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统的课程实施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其中的“情感”。有好多教师认为,只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就是尽了自己的责任。只要尽了这个责任,那么教师的所作所为、教师的付出都是正确的。其实不然,新的课程不仅要求我们“传道、授业、解惑”,即使是为了“传道、授业、解惑”,没有情感的教学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对学生而言,积极的情感比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责任感都重要。带着沉重的心理惶恐感,学生怎么能自主学习呢?如果沉甸甸的责任和渊博的知识伴着的是漠然的神情,那么,带给学生的只能是被动消极乃至失望、沉沦和彷徨。学校里的学习,使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教师的良好情感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映,要使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就要善于营造情感交融的良好氛围,把更多的“情”和“爱”注入平日的教育教学,要给学生以足够的心理安全感,这样,学生才能带着信心和勇气主动地投入自主性的学习活动。
一、用情感拉近距离
(1)要给学生以丰富的情感,教师应该用一颗童心对待学生。教育是针对人的,而且是初为人的人。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教师只有怀着一颗童心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也只有这样,师生才会成为朋友,学校才会成为乐园。
(2)要给学生以丰富的情感,教师还要用微笑来赢得学生的微笑。一个慈爱的眼神,一次轻轻的抚摸,一份小小的礼物,都会使学生如临春风,如沐时雨。要给学生以丰富的情感,我们还要把富有激励呼唤、鼓舞和关注性的语言当作传递情感的灵丹妙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命令式的、居高临下式的语言转化成商量式的、平等交流式的语言,把生硬冰冷的语言变成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
二、要敢于给学生自由,让学生放得开思想压力
“放得开”是指教师不要怕孩子暴露问题,要解放孩子的身心,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一些看似错误的回答也可能蕴涵着创新的火花,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的答案,不要把教材上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允许学生对问题有独特的见解。“收得拢”是指在尊重孩子多种答案的基础上,还要引导他们推敲出尽可能完美的答案。
学生能够经常说:“我想……、我要……、我能……、我来做……、我还有……、我认为……”这是学生投入了自主性学习的又一标志,要达到这样的愤悱状态,教师就不能轻易否定学生的思维成果,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在老师眼里,学生设计出的办法、方案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错误,都应予以肯定,即使是一些看似错误的回答也可能蕴涵着创新的火花。这样,每个学生都能自始至终情绪高昂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反之,如果学生绞尽脑汁思考出的一个答案,虽然言之有理但就是因为不符合老师的标准答案而被一棍子打死,学生怎么能畅所欲言、积极思维呢?教师要适时地对学生在探索中所出现的“闪光点”进行鼓励,正确的探索结论要鼓励,对于错误的的观点,教师也要婉转地向该生提出他的观点中所存在的漏洞和其他错因,这些错误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由参与交流的其他学生提出,从而引起该生本人的深入思考。还要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同结论,如果讲得有道理,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即便是与教材中的叙述有所出入,教师也不应该硬将教材中的结论强加给学生,因为任何知识的学习都要经历由不完整到完整的过程。让学生真实的坦陈自己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思维成果,不轻易否定孩子在认真思维基础上的答案,这样,学生才会“放下包袱、开动机器”,这样,才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同时,在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引导学生相互比较鉴别,把发散的思维再回拢起来,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系统性、严谨性和深刻性。
三、充分利用计划外的有效教育资源,把课堂上的意外变成教学中的实践资源
在传统的计划课堂下,我们的教师唯教案独尊,不敢越教案半步。对于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意外情况,要么把学生毫不客气地训斥一顿,要么自己被气得七窍生烟乱了方寸。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要重新确立教育资源观:教育资源无处不在,瞬时即逝的教育资源尤其宝贵。生活中不是缺乏教育资源,而是缺乏善于发现教育资源的眼睛。对于那些在设计好的教案外和常规课堂内外突然出现的有效教育资源,尤其需要我们积极对待,及时抓取。充分利用好身边的突发资源,既可以消除学生的担心,又可以使教育贯穿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才能更有效地完成教育工作。
一、用情感拉近距离
(1)要给学生以丰富的情感,教师应该用一颗童心对待学生。教育是针对人的,而且是初为人的人。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教师只有怀着一颗童心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也只有这样,师生才会成为朋友,学校才会成为乐园。
(2)要给学生以丰富的情感,教师还要用微笑来赢得学生的微笑。一个慈爱的眼神,一次轻轻的抚摸,一份小小的礼物,都会使学生如临春风,如沐时雨。要给学生以丰富的情感,我们还要把富有激励呼唤、鼓舞和关注性的语言当作传递情感的灵丹妙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命令式的、居高临下式的语言转化成商量式的、平等交流式的语言,把生硬冰冷的语言变成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
二、要敢于给学生自由,让学生放得开思想压力
“放得开”是指教师不要怕孩子暴露问题,要解放孩子的身心,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一些看似错误的回答也可能蕴涵着创新的火花,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的答案,不要把教材上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允许学生对问题有独特的见解。“收得拢”是指在尊重孩子多种答案的基础上,还要引导他们推敲出尽可能完美的答案。
学生能够经常说:“我想……、我要……、我能……、我来做……、我还有……、我认为……”这是学生投入了自主性学习的又一标志,要达到这样的愤悱状态,教师就不能轻易否定学生的思维成果,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在老师眼里,学生设计出的办法、方案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错误,都应予以肯定,即使是一些看似错误的回答也可能蕴涵着创新的火花。这样,每个学生都能自始至终情绪高昂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反之,如果学生绞尽脑汁思考出的一个答案,虽然言之有理但就是因为不符合老师的标准答案而被一棍子打死,学生怎么能畅所欲言、积极思维呢?教师要适时地对学生在探索中所出现的“闪光点”进行鼓励,正确的探索结论要鼓励,对于错误的的观点,教师也要婉转地向该生提出他的观点中所存在的漏洞和其他错因,这些错误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由参与交流的其他学生提出,从而引起该生本人的深入思考。还要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同结论,如果讲得有道理,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即便是与教材中的叙述有所出入,教师也不应该硬将教材中的结论强加给学生,因为任何知识的学习都要经历由不完整到完整的过程。让学生真实的坦陈自己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思维成果,不轻易否定孩子在认真思维基础上的答案,这样,学生才会“放下包袱、开动机器”,这样,才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同时,在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引导学生相互比较鉴别,把发散的思维再回拢起来,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系统性、严谨性和深刻性。
三、充分利用计划外的有效教育资源,把课堂上的意外变成教学中的实践资源
在传统的计划课堂下,我们的教师唯教案独尊,不敢越教案半步。对于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意外情况,要么把学生毫不客气地训斥一顿,要么自己被气得七窍生烟乱了方寸。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要重新确立教育资源观:教育资源无处不在,瞬时即逝的教育资源尤其宝贵。生活中不是缺乏教育资源,而是缺乏善于发现教育资源的眼睛。对于那些在设计好的教案外和常规课堂内外突然出现的有效教育资源,尤其需要我们积极对待,及时抓取。充分利用好身边的突发资源,既可以消除学生的担心,又可以使教育贯穿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才能更有效地完成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