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年前的雨听起来与现在有所不同。雨点落在更早以前出产的青瓦上,室内的人便听见一种清脆的铃铛般的敲击声。毫不矫饰地说,青瓦上的雨声确实像音乐,只是隐身的乐手天生性情乖张、喜怒无常,突然地它失去了耐心,雨声像鞭炮一样当空炸响。你怀疑如此狂暴的雨是否怀着满腔恶意,然后忽然地它又倦怠了,撒手不干了,于是我们只能听见郁积在屋檐上的雨水听凭惯性滴落在窗前门外,小心翼翼地,怀着一种负疚的感觉。这時候沉寂的街道开始苏醒,穿雨衣或者打伞的人踩着雨的尾巴,走在回家的路上。有个什么声音在那里欢呼起来:雨停了!回家了!
智利诗人聂鲁达是个爱雨的人,他说:雨是一种敏感、恐怖的力量。他对雨的观察和总结让我感到惘然。是什么东西使雨敏感?又是什么东西使雨变得恐怖?我对这个无意义的问题充满了兴趣。请想象一场大雨将所有行人赶到了屋檐下,请想象我们回到室内,再大的雨点也不能淋湿我们的衣服和文件,那么是什么替代我们体会雨的敏感和恐怖呢?
20年前我住在一座简陋的南方民居中,我不满意房屋格局与材料的乏味,我对我家的房屋充满了一种不屑。但是有一年夏天,我爬上河对面水泥厂的仓库屋顶,准备练习跳水的时候,头一次注意到了我家屋顶上的那一片蓝黑色的小瓦,它们像鱼鳞那样整齐地排列着,显出一种出人意料的壮美。对我来说,那是一次奇特的记忆。
那是我唯一一次在雨中看见我家的屋顶,暴雨落在青瓦上,溅出的不是水花,而是一种灰白色的雾气。然后雨势变得小一些了,雾气就散了,那些瓦片露出了它们简洁而流畅的线条。我注意到雨水与瓦的较量在一种高亢的节奏中进行,无法分辨谁是受伤害的一方。肉眼看到的是雨洗涤了瓦上的灰土,因为那些陈年的旧瓦突然焕发出崭新的神采,在接受了这场突如其来的雨水冲洗后,它们开始闪闪发亮,而屋檐上的瓦楞草也重新恢复了植物应有的绿色。我第一次仔细观察了雨水在屋顶上制作音乐的过程,并且有了一个新的发现:不是雨制造了音乐,而是那些瓦对雨水的反弹创造了音乐。
说起来是多么奇怪,我从此认为雨的声音就是瓦的声音,这种认识只是与某个记忆有关。我记得我20年前的家,除了上面说到的雨中的屋顶,还有我们家洞开的窗户,远远地,隔着茫茫的雨帘,我看见了母亲,她在家里,正伏在缝纫机上赶制哥哥和我的衬衣。
现在我不记得衬衣的去向了,母亲也早已去世多年。但是20年前的一场暴雨使我对雨水情有独钟。假如有铺满青瓦的屋顶,我不认为雨是恐怖的事物;假如你母亲曾经在雨声中为你缝制新衬衣,我不认为你会有一颗孤独的心。
这就是我对于雨的认识。
这也是我对于瓦的认识。
(选自《苏童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品味
文中,作者对童年往事倾注着一种极大的热情。他以感觉上的细腻和灵敏,振动回忆和想象的羽翅,逼真再现了20年前熟悉的生活场景。生活场景分两个镜头来完成:一是室内听雨。通过对雨的声音、雨的节奏、雨的性情、下雨的过程以及雨中人们的表现的复原和摹写,来展示少年时期的“我”对雨的迷恋、憧憬和钟爱。二是雨中体验。这是一次意外获取的奇特体验。滞留在仓库屋顶的“我”亲历了雨水的泻落和冲刷,目睹了雨和瓦壮美而奇特的协奏,并从瓦重新焕发出的神采中,发现了“雨的声音就是瓦的声音”。而那些留存于记忆中的有关亲情的碎片,成了“我”心灵深处温馨而永恒的风景,抗拒着雨的恐怖和孤独,照亮了“我”未来的行程。
在艺术上,文章充分运用了时空闪回的手法。“20年前的雨听起来与现在有所不同”,开篇突兀,不同凡响。一次听雨、一次沐雨,两次体验既构成对聂鲁达评雨句的质疑,又是对聂鲁达的一种反驳。回忆引出终难释怀的亲情,而亲情又使回忆更加刻骨铭心。在短短的文字中,一波三折,行文节制而冷静,叙述温婉凄迷,充满诗意,读来让人心动。
智利诗人聂鲁达是个爱雨的人,他说:雨是一种敏感、恐怖的力量。他对雨的观察和总结让我感到惘然。是什么东西使雨敏感?又是什么东西使雨变得恐怖?我对这个无意义的问题充满了兴趣。请想象一场大雨将所有行人赶到了屋檐下,请想象我们回到室内,再大的雨点也不能淋湿我们的衣服和文件,那么是什么替代我们体会雨的敏感和恐怖呢?
