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小桃树,读写两课堂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y2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们在默默读书,《一棵小桃树》这篇文章他们都没读过,我也不着急。“好吧,那就静静地读书,大家边读边做圈点勾画,把贾平凹先生描写小桃树的句子给找出来。”本来嘛,语文课就是读书的课,安安静静地读书,把语言文字啃到心底,就是最好的教学。而且暑期,学生们来上课,多少有点不情愿,这读书,还能不知不觉地平息他们内心的小委屈。
  我觉得很好。
  绍兴柯桥秋瑾中学,柯桥区初中语文24学分培训活动,我的课是这样开启的。
  我踱着步,走在各组学生中间,他们很认真地读文章,我想的却是下一节课我该教什么。
  都怪我多嘴,来绍兴的时候多问了柯桥初中语文教研员徐老师一句:“一个早上就我一个人上课?还有哪位老师也上课呢?”他说就我一人上一课。我又接着嘀咕了一句:“那一个早上就我一节课,这样的安排也太空落落了吧。”大概这句话启发了他,昨晚我坐高铁来绍兴的途中,他竟然在微信里搬出一堆文章的篇目,说:“肖老师,你再上一节!”
  打脸了,我含含糊糊地,似答应非答应地回复着。徐老师倒是放心得很,发了一个OK的符号,然后留下一句“希望不要为难你”,就雀跃着闪去。
  上什么课呢?我没带书,徐老师给的文言文今晚我是无法去准备了,再说暑期,学生一下来上两节课,情绪上也怕是提不起来。讲作文吧,从今年绍兴的中考作文题讲起,希望能帮助他们开阔写作的视野。到了绍兴,已是晚上九点,我对来车站接我的李莉老师说了这临时加的一节课,她竟然也说上作文课,有意思。
  我开始百度绍兴2017年的中考作文题。题目深刻得可以,是这样的:
  生活中,你更关注事情的开始,还是结果?你可曾思考过两者的关系?阅读下面这组言论,按要求完成写作。
  出发,才能到达。——朱兆瑞
  只有知道了书的结尾,才会明白书的开头。——叔本华
  大自然中一切的结束都喻示着新的开始。——QQ经典说说
  我是环绕着一个圆圈而行的,越接近终点也就越接近起点。——狄更斯
  这些言论引发了你哪些联想与思考?请你写一篇文章,可讲述经历,可抒发情感,可阐述观点,也可……
  黑沉沉的夜,读着这样极富哲理的句子,觉得路都变得艰难了。“出发,才能到达。”说这话的是朱兆瑞,就是那个写旅行畅销书《3000美金我周游了世界》《我如何获得40国签证》的作者吧。他历时77天,游历了世界4大洲28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交通和住宿,仅仅花费3000美元,圆了被大多数人认为遥不可及的“环球梦”,创造了环球经济舒适旅行的神话。“出发,才能到达”,是废话,却又是真道理。
  出发?结束?躺在酒店宽大的床上,我喃喃自语,竟然睡着了。
  今早李老师接我去秋瑾中学的路上,她又担忧地说了一句:“我觉得今年的中考作文题,对要上课的初二学生来说,还是有点难的。”我想起昨晚我读作文题时的迷迷糊糊,觉得她说得很对,我决定不上这个“出发”“结束”的作文课了。
  可我总得要上出个课呀!
  学生们都带着书,八年级下册,我捡起一本翻翻,看到《春酒》!这文章不错,要不我再上一次,让大家聽听各种读标题的“春酒”味?
  这样想着,我就安心了,引领着学生学起了《一棵小桃树》。借助批注打开自读的大门,再利用“如果你只能用一个字来写这棵小桃树,你会用哪个字呢?”这一问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学渐入佳境。
  “我用‘爱’字,整篇课文写了我对小桃树的爱,对奶奶的爱。”
  “‘念’,想念小桃树,想念童年和故乡。”
  “‘梦’,文章中多次提到‘我的梦’,小桃树里有我的梦想。”
  “我觉得是‘我’这个字!”女孩的回答,很让我惊讶!怎么是“我”字?“小桃树,就是作者贾平凹自己,写树,就是为了写作者‘我’,树的经历与作者的经历非常相似,小桃树就是‘我’的化身!”
