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众传媒凭借强大的技术和传播手段,拥有最广泛的受众。当前以追逐经济利益为核心的媒体环境中,过度商业化导致的娱乐媚俗、耸人听闻的暴力和泛滥的性暗示,成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社会公害”,大众传媒强大的教化功能令人忧心忡忡,因此媒体必须从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上负起社会责任,在大力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背景下,保护青少年在健康的传媒环境里生活已经成为大众传媒的政治使命。
关键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大众传媒 教化功能 社会责任 传媒因素
商业化时代媒体媚俗行为,成为社会公害
青少年是人的一生变化最剧烈的阶段,他们模仿性超强,标新立异,具有反叛精神。美国社会学者克特·W·巴克认为:每个孩子的生物潜在能力非常广泛和不确定,在他们尚未成熟的漫长岁月里,他们的冲动和能力很容易被引导到较为狭窄的行为、动机信念和态度的模式里,而几乎所有的行为模式都可以通过经验和学习加以改变。①这表明,青少年最容易相信媒体信息,其行为容易受到媒体信息的引导,他们常常对媒体展现的东西深信不疑。
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美国青少年在18岁前,从媒体上目睹的暴力行为有20万件。青少年看多了暴力镜头和信息,以为暴力就是当前的社会现实,对使用暴力解决问题的直接和有效性深信不疑。尤其是电视的暴力镜头对青少年有心理暗示作用,使他们在生活中常常表现出模仿性的攻击行为。一些胡编滥造、对历史人物的娱乐化戏说的电视剧,也常常使青少年对历史充满怀疑和困惑不解,直接误导了青少年的世界观和历史观。
此外,无所不在的媒体广告对青少年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西方学者认为广告最重要的负面影响,就是导致青少年的消费主义倾向,广告宣传耸人听闻的新产品功能,令人误以为健康、容貌、社交,以及人生、理想、快乐、幸福等,似乎都能通过物质消费来解决。广告鼓吹消费和使用产品,只追求经济繁荣,而牺牲了社会公义及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只侧重物质拥有,而忽视精神生活的需要。②
大众传媒传播商业化的教唆、文化上的恶搞、滥用的性暗示、低级恶俗的享乐追求,媒体为追求市场份额所做的这一切,已经成为对青少年危害最深的“社会公害”。其主要表现在:
一是通过偷窥的方式,不厌其烦地报道明星绯闻、丑闻,低俗甚至恶俗的娱乐信息强行覆盖了严肃的新闻报道,特别是涉“性”话题成为某种时尚标签和个人奋斗成功的元素,诸如《性爱日记》等低俗之作,赫然现身于一些著名网站。
二是热衷于炒作豪宅、盛宴、名车,豪华消费成为成功和价值的唯一体现,青少年是现代商业社会最年轻的消费者,由于媒体的商业性引导,青少年热衷染发、文身,听“苹果”播放机,泡电子游戏厅、蹦迪、吃摇头丸等,不良行为不一而足,从前几年风靡全国的青春偶像剧《流星花园》,到目前热播的《奋斗》,除了青春、浪漫的爱情和无厘头的男女主人公外,还要加上富豪的背景和挥金如土的生活,不劳而获甚至一夜暴富的传奇受到青少年观众的热捧。
三是不少网络媒体,大标题、大图片,大量细节,极尽渲染之能事,对抢劫、凶杀、强奸津津乐道,最大限度地刺激受众,一些无聊的信息,成为廉价的娱乐新闻。不少媒体漠视苦难,轻薄死者,缺少起码的人文关怀。中国工人在国外遇袭,俄罗斯别斯兰人质事件等重大新闻报道中,不少电视节目鼓动观众通过短信竞猜死亡人数;某市一行人死于车祸,当地一家媒体的标题竟然是《骑车人“中头彩”惨死》。
可以用“触目惊心”来表达媒体低俗之风对青少年造成的负面影响。媒体的商业化带来价值判断标准的多元化,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混淆了是非界限,正在丧失传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大众媒体对青少年的教化功能
经济全球化时代带来资讯全球化,大众传媒传播内容之丰富多彩前所未有:据统计,目前中国有3125家电视台,2007家报纸,8725种杂志,1244座电台。③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了2.53亿,首次大幅度超过美国,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中国24岁以下的青少年网民占全部网民的49.9%,18岁以下的少年网民总数达到948万人,此外,我国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达到7305万,其中,学生用手机上网的占四成。
目前对几种媒体的调查结果表明,中国人的媒体接触率最高的是电视,8亿电视观众,80%是青少年,青少年接触最多的媒体是电视,其次是互联网,后面依次是报纸、杂志、广播、图书和影碟(VCD、DVD等)。从互联网突飞猛进的发展来看,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已经超越报纸、杂志和广播等传统媒体。
