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口记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liu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夜是幽静的。
  我从黑河岸上骑着自行车走过,四周一片漆黑,但我还是能听到不远处的水声,像奔跑的马蹄,清晰而响亮。除此之外,我还听到夜鸟的叫声,将夜叫得凄惨无比,像一张血淋淋的头面。我知道,那些河岸上的坟堆里一定爬出了一些死尸和鬼魂,它们就等我转过身去,但我始终没敢转过身来,一溜烟儿骑着自行车向河口上奔去。那里尽管是一座仅容我一个人的瓜棚,但好歹那儿也是我临时的住所。瓜棚里原本就有些麦草,我在上面铺上了从地摊上买来的薄被子,睡觉的时候,一半压在身子底下,一半盖在身上。这只不过是为了轻装简从,因为是临时的一个任务,没办法把铺盖全部搬来,也怕麻烦,便从简了。
  本想着这里一定有管理房的,管理房是找到了,但那房连个门窗也没有。门窗早不知被谁扒了去,没个门窗还不等于是在露天地里睡吗?进门一看,炕中间塌了一个窟窿,塌炕上有谁的排泄物,本想清理一下,但看四周皆是,恶心至极,便径直向渠口上走去。在查看了渠口闸门关闭情况后,又想在渠口附近找个能睡觉的地方,正好在不远处就发现了这个瓜棚。我上前一看,瓜棚虽然小,但容身一人足矣,而且瓜棚里有铺好的麦草,拿来铺盖就可以住人了。
  当天下午,我就将铺盖、录音机、矿灯、书拿来。天还没黑全,我就进到了瓜棚里。这个瓜棚仅能容纳一个人,要是两个人,就得蜷起身子来。我舒坦地裹过被子,头底下是矿灯,明亮地照出整个瓜棚的轮廓,瓜棚里整个灯火辉煌。而我的那台录音机,放着陈星有点伤感的《流浪的人》,歌声传进悠远的夜空里。我一边翻着书,一边脑海里想着书中的情形,看累了,关掉音乐,关掉灯,我像一个酒足饭饱的食徒,即将要睡去。很难想象,当时我就是在那样一个方圆五里不见人烟的地方住了一个月,而且当时的我,刚刚从学校毕业半年多时间。
  当然,在那样的环境里要说有多么快乐,就有点虚伪了,毕竟自己的思想境界也还达不到,能那样豁达地看眼下的情景,也毕竟是上过学,刚刚从象牙塔里走出来。当时在学校虽不是锦衣玉食,但也是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现在却睡在瓜棚里,这天壤差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内心中形成的巨大落差,可想而知,自己能够忍受实属不易。很快,我意识到这就是残酷的现实世界,但人之宿命,老天早就注定。脑海里随即也升起了古人说过的一句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勞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当一遍遍念着这句话时,我越发感到人生坎坷崎岖,越是不能认输,一定要改变自己的人生,绝不能甘心沦落到这样的境遇里,一辈子去做个看渠口的人。并不是我嫌弃这样的工作,而是我觉得自己还能做点别的有意义的事情……
  越是这样想,心里便越生发出了一副豪气,所以,读起书来越发起劲,读书已经不简简单单是一种兴趣,还有了一种责任和使命。所以,即使书看到深夜三点,我也还是精神抖擞,我知道,为了我的明天,应该把书认真地读下去。后来也想,幸亏我是个读书人,我没有在那样的境遇里沉沦下去,完全是书拯救了我。所以,书在我的生命里是至高无上的,我爱书如命,也是那几年养成的。也正是那几年不间断地读书,没有荒废掉光阴,才成就了我后来的人生。
