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与古琴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r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琴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已有四千年的历史,自魏晋之下,与棋、书、画一起,成为文雅之士的标志。古琴的选材与制作极富人文内涵,琴曲也自然高雅清幽,琴音也由此具有发幽情、觅知音、移性的作用。艺林十觞,我取一瓢,本文将探讨魏晋文人与古琴文化的不可切断的联系,而且,在感受古琴的永恒魅力之时,亦要复兴古琴文化。
  关键词:琴器;知音;移情;复兴
  作者简介:薛成成(1993.1-),女,汉,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6-0-02
  中华民族自古就重视礼乐文明,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礼乐文明不仅孕育了几千年的华夏文明,而且是其主体精神命脉。从形式上说,礼乐文明具体表现为诗歌、音乐、舞蹈;而古代音乐则以“琴”为代表,在华夏儿女的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琴,又有七弦琴、瑶琴、丝桐等等别名。古琴音色低沉而有力,回环往复,虽没有钢琴的流畅,古筝的清脆,却独胜一筹,别有一番滋味。
  古琴的创制,与很多其他文化的出现一样,都被赋予了神秘色彩,例如仓颉造字时出现的所谓“天雨粟,鬼夜哭”。同样,琴的创制与远古的巫术有关,是一种通神的工具,但具体的是哪个人创造的古琴,目前还有争议。桓谭在《新论·琴道》中这样描述:“昔神农氏继宓羲而王天下,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合焉。”蔡邕在《琴操》中说道:“伏羲氏作琴,所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而其他史料,也大都不出这两种观点。
  自从古琴产生以来,便“不入歌舞场中,不杂丝竹拌内,不落尘埃,不染俗屑,民间之乐,伶人之娱,可借琵琶、二胡,琴却只在高阁之中,与士人相亲相伴”。文人雅士之所以对其如此青睐,必定是古琴本身拥有者优质而独特的气质,正如嵇康在《琴赋》中所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那么,何以最优?
  一、琴器
  首先是由其造琴材质所决定。古之良琴,大都是斫制梧桐而得,梧桐的生长环境较为特别,正如嵇康《琴赋》中写到:“惟梧桐之所生兮,托峻岳之崇冈。披重壤以诞载兮,参晨极而高骧,含天地之醇和兮,吸日月之休光。”无独有偶,蔡邕在同名文章中也写到梧桐的生长环境,“尔乃言求茂木,周流四垂,观彼椅桐,层山之陂,丹华炜炜,绿叶参差。甘露润其末,凉风扇其枝,鸾凤翔其巅,玄鶴巢其岐,考之诗人,琴瑟是宜。”由此可见梧桐生来便与日月、清风同在,尽管生长环境十分恶劣,但却依旧屹立挺拔,从而塑造了梧桐“孤傲的心性”“落寞的气质”“豪壮的胆气”,而这恰恰与文人高洁傲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境相合,所以士人才会钟情于梧桐,从而也就自然地钟情于用梧桐斫制出来的琴。关于丝桐还有一个掌故,据《后汉书》卷十六和《搜神记》卷十三记载,汉灵帝时,蔡邕流亡到吴郡。吴郡人烧桐木做饭,蔡邕听见火势猛烈的声音,便说,这是块好木料啊!因而去请求把桐木给他。他用这段桐木削制成琴,果然能弹出优美悦耳的声音。而且因为琴的尾部已经烧焦,故时人名之为“焦尾琴”,即四大名琴之一。后世称琴为“焦桐”亦源于此。(另外三大名琴分别为周代的号钟、余音袅袅的绕梁琴、司马相如的绿琦)除了选用上好的材质制作古琴,斫琴也是关键的一步。嵇康认为琴声源于自然,那么古琴本身也应是大自然的结晶,所以古人制作古琴时,让其样式法效天地,极具人文意蕴。“琴长三尺六寸六分,象三百六十日也;广六寸。象六合也。文上曰池,下曰岩。池,水也,言其平。下曰滨,滨,宾也,言其服。前广后狭,象尊卑也。上圆下方,法天地也。五弦宫也,象五行也。七弦中,大弦者,君也,宽而温和;小弦者,臣也,清廉而不乱。文王武王加两弦,合君臣之恩也。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制作工艺讲究的古琴,音色也自然美妙,蔡邕在《琴赋》中写到:“爰制雅琴,协之中律,通理治性,恬淡清溢。于是歌人恍惚以失曲,舞者乱节而忘形,哀人塞耳以惆怅,辕马碟足以悲鸣。”而嵇康则这样描述:“大声不喧哗而流漫,小声不甄灭而不闻,适足以和人意气,感发心善也。”这如深谷幽兰般沁人心脾的琴声,正符合了琴音所要追求的理想境界,即清、微、淡、远,这就自然而然地接近了我国古代儒家中正平和的传统思想,即“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二、琴曲
  自琴产生以来,名曲不断,例如有《梅花三弄》、《广陵散》、《酒狂》、《高山》、《流水》、《凤求凰》等,这些古曲虽然年代久远,但如果了解其产生背景,就会与之产生共鸣。据《晋书》和《世说新语》记载,嵇康是魏晋风流的代表人物之一,官至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为人“性烈才俊”、“刚肠疾恶、轻肆之言,遇事便发”,因此在那个司马氏借名教名义以专权的年代,嵇康公然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汤武而薄周孔”后,便无法保身。在被处决之前,嵇康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一曲,终后感叹道:“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今《广陵散》绝矣。”这至为悲壮的场面,使我们不得不对嵇康肃然起敬,而每每听到此曲,就不由得联想到嵇康虽为世俗所污,却依然行不改色、疾恶如仇的样子,他甚至不惧与鬼夜谈琴曲,所以《广陵散》虽无词,可每个音符都仿佛在向我们倾诉。