西方心理学家认为儿童的心智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3岁至7岁为感官期,儿童根据显著的感官刺激来认识产品价值,7岁至11岁为分析期,儿童对产品类别、售价、功能等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开始明白物质的社交意义,知道拥有哪些产品就能与朋友的接纳程度扯上关系。11岁至16岁为反省期,孩子对市场的产品类别,销售地点、推销策略有更深刻的认识,充分明白品牌的意义,明白物质的价值,除了满足个人喜好外,还可以用做社交筹码。④
过去,青少年的社会学习和教育主要由家庭和学校来完成,而当代社会,大众传媒的影响和作用与家庭、学校一样,成为影响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因素。由媒体来完成这一过程,甚至对传统的家庭和学校教育形成挑战。
大众传播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认知发展,二是人格发展。尤其对青少年形成健康的价值观、道德观影响极大。
以电视媒体为例,电视有转瞬即逝的特点,受众接受电视也属于“非专心型”,属无意中接受,所以在传播知识方面电视功效不大,但是在灌输观念、强调价值方面,电视媒体拥有强大的社会教育功能。西方著名学者雷蒙·威廉姆斯说过,电视改变了我们对于现实的认识,从而改变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⑤
西方著名学者麦克卢汉在《人体的延伸》一书中强调,电视不只是娱乐工具,还是制造现代人心灵、改变整个生活情境的新力量。电视帮助人们形成了新的社会生活情境,这种情境与现实环境不同,人的社会角色与特性也因此发生了改变。孩子同样可以看到电视中呈现的关于大人世界的描述,所以变得越来越“早熟”,儿童时代与成年人时代的界限因此变得模糊。从社会现实角度来看,电视不只是学校和家庭作用的补充,有时内容更与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相反。⑥从某种角度说,青少年与电视接触的时间多,大大削弱了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影响力。
与过去相比,传统媒体极力推出的主体形象:雷锋、时传祥、王进喜、陈景润等……一系列时代的典范,因为他们身上具有严肃的态度和创造精神,他们鼓励人们艰苦奋斗,创造进取,这些也成为社会的教育模式,他们是那个时代的超级明星,但不属于廉价的、大众娱乐的领域。⑦
让家长和许多社会工作者忧心忡忡的是,媒体的商业化带来的是热衷于炒作明星绯闻,迎合了猎奇心理,渲染了色情暴力,的的确确已成为一种“社会公害”。著名文化学者严昭柱认为,媒体市场是培育出来的。当低俗成为风气和卖点时,一些媒体只能不断地提供更加低俗的内容去满足这个市场。如此可见,媒体的低俗导致社会公信力下降,对媒体自身也有严重损害,当然青少年无疑是最大的受害者。
媒体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
近来,许多专家和教育工作者质疑部分媒体为了追逐“眼球经济”走低俗化之路,媒体是否应当承担社会责任?
众所周知,报纸杂志图书、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对社会具有巨大的影响力,是构成社会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广电总局出台《广播影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方案》以及《关于加强涉案剧审查和播出管理的通知》等目的就是为了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舆论环境和文化氛围。实施方案严格控制渲染暴力、凶杀、恐怖等内容的剧目。
规定主持人不宜穿着过分暴露和样式怪异的服装,避免佩戴有明显不良含义标识图案的服饰,发型也不宜古怪夸张和染成五颜六色;广播影视坚持使用标准普通话和规范的汉字,除特殊需要外,节目主持人必须用普通话,不要在普通话中夹杂外文,不要模仿港台语的表达方式和发音等。希望借此帮助青少年增强爱国情感,树立崇高理想,确立远大志向,培养文明行为,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
这一切表明,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媒体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任何所谓的“眼球经济”都不能放弃承担责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喻国明认为,在社会责任和利益追求之间,媒体完全可以两者兼顾。从经济利益上分析,在西方发达国家,最有社会影响、销售得最好的还是那些严肃媒体;而那些所谓窥人隐私的黄色小报,不可能得到受众的青睐,也不可能得到更多广告回报。在中国,目前经济效益最好的媒体也都是严肃的、专业的,因为它讲究内容真实、有公信力,所以影响力巨大。优秀的媒体在承担社会责任时,比低俗的媒体拥有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也具有更好的经济效益。媒体承担社会责任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在传播内容上精心选择,慎之又慎。大众媒体拥有无与伦比的技术优势和传播优势,成为青少年的又一个学校。国家广电总局文艺处处长葛晨说得好:我们要像父母给孩子们选购食品一样挑剔、一样精心,食品是入口的,文艺节目、电视剧、书是入心的。电视剧创作、制作和选播人员都要有‘为青少年父母’的责任心!
