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廉颇、蔺相如的故事,两千年来一直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元曲中有高文秀的《渑池会》《廉颇负荆》,京剧有《将相和》,这些剧本,都是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提供的素材写成的。由于《史记》作者司马迁匠心地组织、使用流传下来的资料,把蔺相如和廉颇这两个历史人物,写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安排故事情节,起伏发展,也都顺理合情,不愧为古代的文学名篇。
一、自成起迄和互有关联
本文的谋篇布局,是安排三只自成起迄的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会”“廉颇交欢”,拆开来独立完整,缀起来互有交联。由于每只小故事都有它的独立完整性,情节有发展、有高潮,所以改编成剧本很合适。至于互有关联方面,如“完璧归赵”这一回合中,秦王的贪壑没有填平,于是又生一计,邀请赵王到渑池会晤。由于蔺相如从第一个回合中已认识秦王是一个色厉内荏、虚有其表的人,所以在渑池会上采取相应的措施,获得又一次胜利。再如由于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两次斗争中克敌制胜,论功行赏,官阶不次擢升,“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引起了廉颇的强烈反感,铸成了廉蔺矛盾如此谋篇布局,真有岭断云连之妙。
二、分清轻重主次
本文是一篇廉颇、蔺相如的合传。合传叙写人物,很难平均着笔,铢两悉称,势必有所侧重,而分主次。全文是以蔺相如为主、廉颇为次的。但作者在笔酣墨饱地反描叙蔺相如智勇的同时,也照顾到廉颇。如全篇一开头即交待:“廉颇者,赵之良将也”“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在廉颇未出场前,读者已了然他在赵国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当蔺相如与敌人折冲于渑池会上,廉颇“盛设兵待秦”,以实力为之后盾。蔺相如获得外交上的胜利,廉颇有协作配合之功,收相得益彰之效。此外,作者善于抓住人物的不同特征下笔。如对蔺相如着重写完璧归赵和使秦王击缶二事,于廉颇则记叙他的战功。这样,才能避免平铺直叙而突出重点。所以清代张裕钊称作者“极是错综轻重之法”(见归、王、方、吴四家《评点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眉批)。
三、用精炼的语言刻划人物
当蔺相如机智地取回已落敌手的和氏璧后,“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相如的愤怒情态如画。当蔺相如向秦王警告,“得以颈血溅大王”的时候,秦王“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相如刚强不可侮之气,跃然纸上。当蔺相如使从者护送和氏璧回赵国,再在秦廷折服敌人后,“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仅用“相视而嘻”四个字,刻划秦国君臣即恼怒而又无可奈何的神情,何等巧妙!再如“完璧归赵”中,蔺相如两次在秦廷上侃侃而谈,斥责秦王空言索璧,无意偿城;历数秦国“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指出如果秦国“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理直气壮,无懈可击,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四、用对比手法衬托人物
在渑池会上,作者极力描叙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衬托秦王的愚蠢懦弱。这场还击较量中,相如步步进逼,开始“请奉盆缶”,继而“跪请”,最后“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秦王节节退却,开始“怒,不许”,继而“不肯”,最后“不怿,为一击缶”。总之,相如处处主动,秦王着着被动。在“廉颇交欢”中,廉颇愤愤不平,“吾羞,不忍为之下”“我见相如必辱之”;蔺相如则忍辱负重,“不肯与会”“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望见廉颇”“引车避匿”。从廉颇的计较名位,意气用事,反衬相如的相忍为国,公而忘私。同一个人,前后亦可对比,如廉颇的前倨(与相如争列不下)后恭(“肉袒负荆,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突出这位老将军从善如流,悔改的果断和迅速。
此外,本文还写了廉颇、蔺相如善于借鉴史事与秦王作斗争,如当相如向秦王提出“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的警告时,读者不免为相如捏一把汗。其实,这不是险着,四百年前就有类似的一段史实:周厘王元年(公元前六八一年),齐桓公、鲁庄公会于柯,既盟,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只得答应归还历次侵占鲁国的土地。此回相如不过针对秦王内心脆弱的特点,袭用曹沫的故智而已。历史事实也有可被吸取作为教训的,当赵王赴会将离开国境时,廉颇建议:如果赵王“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建议,因为二十年前,秦昭王同样邀约楚怀王在武关(秦地,在今陕西省商县东)会面,当怀王一入武关,关门即闭,伏兵齐起,怀王被胁迫至咸阳,要挟献城割地。这次事变,楚国事前一无准备,楚太子还在齐国作质,好容易将太子接回为君,秦兵已出武关,大败楚军,夺去十五座城池,怀王终于死在秦国。楚国的痛史,记忆犹新,殷鉴不远。如果应强秦之约而不采取任何措施,楚怀王的悲剧将由赵惠文王重演。现在既约定立太子为君,即使赵王被留作人质,也不能居为奇货,借此进行勒索了。
