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厘米上的风景——高跟鞋的前生

来源 :先锋国家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sjs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要以为女人对高跟鞋的爱是从青春期才开始。事实上,这爱早就渗入女性基因中。“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如果能在十秒钟里变得高挑和妖娆,有几个女人会放弃这样的机会?这就是高跟鞋的魅力。
  想称赞一个人,就夸奖他的鞋子,这似乎是个古今中外、男女老幼通用的法则。古有著名的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其中这样描写他们的国王:“阿伽门农从睡梦中醒来,神的声音萦绕在耳边。他坐起身来,穿上漂亮柔软的新衬衣,披上宽大的罩衣,系上闪亮的绳鞋,佩戴上镶嵌银钉的短剑,拿起祖传的永不磨损的王杖,然后大步前行,巡视着身披铜甲的阿开奥斯人的渔船。”
  而眼前,《欲望都市》等等舶来的影视作品,无时无刻不在告诫都市女性,就算生活再拮据,也不要亏待自己的鞋柜,就算预算再紧张,也要给自己添置一双高跟鞋——因为它必定会惹来女伴和男士们的赞美与欣赏,绝对物超所值。
  不要以为女人对高跟鞋的爱是从青春期才开始。事实上,这爱早就渗入女性基因中。“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如果能在十秒钟里变得高挑和妖娆,有几个女人会放弃这样的机会?这就是高跟鞋的魅力。
  十厘米之上,有的不止是目光艳羡和性感挥洒,更多的是女性对雕塑自身体态近乎痴迷的追求。
  
  石器时代的时髦
  
  人类迷恋鞋子的历史,如今要以“万年”为单位计算。早在几万年前的石器时代,人们就开始告别赤足的岁月。距今有一万五千年历史的西班牙岩洞壁画中,清楚地描绘着人类将自己的双脚用动物皮毛围裹起来。考古学发现最早的鞋子实物,属于古印度人(据考是于后冰期从亚洲移居美洲的史前民族)。在美国西南部发现的古代人类遗迹中,总能找到残留下来的鞋子,样子和如今流行的凉鞋别无二致,但时间上却已历万年。
  毫无疑问,鞋子本来是以保护性服饰的面貌进入人类服装历史,它的使命是在恶劣的天气和地形条件下守卫人类的双脚。可是不论一种服装的兴起是否归功于实用性,最后它都会成为象征身份的装饰,纵观风尚史,几乎无一例外。鞋子也没能幸免。
  在古代埃及,鞋子是高贵身份的标志,奴隶们和下层阶级基本都是赤足行走。贵族们穿的鞋子多是由皮革拼接或是莎草编织而成,并带有独特的饰带装饰,形状和古埃及另外一种代表性符号——T形十字章(在古埃及的信仰中象征着生命)很类似。
  到了古希腊和罗马时代,鞋的样子基本固定下来,平底绑带凉鞋成了希腊罗马文化一脉相承的见证,而且流行至今。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制鞋工艺已经相当高超,制鞋所用的皮革事先都经明矾鞣制,还经由动植物脂肪进行加脂处理,有的还增加了漂白染色工序,这些古代工艺与如今的制革业流程大同小异,做出的鞋子价格昂贵。而且,当时的鞋匠作为一个行业,已经能为居民提供不输于今天“高级定制”般品质优良的服务了。牛津大学阿士莫尼博物馆内就再现了一幕鞋铺里的场景:鞋匠根据面前顾客的脚形切下一块皮革,然后为他制作一双合脚的鞋子。
  有意思的是,如今让女士们趋之若鹜的高跟鞋,在古埃及、希腊和罗马的日常生活中居然都能找到雏形。当然,此时说它们是“高跟鞋”,还不如叫“厚底鞋”更为妥当。古代埃及上层阶级的男女都会穿着高跟鞋,后世的研究者认为这种装扮和祭祀仪式有关。而古埃及另一个穿高跟鞋的阶层,恐怕会让今天的时髦女性大跌眼镜。他们是——屠夫。高跟鞋能让他们在动物的血水上自由行走而不弄脏鞋和双脚。古埃及时代一双鞋子的价格不菲,穿高跟鞋也算屠夫们精打细算后的理性选择吧。
  古代希腊流行一种叫kothorni的鞋子,它的底部由厚实的软木制成,在演员中很受欢迎。这是因为进行戏剧演出的时候,演员们经常靠穿着不同高度的鞋子来区分角色的社会地位和在戏里的重要程度。古希腊的演员们是否和今日的女士一样,通过保持高跟鞋的平衡来达到雕塑体态的目的,让演出更加戏剧效果呢?答案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了。不过到了罗马时期,高跟鞋又有了新任务——它成了妓女的标志。
  