  多好的“我”字!这是把文章读到心里去了呀!
  下课了,学生们还是不愿起身,他们围在一起继续说着这一个字,好多孩子脸上流露着遗憾的神情,为自己不能及时回答而懊悔。他们有的说“愧”,有的说“悔”,有的说“坚”,有的说“苦”……我听着听着,感动起来,决定不上《春酒》,继续沿着“小桃树”前进!
  我瞬间整合我的教学思路,小桃树,我们的小桃树,作文世界里的小桃树……叶澜教授说:“教育的魅力,应从创造中去寻找。”这临时的粗糙拼凑,自然说不上创造。我也没把握,但想着能和孩子们一起出发,一起抵达,共同享受学习的过程,内心就有一种满满的期待。
  几分钟后,第二节课开始了。
  “同学们,刚才课间我听到还有很多同学在讨论《一颗小桃树》的‘一个字’,我们就再说说吧。”很自然地出发了,你们会抵达怎样的终点呢?
  学生们开始说“苦”,说“思”,小桃树继续摇曳着,或在风雨中,或在阳光下……
  “多年以后,如果贾平凹先生再次站在这棵桃树前,看着已然壮大的桃树,他会想到什么?”借助这个问题,我们再次回到文本,匍匐在纸上的文字纷纷站立起来。小桃树唤醒着我们的阅读记忆,让作者的童年时光,让作者的苦难岁月,也让那些贫寒中充满温情的生活细节重新浸润心田。
  “他会想起奶奶,想起奶奶的爱,奶奶的呵护。”
  “他会想起种桃树的细节,把小桃核埋下,蓄进自己的梦想。”
  “他会想起童年受过的苦,想起成长路上的坚信,他会感激这段经历。”
  ……
  我欣慰地点点头,继续问:“那如果,今天,我们读了这篇文章,我们也来到了这棵昔日瘦弱的桃树前,我们又能想到什么?”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引领学生跳出文本,读出自我。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过:“真正的阅读能够吸引学生的理智和心灵,激起他对世界和对自己的深思,迫使他认识自己和思考自己的未来。”阅读的过程就是读者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的过程。文本解读的过程更应该是作者、读者与文本三者之间视界融合的过程。每一个读者,都是作品新的创作者。面对这棵小桃树,我们需要找到我们自己的声音。   “如果你就是这棵开出灼灼桃花的小桃树,阳光下回顾那段苦难中挣扎的岁月,你又想对自己说什么?请你写下来。”
  这是我的第三问。
  几分钟后,学生们纷纷发言。
  “我会对自己说,人生的苦难是一笔财富,在苦难面前,唯有不停止地前进,不停歇地奋斗,我们才能绽放自己的光彩。”一个男生说得颇为动情。
  “不停止地前进,选择出发,选择坚强。所以,唯有出发,才能抵达!这不正是今年的中考作文题吗?小桃树,让我们明白了出发的意义!”说这话的时候,我瞥了一眼台下的听课老师,竟然有好多人在点头。
  “来,同学们,写下这句话,出发,才能抵达。”
  “我会对自己说,不要因为别人的歧视和嘲讽,而改变自己的生活理想。我,要活出自己的坚强,很多人都不相信我能成长,我一定要证明自己,我能行!”又一个男生这样说。
  我赞许地点点头,评价说:“这个世界,我们要听从自己的内心,要学会按照自己设计的路径去奋斗,不活在他人的意愿中,我们要做我们自己!写下这句话,按照自己设计的路径前进,不错过一路的风景,这就是2016年绍兴市的中考作文题。”
  台下,很多眼睛里,闪着亮光!
