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化学的发展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tian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是关于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的科学。它曾长期受中世纪炼金术的影响。直到十七世纪后半叶,随着欧洲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生产力迅猛发展,冶金、化工生产和科学实验得到纵深发展,人们积累了大量关于物质转化的新知识,近代化学得以建立与发展。
  1661年,英国化学家罗伯特·波義耳在其著作《怀疑派化学家》一书中批判了炼金术和传统的元素学说,提倡科学实验的方法,并提出了科学的元素定义,使化学成为一门科学。十八世纪,气体化学迅速发展。英国化学家约瑟夫·普利斯特列发现了后来被定名为氧的气体,并对其性质做出了详细描述,但普利斯特列的认知始终未摆脱燃素说的束缚。1777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燃烧概论》中系统阐述了燃烧的氧化学说,推翻了燃素说,推动了化学的近代化进程,拉瓦锡也被后世尊称为“近代化学之父”。十九世纪,物质的“原子—分子”结构学说的确立使化学得到长足发展。1869年,俄国化学家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依据原子量制作出世界上第一张化学元素周期表,并准确预见了一些当时尚未发现的元素。
  近代化学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物质世界认知的重大变化,为人类社会的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实验基础和理论支撑,也为现代化学奠定了基础。此后,化学的学科分支日渐丰富,化学工业品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与人类生活密切关连。
  
  图1:纪念英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波义耳的邮票。票面中间是1659年波义耳建造的空气泵,票面下方为波义耳画像。[爱尔兰1981]
  图2:2010年是英国皇家学会成立350周年,英国发行了一套10枚纪念科学巨人的邮票,其中之一为波义耳。票面上半部分是波义耳制造的气泵实验装置,下半部分为波义耳画像。[英国2010]
  图3:纪念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列诞辰250周年的邮票。票面头像选自伦勃朗·皮尔约在1801年绘制的普利斯特列半身肖像画。这幅画现为费城的美国哲学协会图书馆藏品。[美国1983]
  图4:纪念法国化学家拉瓦锡诞辰200周年的邮票。[法国1943]
  图5:纪念2011年国际化学年的邮票。票面本体图案为金刚石及金刚石的分子结构图,邮票边纸人物为拉瓦锡。[几内亚比绍2011]
  图6:纪念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周期元素表发现100周年的邮票。邮票本体为门捷列夫头像。邮票边纸为门捷列夫于1869年3月1日在元素周期表上取得突破的笔记,也是他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笔记上方的标题是“依据元素的原子量和化学性质相似性的元素体系尝试”。表中元素在竖向上按原子量由小到大从上到下排列,性质相似的元素则在同一横向上。[苏联1969]
  图7:2019国际元素周期表年纪念邮票。邮票本体选择了碳元素(C)作为纪念元素,标示了碳元素的原子序数、化学符号、元素名称、原子质量等。邮票边纸为门捷列夫以及后代科学家研究、完善的现代元素周期表。[葡萄牙2019]
  (参考书目:李纯武,严志梁等编著《简明世界通史》,黄牧航供图)
其他文献
一、问题提出  2018年的全国高考已经落下帷幕,今年的全国I卷第23题,继续体现出立足基础,强化重点,突出能力,平稳过渡的命题原则.本题重点考查选修4-5教材中双绝对值不等式部分,这类问题可以很好地考查我们基本的运算能力,基本的函数与不等式之间的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較好地实现对我们能力的区分功能,本文以全国I卷第23题为例,对试题进行分析探究,希望能够给我们的复习备考带来一点思
把文言文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传统的考查方法之一,而且是文言文阅读中赋分值最大的设项,但它也是难度最大、失分最多的一个设项,因此,应该引起考生的重视。  一、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1.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历年来高考对文言文句式翻译的要求一般采用直译的方式,只有在难以直译或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之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
