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面对现今资源日益短缺、环境遭受污染,生态严重破坏的状况,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一再被强调。而天人合一在中国哲学的范畴内是一个重要的理念,不论是在儒家、道家、还是禅宗的体系内都极为看重其个中内涵,但由于分属不同流派,因而天人合一理念在儒佛道三家分别有不同的诠释。在本篇文章中,笔者侧重于从道家角度探讨天人合一与我国现如今所倡导的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联系,以道家天人合一的理念解读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并试图以人内在的自觉能动性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关键词:道家 天人合一 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的定义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而生态文明建设则是在生态文明的理念上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和对策,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我们要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观念。道家的思想体系从古至今很少被统治者拿来做治国的正统思想,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成为治国之略便是其一个分支--黄老之学,在汉初民生凋敝,百废待兴,当时倡导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恰以适合百姓的休养生息,故而在西汉时期被统治者拿来运用,而历史上也出现了著名的文景之治。这样一个基本上非正统、非官方的思想体系能够一直被传承延续下来并且在后来同儒佛二者相鼎足而立不是沒有道理和缘由的,在道家的思想体系中蕴藏着博大无穷的智慧,就老子的《道德经》而言更是被誉为字字有道。而由庄子最先提出的天人合一理念在之后的各个学派或者各个领域都被赋予不同的含义和倾向,并根据天人合一的理念在比如书法、绘画、中医等各个领域都产生的极大的贡献。
一般来说天人合一的理念在诠释人与天之间关系时有三种解释:人合于天,天合于,天与人合于道。道家对此的理解是天人合于一道,天与人都合于自然之道,此处的自然并非指物质性的自然界,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理所当然,道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亘古流传之道。庄子口中的天人合一理念较之后来人的理解虽有些许共通之处,但个中还是有较大的分歧的。庄子所讲的天人合一更强调天、人本是一体的概念,人本应同自然相一体化、无差别、协调一致的,万物与我为一体,万物皆备于我。但由于人的外在活动使得人与自然相分离,在人与自然之间逐步形成藩篱,甚至对自然以及个人的天然本性造成伤害,逐步加深彼此间的鸿沟,因而回归人性、复归自然就需要人脱离现实人的躯壳,从内在入手,从价值层面进行改造,将某种欲发扬或宣传的思想理念内化为人的潜在意识并外化为自然的行为习惯。因为引起民众一呼百应需要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一种深有所感的切身体察。当人们自我能某种深切感受到一些不恰当的存在并且该现实存在切切实实对自己的切身利益造成了可感的伤害之际,人们才会有改变的倾向。国家在此时推行一些有效的措施便会一呼百应。这道家所倡导的最好的状态有点类似,“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无为方可无不为”。就是说作为统治者要想真正得到国家的治,反而要少治甚至不治,要让百姓自己遵循道并得到教化,需唤发民众内在的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自我教化,从而最终达到无不治的状态。
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旨在促进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双赢,既非单纯的注重发展经济效益,也不只顾保护生态环境,而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将经济发展融入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开发之中,同人们口中的绿色经济相类似,也是对可持续发展的深化和延伸。这同庄子口中的天人合一的理念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既不违背自然之道,也能促进人类的发展进步。由于先前对生态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忽视,使得大自然遭受了较为严重的破坏,故而同发展经济相比,保护生态环境显得要略微棘手和重要些,正所谓天地本为一体,唇亡齿寒的道理自古便有,今日生态环境遭受破坏,他日殃及的便是人类自身的生存。就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二者而言便重点体现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重视,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天人合一理念的契合并试图达到天人合一的做法,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将自然从人类手中解救出来并以此最终解救人类自身。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基础,人和自然是共生共荣、息息相关的,因此不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还是植树种草、加大湿地面积、节约资源等等都是在试图还原自然的本性,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当自然环境真正复归到原本的自然状态,那么不论是人类自身的生存还是发展都会水到渠成,自然而得。
