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班班通解决方案的构建与思考

来源 :电化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thleen3501915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正从校园信息化建设逐步迈向课堂信息化应用,探索多元信息技术环境下变革学科教学的有效模式是当前信息化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本研究以网络教室II型环境下的语文学科班班通解决方案的构建为例,探索学科班班通解决方案构建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流程,并提出了从学科教学当前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入手,以学习观、技术观、研究观的转变为理论基础,以基于设计的研究为方法论,提出了构建学科班班通解决方案的一套基本流程。
  [关键词] 班班通; 学科班班通; 语文教学; 网络环境
  [中图分类号] G434[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齐媛(1981—),女,辽宁阜新人。博士后,主要从事学习科学与技术、区域教育信息化等研究。E-mail:yaxum81912@163.com。
  
  一、引 言
  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班班用多媒体教学创造条件,[1]加强课堂信息化应用,尤其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深度应用,[2]已成为新阶段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目标。探索多元信息技术环境下变革学科教学的有效模式是当前信息化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从实践来看,在基本实现了校校通以后,各地教育部门纷纷将目光转向了班班通。为更好地引领班班通建设与应用,中央电化教育馆于2010年提出了《班班通综合解决方案》,[3]并获得了较好的社会反馈。《班班通综合解决方案》中首先归纳出简易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移动网络教室及专用教室五大类技术环境。每大类环境中还细分为若干小类,如网络教室环境分为由“学生机+教师机+投影机(交互式电子白板)+幕布+多媒体电子教室系统”构成的网络教室Ⅰ型和由“学生机+教师机+投影机(交互式电子白板)+幕布+多媒体电子教室系统+网络教学平台”构成的网络教室II型。在对技术环境科学分类的基础上,方案进一步强调“班班通”是一个融合了基础设施建设、软件资源配置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内容的系统工程,班班通的关键在于在合适的时间使用合适的技术完成合适的教学任务和学习任务,并总结出了在特定技术环境和资源配置条件下适宜采用的多种教学活动。《班班通综合解决方案》为理解和设计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框架,在具体的学科教学中则需要将这一框架继续细化和完善,形成符合本学科特点并能切实解决学科教学问题的班班通解决方案,这样才能将班班通落到实处,在每一天的每一节课上真正发挥功效。
  本文将以网络教室II型环境下的语文学科班班通解决方案的构建为例,探索学科班班通解决方案构建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流程,并将方案构建过程中的一些思考和心得分享出来。
  二、网络环境下语文学科班班通
   解决方案的构建过程
  技术环境的发展“触发”而不是“决定”了学科教学的变革,学科教学变革的真正动因仍然来源于学科教学自身存在的种种矛盾与问题。
  (一)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1.割裂听说读写的教学方式不符合语文综合性的特点
  传统语文教学中识字有识字课,阅读有阅读课,写作有写作课,各种课型分工明确,泾渭分明。这种课程组织形式造成了听说读写技能训练的割裂,不符合多通道学习的基本规律,学习效率也不高。
  语文课程自身的特点也决定了其内部必须加强整合。语文学科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独特性质,一方面它包括语言的习得与应用,另一方面包含了对语言所承载内容的理解,体现出浓郁的人文色彩。语文教学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也不是脱离语言文字对内容主旨的无端拔高、牵强附会,只有在对听说读写技能的综合应用中才能彰显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才能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综合性学习应成为语文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这种综合不仅包括听说读写的综合,还应该包括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
  2. 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单一
  识字与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两部分内容。传统语文识字和阅读教学中,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单一的问题屡见不鲜。