优秀的传播内容能满足受众求知求真的需求,还能提高受众的审美水平。部分媒体主观臆测、曲解受众的需要,认为低俗的东西可以迎合人们的需求,是不负责任的行为。放弃社会责任的媒体只能制造文化垃圾。
二要在传播形式上创新,引领时代。现在的青少年通过各种技术渠道,每天接收海量信息,作为负责任的媒体,必须为他们提供一些高尚的榜样,这也是传播形式的一部分。我们都知道,电视主持人是一个媒体的形象代表,因此对青少年的成长影响非常大。这就要求主持人不仅要有现代知识结构,还要有健康的心理、高尚的情操,要学会成为青少年学习的道德榜样,让青少年通过电视节目不断强化“正确的”行为特质:遵守秩序、与人合作;帮助他人,利他主义;主动对人表示友善,关心别人,能设身处地了解他人的感受;能自律、抑制冲动、抗拒诱惑;有耐性,坚韧不拔,能容忍短暂的挫折;做错事肯认错,能悔过自新,有补救错失的勇气;爱护动物,热爱自然;勤劳节俭;孝顺父母、爱护幼小孤弱;见义勇为,不畏强暴,热心公益事业。
目前,全社会正在大力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大众传媒影响极其引人注目,其社会责任义不容辞。保护青少年在健康的传媒环境里生活已经成为大众传媒的政治使命。
注 释:
①克特·W·巴克[美]:《社会心理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②④陈家华:《广告对儿童的影响》,《传媒透视》,2000(1)。
③网易www.marketingman.net/blog/sally/4004.html广告创造名牌。
⑤⑥麦克卢汉[加]:《麦克卢汉精粹》,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⑦秦志希、刘敏:《新闻传播的消费主义倾向》,《现代传播》,2002(1)。
(作者单位:徐州广播电视台)
编校:张红玲
关键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大众传媒 教化功能 社会责任 传媒因素
商业化时代媒体媚俗行为,成为社会公害
青少年是人的一生变化最剧烈的阶段,他们模仿性超强,标新立异,具有反叛精神。美国社会学者克特·W·巴克认为:每个孩子的生物潜在能力非常广泛和不确定,在他们尚未成熟的漫长岁月里,他们的冲动和能力很容易被引导到较为狭窄的行为、动机信念和态度的模式里,而几乎所有的行为模式都可以通过经验和学习加以改变。①这表明,青少年最容易相信媒体信息,其行为容易受到媒体信息的引导,他们常常对媒体展现的东西深信不疑。
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美国青少年在18岁前,从媒体上目睹的暴力行为有20万件。青少年看多了暴力镜头和信息,以为暴力就是当前的社会现实,对使用暴力解决问题的直接和有效性深信不疑。尤其是电视的暴力镜头对青少年有心理暗示作用,使他们在生活中常常表现出模仿性的攻击行为。一些胡编滥造、对历史人物的娱乐化戏说的电视剧,也常常使青少年对历史充满怀疑和困惑不解,直接误导了青少年的世界观和历史观。
此外,无所不在的媒体广告对青少年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西方学者认为广告最重要的负面影响,就是导致青少年的消费主义倾向,广告宣传耸人听闻的新产品功能,令人误以为健康、容貌、社交,以及人生、理想、快乐、幸福等,似乎都能通过物质消费来解决。广告鼓吹消费和使用产品,只追求经济繁荣,而牺牲了社会公义及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只侧重物质拥有,而忽视精神生活的需要。②
大众传媒传播商业化的教唆、文化上的恶搞、滥用的性暗示、低级恶俗的享乐追求,媒体为追求市场份额所做的这一切,已经成为对青少年危害最深的“社会公害”。其主要表现在:
一是通过偷窥的方式,不厌其烦地报道明星绯闻、丑闻,低俗甚至恶俗的娱乐信息强行覆盖了严肃的新闻报道,特别是涉“性”话题成为某种时尚标签和个人奋斗成功的元素,诸如《性爱日记》等低俗之作,赫然现身于一些著名网站。
二是热衷于炒作豪宅、盛宴、名车,豪华消费成为成功和价值的唯一体现,青少年是现代商业社会最年轻的消费者,由于媒体的商业性引导,青少年热衷染发、文身,听“苹果”播放机,泡电子游戏厅、蹦迪、吃摇头丸等,不良行为不一而足,从前几年风靡全国的青春偶像剧《流星花园》,到目前热播的《奋斗》,除了青春、浪漫的爱情和无厘头的男女主人公外,还要加上富豪的背景和挥金如土的生活,不劳而获甚至一夜暴富的传奇受到青少年观众的热捧。
三是不少网络媒体,大标题、大图片,大量细节,极尽渲染之能事,对抢劫、凶杀、强奸津津乐道,最大限度地刺激受众,一些无聊的信息,成为廉价的娱乐新闻。不少媒体漠视苦难,轻薄死者,缺少起码的人文关怀。中国工人在国外遇袭,俄罗斯别斯兰人质事件等重大新闻报道中,不少电视节目鼓动观众通过短信竞猜死亡人数;某市一行人死于车祸,当地一家媒体的标题竟然是《骑车人“中头彩”惨死》。
