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运用训练

来源 :高中生学习·高二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f_luc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山、水,是自然界中的事物,而在我国文化中,它们的组合又常寓含着某种情趣与理趣,如“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表现了人们对山、水的态度,可以反映出人们的思想情趣和精神面貌。又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表现了世事一时陷入困境,经过某种机缘又出现新的转机。
  请另举两个带“山、水”的熟语(包括成语)或名句,并写出它们所寓含的情趣与理趣。
  (1)“_______”,表现了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 ”,表现了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下面是某大学生求职面试时考官的话,请说出考官的言外之意,并用简明得体的语言替这位大学生应对。
  你成绩优秀,直率单纯,将会很有前途,可我们的工作需要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答题。
  有一天,朋友在我办公室看报纸,忽然发出一声大喝:“哪个杭州王八干的?”我凑上前一看,原来当日《杭城晚报》上有这样一篇文章:《广东鳖占领杭州城》。他是广东人,难怪如此光火。其实,这篇文章写的是广东产的甲鱼畅销杭州的事,只是标题这样取,没法让人不骂!
  请你就《广东鳖占领杭州城》这一标题说说自己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某地拟修建一条高速公路,一棵千年古柏正巧处于高速公路必经之地,须加以砍伐。各界人士闻讯后纷纷上书有关部门,要求修改设计方案。请根据下列人物身份,各拟一句话,说明他们反对砍伐的理由。
  (1)植物学家说:______________
  (2)历史学家说:______________
  (3)美学家说:______________
  5. 中国的绘画艺术注重含蓄,讲究诗意美。宋徽宗赵佶有一次以“深山藏古寺”为题考画师。有的画师画了深山古寺的全景,有的画师画了密林掩映的深山古寺的一角。而获得第一名的画家画了以下的画面:崇山峻岭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一个年迈的和尚,一瓢一瓢地舀水倒进桶里。和尚挑水,表明附近有寺庙;和尚年迈,还得自己挑水,可以想象那是座破败的古寺。寺在深山中,画面上看不见,就表现了“藏”字。
  假设你是一位画家,要以“骤雨初歇”为题构思一幅图画,使之富有含蓄的诗意美。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你想象中的画面,并简要解析。(不超过100字)
  6. 学校要举办诗歌朗诵会,请在三首诗歌之间为主持人报幕各设计一段衔接语。(每段不超过50字)。
  徐志摩《再别康桥》
  衔接语①——《沁园春•长沙》
  衔接语②——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7. 阅读下面这段话,写出普京所说的话中包含的潜台词。
  俄罗斯总理普京曾向所有公务员发出警告说:“如果你们想赚钱,那就去做生意;如果你们想继续做公务员,那就请你们靠一份国家工资生活。”
  8. 很多人对生活不满,其实动物也是一样的,这不,动物园里正在开会呢,动物的议题是“假如让我再活一次”。你听——
  猫说:假如让我再活一次,我要做一只老鼠。我偷吃主人一条鱼,就被打个半死。老鼠呢,可以在厨房里翻箱倒柜,大吃大喝,人们却认为这是无可奈何。
   有意思吧?请你也按这个思路为其它的动物写个70字左右的发言稿。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在“立交桥”“路”“阳光”“空气”中任选两个意象写一段文字,要求语言生动,有一定的哲理。不少于4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1. (1)“山不轉水转”,表现了世事总在变动中,人和人暂时分离总有相遇的时候。(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说明一种事物,最重要的是它的实质和内涵。(3)“高山流水”表示情操的高远或知音的相遇。(4)隔山隔水不隔心,指的是距离虽然遥远,但心却贴得很近。
  2. 言外之意:你不适合本单位的工作,我们不能聘用你。
  应对:谢谢您的夸奖。单纯是一种美德,如果我有幸加盟贵公司,我将会很快成为社会经验丰富的人。我希望自己有这样一段经历。我相信我的真诚和直率可以给形形色色跟我打交道的人带来温暖,希望我们有机会合作!
