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对数学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何有效的提高数学课教学质量、如何使学生学会有用的数学知识?本文从创新数学课作业布置的角度选题,从作业布置注重“说”、 突出 “动”、 体现团队 “合作”、 加强学科“整合”、 留有 “弹性”等五个方面,阐述了对数学课程改革、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观点和做法。
【关键词】作业布置方法尝试
传统的数学教学,注重学生对数学概念、基本公式、定理等的死记硬背,计算方法的机械训练。而新的课改理念则注重对学生数学知识学习过程的感知、表达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求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因此,我们布置作业时,也应注意新课改理念的渗透,使课堂上能力的培养在课后得以升华。为此,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多做尝试与研究:
1、注重一个“说”字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对生活中数学知识的认同,往往都是通过“说”来体现的。我们在数学课上,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表述对问题的见解的同时,作业布置中也应多些“说”的内容,让学生说对不同问题的不同见解、相同问题的不同观点。如学习代数式时,布置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说说代数式a-2b的意义等作业,学生的体验各不相同,而且很有趣。类似这种方式的作业,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发散思维,而且有助于搜集、整理学生的见解,展扬其个性,力求避免千篇一律,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突出一个“动”字 新的课改注重学生对知识过程的体验,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数学作业在继承传统的必要的计算题目的同时,要加大或设计更多的动手操作作业,如七年级数学中立体图形展开图的教学,学生通过制做立体图形模具作业,学生不仅体验了制做图形的乐趣,而且加深了对立体图形展开图的认识。通过画图、折纸、制做模具、实地观测、调查研究等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动”,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去“动”,使其在“动”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并感受数学图形的美、思维的周密、结构的精巧,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其深深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3、体现团队的“合作” 传统的数学作业,过分强调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知而不讲。新课改倡导学生在学习中要合作、小组间要广泛的交流、探索,要特别关注平时学生在合作探索活动中的表现,如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同伴合作的态度、活动中表现出的对知识的熟练程度、收集与整理数据时表现出的抽象性、合理性和条理性等。因此,要注重小组学习意识的培养,作业中要设计小组参与作业,如设计分组调查收集数据、手工制做等作业,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观察、猜想,归纳等探索过程,并在探索中相互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观点,这样既有利于小组合作探究成果的展示,又可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而且便于发挥团队优势,增强团队成员的自信心和协作意识,提高整体竞争能力,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4、加强学科的“整合” 传统的教材注重学科知识的相对独立性和内容的完整性,各学科知识缺少必要的联系。新教材则注重学科知识间的联系及整合,数学与物理、化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数学与史地生等学科的横向联系相对增加,学科知识的独立性和专业性却淡化了。因此,作业的设计和布置也要适当增加一些与其它学科相通或应用其它学科知识的典型问题,增加学科知识及问题的“开放性”,使各学科知识及早“接轨”,让学生在学中用、用中学,使之全面、持续地发展,并感受到数学知识有着广泛的应用,学到了有用的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性。
5、留有适当的“弹性” 新课改承认学生间的差异、学习能力的不平衡,其实也正是学生间的这种差异,使我们的教学方法、教学研究赋予了丰富的内函。因此,作业的设计和布置要注意学生发展的差异性,有效地运用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原则,习题内容的选择与编排要给学生留有适当的“弹性”,在全体学生获得必要发展的前提下,不同的学生分享不同的作业,相同的问题设置不同的层次,甚至可以让学生拟编适合自己层次的作业。总之,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M]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关键词】作业布置方法尝试
传统的数学教学,注重学生对数学概念、基本公式、定理等的死记硬背,计算方法的机械训练。而新的课改理念则注重对学生数学知识学习过程的感知、表达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求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因此,我们布置作业时,也应注意新课改理念的渗透,使课堂上能力的培养在课后得以升华。为此,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多做尝试与研究:
1、注重一个“说”字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对生活中数学知识的认同,往往都是通过“说”来体现的。我们在数学课上,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表述对问题的见解的同时,作业布置中也应多些“说”的内容,让学生说对不同问题的不同见解、相同问题的不同观点。如学习代数式时,布置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说说代数式a-2b的意义等作业,学生的体验各不相同,而且很有趣。类似这种方式的作业,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发散思维,而且有助于搜集、整理学生的见解,展扬其个性,力求避免千篇一律,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突出一个“动”字 新的课改注重学生对知识过程的体验,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数学作业在继承传统的必要的计算题目的同时,要加大或设计更多的动手操作作业,如七年级数学中立体图形展开图的教学,学生通过制做立体图形模具作业,学生不仅体验了制做图形的乐趣,而且加深了对立体图形展开图的认识。通过画图、折纸、制做模具、实地观测、调查研究等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动”,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去“动”,使其在“动”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并感受数学图形的美、思维的周密、结构的精巧,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其深深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3、体现团队的“合作” 传统的数学作业,过分强调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知而不讲。新课改倡导学生在学习中要合作、小组间要广泛的交流、探索,要特别关注平时学生在合作探索活动中的表现,如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同伴合作的态度、活动中表现出的对知识的熟练程度、收集与整理数据时表现出的抽象性、合理性和条理性等。因此,要注重小组学习意识的培养,作业中要设计小组参与作业,如设计分组调查收集数据、手工制做等作业,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观察、猜想,归纳等探索过程,并在探索中相互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观点,这样既有利于小组合作探究成果的展示,又可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而且便于发挥团队优势,增强团队成员的自信心和协作意识,提高整体竞争能力,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4、加强学科的“整合” 传统的教材注重学科知识的相对独立性和内容的完整性,各学科知识缺少必要的联系。新教材则注重学科知识间的联系及整合,数学与物理、化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数学与史地生等学科的横向联系相对增加,学科知识的独立性和专业性却淡化了。因此,作业的设计和布置也要适当增加一些与其它学科相通或应用其它学科知识的典型问题,增加学科知识及问题的“开放性”,使各学科知识及早“接轨”,让学生在学中用、用中学,使之全面、持续地发展,并感受到数学知识有着广泛的应用,学到了有用的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性。
5、留有适当的“弹性” 新课改承认学生间的差异、学习能力的不平衡,其实也正是学生间的这种差异,使我们的教学方法、教学研究赋予了丰富的内函。因此,作业的设计和布置要注意学生发展的差异性,有效地运用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原则,习题内容的选择与编排要给学生留有适当的“弹性”,在全体学生获得必要发展的前提下,不同的学生分享不同的作业,相同的问题设置不同的层次,甚至可以让学生拟编适合自己层次的作业。总之,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M]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