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慢”课堂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amv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以人为本,找准教学突破口
   众多的教育理论家都说过,语文课“教什么比怎么教要重要得多”,可见语文课的教学方法固然很重要,但是语文课的教学内容的确定就更重要了,如果教学的目标教学的内容出现了偏差,那么,再热闹再精彩的课都不能算是一节好的语文课。基于此,教师就要在课前认真细致地解读文本,并能站在学生的思维的角度有所取舍,决定教学的内容。教给学生不知道的,想知道的,从学生的所需出发,来设计教学方案。
   余映潮老师曾经说过“教师只有真正把课文读透了,才能设计出比较理想的教学方案”,可见,研读教材,“细嚼慢咽”,才能从中找到最好的教学突破口,帮助学生建立与课文的链接。比如在参加苏州的“2010年长三角语文教育论坛”,到一节精彩的公开课,上的是《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教师一上来就让学生自己读文章并自己试着翻译,然后就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很快从文中找到了自己不理解的,有词语方面的,内容方面的。教师把学生提出的这些质疑一一写到了黑板上。如“安”什么意思;“请循其本”的“本”什么意思;既然写游为什么写两人的对话。刚开始,我们觉得这样的设计显得很平常,课听到后面,才不得不佩服教师的匠心,因为教师接下来的所有的教学内容全是围绕学生的提问来展开的:先从“全”认识庄子的逻辑的不严密;再从“安”认识庄子的偷换概念;再然后从“游”认识庄子的生命哲学。这正满足了学生想了解的,教师也游刃有余的完成了教学,在坐的老师和学生都大有所获。课堂的慢了下来,但课堂生成性的东西很精彩。
   可见,以人为本,就是立足学生的原有体验,找准课堂的突破点,可以让课堂慢下来,但是却变得扎实起来。
   二、留足时间,静心阅读思考
   听过很多语文课,老师往往会让学生课堂自读或朗读课文,而每次所给的时间都非常有限,我们的学生大多数只能浅浅地浏览一篇文章。然后就要抬起来来回答老师提出的一连串的问题,刚刚粗略的阅读还没有得到整理和消化。于是,我们发现有很多的学生站起来后显得不知所措。回过头来想,这真不能怪学生,语文课堂,一定要留足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读文章,有时仅是大声的朗读时不够的,需要给学生静下心来读书的时间。
   就像孔子说的“学而不思则罔”一样,学和思是不可分割的。老师的提问也是如此,对于一些比较浅显的问题,我们可以要求孩子能比较快地做出回答,但是,对于一些有点难度的,有思考价值的,教师一定要允许学生沉下心去做一些深入思考,否则学生的问答一定也是浮在表面的,而作为这时的老师,也许越急可能就越会觉得适得其反了。
   三、品味词句,重视个人体验
   语文课要回归到语文,就不能忽视对课文词句的品味,语文就是“语言文字”,如果语文课不从字词句入手去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了,又能从什么方面去学习呢?
