轿夫“抬”出百年传奇

来源 :神州民俗·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yj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山民间,没有哪种中草药能够如沙溪凉茶那样家喻户晓、广受欢迎。人们感冒时喝沙溪凉茶治疗疾病,四肢乏力时喝沙溪凉茶解除疲劳,喉咙沙哑时喝沙溪凉茶清除热毒。就算没有任何不适,家庭主妇也乐于每隔三五天就煲一壶沙溪凉茶供全家人饮用,以达到预防疾病的保健功效。在气候湿热的岭南地区,人们对沙溪凉茶的信赖度,远远超出一般的中草药。究其原因,其蕴含的丰富传统中医药文化起着重要作用。
  沙溪凉茶竟由轿夫始创
  广东省属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生活在这里的人群,因久处高湿高温之地,或淋雨涉田地耕种,或烈日当空野外作业,湿邪侵入肌表,或因过食生冷、烟酒过度导致水湿困脾,或脾虚失运,湿从内生,或常食煎炒食物而致湿热上火等原因,常出现感冒发烧、身倦骨痛、寒热交作、胸膈饱滞、痰凝气喘、头痛、喉咙痛等湿滞伤风的症状,正因如此,广东人自古就有饮中草药凉茶以达到防病治病的习惯。
  根据史料记载,沙溪凉茶诞生于广东省中山市沙溪镇隆都地区。由当地轿夫黄汇潜心收集民间中草药方而首创,从清光绪年十一年(1885年)创制至今已有130多年历史。
  黄汇原是沙溪地区的轿夫,因长年从事体力活,经常四肢酸痛。当年缺医少药,黄汇唯有自己钻研中草药方减轻自己的疾患,因此,他经常利用抬轿外出的机会潜心收集民间中草药验方。后来,他在民间中医的指点下,研制整理出一个专治四时感冒、外感传里和腰酸背痛的中草药药方,在解除了自己的痛楚之余,还提供配方治好了不少病人,中草药方由此在中山逐渐传开,人称黄汇凉茶。
  话说黄汇所在的隆都地区是我省著名的侨乡,当地很多人到海外谋生或学习。接受亲戚资助、在海外学医的黄汇的儿子黄国屏,从国外归来,在城区西山寺脚下开了一间西医诊所,为百姓送医送药,成为中山地区最早从事西医的名医。黄国屏在开办诊所的同时,还将父亲黄汇后来经营的小药铺改为“黄潮善堂”,将“黄汇凉茶”改为“伤寒圣茶”,声誉日益提高(现今沙溪地区还保存有“伤寒药”、“伤寒圣药”的木刻印刷版)。由于该凉茶药性平和,疗效甚佳,故在民间广泛流传。黄汇创制的凉茶所选用的药物都是沙溪出产的中草药,因此人们后来又将这种凉茶称为“沙溪凉茶”。因此药对治疗伤寒有特效,故又称为“沙溪伤寒茶”。
  “中华老字号”非一日之功
  作为一种深受百姓喜爱的传统中草药,沙溪凉茶伴随时代的变革而走过了曲折发展之路:新中国成立后的1956年,沙溪凉茶私人中药作坊被改为公私合营的凉茶加工场。1978年,经当时的广东省卫生厅、商业局等部门批准成立“中山县沙溪凉茶厂”,在对“伤寒茶”进行功能主治审批过程中,因现代医学病理与中医病理分析对于伤寒症状的理解不同,为方便广大群众用药和适应岭南地区凉茶较普及的特点,决定将“伤寒茶”功能主治中“夹色伤寒、苏痨撞红”等字眼去除,“伤寒茶”相应更名为“沙溪凉茶”。进入20世纪80年代,沙溪凉茶厂经过整顿,在广东省医药、卫生和工商管理等主管部门审查验收后,取得了制药许可证,在实行归口管理后,进入到现代化生产管理轨道。随后又开发出沙溪凉茶冲剂、沙溪凉茶袋泡茶、沙溪凉茶饮料等产品。
  沙溪凉茶厂几经易名,现今已更名为“广东益和堂制药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中山市嘉乐保健饮料有限公司”。具有130多年历史的沙溪凉茶成为广东省名牌产品和“中华老字号”产品。
  不寒不燥老少咸宜
  凉茶是广东特有的产物,一般是由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祛湿等功能的中草药组成配方,并熬制而成。经常饮用凉茶,可以缓解或治疗因高温高湿气候引起的身体不适,还可以防病治病。
  沙溪凉茶由岗梅、金纽扣、蒲桃、臭茉莉、野颠茄五种中草药组成,煎成汤剂,对四时感冒、感冒伏热、外感传里、寒热交作、四肢骨痛、胸膈饱滞、劳倦伤寒等病症有治疗功效,还具有消暑散热、祛湿导滞的保健功效。
  沙溪凉茶的独特之处在于药性平和、不寒不燥,男女老少皆可饮用,如加入少许粳米同炒后再煎煮,更适合年老体弱者。其口感最大的特点是“苦尽甘来”,初服时只觉得有轻微的苦涩味,饮数口后,立即会感到口舌甘凉,喉咙舒服,这是沙溪凉茶的独特风味。
  因为沙溪凉茶具有的独特功效,其生产工艺于2006年被国务院收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海内外必备良药,来一杯!
