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感”一词出自于英语“Number Sense”,可翻译成数感、数觉或数意识。它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到的六大核心概念之一,也是新课标的一大亮点。《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并且在几个阶段的内容中都阐述了培养学生数感的问题,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数感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那么,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一、走近数感——丰富数感认识
1.聚焦数感的内涵与外延
说到数感,马上会让人联想到“语感”“方向感”“美感”等一些类似的词语。这些词语的共同点是:第一,它们均包含一种“直感”的含义。第二,凸显其敏感性及鉴别判断力,其过程是很直接而又迅速的,与之相关的思维更多的是形象思维。由此可见,数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数学素养之一。它是指学生具备应用数字来表示具体数据和数量关系的能力,是人“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和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
那么,判断一个学生是否具有数感的标准是什么呢?《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算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具有数感的人容易将有关问题与“数”联系起来,用数学的方法思考问题;能自然地与数学联系起来,或者试图进一步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处理和解释问题。
2.理清数感和直觉的关系
数感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数学直觉思维的发展,而数学直觉思维的发展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感。
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工程问题”时,出示这样一道习题:“打一部书稿,小李单独打10天完成,小王单独打12天完成,小胡平均每天打64页,如果小李和小王两人合打4天,那么就剩256页没打完。三人合作几天才能完成这部书稿?”大多数学生刚读完题目,一个男孩便猛地举起手说:“我的答案是4天,不知道对不对……”,教师问他是怎么知道的,那男孩说:“我是用256÷64求得的。”其他同学听了哈哈大笑,可能是因为有人在听课,这位老师也面带怒气地说:“胡闹!坐下!”然而,课后,当有听课老师问那个男孩为什么用256÷64解题时,他眼含泪花,支支吾吾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小王和小李合作4天后所剩下来的256页由小胡来完成,由小胡平均每天打64页可知,小胡打256页就要用256÷64=4(天),这个数正好与先前小李、小王合作的天数相同,因此,小胡在小李、小王合作时也来参与,即三人合作就需要4天完成……
不难发现,这位教师对数感真正意义的把握还不是很到位,对数感培养还存在很多误区,对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还不是很重视。因此,我认为要想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数感和具有一定的直觉思维能力,教师本人首先要具备这两种能力,然后才有可能在课堂中捕捉到培养数感的好素材。其次,教师要善于识别学生的表现是否与数感、直觉有关,如果有,要及时肯定并鼓励他的这种进步,这样培养学生具有数感和直觉才成为了可能。
二、强化渗透意识——渗透数感教学
1.在现实生活中感受数感教学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2.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感教学
数感教学是数感活动的教学,数感学习是以学生发展数感为中心的数学活动,因此,在数感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获得广泛的数感经验,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精神,以及运用数感去解决问题、交流处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刘可钦在教学一年级《认数》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数学活动环节:数豆子。同桌两人玩豆子:两人轮流玩,其中一人抓一把豆子,先猜猜有多少,再数数有多少粒豆子,看看谁猜得最接近。学生两人小组相互游戏后,教师组织师生互动来认数写数。随后教师顺手在小组内抓了一把豆子询问学生:猜一猜,我一把抓了多少粒豆子?有的猜测可能是70粒,有的猜测50多粒,理由是因为自己一把抓30多粒,老师的手比他大,所以大约有50粒。老师表扬他的语言用词“大约”非常好,同时进一步追问:谁还有别的方法?一个学生来到实物投影仪面前,用手数了10粒豆子后说:10粒豆子是这么多,我估计老师抓的这一把豆子大约是60粒。他的想法得到了许多学生的响应,同学们有的鼓掌,有的说真棒,有的竖起了大拇指。而教师并不满足,又一次深入质疑:怎么知道有多少粒豆子呢?这下,学生的思维被完全打开了: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一数,还可以五个五个地数,十个十个地数最快……
从这两个活动的设计和师生对话中,可以看出数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其中包括数感的培养。这节课,刘老师并没有停留在让学生孤立地学习认数、读数和写数的层面上,而是结合数豆子的过程,让学生体会每个数的实际含义。在活动中,还让学生估计一下老师一把抓了多少粒豆子,并给足时间交流过程,进一步接受信息,在信息交流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数数方法,培养了数感。
猜数游戏让学生学习了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逐步建立起良好的数感。看似一节简单的认数课,却将“数感”与“估算、解决问题的策略”相融合。数感教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永远学不完的,应该充分以数学活动作为载体,让我们拥有持续的学习力量,这比学会知识更重要。
3.在合作交流中理解数感教学
数与代数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更要关注学生是否经历了探索过程,是否使学生理解了数学,是否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了发展。因此,在数感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知识,发展思维,在交流中培养能力,获得自信。
4.在个体差异中促进数感教学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良好策略。不同的学生在数感教学中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和不同的发展潜能。在渗透数感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这些个体差异,允许学生在数感教学中思维水平差异的存在;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在数感教学中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从而使不同的学生在数感教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感悟数感教学——回归教学的起点
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逐步培养。研究低年级数感的培养就是把这个思想渗透其中,运用数感知识和数感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作为数学教师,应该深入钻研教材,在教学中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并思考怎样结合自己所在地区的学校、低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用什么样的方法去点拨、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对数的充分感知、感应和感受中形成数感。
我们倡导“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让数感从抽象的形式中解放出来,走向生活,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数感教学,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让我们从低年级开始,注重学生数感能力的培养并渗透数感意识,让学生在数感教学中学好数学,最终达到“数感认识”和“数感技能”合二为一。?