  在识字教学上,语文教学在集中识字与随文分散识字两大趋势中来回摇摆。无论教学中具体采用哪一种方式,都面临着识字速度是否能满足儿童发展需要的问题。为了解决识字速度、读写发展需求和学习压力三者之间的矛盾,在语文新课程标准关于“识字与写字”中提出了“认识”和“学会”两种目标,在第一学段要求“多认少写”。虽然在此思想的指导下识字速度有所加快,但仍不能完全走出识字速度与阅读需求矛盾的困境。
  在阅读教学上,不仅识字速度问题制约了儿童阅读量的增长,而且当前语文教学中单一的课程形态也造成了儿童阅读量缺乏的现状。尤其是当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长期处在讲读一本教科书的状态,从一本教科书突围展开大量阅读、甚至海量阅读成为一部分课程实践的自觉追求。[4]台湾小学语文教育学会会长赵静中也对这种“一本教材走天下”的问题持批判态度,并建议“教师开始尝试群文的阅读教学活动,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针对相同的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5]
  3. 师生、生生的交互方式少,效率低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囿于时空限制,一般只能采用一对一、一对多式的师生交互方式,覆盖面小,交互效率低,课堂开放程度不高,这与语文教学开放性、实践性的追求存在着显著矛盾。
  语言是生活化的、充满实践意味的。语言不是靠传授一套古古怪怪的“学校知识”就能获得的,来自于课堂与生活的互不相干的两套逻辑更会使学生混乱不堪。因而语文相比其他学科,在课堂的延展性、课内外的联系上必然有着更高的要求。同时,语言也是人际沟通与交互的工具,增强师生、生生交互才能更有利于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率,增强学生语言应用的能力。
   (二)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解决语文教学问题的思路分析
  学科班班通方案正是从上述语文教学面临的问题出发,从改变教学传递方式、改变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改变师生交互方式,并以不断更新发展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为支撑来进行建构的。
  1.以课上的Mini式综合性学习改变教学传递方式
  前已论及,综合性学习是语文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但目前的主要形式是在专门课时中开展,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少有体现,因此教师讲授为主、师生互动为辅的教学传递方式仍然大行其道。利用信息技术在呈现海量内容、支持多元互动上的突出优势,在课堂上开展微型的Mini综合性学习将成为一种可能。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以课堂为载体实施的mini式综合性学习具有如下优势与特点:
  首先,综合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多项教学内容,在课堂上整合听说读写的训练。其次,综合文本资源与多媒体资源,用多元化的文本(个人、小组、班级文本,教材文本,课外相关读物文本,多学科文本……)、非文本(实物、模型、场景、视频动画……)构成鲜活的学习环境,为语言学习和应用提供真实的环境。再次,综合课内与课外,突破课本作为单一信息源的现状,丰富课堂信息的来源,同时借助信息技术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和校外,突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最后,这种学习方式还综合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在课堂上实施识字、阅读、写作的综合性学习,就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一讲到底、独霸40分钟的局面将被改写。课堂上留出足够的时间用于学生阅读和写作,也因此真正做到了“将课堂还给学生”,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2. 利用网络课件改变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
  传统的语文课本上,一篇几百字的小短文、十来个生字、几道思考题构成了一篇课文最基本的组织与呈现方式。随着扩充儿童阅读量的需求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尝试结合教材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但常见的形式仍然是教师课前临时找几篇材料,打印或油印出来,学生课上用用,课后随手乱扔,这种形式没有规划、随意性强,教师很难持之以恒,学生也不容易取得长期积累的效果。如果利用网络课件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网络课件可以将多篇与课文相关的文本材料按照一定的顺序组织起来,便于读写材料的保存和更新,还能将视频、音频、图片、动画等多种形式的素材组织呈现出来,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动感,吸引学生的兴趣。
  3. 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改变师生交互方式
  利用网络技术进行交互具有覆盖范围广、实时参与的人数多,且能进行多对多式的交互等优点,同时网络技术还能将信息存储下来以备查询和访问,因此还可用于异步的交流,使处于不同时空的人们都能相互沟通、分享观点。网络技术的这种特点用于教学,则可大大改善师生、生生之间的交互方式,延展师生、生生的交往空间。以写作为例,以前的作文是写给自己和老师看的,而基于网络的写作可以让孩子们拥有更多的读者,伙伴儿、家长甚至是未曾谋面的网友。这样的写作课程,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也使他们真正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在广阔的领域里去展示和学习,z这也符合了长期以来我们对语文教学开放性、实践性的追求和期待。