  沙溪凉茶由清朝末期创始至今,历经百年沧桑,蜚声四海,一直是广东人、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和海外华侨防病治病的必备良药,成为生活在亚热带季风气候下我国老百姓防病治病的保健药品。
  因为隆都地区乃至整个中山地区都是著名的侨乡,分布于世界各国的侨胞在回乡省亲时,总会带上很多家乡的土特产到海外去,一解乡愁。而中山海外乡亲有一样东西是一定要带去海外的,那就是沙溪凉茶。每次回家,他们都会带上几十包沙溪凉茶到定居的国家和地区,以作为“看门口”的日常中药。
  在各种保健饮料充斥市场的当下,沙溪凉茶仍然有稳定的市场。分布于中山城区各处的华生行,是专营沙溪凉茶的连锁店,华生行的总店在香港,店主是从沙溪到香港定居的隆都乡亲黄先生。早年,黄先生从隆都地区带着一家老少到香港谋生时,家境十分贫寒,因预防家中小孩生病没钱治疗,黄先生每个星期都煲两壶沙溪凉茶让孩子饮用,家里三个孩子自小至大都几乎没花过家里一分钱去看病。及至在香港创业打下一些基础后,黄先生决定以经营连锁店的形式售卖家乡的沙溪凉茶。在香港小试牛刀并大受欢迎后,他决定回家乡拓展。20世纪90年代中期,黄先生在家乡中山地区开了多间连锁店专营沙溪凉茶,受到市民欢迎。如今,黄先生在家乡的沙溪凉茶连锁店已经开办二十多年了,每天依然是顾客盈门。对健康生活的追求,使得沙溪凉茶这种传统中草药在海内外乡亲中有着恒久的生命力。
其他文献
一个看上去不起眼,不太知名的地方,却孕育着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既有叱石成羊的传说,又是仙人得道飞升之地,更有朱明遗脉的事迹与矢志抗清义士的碧血丹心!潺潺流水之中,亦不乏名人画家的墨宝亲笔,与桂花掩映中的缕缕梵音。作为一个侨乡,从这里出走海外的人,亦有幸立像于英国皇家舞蹈学院!  这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就是江门市蓬江区杜阮镇!  杜阮镇之中的叱石山,可以说是整个杜阮灵气汇聚之地,这里属圭峰山支脉,所
期刊
盛夏炎炎,凉瓜称王  在岭南,进入五月天后,气温高得难以忍受,刺眼的阳光和滚烫的地面似乎要烤化万物。有人说,只要在马路上走上一阵子就可能变成“人肉叉烧”!  不过,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让生活这儿的百姓在年复一年地经受夏季的炙烤中找到一个最好的“灭火”法宝——苦瓜!  苦瓜,妇孺皆知无需赘述。在广东苦瓜不叫苦瓜,商贾之都的广东对于称谓十分讲究意头,但凡发音是“苦”、“干”、“书”、“空”、“丝”、“舌
期刊
你也觉得奇我也觉得怪,大苗山的石头千姿百态,  心灵手巧的苗山人,在石头上建起小山寨;  云在这里散步,雾在这里徘徊,云雾缭绕的苗山寨哟,  你诉说着过去也召唤着未来……  这么优美的旋律,让我对石头上的苗寨人家魂牵梦绕。  石头上盖起吊脚楼  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的元宝山脉深处,有个奇特的苗族小山寨——安太乡小桑村青山寨,这里地处华南第三高峰——海拔2086米的元宝山西麓,村子的平均海拔在600米
期刊