   初中选入的课文大多数都是一些文质优美的记叙文、散文和小说,文中形象的塑造需要语言,意境的构成依仗语言,作品的深意离不开语言。我们教师要沉入文本,字斟句酌,细心推敲,潜心体悟,要学会从字里行间发现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挖掘出兴味盎然的意趣。
   对于一篇文章而言,关键词句指能揭示文章核心意义的词句。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指能实现教学目的的词句。关键词句之所以关键,就在于它能反映文章的核心意义和达到教学目的。所以,带领学生品读文中的关键词句,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而且能培养我们教师的文本意识。当然这样的品味的过程,必然会使我们的课堂的容量变小了,但是,长此以往,我们让你学生的语言能力顶能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
   品词语无疑使我们的课堂很慢,但一定会对学生的终生语文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
   慢一点,多给学生一点读的时间、思考的时间,相信学生的想象会飞得更高,思维会辐射得更广。慢一点,多给学生一次交流的机会,交流是读者与作者心灵情感交融的最佳方式,只有在交流中,才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达到“柳暗花明”的绝妙境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尊重、正视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潜在的能量得以释放,个性得以张扬,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生活越来越崇尚慢节奏的今天,教育也应该是“慢”的艺术。只有在慢的课堂里,每一个孩子才能得到教师温情的照顾、诚意的鼓励、恰当的提醒。我期待,我们的课堂,慢点,再慢点,让每个孩子都跟上节奏,让每个孩子都不掉队。只有如此,我们的课堂才能焕发出鲜活灵动的生命力,才能绽放如花笑靥。
其他文献
过去的语文课,教师在课堂上一讲到底,被称为“满堂讲”。后来提倡启发式,教师在课赏上一问到底,变成了“满堂问”。不让学生读书,无端地剥夺了学生读书的权利。其结果是该让学生做的事没有做,该让学生掌握的没有掌握,大量的时间是在做那些无效又无益的无用功。有一位老师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这就好比吃饭,整整十二年,可怜我们的孩子天天在分析研究为何‘吃饭’,分析研究饭里有什么营养成分,可就是没有真正地扒几口!无怪
期刊
新课程背景下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应该说,这个三维目标是一个长期的目标,教师在考虑教学目标和实施教学设计时,一定要“从学情切入”,要考虑制订的教学目标能否得到实现,教学过程是否有实效性,是否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造出高效的语文课堂。  一、“从学
期刊
意象是诗人的思想思想感情与生活中物象的结合,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意象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意象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被诗人赋予某种特定意蕴,而某些意象的意蕴又是十分丰富的。  例如:“柳”这一意象在不同的诗词中便有不同的意蕴。  1、表达离别的伤感之情。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唐·李白《忆秦娥》)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宋·柳永《雨霖铃》)
期刊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内容,有的歌咏伟大、歌咏平凡,有的歌颂善良、歌颂纯真,有的鞭笞丑恶,有的鞭挞黑暗、落后……这些丰富多彩的语文内容无不寄寓了作者的审美情感,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去启发、引导学生感受语文世界的无穷魅力。情感是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是教学过程的灵魂,要想学生主动体验美感,教师就需要浸透感情、用心激情、以情感人。  可惜,作为语文老师,笔者既没有澎湃的激情,更
期刊
所谓“想象”,是指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爱因斯坦强调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  一、引导学生在课文学习中展开想象  想象主要来源于现实,语文教材是生活的反映,是作者想象能力的一种展示,因此,可以说语文教材就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开阔视野、储存知识、
期刊
阅读能够沟通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阅读能够沟通人与人的心灵,阅读能够发展人的语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段话科学而又简明地说明了阅读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一份语文试卷一般是由语基、阅读、作文三部分组成。而在阅读中积淀着语文的基础知识,广泛地阅读又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故言阅读教学在语文能力的培
期刊
一   对于这样一个不断颠覆自我,勇于创新的作家而言,她“写作的路子很宽,凡是她周围的一切,看到的都能书写”。尽管她的写作风格和叙事策略一变再变,但她始终不变的是对女性生存和女性命运的关注与思考。虽然她否认自己是女性主义者,也不大承认中国(大陆)存在真正的女性主义问题,可是她笔下对女性问题的观照已有意无意间具有了女性主义的意识。在“三恋”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倾心于人在性爱和感情世界里的矛盾纠葛,
期刊
所谓教学目标、内容、媒体、策略匹配一致原则,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学目标要通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而实现,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要受教学目标的支配,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要达到相互匹配、和谐一致。语文教学设计遵循这项原则,对实现语文教学设计的科学性、艺术性、整体性和可行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学目标科学化  在语文学科教育目标体系中,智育的目标要素应该放在主
期刊
首先,引导学生自主解读文本应注意一下几点。   1、要凸显学生本体地位和教师的引领指导作用。   阅读教学应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以发展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为主旨,在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环节上,借助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来展开。具体要求是:①美文美读,要在朗读中体验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②通过略读、速读的技能实践,
期刊
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而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   一、筛选内容   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是有限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在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应在学生有限的时间内背诵最典范的语言材料。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背诵品位高、内容丰富、语言优美的文章和诗词。首先,根据教材要求,选取名段进行背诵,要求人人过关。其次,从以下内方面来选材:第一,先秦诸子的名句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