  4.以学与教的最新理论成果为基础设计教学活动,开发教学平台和资源
  21世纪以来,在传统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上,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突飞猛进,在语言学习机制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研究表明中英文加工具有不同的大脑机制,于是学者们对汉语的语义系统、语音输入与输出、汉字的书写与阅读机制等问题继续进行深入研究。对语义系统的研究表明,如果学习某个知识概念的同时呈现更多同类相似知识,会对大脑中的信息组织有帮助。对语音输出来说,不同词类的语音表征,如动词和名词在语音输出过程中的信息表征是相对独立的。从汉字的书写机制上来看,人们普遍认为在书写时要把整字进行分解,过去的研究认为应该分解到声旁、形旁水平,而新近的研究表明人们要是把整字一直分解到部件水平,那么部件替换将是一种常见的书写错误,如将“棒”字误写为“榛”字等。汉字口语阅读(oral reading)机制的研究者们对汉字从形到音的加工过程作深入研究,进一步证明阅读是对输入语料统计学习的结果,词汇的使用频率越高,所建立的字形与语音之间的联结就越强大等等。[6][7]这些在汉语语言特异性方面的研究成果,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有力的支持,同时也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此外,我国学者何克抗教授根据当代脑科学研究取得的新进展和信息时代儿童思维及语言发展的新特征,对儿童思维和语言的发展阶段作出新划分,[8]提出儿童思维发展新论,为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三)网络环境下语文学科班班通解决方案的探索
  前已论及,班班通涉及硬件环境(包括网络设施)、信息化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三大要素,因此我们对语文学科班班通模式的探索也从技术环境、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三个角度入手,试图寻找三个要素协调整合发挥效益的具体模式。
  1. 技术环境
  2007—2010年三年间,我们与北京密云县教委合作开展了关于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改革的一系列研究。项目给实验班的每位学生配备一台学生笔记本电脑,每台电脑都可以登录互联网以及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平台是其中的核心,在项目中起到重要作用,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对教学资源进行管理与组织。我们为每一篇课文制作了一个教学资源包,里面包含了辅助学生自主学习的读写材料,辅助教师教学的教学课件,以及其他一些相关的媒体素材等。若干个教学资源包又构成了供一学期或一学年使用的语文网络课程。如果从横向的主题来看,那么整体的网络课程又可分为阅读课程和写作课程两大部分。在我们的项目中,阅读课程和写作课程的关系十分紧密。在读写结合理论的指导下,我们结合阅读材料的内容,选择几个有较大张力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后再各自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个性观点,以避免浅层理解和同质化表达,对阅读和写作都有所促进。
  (2)对教学活动进行组织(读、写、交流)。在网络教学平台的支持下,我们可以进行更多样的教学活动。基于主题的自主阅读、网上异步讨论、个性化写作、互动型写作等多种方式的活动可基于平台来开展,一些传统的教学活动仍然继续在课堂空间展开,这样线上线下相结合、混合式学习的模式可以兼取两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提高了学习效果和效率。
  (3)记录学生学习过程。通过对平台操作的实时记录,可以比较完整地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尤其是阅读和写作过程中的一些行为。基于这些行为数据,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而沿着时间维度记录下来的学习结果,则是学生成长档案袋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习作作品,既有初稿,又有后期学生互评、学生自评自改、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各方面信息,还有几经完善后的终稿。学生最终不仅得到了一份学习成果,还能学会这种习作修改的过程和方法,而这些才是儿童未来发展最为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4)延展课堂时间与空间。网络环境下教学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可以在更大的时空范围内定义“课堂”。自主阅读、个性化写作等教学活动都不必局限于教室内的课堂40分钟。更多深入的讨论、交流极有可能发生在课外和校外,使得“时时为学习之时,处处为学习之地”这一理念成为可能,这对于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实践能力等都大有裨益。
  2. 教学资源