  3. 文章用这样的标题很不得体。作者本无他意,但客观上却会让人误解或看后不舒服,因为“广东鳖”本意上虽是讲广东产的鳖,却会让人很容易联想到这是暗指广东人,或说在骂广东人是鳖。
  4. (1)植物学家说:不能砍!这棵千年古柏是研究物种多样性及物种遗传的绝好的样本。(2)历史学家说:不能砍!这棵千年古柏是这座城市的历史见证和悠久文化的象征。(3)美学家说:不能砍!千年古柏的挺拔虬劲的风姿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具有无可替代的美学价值和美学意义。
  5. 画面主体为两枝花枝,枝上附着着四五片湿漉漉的残叶和两个残存花蕊的花蒂,枝下是满地零落的花瓣,一只麻雀立于落红之处,抬头凝望枝上花蒂。湿叶、落红表明雨骤,麻雀闲立意味雨歇。//画面主体为光脚行走于小桥之上的老翁,身披蓑衣,手持斗笠,蓑衣斗笠仍在滴水,身上衣服尽湿;桥下水流湍急汹涌。老翁打扮以及急流意味雨骤,手持斗笠的动作意味雨歇。//一间房前一口大水缸水满溢出,瓦檐仍在滴水,两个儿童院中挑弄蚯蚓嬉戏。缸满水溢、屋檐滴水、蚯蚓出土意味雨骤,儿童院中嬉戏意味雨歇。
  6. ①让我们挥一挥手,告别柔美静谧的康桥,随着毛主席去领略一下长沙的风光吧。请听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②壮美的长沙景色,让我们感受到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那么当我们面临源远流长的大河,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请听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
  7. 普京要求公务员不要腐败,(或:做公务员就应保持廉洁)
  8. 鹰说:假如让我再活一次,我要做一只鸡。我们一年四季漂泊在外,风吹雨淋,还要提防冷枪暗箭。鸡呢,渴有水,饿有米,住有房,还受人保护,活得好悠闲啊。
  9. 简单的人心是路,直直地一通到底;复杂的人心是立交桥,看不透,走不尽。社会没什么资本时造路;有了资本后,就喜欢建立交桥。/在人生的道路上行驶时,总会遇到无数的立交桥,但只要朝着阳光奔跑,你就不会在生活的立交桥上迷失方向。
其他文献
西学东渐对洋务派与维新派的影响很深,其中许多知识教材讲得很清楚。本文主要从几个例题的解析加以说明。  例1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观点 
期刊
一、自然原因  例1 国际上对河流的开发利用率一般不超过40%,中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约达20%,西北地区为53.3%,其中黄河流域为55%,内陆河流域为52.5%。据此可知,西北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的根本原因是( )  A.生产生活需水量大  B.气候干旱,降水少  C.灌溉农业发达  D.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高  解析 本题以各地水资源利用率的高低不同为引子,引导分析我国西北地区水资源
期刊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遵循电子守恒,即氧化剂得到的电子的物质的量(或个数)等于还原剂失去的电子的物质的量(或个数)。若将电子守恒规律应用来解题,可以大大简化我们的计算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在“活泼金属与酸或水反应生成H2”中的应用  活泼金属与酸或水反应产生H2这类题很常见,其实质为:活泼金属失电子,+1价的氢得电子,而金属失去电子的物质的量等于生成H2所需得到电子的物质的量,即n(金属)
期刊
庄子采用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首先从反面入手来谈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的。他通过奇特的想象构想出一只将“徙于南冥”的大鹏,大鹏背与翼大而有力,“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如此奇雄壮阔,似乎十分逍遥,但是“去以六月息者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这里作者用了一个类比,在堂前低洼的地方倒上一杯水,一棵小草就像一艘船,但放一个杯子在上面就会被粘住,原因是水浅不够负重。同样,如果聚集的
期刊
阅读下面的散文,回答问题。  生命之美无定形!杂花生树、草长莺飞是江南的生命之美;沾衣杏花、吹面杨柳是春日的生命之美;绿嵌大漠、红缀雪原是自然的生命之美……而有一种生命之美,却往往因为我们司空见惯而忽略,那就是留恋花丛时时舞的美丽精灵——蝶——顽强的生命之美。  蝶的生命是一个情节跌宕乃至悲苦的传奇。由蛹而茧而蝶,我们往往只看到蛹的丑陋和蝶的美丽,很少有人会把那种丑陋得甚至让人恶心的蛹和轻盈美丽得
期刊
每年的18套高考作文题,命题者都给出了让我们可以充分发挥的题目。许多同学只看到了降低的审题难度、广阔的写作空间,却忽视了命题者在开放中设置的一些限制,所以失误从未绝迹。下面以湖北高考作文题为例,谈谈作文审题中的开放性和限制性问题。  立意的开放与制约  2010年的材料作文是“幻想与现实”,让我们阅读材料之后,自由表达对幻想的理解和体会。命题者提供了孙悟空的筋斗云等四个幻想实例,唤起我们对幻想具象
期刊
【阅读关键词 开放性答题】  答案的开放性是近年语文考试的一道风景,它考查我们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和创新理解能力。但无论是个性化的阅读,还是创新理解,都要起于文本,归于文本,千万不能脱离文本妄加发挥。请大家认真阅读本期的几篇文章,仔细体会开放性答题的“开放”和“限制”问题。    小说人物形象评价命题方式灵活多样,其答案也比较开放,我们答题时很容易弄错。这种新题型,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1.
期刊
古诗鉴赏的开放性是针对答案表述的自由性而言的。同样一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答案不惟一。笔者在教学中归纳总结出了以下几种开放性题型及答题思路,供同学们参考。  赏析型 其特点是在题干中未给出明确的赏析角度,只是让我们对其中某一联(字)进行赏析或任选一角度赏析全诗。  前者可以按照“写了什么(主要对象)→怎么写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什么表达效果”的思路来回答。  后者首先要确立一个赏
期刊
语言运用题是高考试题的亮点,每年形式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创新,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力图让我们展现自己的语言个性和语言特点,有些试题甚至不给答案,只给一个大体答题的方向,这就是这类试题的开放性;但这并不等于这类试题没有限制性,暗含在试中的限制性是命题者的着力点,答题者的得分点,阅卷者的关注点。没有注意到这种限制,就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大家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 话题的一致性
期刊
近几年高考语文试题的现代文阅读中,出现了一些开放型试题,这类试题,既有对某些句子的理解,也有对某个问题的探究。这里,我们对某些句子的理解的开放性答题,做些探讨。  一、善用主旨解题  对重要句子的理解探究,要弄清楚作者的表达意图,抓住开放点,顺着作者的意图去答题。看下面的文段:  1978年,如同冬后的春来乍到时,万物恍恍惚惚苏醒了,人世的天空也蓝得唐突和猛烈——忽然,农村分地了。农民们也就一边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