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优雅

来源 :求学·高分作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x100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下带编》是清代浙江山阴文人金埴记录自身见闻的一部书,其卷一曾如此记载张清恪:“仪封张清恪公孝先伯行,贞操亮节,宇内首推。其抚吴也,使院萧然,即一几一榻,禁向民间借办。虽屡乏所需,而安之若素。”一几一榻而安之若素,这当然是张清恪为官的清廉,但更深沉的则是他一以贯之的人生态度——淡泊、泰然,优雅从容到无以复加。从此,世人便以“安之若素”来形容在艰难或反常境遇中的安然人格。
  欲者不多,与者忘少
  安之若素向来是一种稀缺的品格,是一种优雅的人生智慧。在魏晋时代,它曾是崇尚风流、充满理想与浪漫情怀的贵族名士们所普遍追求的人格。《世说新语·言语》曰:“晋武帝每饷山涛恒少,谢太傅以问子弟,车骑答曰:‘当由欲者不多,而使与者忘少。’”山涛当时以“尚书仆射,加侍中,领吏部”而位居庙堂高位,因此他极少的赏赐才引起谢安的疑惑。而这种反常的境遇深处,则是山涛寡淡、宁静的竹林人格形象,“欲者不多”以至于赏赐者竟忘了自己身份,赏赐便给得少了。其实这件事最优雅的结局,或许是谢安凭着对山涛淡泊个性的了解,不问而知其缘由。
  其实,就人格的冲淡和泰然而言,身为当时士林高标的谢安与山涛是有相通之处的。只不过山涛表现在安于清贫简单的生活,而谢安出身豪门,更多的则表现在面对生活和政治事业中巨大危机时的镇定自若。谢安年轻时隐居在东山,曾经和孙绰等人一同泛海出游,突然间风起浪涌,孙绰、王羲之等人神色大变,提议回去。但谢安却“神情方旺,吟啸不言”,船夫见他神态疏落不惊、兴致闲散愉悦,便继续前进。不久,风浪越发猛急,大家都旋动不坐。这时候,谢安才徐徐地说:“如此将无归。”——如果再这样惊慌失措,那就回不去了。于是大家才响应,掉头而归。泰山将崩于顶、沧海将覆其舟而安之若素,事后大家都敬服谢安,“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但谢安却只愿怡情山水。曾有人推举他做官,一个月后他便不想干了。直到四十多岁的时候,他才重新出山,后人便把重新出来做官称为“东山再起”。
  战局中的棋局
  公元383年,担任东晋宰相的谢安遭遇了一生中最艰难的时刻——这年8月,统一了北方的前秦苻坚率领90万军队从长安浩浩荡荡南下伐晋,“前后千里;旗鼓相望,东西万里,水陆齐进”,直抵东晋门户寿阳。面对号称可“投鞭断流”的前秦军队,谢安任命侄子谢玄为先锋,做了周密的部署,之后便与人下棋去了。《世说新语·雅量》记载说: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 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获知这场保存了国族、家族百年运祚的巨大胜利,他一开始竟是默然无言,别人问后又竟以“小儿辈大破贼”区区六字告之,其淡然安定真可谓是入于骨血,铭于深心了!
  然而,大多数人仅仅感慨于安之若素者的不以为意和从容不迫,却不曾探悉他们内心深处的超拔与兀傲。安之若素并不是随遇而安,它有其内在的操守与坚韧,拒绝庸俗的自满自足、得过且过。山涛的安于清贫、谢安的临危泰然,无不是因为他们穷一生追求着一种光风霁月般优雅、高逸、洁净的审美生活。不优雅毋宁死,这简直就是整个魏晋时代的士人心态,譬如阮籍譬如陶渊明譬如谢安南。
  也无风雨也无晴
  后世文人将这种人格追求发挥到极致的是苏轼。这位千年罕见的艺术天才却一生坎坷,在北宋改革派与保守派的政治漩涡间饱受打击:45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59岁时又被放逐至惠州,继而贬至偡州,65岁才遇赦北归。然而却是在逆境中,他在艺术上进入了精深华妙的崭新境界。生命中扑面而来的痛苦与击打并未摧毁他,反而让他愈加坚定、沉着、旷荡,执著于生命却又超然物外。从诗词文赋中我们能够领略他的绝代风华: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
   尽管烟雨,尽管竹杖芒鞋,尽管春寒料峭,尽管来处萧瑟,可又怎样呢?在疏狂浪漫的苏轼眼中,所有外在的苦闷、匮乏与压抑在其内在精神的超拔下,都化作了一片“也无风雨也无晴”,化作了一片茫茫然足以逍遥游的干净天地。《宋史·苏轼传》记述了暮年的苏轼在惠州、偡州贬所的生活:
  “绍圣初,御史论轼掌内外制日,所作词命,以为讥斥先朝。遂以本官知英州,寻降一官,未至,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居三年,泊然无所蒂芥,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又贬琼州别驾,居昌化。昌化,故儋耳地,非人所居,药饵皆无有。初僦官屋以居,有司犹谓不可,轼遂买地筑室,儋人运甓畚土以助之。独与幼子过处,著书以为乐,时时从其父老游,若将终身。”
  一贬再贬复又贬,苏轼却宠辱无惊,淡泊而无所蒂芥。当时偡州尚是蛮荒之地,连药材都没有。即便如此,当地官僚仍仗势不允许初来的他住官屋,于是买地筑室,安定下来,著书出游,悠游人生。我想,此时的苏轼面对无理官僚大概是淡然一笑、不以为意的,因为安之若素的他在意的只是优雅的生命存在。而历史与百姓都选择了尊重他的优雅。
  
其他文献
没有课堂,没有围墙;没有教室,没有图书馆。  嘈杂与安静,苦辣与酸甜,寒冷与温暖,黑暗与光明,都只能用心灵感受——想必没有人愿意就读于这样的大学。  “教师”是同样飘零的“同学”,“同学”是感染他人的“教师”。他们都奔波在自己的求生之路上,尽管对世界有各自的看法,但他们互相影响,情感与思想的交融又使他们最终相似。  因为知识是共有的,思索是自己的,所以,把握心中的船舵,驶向梦寐的港湾,成长吧!  