  信息化教学资源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关键,也是推进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支撑。我们从辅助教学的角度为信息化教学提供了两大类教学资源:
  (1)阅读和写作材料。我们将所提供的阅读和写作材料以结构化的方式整合在一起,通过网络来呈现,并设计了多项以材料为基础的教学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包括线下的活动,也包括线上的活动。根据余胜泉等人的定义,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呈现学科教学内容及教学活动的总和,[9]这类资源可归为网络课程,且以辅助学生学习为主要特征。
  (2)教学课件。从学与教的角度,课件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教师用于课堂教学时使用的课堂教学型课件和用于自学时使用的自学型课件。[10]我们所提供的教学课件属于前一类辅助教师教的课件,针对每一篇课文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基本课件,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设计。这一方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拓宽了教师的教学设计思路。
  3. 教学活动
  有了网络教学平台和丰富的教学资源的支撑,教师可以设计更多开放性强、能有效促进知识建构的教学活动。当前关于语言学习的心理学研究成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我们依据语言学习的规律,提出了设计语文教学活动应符合的三个基本原则:
  (1)对汉字的认读和书写应采取异步掌握的方式,在大量阅读中识字,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对汉字的“再认”和“回忆”;
  (2)摒弃逐段分析讲解的方式,重视对篇章的整合处理,在主题内容和语文知识两个方面共同拓展阅读量,为单元学习内容的理解储存足够的背景信息;
  (3)写作是一种特定情境下的互动,注意对写作进行及时反馈,在评价与修改的互动过程中形成能力,培养兴趣。
  4. 环境、资源、教学活动三要素的互动整合模式
  具体到实践中,教学活动、教学资源与技术环境对应着学与教方式的三个维度,即学习者掌握教学内容的方式、教学内容的组织呈现方式以及教学主体间的互动方式(包括师生、生生互动)。有效教学必须在这三个维度上取得平衡和相互匹配。由此,我们将加涅的九段教学法进一步精炼为五个环节,并给出了每个环节下教学活动、技术环境与教学资源的整合建议。经过一段时间的互动整合,最终总结提炼出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中教学活动、技术环境与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模式,如表1所示。
  (四)网络环境下语文学科班班通解决方案的应用成效
  经过两年的实验,学生的各项语文技能有了显著提升。2009年9月份进行的中期测试数据显示:实验班学生在平均识字量、阅读成绩和写作能力方面都显著高于对比班学生,农村实验班学生在这三方面的平均水平已经赶上甚至超过城区对比班学生。本项目在北京师范大学与密云县共建“农村基础教育现代化实验区”项目的百余个子课题中脱颖而出,在与密云县合作三年后成功续约。以相似模式开展教学的、由何克抗教授指导的小学语文跨越式发展项目中也取得了同样的效果。[11]
  三、对学科班班通解决方案构建的思考
  回顾整个模式构建的过程,我们试图总结构建特定环境下的班班通解决方案的一系列流程和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 学科班班通解决方案构建的理论基础
  学科班班通解决方案构建的动因来自于学科教学中真实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学科教学未来发展方向的展望。构建学科班班通解决方案需要科学依据和理论分析,这些依据是解决方案有效的保证。我们认为构建学科班班通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一定要关注以下几方面的理念转变:
  1. 从行为主义学习观向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观的转变
  一切教学行为的根源都在于对学习的认识。现代学习观重视研究大脑对信息加工的过程,强调学习过程中存在个体建构和社会文化建构多种知识建构方式。这种学习观的转变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设适宜知识获得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成为认知过程与情感体验过程的主体。
  2.从辅助教学的技术观向创设学习环境的技术观的转变
  建构主义学习观中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重视学习环境的创设。传统技术观视信息技术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强调传递式的知识获取过程。而在信息技术的环境观视野下,学习是一种体验性的活动,强调通过真实的亲历(或虚拟亲历)和反思来获取知识和技能,信息技术的作用在于有助于创建促进知识建构的学习环境。通过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3. 从经验性教学向研究性教学、反思性教学的转变
