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过程教学的教学策略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icangli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学是一个过程,首先,教师凭借一定的教学手段,通过教学把知识传递给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然后,学生根据教师的知识传递,通过教学学习、掌握一定的知识或技能。因此,教学是师生的一个互动过程。本文结合教学实例来浅谈小学数学过程教学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过程教学 教学策略
  
  华罗庚教授说过:“不要只给学生看做好了的饭,更要让学生看做饭的过程,数学教学要设法使课本知识‘活’起来,课堂教学不是堆砌知识的积木,而是用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把知识贯穿起来,使学生真正领会到数学知识的动态过程。”
  教学是一个过程,首先,教师凭借一定的教学手段,通过教学把知识传递给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然后,学生根据教师的知识传递,通过教学学习、掌握一定的知识或技能。因此,教学是师生的一个互动过程。我认为,小学数学教学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过程教学。
  1.结合实例,揭示概念的形成过程
  数学概念是从大量的实例中经过概括、总结的理性知识,教学时如果条件许可,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向学生提供直观的感知材料,也可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已有的感性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比较,以认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然后揭示概念。
  如,教师在教学“体积”概念时,应紧扣概念的产生、发展、形成和应用的有序思维过程来精心设计。首先,我出示实物,例如橡皮擦、黑板擦、方木块等,让学生比较哪个大,哪个小。通过比较,学生初步获得物体有大小之分的感性认识。
  然后,我拿出两个相同大小的烧杯,水位相同,向其中一个烧杯里加入石块,结果水位明显上升。让学生讨论烧杯里的水位为什么会上升?通过分析、比较,为什么烧杯里的水位会随着石块的增大而升高?学生从这一具体实例中获得了物体占有空间的表象,并且在分析、比较过程中,自然地引出物体所占空间有大小之分。从而我自然而然地引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体积”这一概念。
  最后,让学生举出其他有关体积的例子,或者用体积概念解释有关的现象,使体积概念在应用中得到巩固。在另一个烧杯中加入石块,我问学生水上升的水位与石块有什么关系?拿掉石块,水位下降,那么下降的水位跟石块又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指出,水位上升或下降的的体积与石块的体积是相等的。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体积概念的理解。
  因此,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紧抓感性材料,从“感知经表象达到理性认识”的思维过程,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认识并掌握了数学概念,既学到了数学概念又学到了获得概念的方法。
  2.设置悬念,重视结论的形成过程
  数学系统严密、前后连贯,每个知识都不是孤立的,它既是旧知识的发展,又是新知识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引导利用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新知识、发现新规律。这对学生加深理解旧知识,掌握新知识,培养学习能力是非常有用的。
  如,我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个教学内容时,先提问: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为多少呢?让学生各自动手剪出三角形,要他们自己去思考解决这个问题。自然有学生会想出:度量法——用量角器分别量出三个角的度数,再求和,发现“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这一结论。我再问:如果你的身边没有量角器,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得出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呢?这个时候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解决。这时,有学生会提出用剪拼的方法——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再拼成一个角,发现这个角的两边成一直线,从而也获得了“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这一结论。也有学生会提出用折叠法——把三角形三个角的顶点重合在一条边上,发现这个角的两边成一直线,也可以获得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这一结论。由此,我板书结论,要求学生记住这个结论,并会应用(小学不要求学生进行证明)。
  学生在知识内在魅力的激发下,克服了认知冲突,在知识结论的发生、发展的形成过程中,尝到了自己探索数学规律的乐趣。
  3.合作学习,揭示规律的发现过程
  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提倡的一种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在合作探究中,教师要立足于教材,在师生、生生合作的过程中,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再现数学家思维活动的过程,把数学的发现过程清楚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的思维进入规律再发现的过程。
  如,在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特征”的时,课始,我很神秘地说:“同学们,平时都是老师考你们,今天给个机会给你们,让你们来考考老师,你们可以随便说出一个数,然后老师来判断这个数能被2、3、5当中的那个数整除。”我把学生说的数字写在黑板上,并且让学生用计算器当场验证,结果全对。当学生感到惊奇时,我说:“是不是老师的本领特别大呢?不是的,是因为老师掌握了其中的规律,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呢?”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新课程的兴趣。接着问:“大家观察,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一样吗?我们要不要分开来讨论呢?他们各有什么特征呢?”学生兴趣盎然地讨论开了。学生在讨论中,自然而然地就把这些特征总结了出来。