期刊
自从上了大学,我每次回家,都会回我的高中学校看看。除却故地重游的雅致,亦是希望看看教室里正在伏案疾书、紧张备考的身影,看他们的精神意气,是否已渐趋坦然无惧、从容笑对之境。这种光景,我实在太过熟悉:看着他们,便像看到了去年的自己,看到了去年那一群一起追梦的少年。  曾几何时,我们尚和他们一样,在行近排满的课表中振衣前行。或许所规划的未来各异,然而我们都知道迫在眉睫的高考需要我们相同的努力。彼时的我们
期刊
【导语】寒门出贵子,或是富家出贵子,这是时下被人们热议的一个话题。其实贵子跟出身没有太大的关系,一个没有理想,没有奋斗精神的人,他无论出身何处都终将不能成为“贵子”。我们采撷了一些人物样本,试图解读这个命题,或许能从某种程度上帮助你正确地对待这个问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一种选官制度,叫“九品中正制”。它品评的标准主要三个: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行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相当于现在的品德
期刊
前几日看到一期江苏卫视的《非常了得》,这是一档依据叙述者所言判断真假的节目,竞猜者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逐步判断,我冲着该节目邀请全国各名校校花做竞猜嘉宾的噱头看的,却失望而归,缘何?不在校花的长相,而在她们的提问水平与判断能力——虽不至肤浅无知的地步,但不少被推荐上该节目的校花仅仅靠一张漂亮的脸蛋“压场”,对嘉宾的提问缺乏智慧和内涵,遇到问题缺乏主见和应变能力,完全依赖孟非和郭德纲两位主持人撑场。由
期刊
【编前语】当“剧二代”以“啃老”的姿态冲击市场时,有人赞其锦上添花,因为在技术的包装下,“剧二代”们抢夺了眼球,占据了市场份额;有人贬其画蛇添足,亵渎了经典,对白、字幕的语言文字欠规范,错漏百出,严重影响了青少年语文习得……这些被指制作粗糙、缺乏创意的“剧毒”如何解?本期“特别关注”,我们一起来“数剧”。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剧二代”  近年,电视剧市场集合了“翻拍古典名著、乘胜追击谍战、偶
期刊
“相对论”妙解  有一次,群众包围了从德国移居美国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住宅,要他用“最简单的话”解释清楚他的“相对论”。当时,据说全世界只有几个高明的科学家看得懂他关于“相对论”的著作。   爱因斯坦走出住宅,对大家说:“比方说——你同你最亲的人坐在火炉边,一个钟头过去了,你觉得好像只过了5分钟!反过来,你一个人孤孤单单地坐在热气逼人的火炉边,只过了5分钟,但你却像坐了一个小时。”  “噢,这就是相
期刊
演讲(辩论)对话体,就是以演讲、辩论或对话的形式表达观点的一种作文形式,兼具记叙文与议论文的文体特征。  与一般的议论文相比较,这种体例在考场中有其独特的优势,比如具有现场真实感。为了表达观点,考生可以虚拟辩论场景,可以古今对话,或正恶交锋,或人与自然对话,给人以真实及亲切感,拉近与读者(评卷教师)的距离,引起共鸣。但是,具体运用的时候需要注意一些事项。首先,情景设置要合理。演讲(辩论)对话体是要
期刊
对于我而言,大学的第一个学年,可以毫不夸张地用无知与轻浮来形容:高中从来没有周末概念的我,将周末时间几乎都用在睡觉上了,上课偶尔迟到错过老师点名……虽然一个学期几乎没怎么听讲而是在底下发短信、看书,但仍旧依靠最后几天的疯狂突击冲过了期末考试的门槛。这样的结果,让我深深地感到不安和茫然——我的大学到底读什么?人生价值的衡量标准又是什么?  那时,我每天早晨总是不免俗地在睁开双眼之后打开手机或电脑,看
期刊
年年岁岁考相似,岁岁年年题不同。随着分省命题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如今的作文命题可谓是“百花齐放”“万紫千红”,且语文卷中的作文试题大有加大分值的趋势(2011年江苏、上海高考作文均为70分,江西作文一大一小共65分)。  古人有文无定“法”之说,但并不等于说文无“法”。也就是说,高考作文应该有一套独特的写作之“法”,是有“法”可循的。其实,高考作文不管用哪种命题题型,都只不过是题型变化而已,最终的写
期刊
【文题呈现】  2011年10月13日,在广东佛山的广佛五金城,两岁女童小悦悦被一辆面包车撞倒并两度碾压,面包车随即逃逸,随后开过的另一车辆直接从已经被碾压过的女童身上开了过去。随后7分钟内,从女童身边经过的18个路人,都冷眼漠视,未施援手。几天后,小悦悦不幸去世。此事引发网友热议。以下是部分网友的言论:  “苍天啊,正义和善良已经全面溃败了吗?”(作家)  “如果对倒地老人是扶还是不扶都已成为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