  理论的阐释可以做到简单明了,但实践是丰富与复杂的。虽然学习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以及教学理论的发展为信息时代的教学变革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也开始意识到传统实验室式的科学研究成果对于真实情境下所发生的学习的指导作用是有限的,提出真正的学习研究者们应该深入课堂教学实践,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理论,营造研究与实践的双向互动,并逐步实现理论成果向其他实践情境的迁移和推广。这也就是正在兴起的学习研究新范式——基于设计的研究。
  (二) 学科班班通解决方案构建的方法论基础
  显而易见,从描述性研究的认知神经科学到处方式的教学设计与实践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距离,需要基于设计的研究这种实用主义的研究范式作为桥接。基于设计的研究应当作为我们构建学科班班通解决方案过程中的方法论基础。设计实验最大的特点是承担了“设计”特定学习方式和在境脉中系统地研究这些学习方式的两大任务。[12]在基于设计的研究的方法论的指导下,研究者们应当深入课堂进行缜密的现场观察,从各种各样的学术理论中筛选那些能够切实解决当前特定问题的理论,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有针对性地创设各种学习环境,在解决学习问题、促进学习绩效的同时加深对学习的理解,发展有关学习的理论,并实现这些理论成果向其他实践情境中的迁移和推广。[13]
  (三)学科班班通解决方案构建的基本流程
  根据我们构建网络环境下语文班班通解决方案的经验,总结出学科班班通解决方案构建的基本流程,如图1所示。
  首先,要从学科教学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入手。矛盾和问题潜在地指明了变革的方向,只有把矛盾彻底揭露出来,才能摸清变革的真正需求,才能找到变革的方向。
  其次,找到问题解决的理论支撑,为教学活动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教学活动是教学的根本,一切教学原理、教学规律都必然反映于教学活动中。对教学活动的设计是整合技术环境与教学资源的基准和起点。教学活动的设计必然有其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依据,必须体现有效教学的理念,才能真正解决教学问题。
  再次,根据教学活动的方式和类型,选择适宜的技术环境,并整理或开发合适的资源,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不同的技术环境、不同的资源类型,其所能支持的教学活动是不同的,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支持教学活动的数量上,更体现在所支持教学活动的性质上。技术环境越高级,教学资源种类越丰富,其所支持的教学活动也越倾向于符合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
  最后,整合环境、资源与活动,形成相对稳定的模式。形成稳定模式,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其中既有教师、学生及其他相关人员与之磨合的过程,也有模式本身与学科教学特点相互调试融合的过程。整个过程是多次循环、往复迭代的。
  四、结 语
  针对学科的不同特点,设计出各种环境下的学科班班通解决方案,是进一步推进班班用多媒体教学的重要基础。班班通要落到实处,就必须和每一节课的日常教学结合起来,和每个具体的学科结合起来。只有构建起各个学科基础性的班班通解决方案,才能真正为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提供有力的支持,并为教师创造性地解决教学问题、探索创新性的学科教学模式、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全国电化教育馆馆长会议召开,陈小娅出席并讲话[DB/OL].http://news.jyb.cn/china/gnxw/201003/t20100321_347959.html
  [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DB/OL]. 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3] 中央电化教育馆.班班通综合解决方案[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0.
  [4] 郑飞艺.小学语文课程组织变革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5] 赵静中.从“教课文”到“教阅读”[J].小学语文教师,2010,(5):17.
  [6] 韩在柱,舒华,毕彦超.汉语的认知神经心理学基础[J].心理科学进展,2008,(1):16
  [7] 杨剑峰,舒华.汉字阅读的联结主义模型[J].心理学报,2008,40(5):516~522.
  [8] 何克抗.儿童思维发展新论——及其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5.
  [9] 余胜泉.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DB/OL].http://202.112.88.32/show/ysq/net_course.htm.2010-06-17.
  [10] 袁可.多媒体课件的分类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285.
  [11] 何克抗,余胜泉,吴娟,马宁,赵兴龙,袁磊,齐媛.运用信息化教学创新理论大幅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2):5~18.
  [12] [美]R.基思.索耶.剑桥学习科学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77.
  [13] 郑旭东,杨九民.学习科学研究方法论创新的艰难之旅——安•布朗和阿伦•柯林斯的贡献及“基于设计的研究”的缘起、内涵与挑战[J].开放教育研究,2009,15(1):56.
