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愁,是李清照词的主题,李清照的愁有前后期的不同。李清照前期的词,主要抒写的是个人生活感受,此时的愁多半是闲愁、离愁,或是淡淡的哀愁;后期则为国家民族的灾难而悲,其思想的深度、内容的充实远甚于前期,此时的愁则是浓愁、深愁,是透彻心骨的悲愁。
关键词:李清照 情愁 别离 国破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李清照一生所写的词,可以分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主要写她和丈夫赵明诚的幸福生活,后一部分是写金兵占领北方后她的逃难生活及丈夫死后对过去幸福生活的回忆。愁,是李清照词的主题,李清照的愁有前后期的不同。李清照词的风格与愁绪则因时代的变迁和个人境遇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尤其是后期的作品表现出更深沉的感伤。前期的愁多半是闲愁、离愁,或是淡淡的哀愁;后期的愁则是浓愁、深愁,是透彻心骨的悲愁。
一 “为赋新词强说愁”
《醉花阴》,是李清照的前期作品。赵明诚与李清照结婚后,夫妻俩志同道合,伉俪情深。由于赵明诚外地为官,夫妻暂时分离,往日重阳,夫妻俩一起饮酒赏菊,今日重阳,李清照一人过着苦闷清闲的日子,于是写了这首词寄给丈夫。传说赵明诚接到后,很不服气,想写出能超过妻子的词,于是闭门谢客三天,作了五十首,连同这一首夹杂在一起给朋友看,朋友玩味再三,说“只三句绝佳”。赵忙问是哪三句,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玩味此词,真是绝妙至极。全词写重阳节日之离愁,共有三个层次:第一是写白天,即“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第二是写黄昏,即“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第三是写夜间,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可是词人并未按照时间的自然顺序进行叙写,而是先写白天,次写夜间,最后写黄昏。这样的结构看起来也很合理、完整,毫不费力而达到天衣无缝的妙境。然细细探究,却觉得词人是颇费经营、匠心独具的。因为如果按照时间顺序来写,势必将黄昏放在中间,如此则东篱把酒、以菊拟人的情景就无法充分描写,“三句绝佳”的词句也决不会迸出。而将夜间置于最后,不管怎样描写,也很难有新意。由此可见,词人在谋篇布局时充分注意到以最佳的段落抒发最佳的感情,因此也就产生了最佳的词句。
古人论诗,谓有诗眼;论词,也有词眼。有人认为“人比黄花瘦”是词眼,从字工句警着眼,可以这样说;但若从章法着眼,我以为“佳节又重阳”一句乃“通体之眼”,此词前前后后,无不待此句的照映。如前所述,上半阕从白天一下子跳到夜间,而将黄昏移置下阕,中间显然留下一个空挡。词家一般称之为“空中荡漾”或“空际转身”。“佳节又重阳”一句即起了“空际转身”的作用。有了这一句,词中感情马上由白天跳到夜间,读后觉得自然而合理;同时,有了这一句,全篇即浑然一体,时间、背景不须交代就明晰可见。此句还妙在一个“又”字。从这个“又”字上,可以看出她与赵明诚分别的时间已经很长,至少说在前一年的重阳,赵明诚已经离去,到了今年重阳,他还没有回来。
第一层写白天。云愁永昼”,“永昼”就是漫长的白天。照理一年中最长的日子是在夏至,到了凉秋九月,白天渐渐缩短。词人说它长,是从个人感觉上说的,欢娱嫌日短,愁苦恨天长。这里的“永昼”与下面的“又重阳”,前后呼应,都极言时间之长,说明她与丈夫别后,有度日如年之感。“愁永昼”之上,着以“薄雾浓云”四字,是写外面的天气。按照自然规律,九月重阳本该秋高气爽,日暖风和。可是这一天却薄雾笼罩大地,浓云布满天空,给人以闭塞沉闷之感。对于和丈夫一别经年的深闺少妇来说,怎能不感到愁绪纷繁呢?怎能不感到日子过得很慢呢?因此可以说,词人写这种反常的天气,是为“愁永昼”作铺垫的。至“瑞脑”一句,始由室外写到室内。是时词人焚香枯坐,只见兽形铜香炉内的龙脑香吐着不绝如缕的氤氲,它像白天一样缓慢,也像愁绪一样悠长。这个环境是够幽静的,也够令人烦恼的。可是直到瑞脑香销,词人的愁绪并没有结束。
第二层是写夜间,此处曾遭到宋人王灼的非议,说她“作长短句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王灼是从封建意识出发来讥评她的,在我们今天看来,像这样直抒胸臆、摹写性灵的文字,比那些装模作样、无病呻吟的作品感人得多。
第三层写黄昏。黄昏时刻,光线暗淡,景象迷离,最易惹愁。李清照把最佳抒情时刻放在最后,“安排肠断到黄昏”,必然写出佳句。此句依律当为二、三结构,可是精于音律的李清照却突破常规,改作一、四结构,看来是有意强调。且《古诗十九首》云“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为一个从小受古典诗词熏陶的词人,当她即景抒情时,必然会想起这两句诗,也必然会由此触发意味深长的咏叹,又从而带出两个警动千古的名句。在最后三句中,“人比黄花瘦”最为精警。一个“瘦”字,突现了她的外貌,揭示了她的内心。