  我在渠口上,每日早晨寻看闸口情况,中午回水管所吃饭,下午吃完晚饭,就骑着自行车穿过一个村庄,沿公路南上,再走一段沿河路,穿过一片沙枣林就到了我驻扎的渠口附近。每天如此,来回往返。为了防止闸口漏水,我又找来了一块油毛毡蒙在了闸门的前面。上面的指示精神是要做到“滴水不漏”,所里的领导也再三重申要把这次行动当作一次政治任务来完成。一说政治任务,其高度不言而喻,那就是要不折不扣地完成。幸好当时我也意识到这一点,将此事当了回事。有时候想想也有点可笑,当年在学校读书时,何等豪气!何等高傲!但却在后来屈服于生存,被人安排在这样的闸口上来看闸。真叫命运捉弄人啊!不过,后来也慢慢想通了,像我们这样的贫苦人家的孩子,一无靠山,二无帮助,完完全全靠自己。既来之则安之,既然已经来了,那就安安心心在这里待下去。所以,才有了后来的小心翼翼,为人谦和,认真工作,哪怕是这看口的工作也得干好,再说,也不是什么苦差事。来了这个水管所不到一年,河口上来过一二十趟,三月份打河坝,和所里的工人一道硬是铣挑肩扛在黑河里打起了一条长500米的坝。四月份巡查水库坝墙,其中在五月份修护坝墙73.8米,打桩,码沙袋,拉运块石,手上磨了一个又一个水泡。为了维修水库,六月份开始,在水库上收了三个月的石头,烈日炎炎,风吹日晒下,拿着一卷钢卷尺量过了如小山似的一垛石头。所以,在九月份能在这样的渠口上看闸,算是我来这上班最轻省的一项工作了,倒有点享清福了。
  其实于我来说,只要有书陪伴,哪怕一天咸菜就馒头我也愿意。
  那些天,我除了每天早晨早起当锻炼身体一样,在闸口后面的水渠里打起了一条沙坝外,就是四处转转,赏花赏草,看看风景。忽然有一天发现,那一天的月亮如此之大,是我长那么大见过的最大的一轮月亮,而且月亮不像是个月亮,倒像另一个太阳。当时我还在纳闷,今晚的太阳怎么又从东方升起来了?后来才发现,那根本不是太阳,而是月亮。第二天,一轮硕大浑圆的“太阳”又升起来了,不知道那太阳或月亮为何突然会变得那样硕大!第三天,太阳或月亮又恢复如初。
  有时候,我也会坐在河岸上,观望着河对岸的风景。眼前是碧绿的一片草滩,像一条绿丝带缠绕在黑河的脖颈里。草滩上有放牧的马、羊、驴、骡子,一个穿红褂子的女人,天天扬着鞭子在驱赶畜群。这里离得最近的就是那个叫镇江的村子,过去一直靠养鱼和打鱼为生。后来水库被人承包了,镇江人也就断了生路,好在这里水草丰茂,一到六七月份,河岸上,以及水库水放完,西边露出的草滩都是很好的牧场。六七月份的季节,河岸上随处可见这样的畜群,倒也是一处风景了。直到有一天,又是突然发现,眼前绿草如茵的河岸,不远处白花花的河,而过了河是黄澄澄的沙漠,这颜色的交叉,条带分布,像一条彩带,从遥远的地方延伸而来,这又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了。
  这两次风景的意外发现,是我这次看口工作最大的收获。很多年过去了,我还在怀念那轮又大又圆的太阳和月亮。
  责任编辑:秀丽
其他文献
窃以为世间的疼,概莫分为两种,肉体的疼和精神的疼。凡是能以流血流汗的方式产生的疼,都来自肉体,在止血止汗后,疼痛渐轻。凡是能触碰心灵的隐秘,让精神产生震颤,继而要让后事之师发生深刻变迁的疼,是精神的疼。前者好了伤疤就忘了疼,后者以镌刻人生的姿态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可是近来,我像是恍然觉得世界上有第三种疼。我莫名地在深夜里醒来时,倏忽心疼,一溜儿的肉往下掉落,掉得周身四凉。我能清楚地感知,这种疼,
期刊
我之所以跟一个“麂”字如此较劲,是因为前两天,我亲眼看到一只麂子死了。  立春以后,小雨不断,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疫情正四处蔓延,湖南平江作为防控新型肺炎的前沿阵地,一级一级都在严防死守,包括我们龚家峒村。人是好说,动物就不好说了,尤其是狗子。  一只狗子趁主人没拴缚牢,夺门而逃,在村中的路上撒腿狂奔,一直跑到北面的山脚下才停下来。在一丛枯草旁,狗子围着枯草转了两圈,用后腿在地上无缘无故刨了几下
期刊
