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理翔:“普度”家族渐入佳境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aker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两年我已经退出方太的管理,集中精力搞家业长青学院。
  越是讲课、办学,接触一代二代的企业家,研究国外的交接班情况,越是感到办这个学院的意义很深刻。中国民营企业的交接班问题已经到了非常严峻的阶段,而且我预测未来五到十年将会是交接班的极大危机期,甚至可能比这次金融危机还要难。从全球来看,一二代交接班成功的只有30%,那就意味着70%将被淘汰。而中国现在的民营企业,确实很多企业家的交接班意识不是很强,这是个很危险的事情。
  
  把“海龟”二代们留下来
  
  家业长青学院到现在已经运行了三年。这三年里,变化诸多。前几年被送到国外留学的二代们逐渐地学成归来。但是,这部分“海龟”二代有相当一部分人并没有接班。
  为什么?因为觉得老爸的产业太低档,管理太落后,自己学到的西方管理学知识跟老爸之间的差距太大了。尤其是“80后”,他们多数不想给老爸当接班人,而是希望独立创业,还成立了很多组织,比如:上海的“接力中国青年精英协会”。
  怎么办呢?不少老爸就把孩子送到我这里来。非常显著的是,父辈们培养孩子的心明显比过去更迫切了,专门约我单独聊聊的老爸越来越多。
  有一个搞钢琴配件的老板,起初把孩子送到英国上学,打算让职业经理人来接班。但是我这个学校办好之后,他却把孩子送了过来。他说:“我把儿子交给你了,给你个任务,帮助他留下来接班。”在常规的课程以外,我就单独和这个孩子交流。他很聪明、很优秀,自己在英国已经开始初步创业,当然也碰到一些困难。我跟他说:“你现在把你老爸的产业继承下来,在这个基础上你再把它做好,那么你将来的成就会更大、对社会的贡献会更多。”今年7月他就回来了,老爸在上海给他搞了个投资,分管产业中的一部分。
  无论哪个班,我都保证一定安排我的课和我儿子的课。我一直把个别交流作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人家办学就是搞个培训,培训结束就不管了,而我是要跟踪到底的。
  我们的一期班上有个学员当时是常务副总,现在已经彻底接班;还有个学员以前是在老爸的公司里搞了个车间,现在老爸也全部交权。这些二代们在接班的过程中碰到一些难题往往会跟我交流,我呢,再找他们的老爸进行交流,管得也比较多。
  
  榜样的力量
  
  方太本身做得比较好,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家业长青接班人学院的说服力得到了保证。这次危机,很多企业都受到了影响,但方太在行业中仍然是第一,为什么呢?因为只专心做好一件事,用自主技术打造专业化品牌。这是值得很多中小企业去思考的。
  现在,方太集团有“五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会、家族会、职代会。其中董事会主要由家族成员组成,监事会主要是监督财务上的决策,比较常规。经理会则由我儿子茅忠群领衔,其他成员都是引进的非家族的高层人员团队,这个力量的发挥对方太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五会”中的核心。经理会的权力很大,有重大事情都要通过他们来议事,尽管他们没有对决策的表决权,但很多重大决策都由他们提出来。家族会其实并没有明确成为组织,但是家族的人会定期见面,对一些事情先在思想上进行统一;家族会的意见是软性的。还有职代会,凡是涉及职工利益的大事,职代会有决定权,比如:职工的薪酬一定是要经过职代会讨论的,职代会反对的一定通不过。
  这样的模式到底延续到什么时候,现在还很难说。每个家族企业都有自己的特点,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
  最近几年,在民营企业交接班问题上,也看到很多企业家的探索。比如:孙大午就是对家族企业传承很有研究的一个企业家,在交接班的过程中创造了一个“大午模式”,这可能也是一条路子。但他们和方太的不同之处在于,在经理层面上他可能还有很多家族企业的人,我们没有。他们举办大选,江苏洪德集团也在大选,这样的制度肯定是有好处的,可能他儿子确实非常优秀,大家一致选举他;但也可能由于客观的情况,其他人也不会入选。这个问题我还没有想通,到底是对还是不对。
  