过去的东北,地处偏僻而荒凉,居民以蒙古族、朝鲜族、满族、哈萨克族、鄂伦春族等少数民族为多。这些民族大多以狩猎、游牧为业。动物的肉被吃掉了,兽皮做成了衣服或用具,骨头多被当成没有用东西而被扔掉,而动物后腿膝部的一小块膑骨,也就是“嘎拉哈”,小巧玲珑,很是好看,人们就将其留下来,拿在手里把玩,到后来,人们发明了一种别出心裁的玩法,而且在玩的过程中,讲究说道甚多,便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欻嘎啦哈”。
期刊
在闽赣两省的建宁、宁化与广昌三县的交界处有一座山,称“五龙山”,五座山峰相连,山下有个居住着刘、谢、杜等姓氏人家的中畲村,是边界交通的要道所在,也是兵家战事的制高点,距建宁县城关70多公里。在中畲村,有一个很特别的节日——农历六月十八日“过半年”。  相传南宋年间,天下大乱,无恶不作、烧杀抢掠的番兵(村里老人说,番兵也叫西兵)长驱直入,直逼中畲村。中畲村村民为了一方安宁,自发成立了民间武装组织,在
期刊
云披红日恰含山,烈炬参差竟往还;  万朵莲花开海市,满天星斗落人间。  明代正德年间,四川状元杨升庵 (1488-1559,四川新都人) 被贬官云南永昌,途经西昌时住在泸山寺庙里,时值彝族民众过火把节,看见四周火把齐明与满天星斗交相辉映,在此写下了这一千古传颂的火把节诗句。  时隔近半个世纪,我们依然可以想象那彝家火光,多么壮观!  火把节,凉山彝语中称为“都者”即“祭火”。在每年的彝历猪月下弦月
期刊
鹰骨里的呜咽之音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脍炙人口的边塞诗词中常出现“羌笛”这个意象。成就了许多古诗佳作又从古诗里走来的羌笛,是羌族独有的一种双管乐器,从产生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相传,羌笛起源于秦汉时期的甘青高原一带,用鸟兽的骨头做成。那时,被史书称为“西戎牧羊人”的羌族在黄河和湟水滋润的草地上牧羊,悠然自得
期刊
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最为炎热、闷湿的季节,身体容易感到不适。不过热在三伏,养生也在三伏,如果能借此季节排毒,可谓是最佳时机。除了适度流汗,借助刮痧、拔罐等传统方法来排解三伏暑湿之毒,在饮食调养上,还应注意清暑祛火、多酸多甘等原则,以舒适度三伏。  三款靓冰粥,清凉过伏天  三伏天热症较重,容易火气上升、情绪烦躁、焦虑激动、失眠等,夏季暑湿,适宜清补,“祛火”是夏日食补的关键。  【荷叶绿豆粥·祛暑养生
期刊
“三块瓦,盖个庙,里面住了个白老道”。  儿时的谜语,冀中人都知道,那就是大名鼎鼎的——荞麦!  在盛夏的冀中平原,荞麦那可是农家家家户户做消暑美食扒糕的主打料理。别看它是主角就以为哪哪都有,想要多少有多少,要知道这种食粮产量不高,对种植又有要求,只在立秋后,故有农谚道:“立秋十日种荞麦。”  荞麦得月而秀。可荞麦如果在生长灌浆时得不到明亮月光的滋养,那么收成就不好了,所以农谚又说,“中秋月儿大又
期刊
远古时,金色的鲤鱼想跃过龙门成为金龙,飞腾入云升天,可却误吞下了海里的龙珠,变成了龙头鱼身的鳌鱼,仍旧在大海里遨游。  一日,一位书生上京赴考,途经美人国,因其相貌英俊、才学出众,被一群妖女纠缠戏弄。为了摆脱困扰,书生以墨涂面化装逃出,却被妖女们发现并穷追不舍。后逃至海边,见到了在海浪中首尾相随、逐波嬉戏的两尾雌雄鳌鱼,随即纵身跳入大海,向它们大声呼救。鳌鱼见状,便背驮书生渡海而去。后来书生高中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