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体验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landa01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对于这样一个不断颠覆自我,勇于创新的作家而言,她“写作的路子很宽,凡是她周围的一切,看到的都能书写”。尽管她的写作风格和叙事策略一变再变,但她始终不变的是对女性生存和女性命运的关注与思考。虽然她否认自己是女性主义者,也不大承认中国(大陆)存在真正的女性主义问题,可是她笔下对女性问题的观照已有意无意间具有了女性主义的意识。在“三恋”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倾心于人在性爱和感情世界里的矛盾纠葛,表现了女性经验中一向被遮蔽的欲望体验,探讨了女性隐秘的心理。她笔下的性是美好的,并试图用性爱来建构一个完整的女性世界。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可以说,王安忆笔下的这些女性似乎成了生活中的强者,她们完全没有男权社会中很多女性所表现出的对异性的一种恐惧感,而是都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敢于把身体从黑暗的地方解救出来,追随身体的欲望,主动进取,并非像尼采的所断言的那样:“男性为自己创造了女性的形象,而女性则模仿这个形象创造了自己”。读她的作品,会发现她的笔墨更多地倾向女性的内心世界,对女性的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关怀。她其实特别推崇一种女性才有的痛苦而又温暖的情感,希望女性的心灵空间能够得到充分自由的抒发。毋庸讳言,她是站在女性的立场上,以女性特有的体验,通过对性爱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女性生命本体的真实存在,着力表现了女性自然贴切的一面,也体现出了对人性的终极关怀,从而使读者对人类的性意识进行重新思索,关注、重视女性的性心理。
  二
   王安忆通过自身作为一个女性对生活了几十年的上海的感受,潜入生活,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女人的故事,从城市与城市人的深层关系中传达出她对城市中下层女性生活的透视与观照。其实她对笔下那些与上海城市息息相关的女性生存状态的关注,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对她所热爱的上海这座城市的关注。因而,我们不难理解,王安忆的这些小说是属于女性的,属于上海的。王安忆自己在《上海的女性》中也说:“要写上海,最好的代表是女性,不管有多么大的委屈,上海也给了她们好舞台,让她们伸展身手。而如她们这样首次登上舞台的角色,故事都是从头道起。谁都不如她们鲜活有力,生气勃勃。要说上海的故事也有英雄,她们才是。”
   《富萍》写的是20世纪60年代暂时居住在上海的一群底层女性的生活。王安忆从民间的视角出发,以富萍为主要线索,她从乡下来上海投亲谋生,讲述了一群处于漂泊状态、具有同类命运的女人的故事。要知道,千百年来,女性一直“被教导,她必须取悦别人,她必须将自己变成‘物’,人们才会喜欢;因此,她应该放弃自发性。人们对待她,像对待一具活娃娃,她得不到自由。一种恶性循环就此形成;因为她愈不运用她的自由去了解、捕捉她周围的世界,她的源泉便愈枯竭,而她也愈不敢将自己肯定为一有主见之自我”。而作者笔下的富萍是迥异于这一观点的,她在面对自己的不幸命运和外在压力时表现出了百折不挠的勇气,想逃避别人已经安排好的生活,逃离别人的操控,过一个自己真正可以独立自主的日子。最终,她赢得了自主的爱情,得到了平常人居家过日子的一种妥帖的幸福,生命的韧性从而得到了回报。王安忆说:“写《富萍》,我是从一个特别感兴趣的题目——移民入手……我分别写了上海许多中层,特别是底层的市民,她们为什么到上海来,又是怎样慢慢居住下来的。”
   无疑,像这样的小说可以称之为王安忆的“上海书写”,我们从中看到了王安忆以女性作家的艺术敏感和同样身为女性的性别体验和感悟,抒发了自己对她们的关注。这群在琐碎的日常生活细节当中周旋自如的主角是一群平民女性们,她们以及她们的柴米生计,成为王安忆“上海书写”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她们用生命的韧性宣告了女性的渐趋成熟,丰富了女性的生存状态。
其他文献
作为一位语文教师,不仅仅是授人以知识,更重要的是授人以“道”。如何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其良好的品德修养,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而语文教材于此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语文是生命之声,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园,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精心选出的,因而亦成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蓝本,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利用教材渗透德育
期刊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师生就能轻松而有成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设计一个好的导语,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能迅速安定学生的情绪,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 “心向往之”,从而在精神愉悦之中来学习,从而上好成功的一课。以问题、生活经验导入新课,调动起学生兴趣,这样的导入紧扣课文内容,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教与学的氛
期刊
语文活动课的出现,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次大改革,是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举措。  一、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个中原因,虽说十分复杂,但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应是问题的主要症结。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途径。   当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把活动课列入课程计划的时候,当新的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
期刊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将教师、学生、教材的情感有机的融合贯通,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强烈的感情共鸣呢?  一、语文课堂呼唤情感  现代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的学习活动不仅依靠大脑皮层的结构,往往还需要在情感的参与下进行。  (一)时代呼唤课堂情感回归   教育工作者必须尽快转变教育观念和方法,作为教学管理者,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教学,必须注重对课堂情感的优化调控管理,将教师的情感
期刊
过去的语文课,教师在课堂上一讲到底,被称为“满堂讲”。后来提倡启发式,教师在课赏上一问到底,变成了“满堂问”。不让学生读书,无端地剥夺了学生读书的权利。其结果是该让学生做的事没有做,该让学生掌握的没有掌握,大量的时间是在做那些无效又无益的无用功。有一位老师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这就好比吃饭,整整十二年,可怜我们的孩子天天在分析研究为何‘吃饭’,分析研究饭里有什么营养成分,可就是没有真正地扒几口!无怪
期刊
新课程背景下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应该说,这个三维目标是一个长期的目标,教师在考虑教学目标和实施教学设计时,一定要“从学情切入”,要考虑制订的教学目标能否得到实现,教学过程是否有实效性,是否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造出高效的语文课堂。  一、“从学
期刊
意象是诗人的思想思想感情与生活中物象的结合,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意象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意象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被诗人赋予某种特定意蕴,而某些意象的意蕴又是十分丰富的。  例如:“柳”这一意象在不同的诗词中便有不同的意蕴。  1、表达离别的伤感之情。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唐·李白《忆秦娥》)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宋·柳永《雨霖铃》)
期刊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内容,有的歌咏伟大、歌咏平凡,有的歌颂善良、歌颂纯真,有的鞭笞丑恶,有的鞭挞黑暗、落后……这些丰富多彩的语文内容无不寄寓了作者的审美情感,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去启发、引导学生感受语文世界的无穷魅力。情感是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是教学过程的灵魂,要想学生主动体验美感,教师就需要浸透感情、用心激情、以情感人。  可惜,作为语文老师,笔者既没有澎湃的激情,更
期刊
所谓“想象”,是指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爱因斯坦强调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  一、引导学生在课文学习中展开想象  想象主要来源于现实,语文教材是生活的反映,是作者想象能力的一种展示,因此,可以说语文教材就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开阔视野、储存知识、
期刊
阅读能够沟通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阅读能够沟通人与人的心灵,阅读能够发展人的语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段话科学而又简明地说明了阅读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一份语文试卷一般是由语基、阅读、作文三部分组成。而在阅读中积淀着语文的基础知识,广泛地阅读又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故言阅读教学在语文能力的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