  让更多人参与进来
  
  非常高兴的是,危机不但没有对学校造成负面影响,还使一代们更加重视对二代的培养,更加重视学习。而且我预测,在中国这个问题以后肯定会越来越重要,会得到高层的重视。
  这些都使家业长青接班人学院更有前景。经过三年的摸索,不得不承认,初期我们招生一度感觉非常困难,但如今,我的工作安排几乎已经满到超负荷。学院运营的难点基本已经突破。
  为什么?因为过去我们是单枪匹马,现在则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一个极其显著的、令人振奋的支持来自政府。和前些年不同,各地政府现在都纷纷开始关注二代企业家的培养问题,甚至直接组织二代们来上课。现在我们就在同时开两个班:扬州班、温州班。扬州班是当地政府组织部组织的,温州班是当地人事局组织的,已经办了两期,现在进入第三期。慈溪、常熟也都在组织,现在就是排时间。
  来自社会和政府的认可,给了我很大的支持。
  到去年为止,学校在运营上还是亏损的,但预计今年可以持平。明年再把前两年的亏损拉回来。
  所以,我坚持的理想不但没有变化,而且感到更加有劲头,像是回到了第一次、第二次创业的时候。
  下一步,仍然是继续把事情做好。
  这两年,我们也在逐步和一些大学合作,丰富学校的下设机构,比如:案例中心、学术委员会等等。在学术委员会里我还专门搞了一个茅理翔家族企业研究论文奖,委员由浙江大学、中山大学等八个大学的专家学者组成,奖项已经发放了两期。而案例中心更重要,现在国外的一些案例都是现成的,但中国的案例还没有,因为中国的中小企业还处在发展的过程中,所以我们就要盯住,慢慢地把案例积累起来。
  学校内部的力量今年还要强化,学科服务要建立体系,对每个学员都进行跟踪,建立详细的档案、资料,有规律地进行回访。这些都要系统化、信息化。还有就是继续强化我的核心竞争力,做学生服务。此外,在课程的打造上也会进一步花力气,我们的课程在大学里是学不到的,但现在的课程经验气息更浓,今后要把感性的东西进行理性提升,编制新的教材,教学方式也会有所改变,让一切都更完善。
  最近,根据学员的呼吁,我们还正在设计老爸班,因为二代们普遍觉得碰到的问题很多都是老爸的问题。以前也有很多老爸会找到我单独咨询,下一步会尝试把他们组织起来。
  当这一切都做好的时候,明年我们会考虑投资建校。其实从很早就希望更多的人能参与到民营企业传承事业中来。现在,已经有意向的企业家已经有三四个了。
  
  茅理翔对《中外管理》说
  
  从读者的角度,《中外管理》是我非常喜欢的杂志,每期必看。《中外管理》每年办的官产学恳谈会影响力很大,我参加过两次,一次演讲,还获过一次奖。我儿子也去做过演讲。
  应该说,这个杂志在全国的同类杂志中是最顶尖的,特别是在企业管理领域是最有权威性的,文章都很有理念,而且不仅仅局限于理念,尤其是每期杨沛霆总编的卷首语,我非常感兴趣。
  希望《中外管理》作为一本权威的管理杂志,能把二代客户群争取过来。这需要有适合他们的文风,可以把传承问题作为一个专辑进行讨论。从你们的角度说,这是培养未来客户,也是培养未来的企业家。管理
  (本文根据采访录音整理而成,未经本人审阅)
  责任编辑:杨 光
  