可以用“触目惊心”来表达媒体低俗之风对青少年造成的负面影响。媒体的商业化带来价值判断标准的多元化,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混淆了是非界限,正在丧失传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大众媒体对青少年的教化功能
经济全球化时代带来资讯全球化,大众传媒传播内容之丰富多彩前所未有:据统计,目前中国有3125家电视台,2007家报纸,8725种杂志,1244座电台。③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了2.53亿,首次大幅度超过美国,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中国24岁以下的青少年网民占全部网民的49.9%,18岁以下的少年网民总数达到948万人,此外,我国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达到7305万,其中,学生用手机上网的占四成。
目前对几种媒体的调查结果表明,中国人的媒体接触率最高的是电视,8亿电视观众,80%是青少年,青少年接触最多的媒体是电视,其次是互联网,后面依次是报纸、杂志、广播、图书和影碟(VCD、DVD等)。从互联网突飞猛进的发展来看,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已经超越报纸、杂志和广播等传统媒体。
西方心理学家认为儿童的心智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3岁至7岁为感官期,儿童根据显著的感官刺激来认识产品价值,7岁至11岁为分析期,儿童对产品类别、售价、功能等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开始明白物质的社交意义,知道拥有哪些产品就能与朋友的接纳程度扯上关系。11岁至16岁为反省期,孩子对市场的产品类别,销售地点、推销策略有更深刻的认识,充分明白品牌的意义,明白物质的价值,除了满足个人喜好外,还可以用做社交筹码。④
过去,青少年的社会学习和教育主要由家庭和学校来完成,而当代社会,大众传媒的影响和作用与家庭、学校一样,成为影响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因素。由媒体来完成这一过程,甚至对传统的家庭和学校教育形成挑战。
大众传播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认知发展,二是人格发展。尤其对青少年形成健康的价值观、道德观影响极大。
以电视媒体为例,电视有转瞬即逝的特点,受众接受电视也属于“非专心型”,属无意中接受,所以在传播知识方面电视功效不大,但是在灌输观念、强调价值方面,电视媒体拥有强大的社会教育功能。西方著名学者雷蒙·威廉姆斯说过,电视改变了我们对于现实的认识,从而改变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⑤
西方著名学者麦克卢汉在《人体的延伸》一书中强调,电视不只是娱乐工具,还是制造现代人心灵、改变整个生活情境的新力量。电视帮助人们形成了新的社会生活情境,这种情境与现实环境不同,人的社会角色与特性也因此发生了改变。孩子同样可以看到电视中呈现的关于大人世界的描述,所以变得越来越“早熟”,儿童时代与成年人时代的界限因此变得模糊。从社会现实角度来看,电视不只是学校和家庭作用的补充,有时内容更与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相反。⑥从某种角度说,青少年与电视接触的时间多,大大削弱了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影响力。
与过去相比,传统媒体极力推出的主体形象:雷锋、时传祥、王进喜、陈景润等……一系列时代的典范,因为他们身上具有严肃的态度和创造精神,他们鼓励人们艰苦奋斗,创造进取,这些也成为社会的教育模式,他们是那个时代的超级明星,但不属于廉价的、大众娱乐的领域。⑦
让家长和许多社会工作者忧心忡忡的是,媒体的商业化带来的是热衷于炒作明星绯闻,迎合了猎奇心理,渲染了色情暴力,的的确确已成为一种“社会公害”。著名文化学者严昭柱认为,媒体市场是培育出来的。当低俗成为风气和卖点时,一些媒体只能不断地提供更加低俗的内容去满足这个市场。如此可见,媒体的低俗导致社会公信力下降,对媒体自身也有严重损害,当然青少年无疑是最大的受害者。
媒体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
近来,许多专家和教育工作者质疑部分媒体为了追逐“眼球经济”走低俗化之路,媒体是否应当承担社会责任?