总之,这结尾三句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同前面所铺述的白昼无聊、夜半凄清、把酒赏菊,又是前后呼应、密合无间的。因此构成一个“幽细凄清,声情双绝”的审美意境,令人一唱三叹。李清照的这首词语言的清新素雅,很适合表现淡雅清疏的审美境界。
二 “而今识尽愁滋味”
“靖康”之变宣布了北宋的灭亡。李清照从青州逃到江南,备尝颠沛流离之苦,备受国破家亡夫去之痛。她越来越陷入思想痛苦的深渊。《声声慢》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写成的。虽然所写的时间仅在一个黄昏,地点不出一所深院,然而却概括了词人南渡以后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并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这个时代中国广袤土地上许多上层妇女不幸的命运,记录了她们心灵历史上悲惨的一页,因而也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词的大幕一拉开,我们就仿佛看到年逾半百的女词人在凄风苦雨的黄昏时刻,恍恍若有所失地在寻求什么。用一句戏剧术语,这“寻寻觅觅”便是全词的贯穿动作。她在这间斗室中,东张西望,是寻失去的生活,还是寻觅未来的幻梦?是寻曾经蹴过的秋千,还是觅理过的笙簧?是在寻找归来的堂上猜书斗茶的乐趣,还是在寻觅曾在一起观赏的文物、研治金石、唱和诗歌的亲人……然而这一切都变成如烟的往事,再也无处寻觅了。她只落得冷冷清清,凄凄惨惨。这便是词人第一次寻觅所得。
“乍暖还寒时节,最难将息。”这忽冷忽热的天气,似在捉弄人。她满腹凄凄惨惨、悲悲戚戚的情怀,得找个办法排遣。于是她寻来淡酒,举杯浇愁。“三杯两盏淡酒”,是她第二次寻觅所得。可是萧瑟秋风,晚来更急,这几杯淡酒,怎抵风寒?只听一阵雁鸣,她举目遥望,“旅雁向南飞,风雨群相失”(朱郭儒《卜算子》),那不像战乱年头南逃的百姓吗?“雁子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那不是盼望丈夫来信时的情景吗?对它们她是太熟悉了。这是词人第三次寻觅所得。她失望极了,看看窗前小院,又只见风雨中的黄花,凌乱地堆满一地。
从前她重阳赏菊,曾以黄花比瘦,赋《醉花阴》寄给丈夫。可是今日丈夫早已过世,自己也像受尽摧残的黄花委弃在地,还有什么可供采摘的呢?从花之憔悴意识到人之衰老,这是她第四次寻觅所得。她茫然了,于是独自守着窗儿,准备就这样捱到天黑。可急风又吹来细雨,打在梧桐叶上,不!这哪是打在梧桐叶上?分明是打在她那破碎的心上。这是这是她第五次寻觅所得。最后,她无可奈何地叹息道:“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其实,寻来觅去,她只得了一件东西,那就是愁,无穷无尽的愁。至此,作品完成了它的主题:反映国破家亡、夫死身老的深愁惨痛,也完成了一件伟大的雕塑:一个悲剧时代不断追求、终无所获的悲剧形象便屹立于读者心中。
同样是酒、西风、黄花,出现在《声声慢》中,就与前期词《醉花阴》中的不同,全部印上了作者遭受丧乱的痕迹,那急促的音节声调,那涂满词人忧伤情绪的字句,与《醉花阴》潇洒疏朗的情调完全不同。
从以上两词可以看出,青年时期的被离愁别苦折磨的李清照,只是形容憔悴,身体消瘦而已。所以《醉花阴》读来令人感觉词人的心境虽惆怅哀婉,但并不悲怆绝望,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因为,词人还有与其夫团聚的希望,并且此时词人的生活是优裕的。所以,这里的愁只是闺阁少妇思夫的一己闲愁,也可以说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晚年的李清照,形单影只,流落异地,那离乡背井之苦、国破家亡之恨、无依无靠之悲,使她身心憔悴,万念俱灰。李清照“而今识尽愁滋味”了。
无论是李清照前期还是后期,她的词在抒情艺术上都表现了很高的成就,深刻的思想内容通过完美的技艺手法表现出来,形成了一种属于她的风格——易安体。她词作中的易安愁情也不知催下了多少人的多少泪水。
参考文献:
[1] 胡云翼:《宋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2] 李晓明:《唐宋词》,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
[3] 《古代文学作品鉴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作者简介:张丽华,女,1964—,河北卢龙县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工作单位: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