一、自成起迄和互有关联
本文的谋篇布局,是安排三只自成起迄的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会”“廉颇交欢”,拆开来独立完整,缀起来互有交联。由于每只小故事都有它的独立完整性,情节有发展、有高潮,所以改编成剧本很合适。至于互有关联方面,如“完璧归赵”这一回合中,秦王的贪壑没有填平,于是又生一计,邀请赵王到渑池会晤。由于蔺相如从第一个回合中已认识秦王是一个色厉内荏、虚有其表的人,所以在渑池会上采取相应的措施,获得又一次胜利。再如由于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两次斗争中克敌制胜,论功行赏,官阶不次擢升,“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引起了廉颇的强烈反感,铸成了廉蔺矛盾如此谋篇布局,真有岭断云连之妙。
二、分清轻重主次
本文是一篇廉颇、蔺相如的合传。合传叙写人物,很难平均着笔,铢两悉称,势必有所侧重,而分主次。全文是以蔺相如为主、廉颇为次的。但作者在笔酣墨饱地反描叙蔺相如智勇的同时,也照顾到廉颇。如全篇一开头即交待:“廉颇者,赵之良将也”“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在廉颇未出场前,读者已了然他在赵国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当蔺相如与敌人折冲于渑池会上,廉颇“盛设兵待秦”,以实力为之后盾。蔺相如获得外交上的胜利,廉颇有协作配合之功,收相得益彰之效。此外,作者善于抓住人物的不同特征下笔。如对蔺相如着重写完璧归赵和使秦王击缶二事,于廉颇则记叙他的战功。这样,才能避免平铺直叙而突出重点。所以清代张裕钊称作者“极是错综轻重之法”(见归、王、方、吴四家《评点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眉批)。
三、用精炼的语言刻划人物
当蔺相如机智地取回已落敌手的和氏璧后,“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相如的愤怒情态如画。当蔺相如向秦王警告,“得以颈血溅大王”的时候,秦王“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相如刚强不可侮之气,跃然纸上。当蔺相如使从者护送和氏璧回赵国,再在秦廷折服敌人后,“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仅用“相视而嘻”四个字,刻划秦国君臣即恼怒而又无可奈何的神情,何等巧妙!再如“完璧归赵”中,蔺相如两次在秦廷上侃侃而谈,斥责秦王空言索璧,无意偿城;历数秦国“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指出如果秦国“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理直气壮,无懈可击,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四、用对比手法衬托人物
在渑池会上,作者极力描叙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衬托秦王的愚蠢懦弱。这场还击较量中,相如步步进逼,开始“请奉盆缶”,继而“跪请”,最后“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秦王节节退却,开始“怒,不许”,继而“不肯”,最后“不怿,为一击缶”。总之,相如处处主动,秦王着着被动。在“廉颇交欢”中,廉颇愤愤不平,“吾羞,不忍为之下”“我见相如必辱之”;蔺相如则忍辱负重,“不肯与会”“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望见廉颇”“引车避匿”。从廉颇的计较名位,意气用事,反衬相如的相忍为国,公而忘私。同一个人,前后亦可对比,如廉颇的前倨(与相如争列不下)后恭(“肉袒负荆,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突出这位老将军从善如流,悔改的果断和迅速。
此外,本文还写了廉颇、蔺相如善于借鉴史事与秦王作斗争,如当相如向秦王提出“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的警告时,读者不免为相如捏一把汗。其实,这不是险着,四百年前就有类似的一段史实:周厘王元年(公元前六八一年),齐桓公、鲁庄公会于柯,既盟,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只得答应归还历次侵占鲁国的土地。此回相如不过针对秦王内心脆弱的特点,袭用曹沫的故智而已。历史事实也有可被吸取作为教训的,当赵王赴会将离开国境时,廉颇建议:如果赵王“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建议,因为二十年前,秦昭王同样邀约楚怀王在武关(秦地,在今陕西省商县东)会面,当怀王一入武关,关门即闭,伏兵齐起,怀王被胁迫至咸阳,要挟献城割地。这次事变,楚国事前一无准备,楚太子还在齐国作质,好容易将太子接回为君,秦兵已出武关,大败楚军,夺去十五座城池,怀王终于死在秦国。楚国的痛史,记忆犹新,殷鉴不远。如果应强秦之约而不采取任何措施,楚怀王的悲剧将由赵惠文王重演。现在既约定立太子为君,即使赵王被留作人质,也不能居为奇货,借此进行勒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