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新发展:信息化教育

来源 :电化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wei3136240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结果是实现信息化教育,即达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高度融合、创新。高校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的建设应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前瞻部署、统筹规划、科学布局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利用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移动学习等先进技术,以智慧学习环境、知识库、教学支持服务体系、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服务体系等建设为重点构建智慧校园,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改革,同时培养一批适应教育信息化需求的师资队伍与专业技术人才。本文主要探讨新形势下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建设重点和发展策略,与业内同行共同探讨。
  [关键词] 高校教育信息化; 发展趋势; 信息化教育; 智慧校园; 创新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周红春 (1970—),女,广东梅州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教育技术、教育信息化研究。E-mail: zhc@jnu.edu.cn。
  引 言
  2012年1月13日,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开展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的通知(教技函[2012]4号)》,要在全国范围内分批启动和部署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用四年左右时间,总体完成100个左右区域试点和1600所左右学校试点,并及时总结好的试点经验加以推广。“其中本科院校试点100所,试点内容包括以信息化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在数字化校园建设、校园网络与信息安全、网络课程建设与应用、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科研组织模式创新、管理与社会服务信息化、学生网络文化生活等多方面开展研究和探索。”
  本次试点工作是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的重要举措之一。2010年7月,《纲要》正式颁布,为未来中国10年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为顺利实现未来10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目标,《纲要》提出了包括10个重大项目和10个重大改革试点在内的六项保障措施。其中,“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作为六项保障措施之一单独列为一章,并把“教育信息化建设”列为10个重大项目之一,由此可见教育信息化在实现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目标上的重要地位与意义。[1]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发展过程。著名学者祝智庭教授指出:“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起步、应用、融合、创新。《纲要》中关于教育信息化的相关论述,是沿着“起步”阶段逐渐发展到“融合”与“创新”阶段这条逻辑主线展开的,体现了由硬件到软件再到潜件的内在逻辑。
  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信息化教育,达到信息技术与教育全面深度融合。基础设施建设是走向信息化教育的基础(起步阶段),优质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是向信息化教育迈进的重要环节(初步应用阶段),构建完善的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是向信息化教育迈进的重要保障(融合阶段),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是实现信息化教育的重要标志(创新阶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说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融合”与“创新”阶段,即信息技术与教育达到深度融合时,就会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这就是信息化教育。 [3]
  因此,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结果是实现信息化教育,即达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高度融合、创新。高校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的建设应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前瞻部署、统筹规划、科学布局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利用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移动学习等先进技术,以智慧学习环境、知识库、教学支持服务体系、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服务体系等建设为重点构建智慧校园,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改革,同时培养一批适应教育信息化不同阶段所需的不同专业技术人才与师资队伍。本文主要探讨新形势下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建设重点和发展策略,与业内同行共同探讨。
