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原油消费国,国内油源紧缺的情况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变,前所未有的能源压力无可避免,面对国内有限的能源供给,政府正在试图以中东外交、非洲外交寻求一个有保障的石油外部供应管道。但能源紧缺的压力仍在不断加大,火热的煤变油项目应运而生。
2008年9月4日,国家发改委公布关于煤制油的第三道禁令——《关于加强煤制油项目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为了满足国家能源战略的迫切需要,国家863计划和中国科学院在2001年联合启动了“煤变油”重大科技研发项目。试图通过煤液化合成油寻找一条油品供给途径,经过七年的运作后,国内启动的众多煤变油项目遭遇停工,发改委的第三道文件明确指出,煤制油项目投资风险大,除神华集团鄂尔多斯煤直接液化项目、神华宁夏煤业集团的宁夏宁东煤间接液化项目需继续按程序报批外,一律停止实施其他煤制油项目。至此,上市公司兖州煤业及其母公司兖矿集团的煤制油项目不得不被停。有意思的是,兖矿集团是我国研发最早、投入最大的煤制油项目之一。
其实,在此之前国家发改委已经颁布过两项类似的禁令。2006年,国家发改委曾接连颁布了两道禁令——“不批准年产规模在300万吨以下的煤制油项目”,“在国家煤炭液化发展规划编制完成前,暂停煤炭液化项目核准”。这两道禁令叫停了许多地方中小规模的煤变油项目,保留了神华、兖矿和潞安集团的煤制油项目。第三道禁令与前两道禁令不同的是,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兖矿集团。但是,为何两年之后国家发改委再次颁布禁令叫停煤变油项目呢?
从发改委的第三道禁令来看,文件明确指出煤制油项目投资风险大。的确,这是个暗含巨大风险的工程。就是这个巨大风险的工程曾令许多地方政府的首脑们忙碌不停。山西是国内产煤第一大省,在其曾经制定的《加快发展具有山西优势的煤化工产业三年推进计划》中,称将在3年里投资92亿重点发展煤化工,计划在2007年山西全省煤化工产业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并且要在朔州和大同几个大煤田之间建成一个以百万吨煤基合成油为核心的特大型企业集团,据了解当时山西的整个投资总规模将在2000亿以上。云南省规划的投资规模跟山西比起来则少得多,但云南是责令省内8家企业每家出资10亿元推动云南发展煤变油项目。安徽的计划是到2010年,实现煤化工产业年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并且想打造出全国最大的煤化工生产基地。陕西预计投资193亿元在榆林打造煤制油项目。河南的设想是建成豫南、豫港、义马、济源、豫北五大煤化工产业基地,其投资规模也将超过百亿。宁夏宁煤集团宣称将投资288亿元用于煤制油……
煤变油项目的热火朝天,众地方政府的宏伟计划今天看起来都令人后怕,如果没有当时发改委的急刹车,估计其杀伤性早就开始弥漫。我们可以算一笔账,在这些巨额投资的背后,其投入和产出比又是怎样的呢?煤炭科学研究院专家给的答案是1万吨的煤化工项目,基本等于1个亿的投资,若一个煤变油项目少于上百亿的投资根本没有办法操作。2006年发改委下发的通知是以300万吨规模为分水岭,这就昭示着若想操作一个煤变油项目,其投入资金至少需要300亿。作为国家垄断巨头之一的中石化,其2005年的全年净利润是395.58亿元人民币,这就说明一个煤变油项目所需要的资金比中石化的全年利润少不了多少。这些巨额资金对很多项目而言将是一个天文数字,地方政府、煤炭企业何以筹措如此巨资,天知道。
