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母题思索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haohaobaic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古希腊到18世纪启蒙主义时期,人的形象由最初的开始认识到后来的无限张扬并开始反思自己,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本文拟以《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和《忏悔录》三部作品为例,分析在这段时间内关于“人”的文学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人 《俄狄浦斯王》 《哈姆雷特》 《忏悔录》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对人的自我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探究,是西方文学的传统。尤其是自古希腊时期人开始认识自己以来,自此以后的过程中,西方文学自始至终回荡着人对自我灵魂的拷问之声。
  
  一
  
  在古希腊的神庙里刻有这样一句话:“人要认识你自己。”由此可见在古希腊时期人对自身的认识,这可以说是西方文学中人对自身认识的启蒙。正如安·邦纳所说:“全部希腊文明的出发点和对象是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古希腊人那种强烈的自我意识的表露。重视个体的人的价值的实现,强调人在自己的对立面——自然与社会面前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说崇尚人的智慧,是古希腊文化的本质特征。
  在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中有一个经典的谜语,即斯芬克斯之谜:什么动物有时四只脚,有时两只脚,有时三只脚,脚最多时最软弱。这个谜底就是“人”。这可看作人类第一次提出了认识自己的要求,并且意识到人与动物的区别。这象征了人的觉醒。而俄狄浦斯对谜语的破解,则是人对自身认识的开始,也是第一次对人下的定义,人开始认识到自身的存在。
  正如黑格尔所说:“这个象征谜语的解释就在于显示一种自在自为的意义,在于向精神呼吁说‘认识你自己!’就像著名的谚语向人呼吁的一样。”人类在认识自然的同时提出了认识自身的要求。这种自我省察意识是西方人从蒙昧走向觉醒,从自在走向自为的一个重要标志。正如俄狄浦斯,他认识到了“人”的优越性,他勇敢机智,充满智慧,为了摆脱自己的命运而不懈努力。但他的努力行为在阴差阳错下还是完成了他的悲剧结局。俄狄浦斯
  体现了人类试图摆脱支配自己的异己力量而走向自由王国的最初的努力。
  
  二
  
  在文艺复兴早期,人们在长期处于禁欲主义压制后变得非常压抑。此时的文学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人文主义者的反抗,而这种反抗首先是从“性”开始的。在其后的文学作品中,我们看到人的原始欲望不断被夸大,人的整个形象以一种完全张扬的状态呈现在世人面前。
  以拉伯雷的《巨人传》为代表,其中卡冈都亚和庞大固埃是早期文艺复兴时期“人”的典型形象,而“德廉美修道院”成为当时的“理想国”,“做你喜欢做的事”成为人们信奉的准则,由此我们可看出在那时人性的张扬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此时的人虽高大但欠缺深度,虽令人钦羡但总有一种不真实感。因此早期的人文主义尽管让人性在极度压抑后得到爆发,但因其单一和不真实性导致在思想上并没有达到最高峰。
  直到莎士比亚的出现,才把人性的丰满推向极致。可以说莎士比亚的成功不在于让我们看到了人是多么的美好,而在于他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阴暗的一面。正如剧中的哈姆雷特所说的那样:“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当时的人文主义者对人的赞美是多么的热烈!
  但那只是理想,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人就会呈现出另外一种状态,莎士比亚借由哈姆雷特的嘴说出这个现实:“可是在我看来,这一个泥土塑成的生命算得了什么?人类不能使我发生兴趣;不,女人也不能使我发生兴趣,虽然从你现在的微笑之中,我可以看到你这样想。”在这里,莎士比亚展示了人性中的另一面。“人”开始有自己的思想,开始思考自身,并且出现各种缺点,他们带给我们的不再是单纯的美好,而是更加贴近现实的人。这充分体现出了莎士比亚在经过早期人文主义的洗礼后,对“人”进行的理性思考。
  
  三
  
  在经历了文艺复兴对人的过度张扬后,对人的思考也进入到一个更加理性的阶段。尤其是到了启蒙时期,更多地是关注人的理性世界,用启蒙思想去开启人的心智。这其中的代表就是卢梭的《忏悔录》。
  通过文章的开篇我们就能体味到卢梭在这本书中所渗透的忏悔意识。这并不是通常宗教意义上的忏悔,而更多的倾向一种对自己过失的思考。而在这其中又蕴含着浓郁的自省意识。他不仅赞美人性中美的一面,更为重要的是他揭示了人性中那隐藏的恶,并将人的两面丰富起来。他在揭露的同时,为自己身为一个这样的人而骄傲,他把自己作为一个人的标本进行深刻剖析,发现真正的自我,发现人身上无限的精神财富,向世人揭示出蕴含于人的内心生活的宝藏以及存在于人本身中的一切潜在力量。
  综观从古希腊到启蒙时期的文学,毫无疑问,“人”一直是一个恒定的主题。但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人”的文学也不断深入。古希腊时期的文学让我们看到了“人”的确立。当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得到了极大的肯定与赞扬,但毫无疑问的是整个文艺复兴时期最辉煌的成就出现在莎士比亚时代。他成功地揭示了人的复杂性,让“人”的形象更为丰满。而这种现象在启蒙时期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卢梭的《忏悔录》虽写到了一些不光彩的事,但这都没有宗教意义上的忏悔和赎罪色彩。在他看来,这些不光彩的事并不是罪恶,相反作为人性中自然的一面应该大胆表现出来。可以说卢梭的这一做法是将人的地位进一步提高的证明。人应该得到赞扬并不是因为他的完美而是因为他是一个人。正是这种对人的充分肯定使得启蒙时期的文学依然与前面的“人”的文学相联系,构成了完整的“人”的文学的成长史。
  
