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好学生阅读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cheungq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谈这个问题,首先应该从我们所教的语文开始。语文的宗旨在于“语”和“文”。“语”就是听和说;“文”就是读和写。今天单就读和写谈一点看法。读能为写积累大量的素材和语言习惯;写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去读。读是基础,写是延伸。所以说,中学生阅读是整个语文教学中的基础和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一环。
  一、选好书
  什么书才算是好书呢?我们粗浅的认为一本好书应该对孩子们的成长起积极向上的作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尚的情操,增强民族凝聚力,发扬民族精神,维护民族气节,热爱祖国,立誓报效祖国。精神教育的提升,将会带来祖国精神文明和物质精神文明的高效提高。
  在内容方面,我们为学生提供和推荐的书,总的说应该是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诸如:爱党、爱国、爱人民丛书;描写革命先烈、古今民族英雄和革命先烈的书;自然科学和应用科技的书;日常生活应知的书;当今信息应用方面的书,国粹等古今中外思想进步的书籍。这些书,必将使学生开卷有益,心驰神往,乐此不疲。
  二、正确指导阅读
  阅读书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常抓不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阅读可分为校内阅读和校外阅读。校内阅读又可分为课内阅读和课下阅读。
  课内阅读是指每天抽出一节课的时间由师生共同阅读,教师指导。在师生完成阅读的过程中互相质疑,形成认识,产生共鸣。课下阅读是指学生在校内非上课时间的阅读,可一人、两人或多人共读,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问难,形成不拘形式的认识,生与生之间产生共鸣。课外阅读是指在家中或图书馆的阅读。这个环节尤为重要,因为学生在校内大部分时间用于学习各科文化知识,阅读时间少。而在校外的时间却又占据学生非睡眠时间的一半左右。所以,校外阅读的质和量直接决定着阅读的成与败。鉴于此,教师与家长就必须建立对学生督促、指导、评价的机制,让学生能养成读书的习惯。尤其是家长更应该在书的质和量方面有计划。目前,多数学生家长都会读书写字,教师可让学生家长在读书笔记上签字,给学生就阅读内容提出若干问题,家长与学生共同探讨,然后交由学校,是老师、家长、学生三者产生共鸣,促进读书达到最佳读书效果。
  三、写好读书笔记
  写好读书笔记对于读书来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学生对读书成果的收获和理性认识的升华。没有读书笔记,学生则读一篇忘一篇,学一点丢一点,久而久之,则书读万卷,茫然一片。
  怎样写好读书笔记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摘抄优美的词句;这一环节中,对好的词语特别是含有该词语的句子,优美的句子和段落,师生应该共读,并且反复诵读,读出感情,共享语言文字之美。(2)总结文章和书的主要内容,对内容作整体感知,然后联系生活实际,回忆类似的事情或如何去指导生活。(3)体会书中的思想感情,从感性的认识提升为理性的认识,与书产生共鸣,提高认识,达到读书的目的。(4)提出问题,增长知识,拓展视野,就书中的问题,学生、家长、老师都提出不同的问题,用不同的见解去解释、查阅资料、丰富知识,牵出知识中的不足,达到读一书而通万卷的效果。
  四、课外拓展
  在学生读完之后,获取了某一方面的知识,教师可给予学生一次小练笔的锻炼。让学生仿写一篇、或一个片段,用上自己喜欢的词句,提高学生写作和应用的能力。
  此外,学生应把自己的所得用于实践,用理论武装自己,身体力行,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用行动践行书中的所学、所知和所想,文明健康的成长。
  谈到此处,我忽然想起笛卡尔说过“读一切的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让我们行动起来,为了孩子的明天,为了祖国的未来,积极地为孩子的读书服务吧。书伴一生,受益无穷,也致我们每一位献身教坛的老师们。
其他文献
《大学》中有言“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平天下。”也许古人“格物致知”的目的是別意于“平天下”。但这里我想把这种“格物致知”的“实践实用精神”引进到我们的课堂中来,使我们的教学课堂生活化、趣味化。我倒认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就还欠缺这样的东西,或许这正是我们老师烦教,学生厌学的真正原因之所在吧。我想,如果把生活实践与教授知识组合这一起,
期刊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以前我不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现在,我深深明白,教师的使命在于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精力,用心灵,用人格魅力去接触学生,用爱唤起学生的自信、自尊、自强,构筑起学生精神生活大厦。  传道,不仅传学问之道,更要传为人之道,授业,不仅要授学业,更要催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有思想的孩子,想要了解学生,就要真正学会用心去教育,
期刊
优良的品质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说,仿佛是体内流淌的血液,有着它自己的运行轨道和方向。但是优良的品质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后天的不断培养和塑造,这就无可厚非地关系到了德育教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对艺术,特别是对音乐,道德内容是其灵魂,是其存在的意义。学校音乐课的一切形式都应当旨在发展学生的精神生活,帮助他们认识世界,形成他们的世界观,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由此可见,音乐教育与品德教育
期刊
随着阅读范围的扩大,对于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讲学习写好读后感非常重要,一则可以培养学生学思结合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再则可以让学生从初一开始潜移默化的掌握一些写议论文的技巧,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对文章精华内容充分消化吸收使其成为自己的精神食粮。其实,写好读后感也有一些小技巧:  首先要对原作读懂读透。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是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
期刊
一、诱发兴趣,提高注意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在于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关注学习。要完成一堂课的学习任务,就必须诱发学生的兴趣,创设一种学习情境或对学生形成诱发性刺激,使之产生学习愿望,引起兴趣,集中注意力,因而导语部分的成功与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学习《黄河颂》时,我的导语设计是让学生唱《黄河大合唱》(事先请音乐老师教会学生唱),一曲唱罢,学生还沉浸在歌词的意蕴中,似乎
期刊
一、当前农村中学语文课堂中师生交流互动的情况分析  通过参加校本教研、校外专家课堂演示案例和讲座、对本校师生问卷调查、以及日常与本县不同中学同行闲谈,发现农村中学语文课堂中师生交流互动有如下现状:  1、学生认识到语文课堂中师生交流互动的重要性,有参加交流互动的愿望。  2、语文课堂上,学生比较喜欢问答式的互动。  3、教师设计的互动方式与学生的互动兴趣成反比。学生感兴趣的,教师用得少;学生不感兴
期刊
新的课程标准把美育贯穿在语文课的目标体系之中,明确提出要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感教育,不仅让学生受到美的感染与熏陶,培养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还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升华其思想境界,对提高他们人格品位无疑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审美的过程中要进行联想和想像,要动用形象思维。审美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而思维过程伴随着语言进行.没有语言也就无法表达思维的内容,因此审美又有助于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同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通俗地说就是要把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合到语文教学的课程之中。现就应用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的整合谈谈我的看法。  一、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整合阅读
期刊
教学是一门艺术,有速度快慢,讲述抑扬顿挫。有其特有的节奏。教学节奏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具有活力。然而,有些语文课却因过度开放而导致松散乃至放任自流,从而使课堂教学出现混乱的局面。怎样使语文课堂教学既开放灵活,又有序开展.既松之有节,又紧之有度?  一、要把握课堂教学节奏的“慢”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互依存和相
期刊
一、用真情实感去写作  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爱好和真情实感,都要求学生写正面的、积极的、高尚的东西,绝不允许学生有一点所谓不健康的东西。教育家叶圣陶《作文论》中提出:我们作文,必须写出真实的自己的话。所以我们在教育学生写作文时,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感情,表达对社会真切关注,对生活真情的感受,对美的真挚的追求,积极表现自我个性,表达自己喜、怒、哀、愁,新的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写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