能源股本身就是资本市场的宠儿,外加煤变油和甲醇汽油两大新能源概念的注入,并且被四家QFII和宝钢集团集中持股,兖州煤业自然备受关注。兖矿集团早在1998年就从世界上惟一将煤变油商品化的南非萨索尔公司请回了其副总工程师孙启文,当时孙启文的回国使得兖矿成为了我国自主研发掌握煤制油核心技术的惟一企业。兖矿集团的具体下注始于2006年4月,其当时在陕西榆林开工的煤制油项目将耗资过千亿,以此谋求实现煤制油技术商业化生产。此项工程将分两期完成,一期工程计划于2013年建成年产500万吨油品的规模,资金需求为500亿元。其前期示范工程包括一条年产100万吨油品的生产线,外加先期的厂房等配套设施的投入约为120亿元。兖矿集团的壮志雄心是到2020年形成3000万至5000万吨油品的生产能力。同样,2006年兖矿集团也在贵州和新疆等地谋划自己的煤变油地盘,据了解其在贵州的投入将超过100亿。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兖矿集团2008年第一季度,间接液化项目《兖矿榆林100万吨╱年煤间接液化制油工业示范项目申请报告》通过国家发改委的审核评估,当时乐观的预计是今年年底可拿到国家发改委的正式批文。
煤变油项目是兖矿集团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投资,其仅依靠自身能力根本无法拿出这笔巨额资金。我们不清楚兖矿集团的这一巨额投资是从股市中募集的,还是通过别的渠道筹得,但我们关心的是兖矿集团近几年的巨资投入,被发改委的第三道叫停令叫停后,其前期的投资如何收回?难道是就此打了水漂?据相关报道称,国家发改委的《通知》并非是一纸死令。对可以继续的示范工程项目,《通知》严令,有关企业和科研机构要对技术可靠性、项目经济可行性、项目用水需求保障情况等进行充分论证,逐级上报国家发改委审查批准后方可实施。最终项目能否上马的关键,还是在于技术、市场和环境治理三大变因,看来兖矿集团仍然是有很大机会的。
有一份统计资料显示的是:到2020年中国在煤变油项目上将完成4000亿元到5000亿元的投资,形成年产5000万吨煤变油生产能力,借此彻底解决中国对石油进口的依赖。在那个被描绘得异常美丽的前景下,有限的煤炭资源究竟能利用多少年,煤炭用完了怎么办?几千亿的巨额投资工程又能够运转多少年?以不可再生资源创造的能源根本称不上是新能源。世界各国对石油问题高度敏感、国际原油价格的不断飞涨同样是国内发展煤变油的理由之一,我国富煤少油的问题则成了发展煤变油的另一个理由。在原油困局和国内不断增加的成品油需求下,煤变油无法使我们突围能源困境。以牺牲不可再生资源为代价转换为油源的做法,根本不是长远之计。
2008年9月4日,国家发改委公布关于煤制油的第三道禁令——《关于加强煤制油项目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为了满足国家能源战略的迫切需要,国家863计划和中国科学院在2001年联合启动了“煤变油”重大科技研发项目。试图通过煤液化合成油寻找一条油品供给途径,经过七年的运作后,国内启动的众多煤变油项目遭遇停工,发改委的第三道文件明确指出,煤制油项目投资风险大,除神华集团鄂尔多斯煤直接液化项目、神华宁夏煤业集团的宁夏宁东煤间接液化项目需继续按程序报批外,一律停止实施其他煤制油项目。至此,上市公司兖州煤业及其母公司兖矿集团的煤制油项目不得不被停。有意思的是,兖矿集团是我国研发最早、投入最大的煤制油项目之一。
其实,在此之前国家发改委已经颁布过两项类似的禁令。2006年,国家发改委曾接连颁布了两道禁令——“不批准年产规模在300万吨以下的煤制油项目”,“在国家煤炭液化发展规划编制完成前,暂停煤炭液化项目核准”。这两道禁令叫停了许多地方中小规模的煤变油项目,保留了神华、兖矿和潞安集团的煤制油项目。第三道禁令与前两道禁令不同的是,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兖矿集团。但是,为何两年之后国家发改委再次颁布禁令叫停煤变油项目呢?