再如《凤求凰》,据说是司马相如为卓文君所作,司马相如是西汉著名的辭赋家,也是有名的琴者,因此受到了家乡两个富人,即卓王孙和程郑的礼待。一日,卓王孙宴请司马相如和县令等人,在宴会上,县令趁着酒兴持琴来到司马相如面前,请他弹奏一曲。而司马相如在此前早已倾心与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所以相如借此机会,弹一曲《凤求凰》以表心迹。“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凤凰”,就是这一句使得“为人放诞风流的文君在当夜私奔相如。”还有看似狂放不羁而实则是发奋之作的《酒狂》,向往梅花孤高傲洁、顽强不息的《梅花三弄》,西出阳关无故人的《阳关三叠》,舜妃啼于湘江的《湘妃怨》等等,都使得千载之下的我们为之动容。   三、琴道
  琴之所以常伴文人左右,还在于琴能与士人的心境合一。文人一生中难免有命运蹇乖之时,这时的文人无处诉怨,所以才有阮籍的“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于是文人便把身心寄于物,希望能隐晦曲折地抒发自己的苦闷,而古琴恰恰具备这种功能,一人一琴,独坐山涧之中,或对一头牛,或对着天地,万籁俱静,尽享琴音的美妙。在我看来,琴可以发幽情,觅知音,移性情,何以见得?
  嵇康的《琴赋》中曾写到琴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独穷而不闷,性洁净以端理,含至德之平和,诚可以感荡心志而发泄幽情矣。”阮籍的《咏怀》,试看其第一篇。“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人生有限,祸福无常,唯有古琴可以派遣阮籍的郁闷。而陶渊明的无弦琴,想必也是为了抒发他“欲辩已忘言”的心境吧。就连一向以武称世的曹孟德,也会借古琴以发幽情。“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牛顿不起,车坠谷间,坐盘石之上,弹五弦之琴,作清角韵,意中述烦,歌以言志。”古琴这一用,每当我弹奏《酒狂》时,感触颇深。
  东汉末年曾有位无名氏诗人这样吟唱:“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悲。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知音难觅,想必弹琴之人都深有体会,所以才会有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据《列子》记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巍巍乎,若泰山。伯牙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乎,若江河。伯牙所念,子期心明。伯牙曰:善哉,子之心与吾心同。子期既死,伯牙绝琴,终身不复鼓也。”识音者少,而知己心境者又能有几个呢,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人生若能得一知己,想必足矣!
  自周公制礼作乐以来,音乐便担负着教化的责任,古语有云:“琴,禁也。”也就是禁淫邪,以洁身,怡养性情的意思,所以古琴也可以发挥“经夫妇,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社会作用。古琴不仅对社会有着进步作用,对于我们个体,只要你学会弹奏它,用心而不是用技巧,就可以达到人琴合一、移人性情的效果。蔡邕的《琴操》中所辑录的《水仙操》既是例证。《水仙操》者,伯牙之所作也。伯牙学琴与成连先生,先生曰:“吾能传曲,而不能移情。吾师有方子春者,善于琴,能作人之情,今在东海上。子能与我同事之乎?”伯牙曰;“夫子有命,敢不敬从。”乃相与俱,至蓬莱山,留伯牙曰:“子居习之,吾将迎师。”乃去,旬日不反,伯牙近望无人,但望但闻海水洞滑崩澌之声,山林寂静,群鸟悲号,喟然而叹曰:“先生将移我情。”乃援琴而歌。可见,成连先生的目的也就是希望伯牙能够练习古琴,陶冶情操,涤荡心灵,像音色低沉厚重而音域宽广的古琴一样,做一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谦谦君子。
  四、琴况
  古代社会处处可见琴,就是不懂声律的富贵人家,也会在家里的书阁内悬挂一张琴,可是琴在今天21世纪的社会却默默无闻,这是为何?至今保存下来且通行的琴谱是采用唐代发明的“减字记谱法”即把左手、右手的指法合为一个字,这样的话,如果人们不经过专门的训练是很难看懂的,就连生活在古琴盛行时代的贾宝玉,看见林妹妹拿着琴谱,也说她在看天书呢,更何况我们现代人,这是原因之一。还有就是审美观念的差异,古琴曲清新淡雅,曲调悠扬婉转,且适宜在非常安静的环境内演奏,要用心去体会。可现代人社会生活节奏快,压力大,更需要释放心情的公共演出,而且现代人也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体味古人的心境,品味其中的意蕴,这种曲高和寡的情况,也是其中原因之一。另外,发生于我国上个世纪70年代的文化大浩劫,使得古琴文化一度濒临消亡,很多知名古琴家也遭受了迫害,这不能不算不作古琴文化之所以中斷的原因之一。2003年,中国古琴艺术被纳入“世界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文化才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现今,我们提倡复兴中华民族,那么复兴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是必不可少的,复兴不是一味地贵古贱今,而是复兴那些真正对我们有益的文化,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听一曲泠泠的古琴曲,享受生活的静谧,何尝不是一件妙事。
  参考文献:
  [1]易存国.琴韵风流.百花文艺出版社[M].2004.
