄断了双江的盐米生意,还在重庆、上海乃至香港经营着棉纱匹头,是双江响当当的名门望族。这样想来,用15年来完成一座精美的大院就顺理成章了。
  虽然历经了百年风雨、战乱、动荡,但田坝大院仍然基本保存完好。仔细端详宅院的围墙、砖瓦、屋脊、门窗、护栏,还能依稀透露出当年的奢华,玩味出主人杨守鲁炫耀身份、光宗耀祖的心态。
  田坝大院的屋梁,并未单纯采用传统抬梁式或穿斗式建筑技术,而是对这两种构架进行了灵活的组合与利用,形成了中部为抬梁,两侧为穿斗的屋架结构,既充分发挥了抬 梁式构架的优点,又具有了穿斗构架的优点。
  在田坝大院,装饰可谓是无所不在。大院屋顶正脊高耸,两末端有鱼尾翘卷(名“正吻”),横脊上疏列仙人、荷花等“讨喜”图案。
  宅院中的隔扇、漏窗形式多样,“步步锦”、“冰裂纹”、“六方菱花”、“正搭斜交”……凡是象征吉祥寓意的图案在田坝大院的隔扇、窗棂上都能找到。
  特别是后厅正中两柱的圆形撑木上雕镂的“双狮解带”和“双狮戏绣球”,不仅做工精湛绝伦,还用谐音“狮”通“事”来寓意事事平安。   宅院内处处可见的“福禄寿喜吉祥如意”等吉利文字和“五蝠捧寿、子孙万代、万字不到头”等及动物花草、历史故事、戏剧人物等多种图案,无不将主人祈望吉祥如意的心思暴露无遗。
  宅院的豪华和气派从它的不同的建筑方式上也能充分体现。木雕、砖雕、石雕,各种材质皆有运用;透雕、立体雕和浅浮雕,各种技艺均有表现。
  除了雕花,在田坝大院的正厅和正房的正梁上都施有彩绘,这使得梁架更为华丽。
  站在高处俯瞰田坝大院,宅院的屋顶皆为灰瓦铺就。虽然大院主人因为不敢逾越形制,而使用更加鲜艳的色彩来装饰屋顶。但仔细观察,会发现宅院屋脊都有极为精美的装饰物。比如位于正房屋脊上的“山雾云”,雕工细致入微、图案既赋予吉祥又寓意深刻。还有屋顶边缘如意状的滴水和扇形的瓦当,两者相互间隔,在屋面的边界形成了极强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而作为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柱础,也是田坝大院装饰精美的典范。宅院中,柱础的形式多样变化,不仅有方形、六边形、八边形、圆鼓形这样的简单形状,在正厅和正房的檐柱较为明显的部位,则采用了复杂的复合式外形。这些复合式柱础更是造型独特,上面的雕刻精美复杂,多刻有卷草、花卉等题材的装饰图案。
  因为清末时双江镇匪盗猖獗,出于防御的考虑,田坝大院四周都建有高大的院墙。这些院墙虽然高大厚重,但在主人的精心设计下进行了装饰。院墙顶部都有着墙帽,墙帽用砖做出叠涩,一些重要的墙帽上海嵌有瓷片,饰之以回纹、云纹等图案。在为数不多的墙体开窗中,采用了富于变化的窗洞形式,与厚重的墙面形成鲜明对比,打破了院墙的单调感,巧妙地丰富了院墙的造型。
  当然了,像排水孔这样的细节被处理成钱孔的形状,除了美观更是表达了主人“财不外流”的心态。
  这些疏密有致的装饰手法隐藏在田坝大院的每个细节中,让这座西南地区少见的清代宫室式大院充满了低调的奢华。
  坚守着沧海桑田
  田坝大院临街的驼峰山墙将宅院和街道分割开来。据当地老人说,这是用特制的厚青砖加精选的糯米、石灰、黄泥等砌成的,非常的坚固与耐用,在当时可以抵挡来犯之敌的进攻。在民间,修这样完全可以作为军事用的坚固民居围墙,在国内非常的罕见,这可以说是民间民用防御的围墙极致。可围墙修得再坚固,也无法阻挡历史前进的脚步。
  解放后,这处大院被收为国有,是解放军某部的营房。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部队搬走后,由当时双江镇上的派出所与教办共同使用。在1986年评为重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文管所接管,直到2000年,在全国引起巨大轰动的红岩魂巡回展览落户双江,才得以将大院内的单位彻底完成搬迁,并对外开放,供群众参观。
  现在的杨氏民居在全国有很高的知名度,有许多的电视剧在这里拍摄:《故乡的足迹》、《凌汤元》都曾以此作为拍摄地。还有不少的导演看中了这个地方,说这样的规模完全可以拍摄《红楼梦》中的大观园。
  现在,田坝大院已经成为研究历史文化和建筑艺术的宝贵文物。随着进一步对此处进行古建维护和开发,田坝大院的价值会越来越被世人熟知和认同。
其他文献
当前讨论中国画的品评标准,这是因为中国画出现了理念模糊的现状,影响到创作的走向。一提继承便模仿古人,一提创新就模仿洋人,因此讨论当代中国画的品评标准很有意义。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根本上扭转了长期以来对人们思想认识的禁锢,人们能够面对现实,根据实践实事求是的来评价事物,这是一个伟大的理论转折,这在“文革”之后拨乱反正,推动思想解放,坚持在中国改革开放,发
期刊