人的生命活动只是茫茫宇宙中的一部分,人类在个中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要协调好与万物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不论自然还是人类万物的发展都要符合道。道家的天人合一理念并非像一般人所理解的要人符合天,符合自然向自然妥协,而是不论是自然还是人都是要在同一规则下行事,这个规则就是道。按规律、规则行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人与自然和和谐相处。在此过程中,人抑或自然都并非是主宰者、统治者,均是道或规律制约下的能动者。合于道便可经久不息,违背道则寸步难行。就目前状况而言,让生态环境复归到原始的本真状态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因为在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如今的程度,无法避免的带有人类活动的痕迹,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人与自然的交融。如道家一直强调治理国家要无为而治,但当各种现实条件并未达到这种程度时,可以强调无为而治反而会引起混乱,当世人都能理解道、懂道的时候自然不需要统治者的治理和教化,人本身的觉悟和能力便可以达到自我教化,国家不需要治理也可以长治久安,但当社会群体的体认和知觉意识没有达到这种阶段时,一味的放任不管则会适得其反。这也是为什么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依靠法律制度的强制手段保护生态环境 ,正因为个人的素质和自我控制力不够才需要外在的东西加以约束。当整个社会群体的素质都提升到一定阶段时,每个人都能很好的控制和教化自己时,那么国家就能够无为而治。正如共产主义所描述的在真正的共产主义社会国家是已经灭亡的、不存在的,这种不存在是一种积极的进步和反映,是最高程度的发展,不存在反而才是最高阶段的存在。
天人合一虽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但却并非是达不到的,只有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彼此才能得到自身的最大发展。因此我国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之时自然而然就与天人合一的理念达到某种契合,离不开天人合一理念与当下的具体政策和措施相吻合。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定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这实质上是一种未雨绸缪的举措,在现今环境还没有糟糕到无法挽回的地步的时候加大保护力度,不仅是为了当代人的发展,更是对后世之人的尊重。从天人合一的真正理念来看,建设生态文明的举措都不过是一种辅助性的治标不治本的措施,真正的治是不需要任何外在的约束和强制性的,但需要人民的高度自觉,身心发展程度都相当高,能恪守道遵循道并最终达到自我教化。因而我国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应当也要注重对人民素质和觉悟的改善,当人们内在能自觉感受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时,国家不需要出手,生态文明便有人民自然而然的造就了。
参考文献:
[1]谷树忠,胡咏君,周洪. 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J]. 资源科学,2013,v.3501:2-13.
[2]邢靖懿. 试论中国道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J].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4:29-31.
[3]刘贵华,岳伟. 论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作用[J]. 教育研究,2013,v.34;No.40712:10-17.
[4]王崎峰,王威孚. 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环境伦理价值[J]. 求索,2009,No.06:88-90.
关键词:道家 天人合一 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的定义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而生态文明建设则是在生态文明的理念上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和对策,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我们要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观念。道家的思想体系从古至今很少被统治者拿来做治国的正统思想,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成为治国之略便是其一个分支--黄老之学,在汉初民生凋敝,百废待兴,当时倡导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恰以适合百姓的休养生息,故而在西汉时期被统治者拿来运用,而历史上也出现了著名的文景之治。这样一个基本上非正统、非官方的思想体系能够一直被传承延续下来并且在后来同儒佛二者相鼎足而立不是沒有道理和缘由的,在道家的思想体系中蕴藏着博大无穷的智慧,就老子的《道德经》而言更是被誉为字字有道。而由庄子最先提出的天人合一理念在之后的各个学派或者各个领域都被赋予不同的含义和倾向,并根据天人合一的理念在比如书法、绘画、中医等各个领域都产生的极大的贡献。
一般来说天人合一的理念在诠释人与天之间关系时有三种解释:人合于天,天合于,天与人合于道。道家对此的理解是天人合于一道,天与人都合于自然之道,此处的自然并非指物质性的自然界,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理所当然,道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亘古流传之道。庄子口中的天人合一理念较之后来人的理解虽有些许共通之处,但个中还是有较大的分歧的。庄子所讲的天人合一更强调天、人本是一体的概念,人本应同自然相一体化、无差别、协调一致的,万物与我为一体,万物皆备于我。但由于人的外在活动使得人与自然相分离,在人与自然之间逐步形成藩篱,甚至对自然以及个人的天然本性造成伤害,逐步加深彼此间的鸿沟,因而回归人性、复归自然就需要人脱离现实人的躯壳,从内在入手,从价值层面进行改造,将某种欲发扬或宣传的思想理念内化为人的潜在意识并外化为自然的行为习惯。因为引起民众一呼百应需要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一种深有所感的切身体察。当人们自我能某种深切感受到一些不恰当的存在并且该现实存在切切实实对自己的切身利益造成了可感的伤害之际,人们才会有改变的倾向。国家在此时推行一些有效的措施便会一呼百应。这道家所倡导的最好的状态有点类似,“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无为方可无不为”。就是说作为统治者要想真正得到国家的治,反而要少治甚至不治,要让百姓自己遵循道并得到教化,需唤发民众内在的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自我教化,从而最终达到无不治的状态。
