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王勃的诗歌情感真挚、语言典雅,尤以赠别诗与怀乡诗见长。本文从王勃的怀乡诗与赠别诗产生的生活背景及其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怀乡诗 赠别诗 情景交融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王勃在初唐文坛上是一颗耀眼的明星,尤以赠别诗和怀乡诗见长,以其真挚的感情与优美的意境打动了无数读者。
一 怀乡诗与赠别诗在王勃诗歌中所处的位置
王勃是一位天才诗人,但由于命运多舛,年少殂落,留传下来的诗篇只有90 余首,除了少量的酬和诗与游仙诗外,王勃的诗大部分抒写春游、郊宴、怀友、送别。有关春游郊宴的诗都是描写春花春雨、清山秀水、莺歌蝶舞的,而怀乡诗和赠别诗所流露的主要是低徊怅惘、悲苦凄怆的情绪,诗的意境也趋于黯淡衰飒。
二 赠别诗与怀乡诗产生的生活背景
“客心悬陇路,游子倦江干”(《羁游饯别》)、“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山中》)、“自然堪下泪,谁忍望征尘”(《别人四首》)其二),在这些赠别诗与怀乡诗中,“悲”、“倦”、“泪”等字频频出现,这种情绪在诗作中一再流露,不仅是作者一时的触景生情、感物伤类,更是作者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
王勃自幼才情不凡,从少年开始就怀抱雄才大略,并且受到了沛王的欣赏与重用,却不料在其二十岁那年,因一篇游戏之文触怒高宗,被斥出了沛王府,大好的前程在不经意间被断送了,这对他来说真是一个绝大的打击。
王勃在《述怀拟古诗》中写道:
“仆生二十祀,有志十余年;下策图富贵,上策图神仙。”
此诗表明了他想在仕途中大显身手的愿望,而且这种志向已确立了十余年。然而这十余年的理想与追求在一夕之间成为了幻影,而且是因为一个他怎么也预料不到的原因,这怎能不令他感到灰心沮丧、悲愤难料呢?
他离开长安,经始平、散关,南下入蜀,走了一个多月才到达蜀地。途中他在一篇文章当中写道:“吾之有生二十载矣,雅厌城阙,酷嗜江海。”“绝视听于寰中,置形骸于度外”(《游山庙序》)。他在遭受打击后,思想产生了很大的转变,“雅厌城阙,酷嗜江海”,说明了他忘情于尘世、寄情于山水的情结。然而从他入蜀途中与入蜀之后的赠别诗和怀乡诗可以看出,他并没有做到“绝视听于寰中,置形骸于度外”,他的诗作反而大都是一些不平之鸣。他的很多赠别诗与怀乡诗都是写于被斥入蜀之后,了解了这个背景,我们就会理解为什么他的这类诗总是带着一种浓得化不开的愁绪了。
三 赠别诗与怀乡诗的特点
1 自由抒写、情思动人
王勃的赠别诗与怀乡诗多是直抒胸臆,不加虚饰,用词不啻口出。如五律《别薛华》: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心事同飘泊,天涯共苦辛。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遑遑”、“悲凉”、“凄断”、“苦辛”,这些直接表现心理活动的词语将诗人的感情表露无遗,用语浅显自然,感情深厚沉重。这类诗还有“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山中》)、“江皋寒望尽,归念断征篷”(《冬郊行望》)、“百年怀土望,千里倦游情”(《麻平晚行》)等。
王勃的诗或是向友人倾诉自己苦闷的心情,感叹命运的波折,或是由对友人的思念而牵扯出自己怀乡的愁绪。他的赠别诗中往往掺杂着怀乡的情思。他尽把自己感受到的悲哀写在对友人的依恋和对故乡的怀念中去了。
2 一切景语皆情语
王勃的一些佳作确是王国维所说的“内足以摅己”,“外足以感人”,“意与境浑”。我们看一下他的五律《麻平晚行》:
“百年怀土望,千里倦游情。高低寻戍道,远近听泉声。涧叶才分色,山花不辨名。羁心何处尽,冈急暮猿清。”