20年前我住在一座简陋的南方民居中,我不满意房屋格局与材料的乏味,我对我家的房屋充满了一种不屑。但是有一年夏天,我爬上河对面水泥厂的仓库屋顶,准备练习跳水的时候,头一次注意到了我家屋顶上的那一片蓝黑色的小瓦,它们像鱼鳞那样整齐地排列着,显出一种出人意料的壮美。对我来说,那是一次奇特的记忆。
那是我唯一一次在雨中看见我家的屋顶,暴雨落在青瓦上,溅出的不是水花,而是一种灰白色的雾气。然后雨势变得小一些了,雾气就散了,那些瓦片露出了它们简洁而流畅的线条。我注意到雨水与瓦的较量在一种高亢的节奏中进行,无法分辨谁是受伤害的一方。肉眼看到的是雨洗涤了瓦上的灰土,因为那些陈年的旧瓦突然焕发出崭新的神采,在接受了这场突如其来的雨水冲洗后,它们开始闪闪发亮,而屋檐上的瓦楞草也重新恢复了植物应有的绿色。我第一次仔细观察了雨水在屋顶上制作音乐的过程,并且有了一个新的发现:不是雨制造了音乐,而是那些瓦对雨水的反弹创造了音乐。
说起来是多么奇怪,我从此认为雨的声音就是瓦的声音,这种认识只是与某个记忆有关。我记得我20年前的家,除了上面说到的雨中的屋顶,还有我们家洞开的窗户,远远地,隔着茫茫的雨帘,我看见了母亲,她在家里,正伏在缝纫机上赶制哥哥和我的衬衣。
现在我不记得衬衣的去向了,母亲也早已去世多年。但是20年前的一场暴雨使我对雨水情有独钟。假如有铺满青瓦的屋顶,我不认为雨是恐怖的事物;假如你母亲曾经在雨声中为你缝制新衬衣,我不认为你会有一颗孤独的心。
这就是我对于雨的认识。
这也是我对于瓦的认识。
(选自《苏童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品味
文中,作者对童年往事倾注着一种极大的热情。他以感觉上的细腻和灵敏,振动回忆和想象的羽翅,逼真再现了20年前熟悉的生活场景。生活场景分两个镜头来完成:一是室内听雨。通过对雨的声音、雨的节奏、雨的性情、下雨的过程以及雨中人们的表现的复原和摹写,来展示少年时期的“我”对雨的迷恋、憧憬和钟爱。二是雨中体验。这是一次意外获取的奇特体验。滞留在仓库屋顶的“我”亲历了雨水的泻落和冲刷,目睹了雨和瓦壮美而奇特的协奏,并从瓦重新焕发出的神采中,发现了“雨的声音就是瓦的声音”。而那些留存于记忆中的有关亲情的碎片,成了“我”心灵深处温馨而永恒的风景,抗拒着雨的恐怖和孤独,照亮了“我”未来的行程。
在艺术上,文章充分运用了时空闪回的手法。“20年前的雨听起来与现在有所不同”,开篇突兀,不同凡响。一次听雨、一次沐雨,两次体验既构成对聂鲁达评雨句的质疑,又是对聂鲁达的一种反驳。回忆引出终难释怀的亲情,而亲情又使回忆更加刻骨铭心。在短短的文字中,一波三折,行文节制而冷静,叙述温婉凄迷,充满诗意,读来让人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