  高跟鞋的社会史
  
  高跟鞋到底能做到多高?威尼斯人的答案是三十英寸(一英寸为2.54厘米),合七十六公分!不过,高度并不全在鞋跟上,而是分摊在整个底部。这种名为“chopine”的高底鞋,本是土耳其人的杰作,十五世纪开始在欧洲流行起来。当时的威尼斯人对它尤其喜爱,并不断为其增加高度,以至于来到威尼斯的异乡人无不惊讶于这里仿佛杂技演员一般的贵妇穿着。一位旅行者幸灾乐祸地写道:“这是丈夫为了给自己老婆偷情增加难度而想出的点子。”话虽然刻薄,却也并非全无道理。因为考察世界历史,会发现“chopine”和中国古人欣赏的“三寸金莲”简直如出一辙,连鞋的款式都很相像。与高底鞋在威尼斯风靡一时相似,缠足在中国也曾流行过很长时间。有很多学者推断,高底鞋和缠足的风行不仅仅是审美取向的问题,更有限制女性自由行动的实际效果。
  放下是否和阻止偷情有关不说,威尼斯人倒是真的把穿着高底鞋当作身份地位的标志看待。这很好理解,穿着几十公分高的鞋子,别说干活了,连行动都要人服侍。如果没有仆役跟随或者带着手杖,贵妇人们根本无法上街。
  而且这种木底鞋质地也不是十分坚固,每次上街都要冒着鞋底四分五裂的风险。再加上价格昂贵,换鞋的费用自然也不是普通百姓能负担的。“chopine”最后沦为上流社会与贫民阶层相区别的摆设,也在情理之中了。
  虽然有“chopine”这种伪高跟鞋限制人的自由,但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真正意义上的高跟鞋却是为了保障人们骑马时行动便利而出现的。这首先要归功于十六世纪鞋款设计的革新——原本单一的鞋底变成了两个部分:鞋底和鞋跟。不要小看这个发明,它让鞋底有了起伏,凹陷的部分正好能卡住马镫,方便骑手在高速运动中能够牢牢控制坐骑。
  这个据说由列奥纳多•达•芬奇想出的高跟鞋设计方案,在意大利地区迅速流行开来。而它带来的麻烦则是:虽然鞋底和鞋跟已经是两个部分了,但它们依然是一块木头整体雕刻而成。由于鞋子的需求量巨大,鞋匠们没有时间去仔细打造一双对称的高跟鞋,于是干脆发明了能同时适合左右脚的“直鞋”。后来,这种充当权宜之计的直鞋一度消失,没想到在十九世纪早期再次回潮,只是当时恰逢高跟鞋流行的黑暗期,仅仅被当作一种聊胜于无的代用品。
  