关键词:李清照 情愁 别离 国破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李清照一生所写的词,可以分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主要写她和丈夫赵明诚的幸福生活,后一部分是写金兵占领北方后她的逃难生活及丈夫死后对过去幸福生活的回忆。愁,是李清照词的主题,李清照的愁有前后期的不同。李清照词的风格与愁绪则因时代的变迁和个人境遇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尤其是后期的作品表现出更深沉的感伤。前期的愁多半是闲愁、离愁,或是淡淡的哀愁;后期的愁则是浓愁、深愁,是透彻心骨的悲愁。
一 “为赋新词强说愁”
《醉花阴》,是李清照的前期作品。赵明诚与李清照结婚后,夫妻俩志同道合,伉俪情深。由于赵明诚外地为官,夫妻暂时分离,往日重阳,夫妻俩一起饮酒赏菊,今日重阳,李清照一人过着苦闷清闲的日子,于是写了这首词寄给丈夫。传说赵明诚接到后,很不服气,想写出能超过妻子的词,于是闭门谢客三天,作了五十首,连同这一首夹杂在一起给朋友看,朋友玩味再三,说“只三句绝佳”。赵忙问是哪三句,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玩味此词,真是绝妙至极。全词写重阳节日之离愁,共有三个层次:第一是写白天,即“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第二是写黄昏,即“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第三是写夜间,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可是词人并未按照时间的自然顺序进行叙写,而是先写白天,次写夜间,最后写黄昏。这样的结构看起来也很合理、完整,毫不费力而达到天衣无缝的妙境。然细细探究,却觉得词人是颇费经营、匠心独具的。因为如果按照时间顺序来写,势必将黄昏放在中间,如此则东篱把酒、以菊拟人的情景就无法充分描写,“三句绝佳”的词句也决不会迸出。而将夜间置于最后,不管怎样描写,也很难有新意。由此可见,词人在谋篇布局时充分注意到以最佳的段落抒发最佳的感情,因此也就产生了最佳的词句。
古人论诗,谓有诗眼;论词,也有词眼。有人认为“人比黄花瘦”是词眼,从字工句警着眼,可以这样说;但若从章法着眼,我以为“佳节又重阳”一句乃“通体之眼”,此词前前后后,无不待此句的照映。如前所述,上半阕从白天一下子跳到夜间,而将黄昏移置下阕,中间显然留下一个空挡。词家一般称之为“空中荡漾”或“空际转身”。“佳节又重阳”一句即起了“空际转身”的作用。有了这一句,词中感情马上由白天跳到夜间,读后觉得自然而合理;同时,有了这一句,全篇即浑然一体,时间、背景不须交代就明晰可见。此句还妙在一个“又”字。从这个“又”字上,可以看出她与赵明诚分别的时间已经很长,至少说在前一年的重阳,赵明诚已经离去,到了今年重阳,他还没有回来。
第一层写白天。云愁永昼”,“永昼”就是漫长的白天。照理一年中最长的日子是在夏至,到了凉秋九月,白天渐渐缩短。词人说它长,是从个人感觉上说的,欢娱嫌日短,愁苦恨天长。这里的“永昼”与下面的“又重阳”,前后呼应,都极言时间之长,说明她与丈夫别后,有度日如年之感。“愁永昼”之上,着以“薄雾浓云”四字,是写外面的天气。按照自然规律,九月重阳本该秋高气爽,日暖风和。可是这一天却薄雾笼罩大地,浓云布满天空,给人以闭塞沉闷之感。对于和丈夫一别经年的深闺少妇来说,怎能不感到愁绪纷繁呢?怎能不感到日子过得很慢呢?因此可以说,词人写这种反常的天气,是为“愁永昼”作铺垫的。至“瑞脑”一句,始由室外写到室内。是时词人焚香枯坐,只见兽形铜香炉内的龙脑香吐着不绝如缕的氤氲,它像白天一样缓慢,也像愁绪一样悠长。这个环境是够幽静的,也够令人烦恼的。可是直到瑞脑香销,词人的愁绪并没有结束。
第二层是写夜间,此处曾遭到宋人王灼的非议,说她“作长短句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王灼是从封建意识出发来讥评她的,在我们今天看来,像这样直抒胸臆、摹写性灵的文字,比那些装模作样、无病呻吟的作品感人得多。
第三层写黄昏。黄昏时刻,光线暗淡,景象迷离,最易惹愁。李清照把最佳抒情时刻放在最后,“安排肠断到黄昏”,必然写出佳句。此句依律当为二、三结构,可是精于音律的李清照却突破常规,改作一、四结构,看来是有意强调。且《古诗十九首》云“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为一个从小受古典诗词熏陶的词人,当她即景抒情时,必然会想起这两句诗,也必然会由此触发意味深长的咏叹,又从而带出两个警动千古的名句。在最后三句中,“人比黄花瘦”最为精警。一个“瘦”字,突现了她的外貌,揭示了她的内心。