一、走近数感——丰富数感认识
1.聚焦数感的内涵与外延
说到数感,马上会让人联想到“语感”“方向感”“美感”等一些类似的词语。这些词语的共同点是:第一,它们均包含一种“直感”的含义。第二,凸显其敏感性及鉴别判断力,其过程是很直接而又迅速的,与之相关的思维更多的是形象思维。由此可见,数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数学素养之一。它是指学生具备应用数字来表示具体数据和数量关系的能力,是人“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和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
那么,判断一个学生是否具有数感的标准是什么呢?《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算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具有数感的人容易将有关问题与“数”联系起来,用数学的方法思考问题;能自然地与数学联系起来,或者试图进一步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处理和解释问题。
2.理清数感和直觉的关系
数感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数学直觉思维的发展,而数学直觉思维的发展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感。
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工程问题”时,出示这样一道习题:“打一部书稿,小李单独打10天完成,小王单独打12天完成,小胡平均每天打64页,如果小李和小王两人合打4天,那么就剩256页没打完。三人合作几天才能完成这部书稿?”大多数学生刚读完题目,一个男孩便猛地举起手说:“我的答案是4天,不知道对不对……”,教师问他是怎么知道的,那男孩说:“我是用256÷64求得的。”其他同学听了哈哈大笑,可能是因为有人在听课,这位老师也面带怒气地说:“胡闹!坐下!”然而,课后,当有听课老师问那个男孩为什么用256÷64解题时,他眼含泪花,支支吾吾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小王和小李合作4天后所剩下来的256页由小胡来完成,由小胡平均每天打64页可知,小胡打256页就要用256÷64=4(天),这个数正好与先前小李、小王合作的天数相同,因此,小胡在小李、小王合作时也来参与,即三人合作就需要4天完成……
不难发现,这位教师对数感真正意义的把握还不是很到位,对数感培养还存在很多误区,对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还不是很重视。因此,我认为要想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数感和具有一定的直觉思维能力,教师本人首先要具备这两种能力,然后才有可能在课堂中捕捉到培养数感的好素材。其次,教师要善于识别学生的表现是否与数感、直觉有关,如果有,要及时肯定并鼓励他的这种进步,这样培养学生具有数感和直觉才成为了可能。
二、强化渗透意识——渗透数感教学
1.在现实生活中感受数感教学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2.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感教学
数感教学是数感活动的教学,数感学习是以学生发展数感为中心的数学活动,因此,在数感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获得广泛的数感经验,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精神,以及运用数感去解决问题、交流处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刘可钦在教学一年级《认数》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数学活动环节:数豆子。同桌两人玩豆子:两人轮流玩,其中一人抓一把豆子,先猜猜有多少,再数数有多少粒豆子,看看谁猜得最接近。学生两人小组相互游戏后,教师组织师生互动来认数写数。随后教师顺手在小组内抓了一把豆子询问学生:猜一猜,我一把抓了多少粒豆子?有的猜测可能是70粒,有的猜测50多粒,理由是因为自己一把抓30多粒,老师的手比他大,所以大约有50粒。老师表扬他的语言用词“大约”非常好,同时进一步追问:谁还有别的方法?一个学生来到实物投影仪面前,用手数了10粒豆子后说:10粒豆子是这么多,我估计老师抓的这一把豆子大约是60粒。他的想法得到了许多学生的响应,同学们有的鼓掌,有的说真棒,有的竖起了大拇指。而教师并不满足,又一次深入质疑:怎么知道有多少粒豆子呢?这下,学生的思维被完全打开了: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一数,还可以五个五个地数,十个十个地数最快……
从这两个活动的设计和师生对话中,可以看出数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其中包括数感的培养。这节课,刘老师并没有停留在让学生孤立地学习认数、读数和写数的层面上,而是结合数豆子的过程,让学生体会每个数的实际含义。在活动中,还让学生估计一下老师一把抓了多少粒豆子,并给足时间交流过程,进一步接受信息,在信息交流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数数方法,培养了数感。
猜数游戏让学生学习了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逐步建立起良好的数感。看似一节简单的认数课,却将“数感”与“估算、解决问题的策略”相融合。数感教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永远学不完的,应该充分以数学活动作为载体,让我们拥有持续的学习力量,这比学会知识更重要。
3.在合作交流中理解数感教学
数与代数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更要关注学生是否经历了探索过程,是否使学生理解了数学,是否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了发展。因此,在数感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知识,发展思维,在交流中培养能力,获得自信。
4.在个体差异中促进数感教学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良好策略。不同的学生在数感教学中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和不同的发展潜能。在渗透数感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这些个体差异,允许学生在数感教学中思维水平差异的存在;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在数感教学中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从而使不同的学生在数感教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感悟数感教学——回归教学的起点
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逐步培养。研究低年级数感的培养就是把这个思想渗透其中,运用数感知识和数感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作为数学教师,应该深入钻研教材,在教学中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并思考怎样结合自己所在地区的学校、低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用什么样的方法去点拨、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对数的充分感知、感应和感受中形成数感。
我们倡导“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让数感从抽象的形式中解放出来,走向生活,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数感教学,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让我们从低年级开始,注重学生数感能力的培养并渗透数感意识,让学生在数感教学中学好数学,最终达到“数感认识”和“数感技能”合二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