  凯瑟琳的高跟鞋
  
  高跟鞋最早出现的时候,后跟不过2到4厘米,和现在的牛仔靴相似。不过很快,人们就发现了它能调整体态的神奇功效,鞋跟的高度也开始渐次提升。这里有必要提到一位对高跟鞋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女性,一个现实版“水晶鞋故事”的女主角。拜她所赐,今天高跟鞋才能带着让女士们麻雀变凤凰的光环,一直屹立在流行时尚的浪尖。
  她就是著名的美地奇家族的传人:凯瑟琳•德•美地奇(Catherine de Medici,1519-1589)。
  年仅十四岁的时候,凯瑟琳•德•美地奇就被许配给当时法国最有权势的奥尔良公爵,王位继承人亨利。可是,在这桩政治婚姻中,她并不占优势。首先,因为不足五英尺(一米五)的身高太过矮小,怎么也不算个美女。威尼斯人形容她:“身材矮小,瘦弱,更没有娇美的容貌”。另外,当时亨利正迷恋着他的情人,年届48岁高龄的黛安娜•德•普瓦泰。为了能赢得奥尔良公爵的青睐,顺利地从王后争夺战中胜出,凯瑟琳命令鞋匠为自己的婚礼制作一双带两英寸(一说为四英寸)高跟的鞋子。这双由佛罗伦萨修道院生产出来的高跟鞋既增加了新娘的身高,又把凯瑟琳的体态衬托得轻盈飘逸,在加上华丽的婚礼服,让凯瑟琳在法国人面前出尽了风头。
  就这样,凯瑟琳靠着从意大利带来的时髦高跟鞋成功俘虏了王储,并最终成为法国的皇后。丈夫亨利二世去世之后,她又统治了法国十几年。凯瑟琳将香水工艺、美食、艺术等等从意大利带到法国,为法国时尚文化的勃兴指引了方向。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这位踩着高跟鞋走进法国宫廷的女人,法国引以为荣的时尚文化,断然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
  时尚“上行下效”的威力实在惊人,“凯瑟琳的高跟鞋”仿佛是一个榜样,刺激着欧洲人争先效仿。“well-heeled”(“好”与“鞋跟”的组合)这个词汇甚至直接拿来指代拥有权力和财富的人。而到了法王路易十四那里,高跟鞋的威力发挥到了极致。他本人就是一位高跟鞋发烧友(当时欧洲,高跟鞋男女都可穿着),经常穿着一种设计繁复,有超过四英寸高跟的鞋子,引来无数贵族妇女跟风。路易十四之所以酷爱高跟鞋,可能和他身材不高有关,他后来下令只有贵族能够穿着红色高跟鞋,而且谁的鞋跟都不能比国王本人的高。于是人们给这种高跟鞋命名的时候,直接管它叫“路易”。
  正是在路易十四身体力行的推广下,高跟鞋在法国,甚至整个欧洲,都成为上层必备服饰。而且当时受洛可可风格的影响,鞋跟越来越高,设计也越来越纤细精巧,极为女性化。这样,越来越多人将高跟鞋直接和女性专属的紧身胸衣联系起来,与“性与色情”联系起来。穿高跟鞋形成的高足弓也成为不少作家玩味的对象。这种因高跟鞋引发的幻想,使得不少保守的女性开始担心,她们在高跟鞋表面缝上饰带,希望能减少暴露的程度。这甚至影响到了美洲大陆的清教徒。马萨诸塞州殖民地曾经通过一条法律,禁止女士穿着高跟鞋,否则她们就会被当成引诱男人的女巫。
  不过,禁令显然难以起到消灭高跟鞋的作用。如果从古代埃及开始算起,高跟鞋在人类发展的文明历史中,几乎从未缺席过。在高底鞋流行的时候,西班牙每年木材产量的最大部分都用来制造鞋底,依然挡不住需求的增长。将高跟鞋和性直接相连,虽然在短时间内能削减部分女性对它的渴望,却为今天高跟鞋的长盛不衰埋下了伏笔。
  