从发改委的第三道禁令来看,文件明确指出煤制油项目投资风险大。的确,这是个暗含巨大风险的工程。就是这个巨大风险的工程曾令许多地方政府的首脑们忙碌不停。山西是国内产煤第一大省,在其曾经制定的《加快发展具有山西优势的煤化工产业三年推进计划》中,称将在3年里投资92亿重点发展煤化工,计划在2007年山西全省煤化工产业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并且要在朔州和大同几个大煤田之间建成一个以百万吨煤基合成油为核心的特大型企业集团,据了解当时山西的整个投资总规模将在2000亿以上。云南省规划的投资规模跟山西比起来则少得多,但云南是责令省内8家企业每家出资10亿元推动云南发展煤变油项目。安徽的计划是到2010年,实现煤化工产业年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并且想打造出全国最大的煤化工生产基地。陕西预计投资193亿元在榆林打造煤制油项目。河南的设想是建成豫南、豫港、义马、济源、豫北五大煤化工产业基地,其投资规模也将超过百亿。宁夏宁煤集团宣称将投资288亿元用于煤制油……
煤变油项目的热火朝天,众地方政府的宏伟计划今天看起来都令人后怕,如果没有当时发改委的急刹车,估计其杀伤性早就开始弥漫。我们可以算一笔账,在这些巨额投资的背后,其投入和产出比又是怎样的呢?煤炭科学研究院专家给的答案是1万吨的煤化工项目,基本等于1个亿的投资,若一个煤变油项目少于上百亿的投资根本没有办法操作。2006年发改委下发的通知是以300万吨规模为分水岭,这就昭示着若想操作一个煤变油项目,其投入资金至少需要300亿。作为国家垄断巨头之一的中石化,其2005年的全年净利润是395.58亿元人民币,这就说明一个煤变油项目所需要的资金比中石化的全年利润少不了多少。这些巨额资金对很多项目而言将是一个天文数字,地方政府、煤炭企业何以筹措如此巨资,天知道。
能源股本身就是资本市场的宠儿,外加煤变油和甲醇汽油两大新能源概念的注入,并且被四家QFII和宝钢集团集中持股,兖州煤业自然备受关注。兖矿集团早在1998年就从世界上惟一将煤变油商品化的南非萨索尔公司请回了其副总工程师孙启文,当时孙启文的回国使得兖矿成为了我国自主研发掌握煤制油核心技术的惟一企业。兖矿集团的具体下注始于2006年4月,其当时在陕西榆林开工的煤制油项目将耗资过千亿,以此谋求实现煤制油技术商业化生产。此项工程将分两期完成,一期工程计划于2013年建成年产500万吨油品的规模,资金需求为500亿元。其前期示范工程包括一条年产100万吨油品的生产线,外加先期的厂房等配套设施的投入约为120亿元。兖矿集团的壮志雄心是到2020年形成3000万至5000万吨油品的生产能力。同样,2006年兖矿集团也在贵州和新疆等地谋划自己的煤变油地盘,据了解其在贵州的投入将超过100亿。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兖矿集团2008年第一季度,间接液化项目《兖矿榆林100万吨╱年煤间接液化制油工业示范项目申请报告》通过国家发改委的审核评估,当时乐观的预计是今年年底可拿到国家发改委的正式批文。
煤变油项目是兖矿集团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投资,其仅依靠自身能力根本无法拿出这笔巨额资金。我们不清楚兖矿集团的这一巨额投资是从股市中募集的,还是通过别的渠道筹得,但我们关心的是兖矿集团近几年的巨资投入,被发改委的第三道叫停令叫停后,其前期的投资如何收回?难道是就此打了水漂?据相关报道称,国家发改委的《通知》并非是一纸死令。对可以继续的示范工程项目,《通知》严令,有关企业和科研机构要对技术可靠性、项目经济可行性、项目用水需求保障情况等进行充分论证,逐级上报国家发改委审查批准后方可实施。最终项目能否上马的关键,还是在于技术、市场和环境治理三大变因,看来兖矿集团仍然是有很大机会的。
有一份统计资料显示的是:到2020年中国在煤变油项目上将完成4000亿元到5000亿元的投资,形成年产5000万吨煤变油生产能力,借此彻底解决中国对石油进口的依赖。在那个被描绘得异常美丽的前景下,有限的煤炭资源究竟能利用多少年,煤炭用完了怎么办?几千亿的巨额投资工程又能够运转多少年?以不可再生资源创造的能源根本称不上是新能源。世界各国对石油问题高度敏感、国际原油价格的不断飞涨同样是国内发展煤变油的理由之一,我国富煤少油的问题则成了发展煤变油的另一个理由。在原油困局和国内不断增加的成品油需求下,煤变油无法使我们突围能源困境。以牺牲不可再生资源为代价转换为油源的做法,根本不是长远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