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点

来源 :北京青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z41125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摄影的欲望大概来自这样一种观察:从全局视角看去,这个世界十分令人失望。从细节上看,让人惊讶的是,世界总是十分完美。
  某些图像并非来自摄影术也非来自摄影史。
  它们来自对物体独有的那种想象。
  也就是说,来自这样一种想法:是物体在看我们,是物体在思考我们。
  面对一个越来越模糊的现实世界,它们试图重新找到那独特的美妙瞬间:也就是那初触的瞬间,惊喜的瞬间;那时这些东西还没有意识到我们在那儿,我们也还未将我们的存在强加于它们,它们的静谧还不曾被打扰。
  然而这个瞬间很快就消失,结束了。观看这样一个我们缺席状态下的世界——大概只有鬼魂能享用这特殊的欢愉,而有的时候藏在镜头后面的摄影师也可以做到。
  图像与来自物体的光和来自视线的光相遇了。
  摄影师梦想一种极光,一种纯粹的气氛,在其中,事物如同在真空状态下一样准确。
  白色的光,海洋式的光,不真实的,真空状态下的光,来自彼岸,这样的光即使被色彩包围,也保存着黑白的力量。在一种残酷的差别中不定的光,纯粹的光,摄影的光,直接意义上的作为一种光的写作,与其被我们看到,它更希望我们在它和它所禁闭的那内在的黑夜前面闭上双眼。
  那些风景,那些面庞,那些人物,被投射在一种并不属于他们自己的光线之中,这光从外面残酷地将他们照亮,成了一些奇异的东西,诡异事件正随着光而渐渐逼近。
  是摄影让我们最接近一个没有图像的世界,也就是说一个只有纯粹表象的世界。
  关键是要清理精神空间;接下来发生的,耸立在真空中的东西已不是你们可以控制的事了。这已不是在向哲学提问,而是在向世界提问。
  在照片里,我们什么也看不到。只有镜头在看,然而它藏了起来。我们从来也没有和物体的在场真实地在一起。
  现实和它的图像之间的交换是不可能的。纯粹的现实——如果存在的话——一直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而图像,作为向纯粹现实提出的问题,也并不等待答案。
  物体就是如此独自存在,它们的消逝改变着它们。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应该在它们缜密的细节中,在它们严密的结构中,在它们表象的幻象中,在它们的相互关联中保持完全的忠实。
  因为幻象与现实并不对立。它是另一种更微妙的现实,将它失踪的信号包裹起来。
  照片的个性是固执的,情绪化的,狂迷而自恋的。这是一种孤独的活动。摄影图像是不连贯的,点状的,不可预见且不可修复的,如某一瞬间事物的状态一样。摄影的主题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孤独状态与物体的孤独状态以及它特有的沉默之间是相互关联的。
  这是我们不可以去言说,必须保持沉默。然而我们可以使用图像来保持沉默。图像是沉默的话语最美的化身。它保存着那些化身所有的表象,但却巧妙地穿行到另一面,对不可言说之物的非凡直觉的那一面。
  人们说在泛滥的图像中真实已经消失。但是人们忘了,在现实的演进中图像也已渐渐消失。
  施予图像的暴力大大地超越了图像本身的暴力:它为文件,证明,信息的目的所用;为道德,教育,政治,广告的目的所用...... 这样,我们总是将它忘记,而因此,我们失去了对图像本身命运的关注。
  绝大部分描写现实的照片都热衷于反映客观世界的苦难和人类生存条件的暴力。然而,图片所描述的苦難和暴力并没有像它所公开承诺的那样给我们提供更多的震撼。相反,为了让它的内容影响我们,应该让图片自身来感染我们。让它独特的语言打动我们。