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旨在促进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双赢,既非单纯的注重发展经济效益,也不只顾保护生态环境,而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将经济发展融入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开发之中,同人们口中的绿色经济相类似,也是对可持续发展的深化和延伸。这同庄子口中的天人合一的理念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既不违背自然之道,也能促进人类的发展进步。由于先前对生态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忽视,使得大自然遭受了较为严重的破坏,故而同发展经济相比,保护生态环境显得要略微棘手和重要些,正所谓天地本为一体,唇亡齿寒的道理自古便有,今日生态环境遭受破坏,他日殃及的便是人类自身的生存。就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二者而言便重点体现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重视,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天人合一理念的契合并试图达到天人合一的做法,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将自然从人类手中解救出来并以此最终解救人类自身。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基础,人和自然是共生共荣、息息相关的,因此不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还是植树种草、加大湿地面积、节约资源等等都是在试图还原自然的本性,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当自然环境真正复归到原本的自然状态,那么不论是人类自身的生存还是发展都会水到渠成,自然而得。
人的生命活动只是茫茫宇宙中的一部分,人类在个中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要协调好与万物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不论自然还是人类万物的发展都要符合道。道家的天人合一理念并非像一般人所理解的要人符合天,符合自然向自然妥协,而是不论是自然还是人都是要在同一规则下行事,这个规则就是道。按规律、规则行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人与自然和和谐相处。在此过程中,人抑或自然都并非是主宰者、统治者,均是道或规律制约下的能动者。合于道便可经久不息,违背道则寸步难行。就目前状况而言,让生态环境复归到原始的本真状态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因为在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如今的程度,无法避免的带有人类活动的痕迹,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人与自然的交融。如道家一直强调治理国家要无为而治,但当各种现实条件并未达到这种程度时,可以强调无为而治反而会引起混乱,当世人都能理解道、懂道的时候自然不需要统治者的治理和教化,人本身的觉悟和能力便可以达到自我教化,国家不需要治理也可以长治久安,但当社会群体的体认和知觉意识没有达到这种阶段时,一味的放任不管则会适得其反。这也是为什么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依靠法律制度的强制手段保护生态环境 ,正因为个人的素质和自我控制力不够才需要外在的东西加以约束。当整个社会群体的素质都提升到一定阶段时,每个人都能很好的控制和教化自己时,那么国家就能够无为而治。正如共产主义所描述的在真正的共产主义社会国家是已经灭亡的、不存在的,这种不存在是一种积极的进步和反映,是最高程度的发展,不存在反而才是最高阶段的存在。
天人合一虽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但却并非是达不到的,只有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彼此才能得到自身的最大发展。因此我国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之时自然而然就与天人合一的理念达到某种契合,离不开天人合一理念与当下的具体政策和措施相吻合。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定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这实质上是一种未雨绸缪的举措,在现今环境还没有糟糕到无法挽回的地步的时候加大保护力度,不仅是为了当代人的发展,更是对后世之人的尊重。从天人合一的真正理念来看,建设生态文明的举措都不过是一种辅助性的治标不治本的措施,真正的治是不需要任何外在的约束和强制性的,但需要人民的高度自觉,身心发展程度都相当高,能恪守道遵循道并最终达到自我教化。因而我国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应当也要注重对人民素质和觉悟的改善,当人们内在能自觉感受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时,国家不需要出手,生态文明便有人民自然而然的造就了。
参考文献:
[1]谷树忠,胡咏君,周洪. 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J]. 资源科学,2013,v.3501:2-13.
[2]邢靖懿. 试论中国道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J].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4:29-31.
[3]刘贵华,岳伟. 论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作用[J]. 教育研究,2013,v.34;No.40712:10-17.
[4]王崎峰,王威孚. 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环境伦理价值[J]. 求索,2009,No.06: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