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数感认识,强化渗透意识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lj12345678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感”一词出自于英语“Number Sense”,可翻译成数感、数觉或数意识。它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到的六大核心概念之一,也是新课标的一大亮点。《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并且在几个阶段的内容中都阐述了培养学生数感的问题,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数感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那么,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一、走近数感——丰富数感认识
  1.聚焦数感的内涵与外延
  说到数感,马上会让人联想到“语感”“方向感”“美感”等一些类似的词语。这些词语的共同点是:第一,它们均包含一种“直感”的含义。第二,凸显其敏感性及鉴别判断力,其过程是很直接而又迅速的,与之相关的思维更多的是形象思维。由此可见,数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数学素养之一。它是指学生具备应用数字来表示具体数据和数量关系的能力,是人“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和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
  那么,判断一个学生是否具有数感的标准是什么呢?《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算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具有数感的人容易将有关问题与“数”联系起来,用数学的方法思考问题;能自然地与数学联系起来,或者试图进一步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处理和解释问题。
  2.理清数感和直觉的关系
  数感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数学直觉思维的发展,而数学直觉思维的发展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感。
  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工程问题”时,出示这样一道习题:“打一部书稿,小李单独打10天完成,小王单独打12天完成,小胡平均每天打64页,如果小李和小王两人合打4天,那么就剩256页没打完。三人合作几天才能完成这部书稿?”大多数学生刚读完题目,一个男孩便猛地举起手说:“我的答案是4天,不知道对不对……”,教师问他是怎么知道的,那男孩说:“我是用256÷64求得的。”其他同学听了哈哈大笑,可能是因为有人在听课,这位老师也面带怒气地说:“胡闹!坐下!”然而,课后,当有听课老师问那个男孩为什么用256÷64解题时,他眼含泪花,支支吾吾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小王和小李合作4天后所剩下来的256页由小胡来完成,由小胡平均每天打64页可知,小胡打256页就要用256÷64=4(天),这个数正好与先前小李、小王合作的天数相同,因此,小胡在小李、小王合作时也来参与,即三人合作就需要4天完成……
  不难发现,这位教师对数感真正意义的把握还不是很到位,对数感培养还存在很多误区,对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还不是很重视。因此,我认为要想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数感和具有一定的直觉思维能力,教师本人首先要具备这两种能力,然后才有可能在课堂中捕捉到培养数感的好素材。其次,教师要善于识别学生的表现是否与数感、直觉有关,如果有,要及时肯定并鼓励他的这种进步,这样培养学生具有数感和直觉才成为了可能。
  二、强化渗透意识——渗透数感教学
  1.在现实生活中感受数感教学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2.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感教学
  数感教学是数感活动的教学,数感学习是以学生发展数感为中心的数学活动,因此,在数感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获得广泛的数感经验,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精神,以及运用数感去解决问题、交流处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刘可钦在教学一年级《认数》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数学活动环节:数豆子。同桌两人玩豆子:两人轮流玩,其中一人抓一把豆子,先猜猜有多少,再数数有多少粒豆子,看看谁猜得最接近。学生两人小组相互游戏后,教师组织师生互动来认数写数。随后教师顺手在小组内抓了一把豆子询问学生:猜一猜,我一把抓了多少粒豆子?有的猜测可能是70粒,有的猜测50多粒,理由是因为自己一把抓30多粒,老师的手比他大,所以大约有50粒。老师表扬他的语言用词“大约”非常好,同时进一步追问:谁还有别的方法?一个学生来到实物投影仪面前,用手数了10粒豆子后说:10粒豆子是这么多,我估计老师抓的这一把豆子大约是60粒。他的想法得到了许多学生的响应,同学们有的鼓掌,有的说真棒,有的竖起了大拇指。而教师并不满足,又一次深入质疑:怎么知道有多少粒豆子呢?这下,学生的思维被完全打开了: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一数,还可以五个五个地数,十个十个地数最快……
  从这两个活动的设计和师生对话中,可以看出数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其中包括数感的培养。这节课,刘老师并没有停留在让学生孤立地学习认数、读数和写数的层面上,而是结合数豆子的过程,让学生体会每个数的实际含义。在活动中,还让学生估计一下老师一把抓了多少粒豆子,并给足时间交流过程,进一步接受信息,在信息交流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数数方法,培养了数感。
  猜数游戏让学生学习了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逐步建立起良好的数感。看似一节简单的认数课,却将“数感”与“估算、解决问题的策略”相融合。数感教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永远学不完的,应该充分以数学活动作为载体,让我们拥有持续的学习力量,这比学会知识更重要。
  3.在合作交流中理解数感教学
  数与代数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更要关注学生是否经历了探索过程,是否使学生理解了数学,是否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了发展。因此,在数感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知识,发展思维,在交流中培养能力,获得自信。
  4.在个体差异中促进数感教学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良好策略。不同的学生在数感教学中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和不同的发展潜能。在渗透数感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这些个体差异,允许学生在数感教学中思维水平差异的存在;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在数感教学中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从而使不同的学生在数感教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感悟数感教学——回归教学的起点
  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逐步培养。研究低年级数感的培养就是把这个思想渗透其中,运用数感知识和数感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作为数学教师,应该深入钻研教材,在教学中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并思考怎样结合自己所在地区的学校、低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用什么样的方法去点拨、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对数的充分感知、感应和感受中形成数感。
  我们倡导“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让数感从抽象的形式中解放出来,走向生活,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数感教学,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让我们从低年级开始,注重学生数感能力的培养并渗透数感意识,让学生在数感教学中学好数学,最终达到“数感认识”和“数感技能”合二为一。?