  对图像最残忍的暴力无疑是审美的暴力。
  我所感到遗憾的,是摄影的审美化,无论是把它变成“美术”的一种,还是将它置于文化的怀抱中。
  摄影图像引发了我们再现方式上的一场革命。它的出现质疑了艺术在美学上的霸权。
  然而,在我们这个时代,一切都被颠倒了。是艺术吞噬摄影而不是摄影吞噬艺术。处于图像核心的这个虚空,这个赋予了它魔法和力量的虚无已经不复存在。
  恰是在此处,摄影以图像之名参与进来,它不传达任何意义,也不想传达什么意义。它抗拒那些来自信息、交流和美学的暴力,重新找回图像中的纯粹事件,并以此作为它的抵抗方式。
  用照片的沉默,抵制噪音,话语和谣言。
  用照片的静止,抵制运动,变迁,加速。
  用照片的秘密性,抵制交流和信息的放纵。
  用意义的沉默,抵抗意义和信息的专制。
  在所有这一切之上,是抵制图像的自动泛滥,抵制它们永不止息的繁衍。
  摄影的沉默。是它最珍贵的品质之一。这有别于电影与电视——总是要他们沉默,但从来也没有成功。
  图像的沉默不需要也不应该需要任何注解。
  图像在现实世界的轰鸣中获取了物体的沉默。
  无论物体怎样被噪音和暴力所包围,摄影总是能让它静止并沉默。在极度的都市混乱中,它重造了一片荒漠,一片令人惊叹不已的隔离区。它是在寂静中走遍城市,穿越世界的惟一方式。
  一个思想家的摄影机里,有着什么?被西方学界誉为知识“恐怖主义者”的让·鲍德里亚不但拍照,而且他围绕着摄影所作的独特理论,更是了解西方后现代思潮的一扇门。他认为,客体世界已经被“超仿真”的符号逻辑所替代,主体被彻底击碎,意义和真实世界已不复存在。他的摄影作品在国际摄影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现在这批照片正在中央美院的《消失的技法:让·鲍德里亚摄影展》中展出。BQ选录了他的文章《消失点》,对照他的作品,可以看见这位大师的思想脉络和世界观。
  鲍德里亚——后现代的坐标
  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已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也是最具有煽动性和争议性的作者。在1971年到2007年之间,他著有20多部专著和200多篇文章,是世界上被翻译最多的当代法语作者之一。鲍德里亚认为,在当今的社会结构中,主体、意义、真理、真实事物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符号化的商品。鲍德里亚的理论深刻地指出“现代”和“后现代”之间的重大分裂。
其他文献
4月25日,在北京国际电影节上,北京奥促会秘书长吴京汨,北京青年报社社长、北青传媒董事长张延平,《北京青年》周刊主编兼总经理余韶文,著名导演李少红、陆川共同启动了“青锋亮剑——BQ青年文化人才发现扶植计划”。该计划将借助“微电影”这一新生的影视形态,发现及扶植青年导演人才,全力打造“体育微电影”的展示平台,让青年文化先锋在自己专属的舞台上尽情绽放才华的锋芒。  今年11月7日至11日,第30届米兰
期刊
如果不是可以和Giorgio Armani先生针对这些关乎风格和观念的对话,也许我们都很难意识到,一个年过七旬的老者竟可以抱着如此开放的心智去理解世界、时装、时尚和人群。  对于中国的热情和好奇让我们在无数他的设计里看到中国文化的精彩掠影;而他对于“时尚是自然发展的,无所谓改善二字”以及“不能从某个地域层面上谈论时尚,时尚从未像今天这样能成为一种拥有巨大影响力的全球性语言”的观点,也让我们看到他作
期刊
BQ:第一次去戛纳的时候,你是抱着一个获奖的心态去的吗?  Q:我那一年抱的希望挺大的,无知者无畏嘛。等到了戛纳以后就发现,一起提名的都是老戏骨,马上就清醒过来了。相比之下,《春风沉醉的夜晚》是我最自信的一年,在那边得到挺多的赞扬,包括评委会主席还说要一起合作。闭幕式的时候给我们安排的位置也是方便机位拍摄的,觉得得奖的机会很大。   BQ:结果没获奖,你当时心态是怎样的?  Q:没什么心态,因为我