其他文献
[摘 要] 弗兰德互动分析系统是一种具有广泛影响的课堂分析技术,将改进后的弗兰德互动分析系统与课堂观察、访谈相结合,对信息技术专家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可以总结出信息技术专家教师的课堂教学特征,为年轻的信息技术教师提供教学参照,提高他们的教学效能感,缓解他们由教学困惑引起的职业压力。   [关键词] 弗兰德互动分析系统; 信息技术; 专家型; 教学特征   [中图分类号] G434 [
期刊
2011年10月31日,“教育现代化的继往与开来——中国电化教育创始人孙明经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暨研讨会”在中国早期电化教育的诞生地和“摇篮”——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当年金陵大学校园)隆重召开。孙明经先生是南京大学前身之一的金陵大学电化教育专业的创始人,也是中国早期电影和播音教育的学科奠基人,在电化教育领域享有崇高的学术声望和深远影响力。  纪念会由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和江苏省高校教育技术研究会共同主办。
期刊
[摘 要] 数据包络分析(DEA)是采用数学模型评价具有多投入和多产出的部门或单位间的相对有效性的无参数计算方法。评价教育技术装备成本效益,DEA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经过对浙江省11个地级市普通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2006—2009年数据的DEA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浙江省普通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成本效益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教育技术装备区域发展不均衡;装备的科学管理及正确、合理、高效的使用是提高教育
期刊
[摘 要] 《2011 Horizon年度报告》是一份就新媒体联盟(NMC)基于Horizon项目(Horizon Project)上的持续工作报告,旨在确定并阐述未来五年里,在以教育为主的组织机构里可能成为主流的六项新兴技术,并探讨了其在教育领域的潜在影响和在教学、学习与创造性探究中的应用,以及在该时间段内可能会改变现有教育工作方法的挑战和趋势。  [关键词] 2011 Horizon报告; 核
期刊
[摘 要] 初任教师的成长属于教师专业成长的起始阶段,建立初任教师电子档案袋是促进其专业成长的有效路径之一。电子档案袋是支持初任教师专业成长的工具,是促进初任教师专业交流的平台,可以为初任教师发展性评价提供依据。一份关注个人专业成长的电子档案袋可以从个人信息档案、教学信息档案、班级管理档案、个人成长档案、教学业绩档案、教研情况档案和教学评价档案几个维度进行制作。在电子档案袋的具体开发中,初任教师应
期刊
[摘 要] 关键词是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了文献的论述核心。以CNKI为平台,对近五年间所刊载教育技术核心期刊及CSSCI期刊的关键词进行共词研究。利用Ucinet和SPSS软件进行共词网络和聚类图谱的分析,探讨了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前沿。发现教学设计、远程教育、教育信息化仍是教育技术学研究核心,而以信息技术为主的虚拟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学习模式、学习资源等研究将成为研究趋势。  [关键词] 教育
期刊
[摘 要] 以辽宁省四所普通高校中182名非英语专业大二学生的英语议论文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话语标记语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具有类似写作水平的高分组和低分组学生在话语标记语的使用数量上没有明显区别,在话语标记语的种类数量上有明显区别,在话语标记语的使用质量上有明显区别;话语标记语与英语写作质量存在明显相关性。此外,还针对研究结果分析了出现如上结论的原因,并提出改进写作教学的建议。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 本文通过案例研究,以Wiki平台为核心,分析网络图书协同创作的特点,详细阐述网络图书创作流程,架设网络图书编写技术支持环境,集结学习社区成员,形成集体智慧。通过教育大发现学习社区图书《村落学习——技术环境手册》编写案例,深入探索网络图书编写模式,总结网络图书编写策略,展示社区集体智慧结晶,分享协同创作图书实践及体验。   [关键词] 网络图书创作; 图书编写; 协同创作; 集体智慧;
期刊
[摘 要] 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结果是实现信息化教育,即达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高度融合、创新。高校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的建设应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前瞻部署、统筹规划、科学布局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利用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移动学习等先进技术,以智慧学习环境、知识库、教学支持服务体系、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服务体系等建设为重点构建智慧校园,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改革,同时培养一批适应教育
期刊
[摘 要] 教师培训一直是信息化教育的重要问题。然而,由于地域偏僻、资源缺乏,直接造成农村教师的信息化水平薄弱。本研究采用文献法、问卷法以及访谈法,通过对现有教师网络学习现状的分析,结合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特点,探索基于网络的教师在线培训中的教师活动的任务设计、讨论组织以及在线导师的作用等问题,以更好地促进教师网上学习的进一步开展。  [关键词] 教师专业发展; 标准; 在线学习活动; 导学  [中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