【话题提要】  高考作文的成功是知识的较量,能力的比拼,更是心态的竞技。拥有沉稳的心态有助于我们赢得高分,相反,一个人即使基础知识掌握得再好,应试技巧应用得再精妙,如果缺少了沉稳心态的支撑,也难以取得高分。因此,沉稳心态是高考作文取胜的关键,冷静思考是考生制胜的法宝。所以,在高考作文临场中我们要把调整心态作为重要任务。就考场作文而言,很多考生因为考场的过度紧张,导致作文书写得一塌糊涂,有忘记题目的
“您也来洗衣服了!”  一大早,越河街道竹竿巷社区洗衣房门口,前来洗衣物的老人三五成群。  “免费洗衣房”“科普世界”“舞蹈活动室”“书法天地”……近年来,济宁任城区越河街道居民发现身边的社区服务、休闲娱乐场所越来越多,越来越完善。  “以前的老旧设施,如今也焕然一新,再也不愁休憩锻炼的好去处了!现在,每周都有网格员为我们这些老年人上门服务,别提有多方便。”社区居民刘大妈告诉记者。  据了解,这些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虚实手法是重要的表达技巧,像大家耳熟能详的柳永的《雨霖铃》就是虚实手法完美结合的典例。作者在创作时讲究“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通过具体的艺术描写,构建了一个虚拟的意蕴悠远的艺术境界。  一、虚实之谓  实,是指作者在创作时对客观对象自身的正面的描写,这对象是实象、实事、实境。  虚,是指采用侧面烘托或暗示或想象描绘出的对象。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之景、事、物与想象的景、事、物融合
笔者多次参加高考作文评卷工作,在评卷过程中看到考生作文答卷表现出来的思想贫乏、情感干涩、逻辑混乱的状况,甚感唏嘘,这是当前高三作文训练形式化、套路化的恶果。近些年高三作文指导中存在的严重偏离写作本质的所谓“针对性训练”严重桎梏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马克思说过,语言即思想。高中学生要提高写作水平,必须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让语言闪耀着思想的光辉。这里,为了让我们的话题更有针对性,也为了能在这篇短文中对
作为即将实行新高考模式的省份,广大考生热切关注新高考所带来的试卷结构、命题方式等方面的变化。作为语文试卷中重要的检测模块——文言文阅读,不同考生寄予了不同的情感,或爱之,或恨之,但又都无法避开之,毕竟近20分的分值摆在那里。因此,新高考文言文的呈现方式、素养要求等必然成为广大考生关注的热点。  其实,2020年全国高考除新课标Ⅰ、Ⅱ、Ⅲ三套试卷(简称全国Ⅰ、Ⅱ、Ⅲ卷)外,还命制了新高考Ⅰ卷(适用于
苏轼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谈散文,唯有在文体的参照系中才能让考生获得感性的认识。以小说为参照系,常规小说重情节,环环相扣,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一气呵成,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影响故事的完整性。那散文呢,是若干生活片段记忆的连缀,共同道出作者心中的那一点情愫,片段间的逻辑关系细若游丝,情绪弥漫通篇。所以,谈散文解题,先要读懂散文,之后才是做对答案。  一、读懂散文,要在“散”中梳理
2021年江苏省正式实施新高考改革方案,历史学科作为“3 1 2”模式中的“1”成为高考必选科目之一,以原始分计入总分。同时在高考试题中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趋势愈加明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2021年无论是江苏省两次适应性考试还是各地模拟试题在开放性、拓展性和综合性方面都有了明显变化。本文试图从一道论述题说起,谈谈高三复习中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素养的一些思考。  2021年南京历史二模试卷的第17题,
“史料实证”素养是“在探究特定历史问题时,能够对史料进行整理和辨析;能够利用不同类型的史料,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形成对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1]按此,教师设计历史探究课堂时应该培养学生的“文本阅读”、“证据概念”[2]和“论证思维”能力,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查阅历史资料和评估历史资料作为解决问题证据的可能性,并透过历史资料思考和论述观点。以下,笔者以《中国古代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