  
其他文献
余秋雨曾对文化作如下定义: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学校文化落脚于人,落脚于校园日常生活的点滴,悄无声息地去影响师生的行为方式和精神面貌。因此,我们在校园文化的积累和引导过程中,以学校绿色理念为目标,让学生体验面向心灵的校园生活,把每一件事情做出教育的味道,让每一处布置润泽师生的言行。希望每一个师生具有健康、阳光、乐观的外在气质,具有端正、勤勉、
摘要:“导学检测”教学范式包含预习、展示、探究、练习、检测五个环节,整个过程以导学案为教学抓手,以当堂检测效益为目标引领,通过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该教学范式体现了“以导为辅、以学为主”的宗旨,通过以导助学、以测促学,实现导学融合。  关键词:小学数学 以导助学 以测促学  新课程倡导:知识的习得要靠学生自己去有意义建构,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向学生的自
【摘要】猜想是科学进步的动力,是科学创新的火苗。猜想是科学探究的引擎,是探究式学习不可或缺的环节,失去猜想,科学探究便迷失了方向,培养学生猜想意识与能力是每位科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在科學教学中要用智慧猜想点燃科学探究,引导学生乐意猜想、善于猜想。  【关键词】科学探究 快乐猜想 自由猜想 科学猜想 智慧猜想  “探究式学习”是小学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猜想是科学探究的引擎,是探究式学习不可或缺
识字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新课标规定:低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800个左右,其中1200个会写,识字量占小学六年识字总量的60%,平均计算下来,每学期大约要认识500个左右的汉字。识字成为学生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学习的主要任务。但识字效率不高,学生识字能力不强,仍然是识字教学中的突出问题。  一、学生识字“学与教”的现状  从学生学习行为看,学生在生字学习上效果不佳,主要受学生的心理发展制约,体现在三个方面:
2015年,江苏省兴化市小学语文二级名师工作室成立。来自全市八所学校的十位青年骨干教师,他们怀着一颗成长之心而来,聚集在小学语文教学的旗帜下,研究儿童,推敲课堂。工作室领衔人吴小健老师,先后被评为泰州市省特级教师后备人才、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他一直潜心于小学阅读教学和儿童阅读的研究,曾获省级赛课一等奖,数十篇文章发表于《中国教育报》《小学语文教学》等报刊。在他的带领和推动下,工作室开始启程。近一
【情景呈现】  板块一:  师:(出示:天空是蓝湛湛的,树木是绿茵茵的,小河是碧澄澄的。)  这句话中有一些表示颜色的词,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生:蓝湛湛、绿茵茵、碧澄澄。  师:这三个表示颜色的词语当中,你最想读哪一个词?为什么?  生:我最想读蓝湛湛,天空很蓝很蓝,很漂亮。  师:是啊,看,(图片)晴朗的天空很蓝很蓝,这就叫——  生(齐):蓝湛湛。  板块二:  师:这三个词语有一个共同的特
【关键词】寓言教学 文体意识 语用  “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后人将其解释为“寄寓之言”。其语言简明而生动,颇受学生喜爱。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最为常见的教学方法莫过于引导学生围绕寓言的寓意展开分析讨论,最后以归纳出寓言中蕴含的道理来收尾。然而寓言教学本身,仅将重点置于品味寓言寓意中,是远远不够的。  从文体的角度而言,寓言向来言简意赅、篇幅短小,其语言生动,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异常鲜明,常借助
2014年5月,我参加了宁波市小学科学高级研修班培训,并在第三次培训中展示了一堂公开课,执教课例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六课《在星空中(一)》。本课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了解星座;第二部分建一个星座模型;第三部分认识星座。本课学习的重要目标是通过建立北斗七星的模型,让学生客观真实地去认识和了解星座,建立正确的有关星座的概念,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分析与思考】  学生
【摘要】如何让学生产生质疑,迸发出思维的火花,促进知识的形成与思维的发展,是一堂好课的重要指标。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了怎样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更好地去质疑:1. 质疑,教师要肯于承受;2.质疑,教师要善于创造机会;3. 质疑,教师要巧于引导;4.质疑,教师要着眼于发展。  【关键词】质疑思维发展  要上好一堂好课,必须要上活一堂课,而课堂氛围的活跃又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因此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讨论,表述
马卡连柯说:“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随机应变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教师才能避免刻板的公式,才能估量此时此地的情况特点,从而找到适当的方法并加以正确应用。”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完全按设计方案去实施教学的情况是很少见的,很多时候可能因意外情况要作出一些适当的调整和改变。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