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社会工作的视角来看待《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先对故事情节进行简单呈述,并从运用标签理论和心理社会治疗理论来分析影片中的问题,最后试图用社工视角和社工角色来解决学校教育体制的问题,希望对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社会工作;电影;学校教育体制
一、引言
这部电影以回忆的形式展开,先是派皮诺找到莫朗奇,此时的莫朗奇已经很成名,专门教授音乐。他们阅读马修的日记(曾经他们的学监),势必会想起曾经在“池塘之底”的生活,一所专门针对行为偏差的学生设立的学校,故事就发生在这里。1948年,当克莱蒙——一位失业的音乐教师在一所管教寄宿学校找到了一份管教的工作时,他如同进入了一个孩子们的地狱。他被匆忙逃走的原任管教的经历所震惊,又亲眼目睹了学校各项严厉的惩罚手段。校长的残忍,其他管教的冷酷,孩子们的无法无天及可怜无助,让他产生了一种改变学校的管教象警察对待犯人一样对待孩子们的冲动。他在乐谱上写下了专门为孩子们谱写的歌曲,他用纯净的音乐唤回了管教们冰冷已久的心,解脱了束缚孩子们身心的绳索,抚平了他们受伤的心。神圣而纯净的音乐不但净化了孩子们的心灵,更对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仁爱、友善、宽容的极致是让所有的观众眼中充满喜悦的泪水。整个电影让我对固有的体制有了一定的思考以及作为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应该是怎样的,这些都是我们值得注意的。
二、运用社工理论分析问题
(一)标签理论分析问题
当看到当时的法国把这些“有问题的学生”放在所谓的“池塘之底”的学校,这无形之中就是对学生个体的不尊重,将学生标签化。标签理论认为许多人之所以成为“有问题的人”,是与周围环境中的社会成员对他及其行为的定义过程或者标定过程密切相关的,社工的任务就是通过一种重新定义或者标定的过程使那些原来被认为是有问题的人恢复成为“正常人”。所以,在影片中,马修对莫朗奇的改变就是无形的诠释。这都得益于他对每个学生都不是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他们,而是对他们“去标签化”,所以他能够发现莫朗奇嗓音的独特部分,运用优势视角的观点来看待他们,拓展他们的兴趣,紧接着,为改变学校老师、校长以及家长的观点,做出不懈的努力。莫朗奇最后成功进入里昂音乐学院就是最好证明。这也让我想起生活中总是有人把别人定义为“有问题的人”,这也是我们对他人的一种刻板化印象,作为一名社工,我们应脱离并摆脱这种桎梏,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时候能够站在一个中立的高度去看待生活中的人和事。
(二)心理社会治疗理论分析问题
影片中多次提到“行为--反应”这一术语,让我不禁想起了社工里面的行为主义理论,强调通过正强化或者负强化的形式来改变错误的行为。认为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对服务对象的不适当行为进行治疗或矫正,并帮助服务对象学习和掌握恰当的反应模式。但是当看到学校老师为了纠正学生的不当行为,盲目地对学生采取辱骂、鞭打、体罚等行为,让我不寒而栗。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不能很好的改变学生行为,相反地,会更加加重学生的不满情绪。事实上,这样的情况出现反映出当时那个年代对行为主义理论的盲目崇拜,割裂了心理与行为之间的联系。心理社会治疗理论要求我们不仅要认识和理解人及其心理的发展过程,还要同时认识他生活的社会环境。对此,社工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心理发展过程的认识和理解,来认识案主问题的根源,以对症下药,帮助案主解决问题和个人成长。影片中蒙东虽是不良少年,也许与他的家庭、同伴有一定的原因,运用心理社会治疗理论,我们应分析他的内部心理世界,同时还要了解他的外部社会环境,但是,在影片中学校老师只是一味的强调蒙东恶的表象,没有深度挖掘他这样做的原因,这明显是有时偏颇的。事实上,在影片中我看到了他善良的一面,他会在学生不在的时候去报复校长,没有危及其他人的生命,他会对马修对他的维护报以微笑,可以看出来再怎么恶劣的学生,也会有善的一面。作为一名社工,我们应坚信每个个体都是独立存在的,都是有其价值的,都会有善的一面,现实生活中,不是他们有问题,有可能是我们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三、从社工视角来解决问题