  一、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已经越过了以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初级阶段,开始深入到应用信息技术创造的新时空和丰富的学习资源,探索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深层学习行为,并创造出各种研究性学习、团队学习的新形式,推动学习方式变革。这标志着教育信息化新阶段的降临,也开始展现出信息技术在推动教育创新发展中的强大威力和广阔前景。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教与学,是老师和学生。应该为师生提供学习、探究科学真理时需要的资源服务、广泛自由讨论、切磋的平台服务。[4]新形势下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方向从数字化校园向智慧校园发展
  2010年,浙江大学首先在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建设一个“令人激动”的“智慧校园”: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这标志着我国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智慧校园。智慧校园是数字化校园升级到一定阶段的表现,它发展的基石是前期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与发展。随着物联网正在融入高校数字化生活中,高校智慧校园的发展、部署将对高校信息化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在高校打造核心竞争力,社会引领和示范作用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智慧校园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说法,但应具备三个核心的特征:一是能够为广大师生提供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基于角色的个性化定制服务;二是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服务融入学校的各个应用与服务领域,实现互联和协作;三是通过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学校与外部世界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接口。
  (二)工作重点从重视软硬件建设转向信息化教育应用模式创新
  我国教育信息化前十年的建设,主要按照硬件、软件、资源建设和人才培养这样的结构来设计,或按照管理信息化系统和教学信息化系统的分类来投资和组织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项目。这实际上是一种“技术导向”的思维模式,在实施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重建设、轻应用”偏向,不仅导致教育信息化投资效率不高,而且对促进教育改革、推动学习方式变革、提高教育质量影响不明显,没有真正发挥《纲要》所强调的“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的效果。未来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工作重点将转向信息化教育应用模式的创新,更加关注信息化教育应用的效果。   (三)学习资源的建设从低水平重复建设向共建共享发展
  教育部杜占元副部长指出,当前教育资源的建设仅仅解决了“有无”的问题,用户在教学中主动应用资源的积极性不高,重视不够;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优质资源共享不足,资源的持续发展和更新不及时,都已成为当前教育资源发展中的瓶颈。杜部长强调:“共建共享是关键性的机制问题,而共建可能比共享的难度更大,当下共建的共识并不高,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创新机制上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尤其是要调动师生的积极性。”[5]
  (四)应用推广手段从开展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向为教师提供教学支持服务发展
  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打破时空限制,为教师提供全方位、个性化、方便快捷的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已开始成为当下世界一流大学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改革措施。新形势下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推广手段将从原来的以集中培训教师形式的教育技术培训,转变为以提供咨询、资源,教育专家与学科教师互动切磋,召开教学经验交流和教学研究大会等形式的教学支持服务,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五)学习方式支持从“正式学习”向“非正式学习和终身教育”发展
  在多学科交叉的当代学习科学指导下,教育信息化在微观学习方式变革中的探索不断深化,网络学习所引发的外在学习手段、形式等变化越来越导致各种学习组织形式、学习交往关系、学习主客体关系、教师地位与师生关系等深层变化,并开始导致学习方式的整体变化。[6]高校教育信息化的迅速发展推动非正式学习成为一种常态。学生可以在4A(Anyone,Anywhere,Anytime on Anything)环境中获取所需教育内容,越来越多的学习正在通过非正式学习的方式发生。
  (六)管理体制从多头管理向统一管理发展
  当前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多种多样,有些学校的信息办、网络中心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三足鼎立、各司其职,大部分高校将其中的某两部分职能合并,也有少部分学校是三者合一。实践证明,多头管理的局面不利于优势发挥,需要整合这三方面的资源,对高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实行统一的管理,可以更好地推动高等院校的教育信息化发展。