总之,这结尾三句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同前面所铺述的白昼无聊、夜半凄清、把酒赏菊,又是前后呼应、密合无间的。因此构成一个“幽细凄清,声情双绝”的审美意境,令人一唱三叹。李清照的这首词语言的清新素雅,很适合表现淡雅清疏的审美境界。
二 “而今识尽愁滋味”
“靖康”之变宣布了北宋的灭亡。李清照从青州逃到江南,备尝颠沛流离之苦,备受国破家亡夫去之痛。她越来越陷入思想痛苦的深渊。《声声慢》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写成的。虽然所写的时间仅在一个黄昏,地点不出一所深院,然而却概括了词人南渡以后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并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这个时代中国广袤土地上许多上层妇女不幸的命运,记录了她们心灵历史上悲惨的一页,因而也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词的大幕一拉开,我们就仿佛看到年逾半百的女词人在凄风苦雨的黄昏时刻,恍恍若有所失地在寻求什么。用一句戏剧术语,这“寻寻觅觅”便是全词的贯穿动作。她在这间斗室中,东张西望,是寻失去的生活,还是寻觅未来的幻梦?是寻曾经蹴过的秋千,还是觅理过的笙簧?是在寻找归来的堂上猜书斗茶的乐趣,还是在寻觅曾在一起观赏的文物、研治金石、唱和诗歌的亲人……然而这一切都变成如烟的往事,再也无处寻觅了。她只落得冷冷清清,凄凄惨惨。这便是词人第一次寻觅所得。
“乍暖还寒时节,最难将息。”这忽冷忽热的天气,似在捉弄人。她满腹凄凄惨惨、悲悲戚戚的情怀,得找个办法排遣。于是她寻来淡酒,举杯浇愁。“三杯两盏淡酒”,是她第二次寻觅所得。可是萧瑟秋风,晚来更急,这几杯淡酒,怎抵风寒?只听一阵雁鸣,她举目遥望,“旅雁向南飞,风雨群相失”(朱郭儒《卜算子》),那不像战乱年头南逃的百姓吗?“雁子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那不是盼望丈夫来信时的情景吗?对它们她是太熟悉了。这是词人第三次寻觅所得。她失望极了,看看窗前小院,又只见风雨中的黄花,凌乱地堆满一地。
从前她重阳赏菊,曾以黄花比瘦,赋《醉花阴》寄给丈夫。可是今日丈夫早已过世,自己也像受尽摧残的黄花委弃在地,还有什么可供采摘的呢?从花之憔悴意识到人之衰老,这是她第四次寻觅所得。她茫然了,于是独自守着窗儿,准备就这样捱到天黑。可急风又吹来细雨,打在梧桐叶上,不!这哪是打在梧桐叶上?分明是打在她那破碎的心上。这是这是她第五次寻觅所得。最后,她无可奈何地叹息道:“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其实,寻来觅去,她只得了一件东西,那就是愁,无穷无尽的愁。至此,作品完成了它的主题:反映国破家亡、夫死身老的深愁惨痛,也完成了一件伟大的雕塑:一个悲剧时代不断追求、终无所获的悲剧形象便屹立于读者心中。
同样是酒、西风、黄花,出现在《声声慢》中,就与前期词《醉花阴》中的不同,全部印上了作者遭受丧乱的痕迹,那急促的音节声调,那涂满词人忧伤情绪的字句,与《醉花阴》潇洒疏朗的情调完全不同。
从以上两词可以看出,青年时期的被离愁别苦折磨的李清照,只是形容憔悴,身体消瘦而已。所以《醉花阴》读来令人感觉词人的心境虽惆怅哀婉,但并不悲怆绝望,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因为,词人还有与其夫团聚的希望,并且此时词人的生活是优裕的。所以,这里的愁只是闺阁少妇思夫的一己闲愁,也可以说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晚年的李清照,形单影只,流落异地,那离乡背井之苦、国破家亡之恨、无依无靠之悲,使她身心憔悴,万念俱灰。李清照“而今识尽愁滋味”了。
无论是李清照前期还是后期,她的词在抒情艺术上都表现了很高的成就,深刻的思想内容通过完美的技艺手法表现出来,形成了一种属于她的风格——易安体。她词作中的易安愁情也不知催下了多少人的多少泪水。
参考文献:
[1] 胡云翼:《宋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2] 李晓明:《唐宋词》,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
[3] 《古代文学作品鉴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作者简介:张丽华,女,1964—,河北卢龙县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工作单位: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