(一)从社工视角来解决学校教育体制问题
这样的教育体制,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是存在的,站在社工的角度,我们应该怎样去设法去改变这样不公平的体制,或者可以这样说,学校社工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了?设想一下,如果我是这所学校的校长,我会怎样管理它?首先,我觉得我会想改变学校办学理念,设立校训,将“尊重”“勤朴”这样的理念融入教学中。因为我觉得办学理念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属于一个学校的文化,是需要所有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内化的东西;其次,假如这样的教学模式已经存在的话,我会试着改变他们的方式,重新学习“行为与反应”的模式,学校不应该在没有问清事情发生的原因,就采取惩罚,这是错误的。个人觉得应该加入加入认知这一因素,也就是要用“认知行为治疗模式”,我们面对这样一群有问题的孩子,首先应该了解他们的认知情绪,认清其行为背后的原因,然后通过改变认知再取得行为上的改变,挖掘每个孩子不一样的特质;再次,学校应该注重学生的兴趣的开发,除了学习基本的分科知识外,也要注重课外兴趣的培养。马修老师就是试着开发学生对音乐的天赋,让他们体会到音乐带来的乐趣,还有他在校长面前争取让学生上体育课,所有的这些充分体现了课外兴趣的培养是何其重要。
(二)从社工角色来解决学校问题
若是这个学校的社会工作者,首先,我扮演的角色协调者,协调学生与老师、老师与老师、老师与管理者这三者间的关系,不断改变他们的观念,让他们的思想观念能有一个好的磨合,达到一种认同;其次,我也应该扮演资源联结者的角色。因为如果是这样的特殊学校,更需要一些社会的力量来参与;再次,社工应该扮演服务提供者的角色。为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服务,改变他们的认知,确立健康的心理;最后,社工也是一位治疗者,对待不同的学生应该制定不同的方案,比如偷盗的学生、暴力倾向的学生,应该帮助其矫正不良的行为等。
总之,不论是从社工视角解决宏观的学校教育体制问题,还是从社工扮演的角色来解决微观的学校问题,个人觉得社工可以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关键词】社会工作;电影;学校教育体制
一、引言
这部电影以回忆的形式展开,先是派皮诺找到莫朗奇,此时的莫朗奇已经很成名,专门教授音乐。他们阅读马修的日记(曾经他们的学监),势必会想起曾经在“池塘之底”的生活,一所专门针对行为偏差的学生设立的学校,故事就发生在这里。1948年,当克莱蒙——一位失业的音乐教师在一所管教寄宿学校找到了一份管教的工作时,他如同进入了一个孩子们的地狱。他被匆忙逃走的原任管教的经历所震惊,又亲眼目睹了学校各项严厉的惩罚手段。校长的残忍,其他管教的冷酷,孩子们的无法无天及可怜无助,让他产生了一种改变学校的管教象警察对待犯人一样对待孩子们的冲动。他在乐谱上写下了专门为孩子们谱写的歌曲,他用纯净的音乐唤回了管教们冰冷已久的心,解脱了束缚孩子们身心的绳索,抚平了他们受伤的心。神圣而纯净的音乐不但净化了孩子们的心灵,更对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仁爱、友善、宽容的极致是让所有的观众眼中充满喜悦的泪水。整个电影让我对固有的体制有了一定的思考以及作为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应该是怎样的,这些都是我们值得注意的。
二、运用社工理论分析问题
(一)标签理论分析问题
当看到当时的法国把这些“有问题的学生”放在所谓的“池塘之底”的学校,这无形之中就是对学生个体的不尊重,将学生标签化。标签理论认为许多人之所以成为“有问题的人”,是与周围环境中的社会成员对他及其行为的定义过程或者标定过程密切相关的,社工的任务就是通过一种重新定义或者标定的过程使那些原来被认为是有问题的人恢复成为“正常人”。所以,在影片中,马修对莫朗奇的改变就是无形的诠释。这都得益于他对每个学生都不是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他们,而是对他们“去标签化”,所以他能够发现莫朗奇嗓音的独特部分,运用优势视角的观点来看待他们,拓展他们的兴趣,紧接着,为改变学校老师、校长以及家长的观点,做出不懈的努力。莫朗奇最后成功进入里昂音乐学院就是最好证明。这也让我想起生活中总是有人把别人定义为“有问题的人”,这也是我们对他人的一种刻板化印象,作为一名社工,我们应脱离并摆脱这种桎梏,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时候能够站在一个中立的高度去看待生活中的人和事。