  (七)评价方式/标准从以“投入为主”的评价转变为以“绩效为主”的评价
  评价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方式从以“投入为主”的评价转变为以“绩效为主”的评价,更加关注信息化教育应用的绩效。
  二、新形势下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重点
  新形势下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要以“为创新人才培养服务”为目标,从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社会服务五大方面提供服务,创新应用模式,在信息聚合模式、服务整合模式、协同工作与个性化应用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实现移动办公、可视化服务、个性化应用等,达到应用的多元化和立体化。
  当前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重点如下:
  (一)智慧校园的建设
  “智慧”在校园中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和社会服务等。教学是高校最核心的业务,因此也是应用“智慧”技术最丰富的领域:智慧课堂、智慧图书馆、虚拟学习、远程学习与实验等。智慧校园将通过物联网技术,连接校园网中的各个环节和事物,形成统一的基础设施平台,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有线、无线与移动通信网全网覆盖,是物联网必备的基础网络环境。高校教育的各个方面都将展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智慧”模式和面貌。
  1. 智慧校园环境的建设
  (1)智慧学习环境的建设
  智慧学习环境(Chin,1997)是一种能感知学习情景、识别学习者特征、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与便利的互动工具、自动记录学习过程和评测学习成果,以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学习场所或活动空间(黄荣怀,2012)。智慧学习环境是普通数字化学习环境的高端形态,其基本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能实现物理环境与虚拟环境的融合。②能更好地提供适应学习者个性特征的学习支持服务。③既支持校内学习也支持校外学习,既支持正式学习也支持非正式学习。它的构成要素包括资源、工具、学习社群、教学社群、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六个组成部分。[7]通过智慧学习环境,可以支持课堂学习、个人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研讨性学习、在工作中的体验式培训、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等学习活动形式。
  硬件环境建设:包括校园有线网络建设、IPV6、无线网络建设;建设与专业相适应的智能化教室、现代化教学体验教室、模拟仿真教室、远程协作学习教室、探究性学习教室等;虚拟现实制作与应用环境建设;移动学习基础设施的建设等。
  软件环境建设:包括学习平台与工具建设(网络学习平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宽带多媒体教学系统[8]、信息化教学支持服务平台、多媒体开发工具、基于协作活动的研究型学习平台、实验教学平台、试题库管理系统、线上专题导向学习管理系统等)、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个性化学习环境建设(学习工具、知识管理、协作与对外交流)、虚拟学习社区建设等。
  (2)科研协作与知识创新信息化平台的建设
  新兴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不仅仅对教学、学习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还促使学术研究的开展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并产生创新的需要,学术研究、成果发表形式都发生了重大变革。新兴的创作、出版以及学术研究形式不断涌现,如电子书、博客、多媒体作品、网络作品以及其他各种学术形式。建立科研协作与知识创新信息化平台,提升科学研究水平是智慧校园建设的另一个重要方向,包括知识库、数据中心、高性能运算网格等。
  科研协作与知识创新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以学科为核心,以信息网络技术为依托,整合高校各类知识资源,建立高等学校机构知识库,构建一体化知识资源服务体系,提升高校科技知识资源共享水平;积极推动基于网络的科研交流与协作模式的建立,推动高校科研手段和方法创新,建立科研数据与成果的网络共享机制,不断提高科研人员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科研领域的能力,提高高校科研机构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
  (3)校务管理与决策支持信息化平台的建设   2. 信息化教育教学模式变革
  教学模式直接反映一定的教学理念。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教育教学面临着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新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艰巨任务。信息化教学模式中,教与学的过程将数字化的课程学习内容和资源放在学习环境中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教师创设的环境中开展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对当前所学知识进行意义构建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与指导者,是意义构建的帮助者。学习环境是学习者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场所。教师在教学中应明确目标,大胆尝试和探索信息化教学方法手段,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服务。