  在大革命中死去
  
  就在高跟鞋风潮正如火如荼的时候,18世纪末,它却突然遭受了一场灭顶之灾。起因就是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1793年10月16日,曾经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妻子,玛丽•安托瓦妮特走上了断头台。据说玛丽皇后被推上断头台时,不经意踩到刀斧手的脚面,脱口而出:“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然后,穿着她那双两英寸高的优雅高跟鞋,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高跟鞋在法国民众面前的这次亮相,既无足轻重又耐人寻味。当时,断头台下的人们沉浸在推翻帝制的激动中,有几个会在乎死去皇后脚上的鞋子?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伴随着玛丽皇后的死,高跟鞋黯然退出了流行的舞台,从此沉沦了半个世纪。
  因为革命者要推行平等,高跟鞋作为贵族的象征自然没有了生存的余地。从凯瑟琳•德•美地奇将高跟鞋带进法国宫廷,到玛丽•安托瓦妮特穿着高跟鞋为波旁王朝殉葬,历史仿佛刻意画下了一个完美的圆圈。当人们已经开始渐渐忘却高跟鞋的时候,五十年之后,伴随着工业革命的汽笛轰鸣,它居然再次回到了时尚前沿。这时候,高跟鞋已经退却了王室和贵族的印记,充满着市民阶层的审美志趣,从代表特权阶级的符号,幻化成了美丽与妖娆的引信。引爆女人体态魅力的高跟鞋乐章,这时不过才刚刚进入主题。
其他文献
1900年,20世纪伊始,此时,巴黎仿佛是世界的中心。  当年,巴黎万国博览会开幕,这已经是巴黎历史上第三次举办世界博览会。在被称为“世纪之总”的盛会上,展示了西方整个19世纪的先进文明成果,参观者超过4000万人。如果按数量统计,这一年,每十个欧洲人就有一个来到过巴黎。    当时法国的工业部长儒尔罗什声称:法兰西将改变昔日以希腊的辉煌照亮着人类思想的局面,在以后的人类史上,巴黎将是一个新的雅典
期刊
时下,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在心里悄悄地计算一道题目:中国经济是否有可能在今年年底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超过一半的人认为,这种可能性非常大。这一即将发生的事实的意义在于:在1960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为1457亿元,与日本相当。而到1977年,中国的经济规模已不到日本的三分之一,只相当于美国的十分之一。如果“超日”目标实现,那将最直接地证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成就。  不久前,我给一位曾在世界银行
期刊
西班牙考古学家在西班牙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洞穴内,发现了据信年代最为久远的西欧地图。地图被蚀刻在一块手掌大小距今1.366万年的石块上,可能出自马格德林时期的猎人-采集者之手。  据悉,这块石头是西班牙萨拉戈萨大学的皮拉尔乌特里拉领导的一支考古小组于1994年发现的。经过长达15年的研究,他们最终揭开了刻在上面的线条之谜。石块上的刻线似乎代表附近的一座高山、河流、池塘以及灌木丛林地。除此之外,石块上
期刊
晚清南粤,蒸汽缫丝机的进入不仅冲击了旧有观念,还使得竞争力低下的传统手工作坊纷纷破产。普通民众机械知识的匮乏以及传统道德的根深蒂固,使机械缫丝厂成为“罪魁祸首”,一场骚乱便在流言和人们的愤怒中爆发了。    蒸汽时代到来以后,新兴技术每向前迈进一步,其结果必然导致一批旧式企业关门破产,以及无数工人的下岗失业,进而形成社会问题,这种情况在社会转型时期尤为突出。晚清也不例外。    骚乱    188
期刊
法国从1960年到1996年间分别在阿尔及利亚和法属波利尼西亚等地进行了210次核试验,可能导致约15万名平民和军人遭受核辐射。对核试验造成的破坏与污染视而不见多年后,法国国民议会2009年6月30日以绝对多数通过一项赔偿法案,对上世纪法国核试验中的受害老兵进行赔偿。    “从穆罗拉岛开始,我的命运便已注定”。      法国特种部队老兵雅尼克佛洛奇今年已59岁,瘦弱的他蜷缩在一把桃花心木扶手椅
期刊
捷克前总统哈维尔(Voclav Havel)曾对六十年代最重要的摇滚乐队“地下丝绒”(Velvet Underground)的主唱娄里德(Lou Reed)说:“你们的音乐对改变捷克的历史命运具有及其关键的作用。”哈维尔将那一场推动捷克民主化的革命直接命名为“丝绒革命”,其导火索正是美国六十年代的音乐。      捷克前总统哈维尔(Voclav Havel)曾对60年代最重要的摇滚乐队“地下丝绒”
期刊
1573年,大明王朝的历史在此转折,步入暮年。但其商品经济却正蓬勃发展,高度活跃。也就是在这一年,一家名叫“舒聚源”的酒作坊在地处沱江与长江交汇处的“西蜀门户”泸州城南营沟头掘窖,悄然开张。    1573年,大明王朝的历史在此转折。但其商品经济却正蓬勃发展,高度活跃。地处沱江与长江交汇处的“西蜀门户”泸州,业已名列全国三十三个较大的商业及手工业城市之一。  酿酒业正是泸州最富盛名的手工业。在隋唐
期刊
他投身汪伪,是很自觉的选择,他出道便是在汪精卫派系里,在他看来蒋与汪只不过“一个是正册,一个是副册”,各自占了胜利的一半可能。 这个出身乡下农家的人总有着一种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强烈愿望,且精于算计,他算定如果在国民政府里,他的脱出还需要漫长的等待,而跟随汪精卫开创新朝,大展身手,俨然也可充一位“开国”元老。      “此间今日获悉,前中国文化大学教授胡兰成,于7月25日在日本病逝,享年七十五岁。
期刊
1976年的品酒会上,新兴的美国葡萄酒第一次打败享誉世界的法国葡萄酒。那场传统与现代、旧大陆与新大陆的对撼,至少打破了法国数千年来独领风骚的局面。  谈起葡萄酒,无论是专业品酒师,还是平头老百姓,脑子里恐怕会马上蹦出这些名词:法国、波尔多(Bordeaux)、勃艮第(Bourgogne)、葡萄园、酒庄、霞多丽(Chardonnay)、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红宝石般的汁液
期刊
西门庆不仅仅是明朝成化以来广泛流行的房中术和性享乐主义风潮下一位虚拟的集大成者,他的故事更是真实再现了晚明“市井贩鬻”、“逐末营利”的商业盛景。    在西门庆的鼎盛时代,他几乎垄断了清河县的药材和纺织品销售。在不到五年的时间里,他凭借着自己的精明奸巧,和官府的亲密关系,一跃而为山东首富,经营典当行,放高利贷,买卖越做越大,俨然一位官商典型。  这个脱胎于《水浒传》中的虚构人物,在明代万历年间成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