  一个女孩站起来说:“如果我是小桃树,我会说,面对风雨,面对挫折,我不能害怕,更不能躲避。只有勇敢地迎接风雨的洗礼,我才能长得更高,开得更艳。”
  “是的,这就是说,风雨,不只是苦难!它是生命中的一笔财富,一种丰厚的馈赠。2015年绍兴的中考作文题出来了!”那一年,绍兴的中考作文题是这样的:以“_____,不只是_________”为题作文。
  “老师,我会想,我这样的小桃树虽然小,虽然瘦弱,但只要坚强,只要不放弃,也能开出美丽的花朵。”
  你看,这不就是2014年绍兴的中考作文题“我也是一束阳光”的最好诠释吗?写下来,我也是一束阳光!
  ……
  感激昨晚的百度,我脑海中留下了这几年绍兴的中考作文题目。今天,我竟然很自然地与学生的回答巧妙接轨,我甚至惊讶于自己的反应。
  你看,这棵小桃树仿佛就是作文命题师,它用自己的成长,注解了我们多个作文主题。这说明什么?世界的哲理,其实普遍运行在每一个生命的时空。你爱,你恋,你慈悲,你宽容,你聆听,你诉说,凝视这个世界,我们总能找出另一个与自己对等的生命。贾平凹在最苦难的岁月里找到了小桃树,我们又何尝不能在小桃树精灵般的生命里找到诸多人生哲理?印度诗人泰戈尔曾经说过:“我们热爱这个世界时,才真正活在这个世界上。”让我们去思考宇宙,思考无限,让我们的灵魂与每一个真实的生命接近,想象着我们与它们在共处中的无限可能,尊重卑微,尊重弱小,尊重遥远,凝视并悦纳每一个自我,我们感知的才是丰富与深刻。跳跃自我,让我们看到高高的天空,低矮的小树,静默的流水,沉寂的大地,让我们一步步走进石头、灌木和土壤的深处。求趣,求仁,这是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具备的基本因素,也是我们做人与万物相融的基本原则。
  “出发,才有抵达。”
  “按照自己设计的路径前行。”
  “我也是一束阳光。”
  “风雨,不只是苦难。”
  我很快地在PPT上打出了这四句话,这四个绍兴近年来的中考作文题目!
  “同学们,小桃树诠释了很多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许多,启迪我们许多。就请你用小桃树做素材,每一组选一个题目,完成你的作文。让小桃树,在你的作文里开花!”
  课堂上,一片沙沙声,笔尖的摩挲让我嗅到了小桃树的清香。
  凝视,让我們觉得,小桃树,不只是小桃树!
  手机里,一位教师发来两个字——“无痕”。
  我微微一笑,感激又清醒。我匆匆的课堂,我那小桃树一样带点“委屈”的课堂,其实还粗糙,仓促,随意,如小桃树般“瘦瘦的,黄黄的”,却真实,且有成长的可能。教师的内心越丰盈,教育的内涵越深刻。那么,就把这桃核儿也埋在语文教学的土里,也让它在那儿蓄着我们的梦,好吗?