  信息化教育教学模式特征:教材多媒体化、资源网络化、环境虚拟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协作化、管理自动化。[10]积极推动混合式学习方法,努力做到传统的教学活动与在线教学活动有机结合,根据教学内容差异采取辅助课堂讲授、小组协作学习、混合式协作学习、主题探究、技能训练、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多种学习模式的有机结合,体现了更加民主、科学、合理的师生、生生关系。[11]
  3. 开展远程教育、远程协作学习服务
  建设校际间公共课程和企业e-Learning 培训学习课程,开展科普教育、通识教育、专题学习等。网络协作空间、社会网络工具、移动技术以及由此带来的国际学生的项目合作或者跨校课程越来越普遍。
  4. 推动研究生教育信息化改革
  当前高等院校教育信息化的重点主要放在本科教育,对研究生教育信息化改革关注不够,比较欠缺。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要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网络开展研究型学习、探究性学习、支持师生合作科研,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与水平。
  (三)实现技术支持方式创新
  1. 高等教育中新兴技术应用
  新兴技术的应用将给高等教育带来深刻的影响,云计算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移动学习等已经成为当前教育信息化关注的热点,而人工智能、传感器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对智慧校园的建设提供了更好的支持。构建基于云计算的移动学习资源平台,包括基于微博的学习社区、学习资源、移动社区、讲座直播等,实现随时随地、自由个性化学习和交流。
  在2007年的《地平线报告》中,为了让学生获得研究、实验、基于问题的学习以及其他形式的创造性探究的经验,美国高校协会强烈建议学生在选择研究领域的时候更应该掌握新兴技术。[12]
  云计算技术:云计算的含义是指用户从互联网上获取某些能力——硬件、软件以及业务流程的执行或数据的存储等。云计算技术具有云端存储数据、云端提供软件服务、随时随地提供服务及充分满足用户需求的服务等优势服务。这一新型应用模式能满足各类学校低成本、低风险的信息化建设要求,随着云计算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和发展,廉价和方便将会使越来越多的学校和个人把自己的信息处理迁移到“云”上,构建属于学校或个人的私有“云”资源,并应用公有“云”资源开展教与学活动。云服务是互联网应用的新的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依托云计算技术的发展提高互联网应用服务支撑系统的可扩展性、可靠性、安全性和灵活性是当前发展的基本方向。
  虚拟现实技术(简称VR):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媒体,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学习环境,如建造人体模型、电脑太空旅行、化合物分子结构显示等,在广泛的科目领域提供无限的虚拟体验,从而加速和巩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亲身去经历、亲身去感受比空洞抽象的说教更具说服力。这改变了以往的人机交互方式,能让浏览者全身心地投入到虚拟环境中,让学习者通过亲自的“经历”与“感受”在与虚拟场景交互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而且在一些虚拟协作交流平台上,学习者可以在不同地域进行协作交流。同时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中充分地将教学内容以三维实景虚拟呈现,把那些看不见的变化、无法触摸的物体以这种接近人类认知特点的方式去组织和展示教学内容、构建知识结构,以便激发学习者兴趣,使学习者的思维开拓。如在解释一些复杂的系统抽象的概念等方面,VR是非常有力的工具。但在目前,由于完全沉浸虚拟现实系统的硬件设施仍然是价格昂贵,所以虚拟现实在教学中还没有普及。
  移动学习技术:信息化环境下,学生中移动电话的普及将使它成为发送教学资源和开展学习活动的天然选择。触摸屏技术、照相机、录音笔、电子词典、3D显示,以及适合手机传输的教育内容不断丰富、质量不断提升,使得移动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发掘资源、练习技能和获取研究数据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13]
  2. 教师教学支持服务体系的建设
  随着21世纪的降临世界各国大学纷纷创建以信息技术武装起来的现代化教学支持服务机构、部门。如哥伦比亚大学的“新媒体教学与学习中心”、悉尼大学的“大学学习与教学卓越研究中心”、香港大学成立的“教学中心”、香港中文大学的“学能提升研究中心”等。这些教学支持服务中心的建立不仅使师资水平、教学管理水平得到提升,更重要的是有效促进和加快了在信息技术创设的新时空、崭新的学习与教学环境中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创新发展,成为信息时代大学教学与科研一体化创新发展的一种新潮流。高校“教师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在提升教学工作的地位、改善教学效果以及优化高校教学管理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教师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包括制度支持、资源与技术支持和团队支持,以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为基础,旨在为教师提供优质的资源,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持续的支持与帮助,进而提升高校的教学水平。[14]
  可以借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新媒体教学与学习中心的成功经验,摆脱传统的培训模式,深入到具体课程,与教师一起构建、管理、更新、维护课程网站,辅助教师创建和开发具有学科特色的工具和资源,经过一段时间的协作,教师逐渐认识到使用新技术提升水平和效率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开始从自发到自觉地使用各种新技术和工具,不仅培养出一批熟悉信息技术的学科教育专家群体,而且在大学内部形成了将技术融入教学和学习的浓厚的文化氛围。同时密切与学科教师的合作,共同进行课程设计、教学设计、技术应用设计实践与研讨,帮助教师深刻理解技术应用于教学和学习的理论认识与实践技能的提升。充分应用数字化创造的新时空,在现实与虚拟环境中,利用各种技术与平台,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促进各种资源的共享与整合,拓展、提升教师发展与高校教育的整体功能与效益。[15]
