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泳工夫兴味长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zhongli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人流沙河在诗中写道:“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中国人有自己特殊的文化心态、审美趣味,而文言作品经过历史的大浪淘沙,沉淀下来的诗文可以说是一颗颗足以照亮心灵的明珠,需要沉下心认真地品味,正所谓“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养工夫兴味长”。
  而现实中的古诗文教学充满了那么多的迫不及待,一颗颗明珠被击得粉碎,一朵朵美丽的花被碾得粉碎。
  迫于授课进度的压力,教师总是迫不及待地说出自己的理解,琐碎的分析,繁多的字词解释,带来的是课堂上的急行军。犹如爬山的旅程,只为爬到山顶,路边美丽的小花,淙淙流淌的小溪,在雾气中或隐或现的松树,一切一切的美景都忽略了。这样的爬山还有什么意义,过后还会留下怎样的印象,又怎么能愉悦身心,颐养性情。于是想起阿尔比斯山上的一幅箴言:“慢慢走,欣赏啊!”
  要让学生欣赏每个人自己感兴趣的片段,即使这个片段在别人看来再怎么微不足道,只要能打动这个学生的心灵,能够在这个学生的灵魂里留下印痕,那就是成功。每个人的阅历是不同的,每个人的趣味是不一样的,别人爱吃的自己未必爱吃。让学生品味自己喜欢的,就会有滋有味,教师的职责就是想办法把学生引向深入。让学生抄录下感兴趣的语段,写下个性的评论,熟读之,诵读之,不断地涵咏,不断地品味,慢慢地这些片段就会成为滋养学生灵魂的甘甜雨露。
  要让学生欣赏自己不清楚的实虚词、意象,不仅仅让学生懂得意思,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结合语境,反复品味。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学生不仅仅要明白“前”字名词做动词这一用法,更重要的是品味到蔺相如的智谋和胆略,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要让学生欣赏语言,就要让他们不断地朗读品味。古人云:“诵读得熟不解说自晓其义也。”如,读《荆轲刺秦王》,非熟读无以体会刺秦时的紧张。“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椹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这一系列短句的使用,就把荆轲的镇定从容、秦王的惊惧慌乱、群臣的尽失其度,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只是泛泛而读,不反复地吟诵,就很难体会其中之味。
  要让学生学会比较,学以致用,模仿一下,关注一下自己的人生。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可以看到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构思的影子;从朱自清的《歌声》,可以听到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音乐的声音;从庄子的《庖丁解牛》与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的构思与内涵,可看到战国的先哲和八大家之首交谈的身影;从李斯的《谏逐客书》,可以看到他对荀子《劝学》的亦步亦趋。用心品味比较,发现大家都是在模仿中关注人生,作为青年学子,也应该拿起自己的笔,循着先哲的脚印,感悟自己的生活。
  面对众多秀丽的山川,不可能一一登临欣赏,但如果登临一座就认真品味,那么这座山就会成为心中难以磨灭的记忆,带来的启迪更是难以磨灭的。古诗文学习与之同理,少一些迫不及待,多一些从容,让学生真正慢慢走,细心地品,咀嚼出自己别样的人生。
其他文献
教师怎么才能在成功应对高考的状态下,活出语文人的声香色味呢?教师怎么才能在社会齐喊升学的压力下,活出语文人的价值生命呢?   先得认清现实:认清当前学校重视高考的语文教学的现实,认清学生在语文学科上“雾里看花”式的得分的现实,认清当前学生投入语文学习的精力和时间的现实,认清语文教师尴尬旁落的角色现实。   不能只是站在语文人的角度大声疾呼:“我们要找回属于我们语文学习的时间,我们要找回属于我们
期刊
对于“微课程”这个概念,和时下的“微博”“微信”似乎多少有些衔接。曾经一度,有些人对“微博”这种信息渠道是有看法的,它的知识的片段性让更多的人对于文化的汲取满足于只言片语的浅层阅读。但因为它的互动性,这种方式更迅捷地满足了知识大爆炸的时代,让人们更快地介入,更好地吸收。这些,与所谓的“微课程”可能有异曲同工之妙。   谈及微课程,不得不提“微课堂”。   一、“微课”真正提供了个性化学习  
期刊
当前的文言文课堂,为了应对高考,重词句解释,轻文章思想情感的领悟,导致教和学的脱节,缺少探索与研究。加之应试教育的重压,网络文化的冲击,学生难以体会到文言文语言的妙处和思想,文言意识越来越淡薄了。基于此,文言文的教学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开发和利用本地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现代社会中的现象考察文化问题。”而本地的教学资源中,碑刻文化不失
期刊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新课改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要着眼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要突出“以学生的学为主”,积极倡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而个性化阅读的前提,是打造开放的阅读课堂。   首先是“占有”, 就是学生“要读”。就像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样,即让学生大量阅
期刊
作为语文教师,感到最头疼的就是每当在课堂上要涉及课外知识或文学常识时,底下总是一片沉寂。学生视野狭小,知识贫乏,缺少创造力和想象力。有些学生的知识面太窄了,这与他们课外阅读的不到位有着莫大的关系。  阅读和听、说、写一同构成语文教学的四大重要组成部分,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得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提高、思想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品质
期刊
今年语文科目湖南卷的选做题有点变化,即从往年的二选一变成三选二。从阅卷中发现,学生确实在很多能力极待提高。   今年的第一道选做题如下:   六、选做题(12分。每小题6分)   注意:选做题共三道小题,请任选其中2道作答。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一次,妈妈忽见阿必一脸狼狈相,鼻子上抹着一道黑。问她怎么了,她装作若无其事,直说“我囫囵着跌下来的,”“囫囵着跌下来”用语
期刊
平日听课时间,看那些课堂上被点名发言的学生,表现往往都是底气不足,声音微弱,三言两语的表述,匆忙地坐下,都在透露着一种“气短”、一种“无奈”乃至一种“麻木”与“漠然”。本来应该是最有可能“出彩”的、师生个性张扬的、灵动斑斓的语文课堂,为何如此“低迷”?原因很多,但是似乎有一种“病因”是共同的:“积累缺乏综合症”。   教师的积累上不去,就容易做他人的传声筒、教参的转述者,就没有自己的识见,别人听
期刊
在很多次的课堂教学中,常有这种体验,那就是根据预先的教学设计按部就班地组织教学时,常常因为学生的课堂反应或是知识点的某种契机触发,而让已设计好的教学思维“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如果顺势推波助澜,将已经完成的教学环节,通过类型扩展、变更样式等方式向纵深拓展,就能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认知,让教学呈现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次阶段检测题的论述类文本阅读部分有这样一个填空题:   在中国这样的诗的国度里
期刊
高三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最重要的途径就是把握好课堂有效的40分钟。课堂时间如果能得到充分运用,学生自然学有所得,而不必再耗费课外更多的时间,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教学效果事半功倍。那么,如何打造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呢?下面谈几点浅见。  一、要求教师在备课组安排下,制定出科学而周密的复习计划  复习计划应详细而具体,每周完成哪些任务,甚至落实到每一课。古人在《
期刊
时光易老,酣梦常碎。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回家不过一日,小区里忽然搭起灵堂,后来才知道是年幼时住在同一胡同的爷爷。同家里老人感慨唏嘘时,老人家表情倒是淡然,只是说久病缠身早就接近植物人,死亡也是另一种意义的解脱,转而便谈起我小时候与老人家们的故事。  幼年身体不好,常常麻烦后院医术精湛的爷爷帮忙接骨,不过爷爷命途多舛,未及坐享天伦,七十几岁就因癌症去世;对门阿姨常用维维豆奶逗我,许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