从“怀土望”、“倦游情”来看,诗写的是怀乡之情。可是细读之后,会发现这首诗表达的是一种更复杂更微妙的感情。诗人没有直接去写这种感情,而是从旅程着笔来写。我们可以从颔联与颈联的景物描写中体会出作者迷茫困惑的心情。尾联诗人才点明心境。联系作者当时的处境,诗中所表现的浮动不定的心情应是诗人做官还是不做官的矛盾心理。这种复杂微妙的心理,通过寓情于景来写比直接抒写巧妙得多,也贴切得多。
王勃诗中情景交融的佳句有很多,如《饯韦兵曹》诗中的“川霁浮烟敛,山明落照移。鹰风凋晚叶,蝉露泣秋枝”,夕阳夕照,秋风萧瑟,凄清的景象烘托出了诗人送别友人时依依不舍的心情和友人离去之后的孤独心境。《长柳》诗中“晚风清近壑,新月照澄湾。郊童樵唱返,津叟钓歌还”,清新爽朗的初夜景色,让我们看到了诗人于愁苦的旅途中暂释愁颜。
3 语言典雅秀丽、生动自然
王勃的赠别诗和怀乡诗大都是五律和五绝。五律在这个时候还没发展成熟,五言四句的形式在以前是民歌常用的体制,而王勃却能够纯熟地运用这两种诗体,并且在语言上达到了很高的造诣。如《别人四首》其一:
“久客逢余闰,他乡别故人。自然堪下泪,谁忍望征尘。”
语言自然浑成,无一雕饰语,而又不乏韵味,情思悠然。王勃有些诗句也讲究辞藻,稍加修饰,均能惟妙惟肖地传达事物的情态,而不致芜杂。如《江亭夜月送别》其二“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在初唐诗坛仍然笼罩着齐梁余风的时候,王勃这些以抒发真情实感、语言清丽见长的赠别诗和怀乡诗无疑给诗坛带来了新鲜的空气,这些诗,不仅开启了时代的先河,有一些还成为垂范后世的经典,在时光的流逝中,历久弥新。
参考文献:
[1] (后晋)刘等编撰:《旧唐书·文苑传》(卷一百九十),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
[2] (宋)欧阳修、宋祁等编撰:《新唐书 文苑传》(卷二百一十),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
[3]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一百九十一),中华书局,1983年。
[4] 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作者简介:赵玉萍,女,1958—,河南焦作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学评论,工作单位:河南焦作大学。
关键词:怀乡诗 赠别诗 情景交融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王勃在初唐文坛上是一颗耀眼的明星,尤以赠别诗和怀乡诗见长,以其真挚的感情与优美的意境打动了无数读者。
一 怀乡诗与赠别诗在王勃诗歌中所处的位置
王勃是一位天才诗人,但由于命运多舛,年少殂落,留传下来的诗篇只有90 余首,除了少量的酬和诗与游仙诗外,王勃的诗大部分抒写春游、郊宴、怀友、送别。有关春游郊宴的诗都是描写春花春雨、清山秀水、莺歌蝶舞的,而怀乡诗和赠别诗所流露的主要是低徊怅惘、悲苦凄怆的情绪,诗的意境也趋于黯淡衰飒。
二 赠别诗与怀乡诗产生的生活背景
“客心悬陇路,游子倦江干”(《羁游饯别》)、“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山中》)、“自然堪下泪,谁忍望征尘”(《别人四首》)其二),在这些赠别诗与怀乡诗中,“悲”、“倦”、“泪”等字频频出现,这种情绪在诗作中一再流露,不仅是作者一时的触景生情、感物伤类,更是作者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
王勃自幼才情不凡,从少年开始就怀抱雄才大略,并且受到了沛王的欣赏与重用,却不料在其二十岁那年,因一篇游戏之文触怒高宗,被斥出了沛王府,大好的前程在不经意间被断送了,这对他来说真是一个绝大的打击。
王勃在《述怀拟古诗》中写道:
“仆生二十祀,有志十余年;下策图富贵,上策图神仙。”
此诗表明了他想在仕途中大显身手的愿望,而且这种志向已确立了十余年。然而这十余年的理想与追求在一夕之间成为了幻影,而且是因为一个他怎么也预料不到的原因,这怎能不令他感到灰心沮丧、悲愤难料呢?