其他文献
[摘 要] 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影响已成为目前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和学者们研究的热点课题。网络游戏对青少年会产生哪些影响?青少年玩网络游戏会表现出哪些行为特征?课题组通过对814名陕西青少年进行访谈、量表测量,采用因素分析法提取青少年网络游戏行为的六个维度即正向激励、学习懈怠、行为失度、生理疲劳、游戏依赖和人际疏远,展开研究,发现每周游戏次数4次以上、游戏时间4小时以上的青少年在学习懈怠、行为失度、游戏
期刊
[摘 要] 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omputer-Supported Cooperative Learning,简称CSCL)是当前教育技术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它为协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并被认为是教育技术发展的一种新范式。本研究以我院艺术设计专业公共空间设计项目课程为例,以0911班为研究对象,通过设计、实施基于CSCL的项目课程,研究课程应用效果,总结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
期刊
[摘 要] 弗兰德互动分析系统是一种具有广泛影响的课堂分析技术,将改进后的弗兰德互动分析系统与课堂观察、访谈相结合,对信息技术专家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可以总结出信息技术专家教师的课堂教学特征,为年轻的信息技术教师提供教学参照,提高他们的教学效能感,缓解他们由教学困惑引起的职业压力。   [关键词] 弗兰德互动分析系统; 信息技术; 专家型; 教学特征   [中图分类号] G434 [
期刊
2011年10月31日,“教育现代化的继往与开来——中国电化教育创始人孙明经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暨研讨会”在中国早期电化教育的诞生地和“摇篮”——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当年金陵大学校园)隆重召开。孙明经先生是南京大学前身之一的金陵大学电化教育专业的创始人,也是中国早期电影和播音教育的学科奠基人,在电化教育领域享有崇高的学术声望和深远影响力。  纪念会由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和江苏省高校教育技术研究会共同主办。
期刊
[摘 要] 数据包络分析(DEA)是采用数学模型评价具有多投入和多产出的部门或单位间的相对有效性的无参数计算方法。评价教育技术装备成本效益,DEA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经过对浙江省11个地级市普通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2006—2009年数据的DEA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浙江省普通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成本效益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教育技术装备区域发展不均衡;装备的科学管理及正确、合理、高效的使用是提高教育
期刊
[摘 要] 《2011 Horizon年度报告》是一份就新媒体联盟(NMC)基于Horizon项目(Horizon Project)上的持续工作报告,旨在确定并阐述未来五年里,在以教育为主的组织机构里可能成为主流的六项新兴技术,并探讨了其在教育领域的潜在影响和在教学、学习与创造性探究中的应用,以及在该时间段内可能会改变现有教育工作方法的挑战和趋势。  [关键词] 2011 Horizon报告; 核
期刊
[摘 要] 初任教师的成长属于教师专业成长的起始阶段,建立初任教师电子档案袋是促进其专业成长的有效路径之一。电子档案袋是支持初任教师专业成长的工具,是促进初任教师专业交流的平台,可以为初任教师发展性评价提供依据。一份关注个人专业成长的电子档案袋可以从个人信息档案、教学信息档案、班级管理档案、个人成长档案、教学业绩档案、教研情况档案和教学评价档案几个维度进行制作。在电子档案袋的具体开发中,初任教师应
期刊
[摘 要] 关键词是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了文献的论述核心。以CNKI为平台,对近五年间所刊载教育技术核心期刊及CSSCI期刊的关键词进行共词研究。利用Ucinet和SPSS软件进行共词网络和聚类图谱的分析,探讨了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前沿。发现教学设计、远程教育、教育信息化仍是教育技术学研究核心,而以信息技术为主的虚拟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学习模式、学习资源等研究将成为研究趋势。  [关键词] 教育
期刊
[摘 要] 以辽宁省四所普通高校中182名非英语专业大二学生的英语议论文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话语标记语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具有类似写作水平的高分组和低分组学生在话语标记语的使用数量上没有明显区别,在话语标记语的种类数量上有明显区别,在话语标记语的使用质量上有明显区别;话语标记语与英语写作质量存在明显相关性。此外,还针对研究结果分析了出现如上结论的原因,并提出改进写作教学的建议。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 本文通过案例研究,以Wiki平台为核心,分析网络图书协同创作的特点,详细阐述网络图书创作流程,架设网络图书编写技术支持环境,集结学习社区成员,形成集体智慧。通过教育大发现学习社区图书《村落学习——技术环境手册》编写案例,深入探索网络图书编写模式,总结网络图书编写策略,展示社区集体智慧结晶,分享协同创作图书实践及体验。   [关键词] 网络图书创作; 图书编写; 协同创作; 集体智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