  4.分析步骤,注重解题的思维过程
  在解题时,教师首先要充分暴露思维过程,展开探索性的分析思路,逐步使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发展多样化解题方法,形成良好思维习惯,把所学方法进一步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培养数学思维方法、意识。
  如,我在教学“鸡兔同笼”问题时,首先提出问题:鸡和兔同笼,共有头8只,脚20只,问鸡、兔各几只?针对这个问题,我首先引导学生用列表法——列出鸡有1头,兔有7头,脚有30只;鸡有2头,兔有6头,脚有28只……把所有情况一一列出,从而找出对应的正确结论。接着我提出,除了列表法外,还可以用什么其他的方法呢?从而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我再引出假设法、提脚法,等等。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时,应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思维过程呈现给学生,这样才能更好地使学生身临其境,启动思维,促进数学思维方法、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应是一个自主的、合作的、创造的、活泼的、充满生命力的学习经历过程,教师要善于传设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把思维的过程“暴露”与课堂学习中。这样,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能学到知识产生的方法,更能发展思维。
其他文献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许多中小学学生的数学能力仍以分数来衡量,分数仍在家长、学生、教师乃至社会上占不可动摇的位置,成为评价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新标准明确表明:分数不再是评价学生数学能力的唯一标准,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学习数学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多方面目标的达成与发展状态来对学生的数学能力进行评价。那么,我们作为数学教师,又该
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这些因素在学生学习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积极的非智力因素,能促进和推动智力因素的发展。要全面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务必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并把这种培养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习数学的自觉性  在数学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教师可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穿插介绍数学史上的名人伟
一、一种现象  平时,在批改学生数学作业或批阅学生数学试卷的过程中,教师最不愿看到的事情,就是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反复强调的东西,还不断地有学生做错,尤其是那些学困生。一些年轻气盛的教师有时会按捺不住自己心中的怒火把犯错误的学生找来狠狠训斥一番。这种现象不是个别的,而是普遍存在的。不仅过去存在,现在存在,将来可能还会存在。对这种现象进行过深入思考的教师也是大有人在的。这里,我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一种较另类
一、营造师生间良好的情感氛围。  首先要让你的学生对你有好感,要使学生从心理上认同你。学生只有喜欢你,才会喜欢你所教的这门学科——数学,并逐渐对它产生兴趣。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自身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教师素质要高,包括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不但要有广博的专业文化知识,而且要有渊博的其他相关知识。教师对业务的钻研精益求精,严谨的工作作风,能给学生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即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在实施《数学新课标》过程中,摆在教师面前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是:更新观念,开拓创新,提高教学质量。怎样预防学生掉队,转化后进生,是强化素质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从几个不同的侧面对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策略作了有益的尝试和探讨。  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很多,但我认为不
云南是一个拥有26个民族的边疆省份,土地辽阔,山川秀丽,资源丰富,人杰地灵。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的美称。异彩纷呈的民族风情,灿若奇葩的民族文化,被人
为了扩大未来高清晰度电视的传播范围,拥有700多万用户的DirecTV已经同意向其用户传送高清晰度按次付费电影(PPV)业务。该公司还宣布,HD台标(titles)将于今年底开始使用。为了接收DirecTV的高清晰度电视节目,用户
1999年秋,美国一些大城市的电视台开始播送数字信号,数字化电视机也随之进入市场。但就像当年电视机从黑白转向彩色的时候那样,电视机制造商还没有达成一个完全统一的生产标准,消费者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因此,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探索研究过程,发现数学规律,自主解决数学问题,使“学数学”变为“做数学”,已成为新课改理念中一个重大变革。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做数学”呢?如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一、引导学生“问”中“做数学”  “问”是“做数学”的起点和主线。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创设一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