众所周知,报纸杂志图书、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对社会具有巨大的影响力,是构成社会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广电总局出台《广播影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方案》以及《关于加强涉案剧审查和播出管理的通知》等目的就是为了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舆论环境和文化氛围。实施方案严格控制渲染暴力、凶杀、恐怖等内容的剧目。
规定主持人不宜穿着过分暴露和样式怪异的服装,避免佩戴有明显不良含义标识图案的服饰,发型也不宜古怪夸张和染成五颜六色;广播影视坚持使用标准普通话和规范的汉字,除特殊需要外,节目主持人必须用普通话,不要在普通话中夹杂外文,不要模仿港台语的表达方式和发音等。希望借此帮助青少年增强爱国情感,树立崇高理想,确立远大志向,培养文明行为,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
这一切表明,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媒体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任何所谓的“眼球经济”都不能放弃承担责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喻国明认为,在社会责任和利益追求之间,媒体完全可以两者兼顾。从经济利益上分析,在西方发达国家,最有社会影响、销售得最好的还是那些严肃媒体;而那些所谓窥人隐私的黄色小报,不可能得到受众的青睐,也不可能得到更多广告回报。在中国,目前经济效益最好的媒体也都是严肃的、专业的,因为它讲究内容真实、有公信力,所以影响力巨大。优秀的媒体在承担社会责任时,比低俗的媒体拥有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也具有更好的经济效益。媒体承担社会责任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在传播内容上精心选择,慎之又慎。大众媒体拥有无与伦比的技术优势和传播优势,成为青少年的又一个学校。国家广电总局文艺处处长葛晨说得好:我们要像父母给孩子们选购食品一样挑剔、一样精心,食品是入口的,文艺节目、电视剧、书是入心的。电视剧创作、制作和选播人员都要有‘为青少年父母’的责任心!
优秀的传播内容能满足受众求知求真的需求,还能提高受众的审美水平。部分媒体主观臆测、曲解受众的需要,认为低俗的东西可以迎合人们的需求,是不负责任的行为。放弃社会责任的媒体只能制造文化垃圾。
二要在传播形式上创新,引领时代。现在的青少年通过各种技术渠道,每天接收海量信息,作为负责任的媒体,必须为他们提供一些高尚的榜样,这也是传播形式的一部分。我们都知道,电视主持人是一个媒体的形象代表,因此对青少年的成长影响非常大。这就要求主持人不仅要有现代知识结构,还要有健康的心理、高尚的情操,要学会成为青少年学习的道德榜样,让青少年通过电视节目不断强化“正确的”行为特质:遵守秩序、与人合作;帮助他人,利他主义;主动对人表示友善,关心别人,能设身处地了解他人的感受;能自律、抑制冲动、抗拒诱惑;有耐性,坚韧不拔,能容忍短暂的挫折;做错事肯认错,能悔过自新,有补救错失的勇气;爱护动物,热爱自然;勤劳节俭;孝顺父母、爱护幼小孤弱;见义勇为,不畏强暴,热心公益事业。
目前,全社会正在大力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大众传媒影响极其引人注目,其社会责任义不容辞。保护青少年在健康的传媒环境里生活已经成为大众传媒的政治使命。
注 释:
①克特·W·巴克[美]:《社会心理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②④陈家华:《广告对儿童的影响》,《传媒透视》,2000(1)。
③网易www.marketingman.net/blog/sally/4004.html广告创造名牌。
⑤⑥麦克卢汉[加]:《麦克卢汉精粹》,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⑦秦志希、刘敏:《新闻传播的消费主义倾向》,《现代传播》,2002(1)。
(作者单位:徐州广播电视台)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