  [2]陈文新.雅趣四书.崇文书局[M].2004.
  [3]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人民文学出版社[M].2011.
  [4]马良怀 侯深.汉晋之际的士人与琴的关系之探讨[J].2000.
  [5]汪青 雅韵琴音[J].2001.
  [6]朱默涵.对中国古琴文化的思考[J].2013.
  [7]李建中.琴赋一曲尽雅声[J].2008.
  [8]皮元珍.琴心合一的审美精神境界[J].2003.
  [9]蔡利.从《声无哀乐论》看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J].2009.
  [10]杨燿.古琴曲《梅花三弄》中的文化意蕴分析[J].2011.
  [11]桑东辉.嵇康《琴赋》人伦内蕴发微.2014.
其他文献
《呼兰河传》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萧红(1911-1942)的一部经典现代小说,小说以萧红童年的记忆为线索,叙述了作者童年时代的呼兰河周边发生的人和事,小说中运用了很多的描
期刊
本文就笔者阅读的相关文献,对钱中文的文学意识形态论进行简要分析,他提出文学的本质是审美意识形态的理论,将意识形态做了文学的和政治的两种区分,阐明了文学的本质属性,对
摘 要:程抱一,1929年出生于中国济南,是当代早期的移民法国非常有名的华裔学者、诗人和作家。他本人十分注重中西方文化的沟通交流和传播,并在其过程中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一生致力于此,被赞誉为“中西文化之间永不疲倦的摆渡人”。1948年时,程抱一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进入法国学习,由于之前接受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和进入法国学习后受到的法国文化的影响,使程抱一认识到各种文化之间能够相互渗入,文化与文化之间
摘 要:本文着重分析了《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和叙事模式,并探索了《儒林外史》对谴责小说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儒林外史》;谴责小说;发展;影响  作者简介:丁欣(2000.1-),女,回族,河南省郑州市人,高中生,喜爱研究中国古典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6-0-01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世情小说的优秀代表作,除
摘 要:“寻找”是朦胧诗的一大主题,本文对朦胧诗的寻找主题进行梳理分析,指出对“美好人性”和“人生理想”的寻找是朦胧诗人共同的情结和创作主题,并审视其在当下时代与社会背景下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朦胧诗;主题;寻找;价值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6-0-01  成长于文革时期的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舒婷、北岛、顾城等,并没有因
摘 要:残雪文学对中国文学传统有着极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力虽然比较隐秘,都是极其的顽强。我国古典文学在青年运动开展的同时逐渐走向衰退,然而中国传统文学并未真正消失,结合残雪文学下的元素,都可以看出本土文学传统的影子。透过文字不仅可以看出巫楚之风,还体现出抒情传统,由此形成神秘且荒诞的残雪作品创作。  关键词:中国文学传统;残雪创作;抒情性;湖湘文化  作者简介:夏梦苓(1983.8-),女,四川乐山
摘 要:中国古诗词曲,丰富多彩,成为中国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华夏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国古诗词曲取得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关键在于其内容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性和思想性,如中国古诗词曲中蕴含的爱民思想。本文从古代具有代表性的诗词曲作品来剖析古诗词曲作家们的爱民思想。  关键词:剖析;古诗词曲;蕴含;爱民思想  作者简介:杨金祥(1969-),男,土家族、湖南张家界市慈利县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语言学及
摘 要:《大学》本是《礼记》中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后因其内容太过精彩,代表了儒家的基本思想理念,便被后人从《礼记》中抽离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称“四书”。而其中蕴含的和谐管理思想,一直为后世所研习,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影响。  关键词:八条目;和谐管理思想  作者简介:王文奇(1992.3-),女,满,吉林省通化市人,吉林师范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管理哲学--文
摘 要:中国古代神话的流传途径较为广泛,除了古籍中的记载和诗歌中的体现外,像民间野史、口口相传等,也都是神话故事能够得以流传延续的重要途径。但是这些神话故事在流传过程中,受到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对神话本身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增删和修改,以至于同一个神话故事,在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内容,这也是导致“同一神话,多个版本”的重要原因。文章以嫦娥奔月神话为例,首先对记载该神话的相关文本内容进行了概述,随后对嫦
摘 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古汉语代表作品中《世说新语》为切入点,对书中语言的审美意境和美学表现作为研究重点,深入分析该部作品中凸显出的任美意境和美学意义,以期对中国古代文人及古典美学的存在方式和审美意境进行剖析,完善汉语言文学中语言审美意境研究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古汉语;审美意境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