(二)心理社会治疗理论分析问题
影片中多次提到“行为--反应”这一术语,让我不禁想起了社工里面的行为主义理论,强调通过正强化或者负强化的形式来改变错误的行为。认为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对服务对象的不适当行为进行治疗或矫正,并帮助服务对象学习和掌握恰当的反应模式。但是当看到学校老师为了纠正学生的不当行为,盲目地对学生采取辱骂、鞭打、体罚等行为,让我不寒而栗。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不能很好的改变学生行为,相反地,会更加加重学生的不满情绪。事实上,这样的情况出现反映出当时那个年代对行为主义理论的盲目崇拜,割裂了心理与行为之间的联系。心理社会治疗理论要求我们不仅要认识和理解人及其心理的发展过程,还要同时认识他生活的社会环境。对此,社工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心理发展过程的认识和理解,来认识案主问题的根源,以对症下药,帮助案主解决问题和个人成长。影片中蒙东虽是不良少年,也许与他的家庭、同伴有一定的原因,运用心理社会治疗理论,我们应分析他的内部心理世界,同时还要了解他的外部社会环境,但是,在影片中学校老师只是一味的强调蒙东恶的表象,没有深度挖掘他这样做的原因,这明显是有时偏颇的。事实上,在影片中我看到了他善良的一面,他会在学生不在的时候去报复校长,没有危及其他人的生命,他会对马修对他的维护报以微笑,可以看出来再怎么恶劣的学生,也会有善的一面。作为一名社工,我们应坚信每个个体都是独立存在的,都是有其价值的,都会有善的一面,现实生活中,不是他们有问题,有可能是我们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三、从社工视角来解决问题
(一)从社工视角来解决学校教育体制问题
这样的教育体制,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是存在的,站在社工的角度,我们应该怎样去设法去改变这样不公平的体制,或者可以这样说,学校社工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了?设想一下,如果我是这所学校的校长,我会怎样管理它?首先,我觉得我会想改变学校办学理念,设立校训,将“尊重”“勤朴”这样的理念融入教学中。因为我觉得办学理念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属于一个学校的文化,是需要所有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内化的东西;其次,假如这样的教学模式已经存在的话,我会试着改变他们的方式,重新学习“行为与反应”的模式,学校不应该在没有问清事情发生的原因,就采取惩罚,这是错误的。个人觉得应该加入加入认知这一因素,也就是要用“认知行为治疗模式”,我们面对这样一群有问题的孩子,首先应该了解他们的认知情绪,认清其行为背后的原因,然后通过改变认知再取得行为上的改变,挖掘每个孩子不一样的特质;再次,学校应该注重学生的兴趣的开发,除了学习基本的分科知识外,也要注重课外兴趣的培养。马修老师就是试着开发学生对音乐的天赋,让他们体会到音乐带来的乐趣,还有他在校长面前争取让学生上体育课,所有的这些充分体现了课外兴趣的培养是何其重要。
(二)从社工角色来解决学校问题
若是这个学校的社会工作者,首先,我扮演的角色协调者,协调学生与老师、老师与老师、老师与管理者这三者间的关系,不断改变他们的观念,让他们的思想观念能有一个好的磨合,达到一种认同;其次,我也应该扮演资源联结者的角色。因为如果是这样的特殊学校,更需要一些社会的力量来参与;再次,社工应该扮演服务提供者的角色。为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服务,改变他们的认知,确立健康的心理;最后,社工也是一位治疗者,对待不同的学生应该制定不同的方案,比如偷盗的学生、暴力倾向的学生,应该帮助其矫正不良的行为等。
总之,不论是从社工视角解决宏观的学校教育体制问题,还是从社工扮演的角色来解决微观的学校问题,个人觉得社工可以有很大的发挥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