期刊
没人能给美一个绝对的定义,因为它本身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看惯了循规蹈矩的极尽奢华,时装的模样变得单一无趣,让人不免乏味厌倦。而就在以优雅著称的时尚之都巴黎,出现了一位不懂得约束自己奇思怪想的设计顽童。 Jean Paul Gaultier的名字总是和那些潮流最尖端的人和最古怪的幻想联系在一起:麦当娜的尖锥胸衣,吕克·贝松电影《第五元素》里的未来女战士,阿莫多瓦电影里
期刊
【感觉对了,就出发吧】  大概是2009年,摄影师畏冰想做点无关商业的作品,于是和郝蕾一拍即合,“做艺术”这个无比宽泛的概念就在一次次讨论中被确定下来——拍一组照片,不是写真不是大片,只是把当时的感觉定格,真实不修饰。  印度和尼泊尔,这两个地方对于2009年刚刚皈依的郝蕾来讲,简直是心之所向的圣地。为了用自己最原本的面目进入这两个地方,郝蕾找到造型师大黑,要求把头发剃光。在《如是》的展览现场,大
期刊
作为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意大利著名奢侈品时尚品牌,在我们眼里他也许就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设计师,但我们并不清楚他的设计为何能征服意大利,征服中国和世界。  BQ特别约请Fabiola Betti为我们撰写此篇文章。Fabiola Betti出生在意大利,深受意大利时尚文化的熏陶,也许从她的角度,我们更能够了解到King(国王)这个词为什么理所应当地被意大利人和世界时尚追随者们献给年过七旬的Giorgio
期刊
在数小时前的新闻发布会上,这位时装界的老顽童在媒体的欢呼声中即兴画出了自己经典的海军条纹衫和与因麦当娜一唱而红的锥形胸衣涂鸦画作。这位在三周前迎来自己60岁生日的设计天才目前还管理着自己的成衣系列Jean Paul Gaultier、高级定制服系列Gaultier Paris和中性副牌JPG,以及同名香水品牌,工作量丝毫没见减少。  在北京大秀的当天下午,BQ有幸采访到了设计师Jean Paul
期刊
BQ:为什么称维多利亚号为“亚洲第一时尚邮轮”?  X:歌诗达·维多利亚号是歌诗达进入中国的第四艘邮轮,2011年在第三季度的时候集团决定把舰队中最精美的邮轮之一——维多利亚号引入亚洲市场,希望借助歌诗达·维多利亚号给亚洲消费者尤其是中国消费者一个美轮美奂的假期。我们了解到海外购物是中国消费者出境游的主要目的之一,因此我们挖掘到shopping可以作为产品的卖点。提到意大利肯定会提到意大利的时尚和
期刊
稳定和创新,这是惠特曼在惠普2012全球科技影响力峰会上提到最多的两个词。频繁换帅,不断转变的策略,对于如今的惠普而言,没有什么比稳定更重要。重归硬件厂商的定位、加强研发、注重服务……惠特曼的上任和她一系列的战略讓动荡中的惠普正趋于稳定。  中国式“加速度”  尽管坐拥世界PC销量的头把交椅,但惠普却不是中国市场的赢家。  自从 2010年“3·15”晚会上被曝光之后,惠普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便出现下
期刊
BQ =《北京青年》周刊Y =严凯伦(捷豹全球设计总监)  BQ:捷豹全新的产品理念是“ALIVE”,在新产品的设计上怎么体现?  Y:我们的整车设计充分呈现了车辆的敏捷性,捷豹不仅能给驾驶者最优越、最愉悦的驾驶体验,同时也能够提供最舒适奢华的乘坐体验。通过我们的设计,捷豹的车主一坐上车就能有与车辆融为一体的感觉。  BQ:捷豹对传承和创新之间的平衡怎样去掌控?  Y:我觉得捷豹汽车必然属于二十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