军旅画家,祖籍山东临朐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师政治委员,大校军衔。著名画家孙其峰入室弟子,中国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  1998年,作品《醒目图》入选中国美协主办“中亨杯”全国书画大展。作品《春意正浓》入选第12届韩国国际美术大展,获一等奖。2000年,作品《雀梅图》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中国“建设杯”书画精品大展荣获铜奖。作品《枝头双雀》入选北京美协主办的首届新人新作展。2002年,作品《闲下心来写玉
期刊
远观古苗寨,气势磅礴,焕发生机,寨中房屋错落有致,一点不显得凌乱。早晨炊烟四起,如丝帽一般挂在古寨的头上,似少女美丽的盖头,让人看得如痴如醉。  石泉古苗寨位于酉阳县阿蓬江国家湿地公园核心区苍岭镇大河口村阿蓬江畔,小地名“火烧溪”。据说,“火烧溪”的由来是石泉老祖为了驱赶异禽猛兽便放了一把大火,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古寨分上中下3寨,全是石姓,寨上有70多栋木质民居,有108户和500多名村民,古寨被
期刊
太阳最早照耀的地方,是东方的建塘;人间最殊胜的地方,是奶子河畔的香格里拉。   ——《失去的地平线》([英]詹姆斯·希尔顿)        心中的日月    香格里拉(藏语意为“心中的日月”)是个集蓝天、白云、雪山、草甸、湖泊、牛羊为一体,和平安宁、无比美丽的地方。它地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横断山脉南段北端,是“三江并流”的腹地。原名中甸县,1998年起国家开始对三江并流地带的山林实行禁伐,当地政府
期刊
马建初先生艺术学术价值定位  王小虎博士认为,“马建初教授沿着法国印象主义大师莫奈和荷兰后印象派大师梵高的路径,结合东方民族情韵,在中华民族丰厚的传统土壤上找到了自己的艺术语言,创造出富有时代精神风貌、民族地域色彩和鲜明个性特征的艺术作品。在丧失民族自信、鄙视优良传统、盲目追求“刺激”的艺术境域下,他坚守住了精神和品质,给予大自然极大关爱,用色彩直取大自然的神韵和魂魄。”  如今中国油画的總面貌似
期刊
作为一个名镇,怎能少了美食。双江的特色食物很多,甚至不乏百年美味。像双江大街小巷老少皆喜欢的陈凉粉,就是从陈家祖上传下来的。还有曾进驻中南海,受川籍外省籍领导人厚爱的双江白酥鱼,在清朝末年间就已在四川颇有名气了。另外双江镇的“永明牌花生米”,也是诞生于清末,由双江镇米氏经营加工坊生产,饮誉县内外。  代表  陈凉粉 还是祖传的好  2004年10月,一个特大喜讯传回了双江,在中国美食节暨首届重庆国
期刊
乡村教堂,是教堂也做学校,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发挥它特殊的作用。  在双江有两座教堂,一座是天主教堂,另外一座是福音堂。清末耶稣教继天主教传入中国,也因此,双江镇于1912年在兴隆街上开设了福音堂,宣传耶稣教马可福音教义,随即又创办了福音小学。故地重访之时,在兴隆街上我们恰好遇见了一位姓魏的老人,老人着一身旧时代的深蓝色中山装,站在一幢平房门口观望着我们这些外来者。老人说,他在兴隆街上住了几十年了,从
期刊
从2008年8月开始,几乎每次在北京与房屋建筑有关的展览都能看到杭州泰欣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国根的身影。  展会上,由杭州泰欣实业有限公司旗下的浙江泰格集成房屋有限公司建造的两层集成房屋样板房静默地矗立在馆外,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出几分惬意与浪漫。孙国根则与他的员工们在样板房内忙不迭地向来自国内外的参观者介绍着房屋的结构、功能、抗震、防风和防蛀程度等。  孙国根建造的房屋漂亮,也算得上浪漫。但面前的
期刊
11月25日,倾力打造“中华佛祖道场”的潼南大佛寺为第五次“穿金”的潼南大佛举行了隆重的开光法会。一时间,高僧云集,万众膜拜,鼓乐经声,蔚为壮观。这声势浩大的场面让我们见识了“世界第一室内金佛”的恢弘气势,何其壮哉。人杰地灵、历史悠久的潼南,文化灿烂,既是杨尚昆同志、杨闇公烈士的家乡,也是道教至尊陈抟老祖的故里。勤劳智慧的潼南人民,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谱写了浓郁的巴渝文化。  潼南,还有一个不得
期刊
双江古镇上有一座“四知堂”,一代伟人杨尚昆就于兵荒马乱、社会动荡的时期,诞生于大院的西轩正厢房。浮浮沉沉,岁月流转,深宅大院注定承载几多繁华与沉沦。虽故人早已不再,古朴沧桑的宅院,却如丝如缕地向世人传递着一种久远而亘古的尊荣。  在一片绿树葱茏之地下车,一栋近似普通民居的建筑掩映于绿荫丛中,走到跟前,宅院正面是对称的马头墙,一字排开,巍峨庄严,气势不凡。  早在上世纪五十代,“四知堂”就被我国古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