我从记事时起,就牢记了自己家乡的名字——黑龙江逊克军马场二分场良种站。  逊克军马场下辖五个分场,我家在二分场,最先住在良种站,后来又先后调到四连和七连。军马场归属解放军总后勤部,完全以军队建制,干部职工统一军服着装,只是少了领章和帽徽。刚上初中时,妈妈把她穿小的一件军衣送给我,三开领、小掐腰,我穿上这件军衣,两条小辫子故意搭在胸前,心里美得直冒泡儿。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军人是非常光荣的职业,当地青
期刊
有人再提起奶奶,竟是在她离世后的很多年。  那天,秋日的禾场风景如画,牛羊悠闲地吃着秸秆,丰收后的土地上,老鼠开始储存粮食了。每年的这个时候,我都要趁着假期回家务农几天,父母逐渐年老,我成了家里的主力。突然,小黑犬在房根底叫得厉害,父亲正用崭新的扫帚收拾碎玉米叶子,母亲弯着腰在炒菜,半个身子埋在大铁锅里。“这家是姓董吗?”有人问。  我从屋里走出去:“对,是的。我们这个屯都姓董,闯关东过来的。” 
期刊
我已经很久闻不见世界的味道了。鼻炎犯得严重的秋冬,漫漫长夜,青熬熬地难受。呼吸的开合,让嘴皮和舌苔风干成裂。靠着这一进一出的气,活着。终是体会了同样是鼻炎严重的小妹的痛苦,她向我丢来四个字:生不如死。那时,我还说她矫情。待我历经时,才知真相。  在这两年中,我曾有过两次喜极而泣的小经历。一次是加满油箱时,另一次是楼下的桂花开时,我以为我的嗅觉回来了,巴不得把快乐的心情分享给天空和大地。心花怒放了好
期刊
“家里土地责任制了,粮食丰收了,打算新修两孔窑洞,等你回来结婚用。好好干吧,一定要有出息。”这是我当兵时父亲写给我的信。  从那一刻起,我下决心不辜负他老人家的希望,在部队力争干出个名堂来。  “我老了不要你操心。你在城里上班,好好做事,少喝点酒,你好了,我就放心了。”母亲说的时候,很平淡。  然而今天,父母都已离开了我想着这些普普通通的生活场景,一眨眼,几十年过去了。父母在,人生还有来处,亲人在
期刊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性物件,枕头肯定是其中之一。猿人应该是不用枕头的,原始人好像也对枕头不那么依赖,没准那时的枕头,或者是一块圆滚滚的石头,或者是一截圆溜溜的木头,随手拿来,头下一垫,在温暖的篝火旁进入梦乡。原始人怎么做梦或梦见什么不敢揣测,但我想能够用枕头的原始人肯定脑容量够大,用现代人的话是智商够高,比不用或不明白用枕头的部族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只是我的个人判断,没有考古依据,但人类的
期刊
一次老同学聚会,有个尖牙利嘴的女同学指着在座的男同学们说:“看着你们这些油腻的中年大叔,真怀念军同学啊,他真真算得上是白面书生。”我不由感叹这女同学的用词真是恰当,“白面书生”常被古老的戏剧或者农村老人用来表达对男子的最高赞美,这么一个抽象的词语落到现实中,唯有军同学。  军同学,是高三时的转学生。一年的同学期间,我和他有交集的大概就一个星期。作为埋头苦读的模范生,我对新同学并不感关心,即使他很快
期刊
俺这辈子结过两次婚,第一次是和春花围绕着俺家大枣树结的。  那还是在俺四岁时,一天上午,邻居春花她娘领着春花去找俺娘“访古”。春花称俺娘为大娘,俺称她娘为婶子。  两个女人面对面盘腿坐在炕上家长里短、天南海北地神聊,聊着聊着,便互相夸开了对方的子女。她娘夸俺长得个头大,白光净面,浓眉大眼有福气。俺娘夸春花长得秀气好看,性格温柔,讨人喜欢。夸着夸着,俺娘突然放了个冷炮:她婶儿,你相中相不中俺家二胖(
期刊
父亲年轻时,初恋对象叫婷婷,是省城长沙的下乡知青。  父亲是个农民,兄妹六个,他是老大,不得不小学就辍了学,当作家里的正劳力出集体工。人民公社一个“满劳力”的工分,一个月可以分得33斤稻谷。33斤谷,而不是33斤米。  这时,从省城长沙下来一批知青,分到了队上,四男三女,共七人。  犹如在沉寂的池塘里,跳进了几只呱呱叫的青蛙,打破了一潭死水般的平静。对一个贫困的小乡村来说,这批年轻人的到来,立即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