他离开长安,经始平、散关,南下入蜀,走了一个多月才到达蜀地。途中他在一篇文章当中写道:“吾之有生二十载矣,雅厌城阙,酷嗜江海。”“绝视听于寰中,置形骸于度外”(《游山庙序》)。他在遭受打击后,思想产生了很大的转变,“雅厌城阙,酷嗜江海”,说明了他忘情于尘世、寄情于山水的情结。然而从他入蜀途中与入蜀之后的赠别诗和怀乡诗可以看出,他并没有做到“绝视听于寰中,置形骸于度外”,他的诗作反而大都是一些不平之鸣。他的很多赠别诗与怀乡诗都是写于被斥入蜀之后,了解了这个背景,我们就会理解为什么他的这类诗总是带着一种浓得化不开的愁绪了。
三 赠别诗与怀乡诗的特点
1 自由抒写、情思动人
王勃的赠别诗与怀乡诗多是直抒胸臆,不加虚饰,用词不啻口出。如五律《别薛华》: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心事同飘泊,天涯共苦辛。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遑遑”、“悲凉”、“凄断”、“苦辛”,这些直接表现心理活动的词语将诗人的感情表露无遗,用语浅显自然,感情深厚沉重。这类诗还有“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山中》)、“江皋寒望尽,归念断征篷”(《冬郊行望》)、“百年怀土望,千里倦游情”(《麻平晚行》)等。
王勃的诗或是向友人倾诉自己苦闷的心情,感叹命运的波折,或是由对友人的思念而牵扯出自己怀乡的愁绪。他的赠别诗中往往掺杂着怀乡的情思。他尽把自己感受到的悲哀写在对友人的依恋和对故乡的怀念中去了。
2 一切景语皆情语
王勃的一些佳作确是王国维所说的“内足以摅己”,“外足以感人”,“意与境浑”。我们看一下他的五律《麻平晚行》:
“百年怀土望,千里倦游情。高低寻戍道,远近听泉声。涧叶才分色,山花不辨名。羁心何处尽,冈急暮猿清。”
从“怀土望”、“倦游情”来看,诗写的是怀乡之情。可是细读之后,会发现这首诗表达的是一种更复杂更微妙的感情。诗人没有直接去写这种感情,而是从旅程着笔来写。我们可以从颔联与颈联的景物描写中体会出作者迷茫困惑的心情。尾联诗人才点明心境。联系作者当时的处境,诗中所表现的浮动不定的心情应是诗人做官还是不做官的矛盾心理。这种复杂微妙的心理,通过寓情于景来写比直接抒写巧妙得多,也贴切得多。
王勃诗中情景交融的佳句有很多,如《饯韦兵曹》诗中的“川霁浮烟敛,山明落照移。鹰风凋晚叶,蝉露泣秋枝”,夕阳夕照,秋风萧瑟,凄清的景象烘托出了诗人送别友人时依依不舍的心情和友人离去之后的孤独心境。《长柳》诗中“晚风清近壑,新月照澄湾。郊童樵唱返,津叟钓歌还”,清新爽朗的初夜景色,让我们看到了诗人于愁苦的旅途中暂释愁颜。
3 语言典雅秀丽、生动自然
王勃的赠别诗和怀乡诗大都是五律和五绝。五律在这个时候还没发展成熟,五言四句的形式在以前是民歌常用的体制,而王勃却能够纯熟地运用这两种诗体,并且在语言上达到了很高的造诣。如《别人四首》其一:
“久客逢余闰,他乡别故人。自然堪下泪,谁忍望征尘。”
语言自然浑成,无一雕饰语,而又不乏韵味,情思悠然。王勃有些诗句也讲究辞藻,稍加修饰,均能惟妙惟肖地传达事物的情态,而不致芜杂。如《江亭夜月送别》其二“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在初唐诗坛仍然笼罩着齐梁余风的时候,王勃这些以抒发真情实感、语言清丽见长的赠别诗和怀乡诗无疑给诗坛带来了新鲜的空气,这些诗,不仅开启了时代的先河,有一些还成为垂范后世的经典,在时光的流逝中,历久弥新。
参考文献:
[1] (后晋)刘等编撰:《旧唐书·文苑传》(卷一百九十),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
[2] (宋)欧阳修、宋祁等编撰:《新唐书 文苑传》(卷二百一十),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
[3]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一百九十一),中华书局,1983年。
[4] 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作者简介:赵玉萍,女,1958—,河南焦作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学评论,工作单位:河南焦作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