  参考文献:
  [1] 鲍·季·格里戈里扬,汤侠声、李昭时译:《关于人的本质的哲学》,三联书店,1984年。
  [2] 黑格尔,朱光潜译:《美学》(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
  [3] 莎士比亚,朱生豪译:《哈姆雷特》,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作者简介:刘立璇,女,1984—,山东淄博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其他文献
摘要简·爱,一位其貌不扬、身材瘦小的女性,在追求幸福、爱情的道路上充满理智,追求独立。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她无法依靠自身力量来实现自己理想的婚姻,作者巧妙安排了疯女人——伯莎·梅森,通过她的种种疯狂来帮助简实现了自我建构。  关键词:抗争 代言人 建构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夏洛蒂·勃朗特在其小说《简·爱》中塑造了一位谦谨、自尊、有独立精神、自觉争取男女平等地位的新女性形
期刊
摘要中国传统家具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并至今为东西方各国人们所喜爱,家具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也在一步一步的发展和创新着。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中国传统的卧具。它们不仅仅是一件器具,更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魅力不仅在于其考究的木质、严谨的结构,还在于艺术工匠对卧具赋予丰富多样的装饰纹样图案以及造型上的形式美感,以完成具有完美视觉效果的卧具作品。  关键词:传
期刊
摘要托马斯·哈代是一位世纪之交的作家,新旧思想的共存与碰撞造就了哈代内心深处的痛苦与矛盾。《无名的裘德》中主人公淑在她的思想见解与实际行为之间存在着分裂性,她勇敢挑战,但又畏惧退缩。就是这样一个多元复合的性格特征,在寻求自我实现的道路上障碍重重,最终导致了她精神上的畸变和崩溃。   关键词:心理分析法 畸变 叛逆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无名的裘德》是哈代最有成就的一本
期刊
摘要欧内斯特·海明威在他的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成功地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孤独的老人形象。本文通过分析其小说中的精彩片段,以使读者理解海明威所运用的象征手法及“电文式”的简洁对话,及以此方式表现出的人的孤独感。  关键词:海明威 孤独 老人 帮助 精神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是美国著名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的一篇短篇小说。他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
期刊
摘要拉尔夫·艾立森作为美国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是黑人文学传统的承前启后者。到目前为止,把艾立森的小说置于非洲传统文化和欧美文化的双重背景下进行研究的论著目前尚属空白。本课题以探讨解读拉尔夫·艾立森小说中的非洲文化传统因素为基础,同时统筹关照作品中的欧美文化,说明艾立森在继承和发扬种族文化传统的同时又兼顾世界文化的精华,成为黑人文学传统的承前启后者。  关键词:拉尔夫·艾立森 小说 文化    拉
期刊
摘要约翰·厄普代克以其特殊的比喻“兔子”和“奔跑”, 将隐喻与其作品的主题结合起来,在“兔子”和“哈里”,“逃跑”和“逃避”两组不同意义之间分别建立一种近似,并且以这种近似产生新的实在和意义,“兔子”和“逃跑”反映了美国战后社会的变化、人生的迷惘,进而把美国现实主义社会自由与束缚,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展现在读者面前。  关键词:兔子 现实 逃避 隐喻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无论在20世纪或是21世纪,弗朗兹·卡夫卡毫无疑问都称得上世界文坛最优秀的作家之一。卡夫卡生前默默无闻,而去世后他和他的作品的价值逐渐为人们所肯定。在卡夫卡的所有作品中,《变形记》堪称现代主义文学经典之作,这篇讲人变成虫的故事揭示了20世纪西方社会人的“异化”,和人对生存的绝望。  关键词:卡夫卡 《变形记》 异化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变形记》是卡夫卡早期短篇小
期刊
摘要波德莱尔用具有颓废美特征的怪诞意象揭示人间丑恶现实,创建迥异恶浊现实的超验世界,寻得精神规避,从而开创了上帝缺席下的一种新的审美转向。  关键词:波德莱尔 怪诞 内转 超验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波德莱尔(1821—1867)生活在19世纪的花都巴黎,工业文明带来了掠夺、丑恶和贫穷,这是一个人类受物质、商品、金钱左右和奴役的时代。波德莱尔就是这样一个“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
期刊
摘要崔颢虽非唐代边塞诗的领军人物,但其边塞诗始终洋溢着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呈现出清刚劲健、风骨凛然的风格,体现出了盛唐人特有的精神风貌,从中可以一窥凛凛盛唐的恢弘气象。  关键词:边塞 诗风 骨盛 唐气象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崔颢(公元704—754年),汴州(今开封)人。开元十一年(723年)进士。开元后期,以监察御使任职河东幕府。天宝初任太仆寺丞,迁司勋员外郎,世
期刊
摘要智利作家何塞·多诺索的小说《旁边的花园》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的生存困境。沿循着文本中对人类精神家园的追问,一方面我们与作家一同体验着生命的苦闷与冲动,叩问生命本体的终极关怀和返朴归真,一方面也令人面对目前急遽变革中的迷失、隐忧而不得不重新审视和寻找自己的位置。  关键词:精神家园 追寻 救赎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旁边的花园》是智利著名作家何塞· 多诺索的一部反映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