  (作者单位:浙江省永嘉县教师发展中心)
其他文献
她,一个爱笑的女孩,唱歌、画画、弹古筝、书法都很棒,同学都喜欢她。她是谁?她是南京市锁金新村第二小学三(4)班的周恬羽,也就是我啦!      假如未来老人请我设计一种未来交通工具的话,我会非常乐意帮忙。  首先,速度要快,不然怎么能适应未来的需要呢?如果我正在做作业,美国的好朋友邀请我去参加她的生日聚会。我乘着这辆“未来风”,十几分钟就能赶到。要使它达到这个速度,就要为它提供核动
期刊
上海师范大学的王荣生教授说过这样一句话:“合宜的教学内容,有效的教学设计,是语文教师备课的两个关注点。”这句话其实强调了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教什么和怎么教的两个关键问题。同时王荣生教授还告诉我们,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中,选择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也就是说,教学内容的选择是课堂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部分。  但是在当前的实际教学活动中,仍然存在着教学内容僵化与随意性过大的问题。那么如何根据不同的文本材料来
期刊
对经典作品改头换面品读是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改写经典课文词语、句子、段落、文体等,可以牵动学生的思绪,为解读文本提供新的视角。另外,原文和改文比较的形式,能使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更活跃,让学生在愉悦的讨论中,增加语文经验。  1.把文言改为白话,了解写作手法的特点  许多经典作品,用词简洁,多一个词就会显得多余。在教学《湖心亭看雪》一文时,我把“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
期刊
今天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邓稼先》的阅读教学课,课前我进行了充分的准备:首先由中国第一枚原子弹、氢弹实验的视频和相关新闻报道导入;再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然后合作探究作者在文中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邓稼先的巨大贡献;最后播放神六升空录像,激情结课。有照片,有视频,有合作,这节课一定会很精彩。我信心满满地走入教室。  我刚要打开课件,班长说:“老师,今天电脑坏了,不能用。”啊,课件不能用了,这节课该怎么上
期刊
一、叩问历史人物的现代价值——任务群教学  (一)情境与任务  为学校的“《史记》人物展厅”布展。将课本所选人物大禹、周公、秦始皇、汉高祖、李广、孔子、管仲、屈原、项羽、荆轲、淳于髡、魏公子、韩信,分为三至五个板块,每个板块介绍三个人物。  1.选出三个人物组成一个板块,为每一个板块命名。  2.每个人物都有一个雕塑。请对雕塑进行描述,主要包括对形态、动作、神态三个方面的说明,50字左右。  3.
期刊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写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短文,通俗易懂又耐人寻味,讲的是作者小时候一次在小悬崖上遇险的经历,从这次经历中他悟出了一个道理,并且这个道理成了他以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  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它一直以“精读课文”的身份出现,我在执教时,根据文章特点和单元目标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通过勾画文章的六要素,学会复述故事和概括文章
期刊
一、随“机”不等同于随“意”  叶圣陶先生说:“语法、修辞教得详细甚至于烦琐,徒然使学生厌倦,还是要简单地教一些,而在他们听说读写的实践中随时给他们指点启发的好。”那该如何抓住课堂时机有效点拨与指导呢?  一般来说,在教授寓言时,老师总喜欢直接问学生这个寓言道理何在,然后,在个别学生说的基础上得出一两个有关寓意的结论。但是特级教师黄厚江在执教《黔之驴》时并没有如此,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寓言文体的
期刊
学生知识的获得、修养的提高、情感的丰富、精神的成长主要不是通过教师脱离实际生活的简单灌输和机械说教获得的,而是通过有计划的“主体经历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教学活动和生活实践中体验、感悟形成的。我校提出的“经历教育”体现了通过实践、体验、感悟培养学生的本质。如何在说明文教学中运用“经历教育”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和探索。  1.积极挖掘作者的创作经历,知人论世  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说明
期刊
统编教材将阅读课文分为“教读”和“自读”两类,这种分类方式我们该如何看待?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又该如何处理?如何给自读课文以准确的定位?在这样的课文分类框架中,语文教学如何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下面这组文章对自读课文的教学进行了一些初步的研讨,或许能对我们有些启发。  让自读课回归本然  付小明  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先生说:“精读课和略读课两种课型的区分是有讲究的。精读课主要是教师教,
期刊
《阿里山纪行》是现代美学研究大家、美学教育专家吴功正先生的作品,入选了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1997年,作者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去台湾讲授中国美学和美学史。到台后,台湾学者陪伴他游览了阿里山。讲学回来后,作者写了这篇《阿里山纪行》。入选苏教版教材后,教参和许多教师的公开课课例中,都把文中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和富于音乐美、情韵美的语言作为教学重点。其实,文中处处流淌出的醉人的古典美才是这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