  经典语录:一定要将家族企业这个‘家’放大,变成大家文化。大家文化是一种讲社会责任的文化,是符合时代经济潜规则的文化,是一种聪明的竞争文化。 2006年11月刊
其他文献
“就像挤公交车一样,我可能位置站对了一点,不是我自己在走,是后面的人直接把我推着走。”——谭传华    这大概是最奇特的上市原因了。  “说真心话,看到我的部下做了那么多资料,这么辛苦,如果上不了的话,我最欠他们的,对不起他们,也很对不起中介机构。”  ——2009年12月29日,谭木匠控股有限公司成功在港交所上市。一直因追求稳步发展而对是否要上市犹豫不决的创始人谭传华,最终为员工而下了决心。  
期刊
温家宝总理说:“科技是克服金融危机的根本力量。”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原科技部部长朱丽兰如何看待被企业赋予极大期望的新能源、环保产业等的发展?又为何提出“我们需要的是重生,而不仅仅是恢复;需要的是清醒,而不是一般的苏醒”?    不是“苏醒”,而是“清醒”    《中外管理》:对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的复苏,您有什么基本看法?  朱丽兰:复苏需要创新。而复苏中的创新,应该是重生,不是一般的复苏!复苏给人一
期刊
在明媚的盛夏,在温馨的家中,面对永远笑声爽朗的赵地会长,时间仿佛停滞在了那片永远的热情中。    搬家都不要丢的杂志    《中外管理》:您还记得第一次接触《中外管理》杂志的情形吗?印象如何?  赵 地:我1983年在河南任省委书记时,就认识了杨沛霆同志。那时,我们省委请过几位管理科学方面的专家来授课,沛霆同志就是其中一位。  2000年6月,我到中国女企业家协会工作,沛霆同志知道后就和我联系。那
期刊
“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多年来与《中外管理》有着良好的交流及报道合作。而《中外管理》杂志出版200期之际,也正是全球经济危机中,企业最需要商业智慧来破解营销难题之时。为此,我们重访菲利普科特勒。    动荡时代,预见性第一    《中外管理》:随着经济“大盘”出现的巨大动荡,很多企业也在经历一个内部管理的动荡时期。对此您有什么基本的建议?  菲利普科特勒:对于公司来说,一定要成为有眼界的企
期刊
弗雷德蒙德马利克,被誉为欧洲最有影响力的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曾评价他说:“无论在理论领域还是在管理实践领域,他都是权威性的大师。”在我们创刊200期之际,他来到中国,语出惊人。    美式管理 = 唯利是图    《中外管理》:在您的书《公司正确的治理》中,您对美国公司的治理体制、管理体制提出了毫不留情的批评。有观点认为,这次危机是西方文化的衰退,您同意吗?  弗雷德蒙德马利克(下简称马利克):
期刊
可持续性发展是学习型组织的延续,我的新书《必要的革命》与《第五项修炼》说的都是系统思考的问题。  在近年的研究中,我们看到,企业仍然没有达到把握系统的能力。在《必要的革命》中,我引用了联合利华董事Andre van Heemstra的话 :“我们开始学习系统思考,系统思考使我们看到了更多以前没有意识到的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赖性。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些相互依赖性,我们才幡然醒悟,把商业上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期刊
毫无疑问,用“现代管理之父”彼得杜拉克的观点来看待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尽管他在2005年已经去世,但他却一直在影响着我们的思考。如果他还在世,会怎样评论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会如何评价中国政府为刺激经济而采取的政策?在我们正在见证的这个不确定性时代,中国的企业应该如何去规划未来?  通过本文的作者,一位与杜拉克交往将近三十年的朋友和同事的视角,本文提供了杜拉克的一些洞见。 
期刊
“定位之父”艾里斯,可谓《中外管理》杂志的一位可敬又智慧的老朋友——现年八十多岁的里斯先生,格外关注中国经济的崛起,每当中国企业出现重大营销活动,我们都把信息第一时间传递给他,他也把对中国企业营销活动的看法,第一时间做出反馈。其对中国企业的关切、坦诚无不溢于言表。  《中外管理》杂志出版第200期之际,我们再访里斯先生,就其在过去交流中最为关注的问题,以及对金融危机中企业经营最切中时弊的反思做了最
期刊
总结我这70年的人生历程,我觉得我做了两件最有意义的事情。一件是创造了“三株奇迹”,另一件就是2008年6月我写成了《消费论》这本书。    那是无法绕过的历史    改革开放以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还没有走向真正的市场经济,而是走计划与市场结合的道路。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市场经济具体什么样?大家还不知道。1992年以后,中国确定要搞市场经济,但争议仍然较大,高层领导和专家学者们都还有争论。
期刊
18年来,东软一直坚持稳健发展的长线战略,并始终保持战略的连续性,但我们在战术上需要因势而动,需要有不断的变化,甚至每一年都在变化。    危机来了,我们更积极了    现在,金融危机来了,我们的策略反而变得更加积极了。原因就是由于我们已经完成了面向未来的战略业务布局,相对的市场地位和竞争地位更加凸显,我们的机会正在加大。  2009年,我们加强了海外市场的拓展,建立了东软欧洲公司,在美国和日本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