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瑜伽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MNUS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ACT


  ACT是美国内华达大学临床心理学教授海斯(StevenC. Hayes)及其同事于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创立的一种新的心理治疗方法,目前正快速地成为全世界最流行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是行为治疗第三代浪潮中的典型代表疗法。不同于之前的疗法,ACT的目的不是消除问题或症状,而是通过接触当下、自我觉察、接受悦纳、认知解离、澄清价值、承诺行动等过程,提高心理灵活性,使人们过上丰富、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ACT与佛学、瑜伽有很多内容相一致,都强调正念的态度,强调接纳,强调灵性地观察自我。

ACT的六边心理病理模型


  ACT将人类的心理病理直观地用一个六边形模型来表示。六边形的每一个角对应造成人类痛苦或心理问题的基本过程之一,六边形的中心是心理僵化,六大基本过程相互影响和联系。
  1经验性回避,又叫做经验性控制,指的是人们试图控制或改变自身内在经验(如想法、情绪、躯体感觉或记忆等)在脑海中出现的形式、频率,或对情境的敏感性。然而,由于思维压抑的“悖论效应”,经验性回避并不能起到有效的作用。如当我们试图控制焦虑时,势必会想起焦虑,同时也会连带唤起焦虑的情绪体验。而且,即便单纯回避的方式能暂缓消极情绪,往往也会造成来访者对刺激的麻木或过敏,最终导致生活空间受限。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就是经验性回避的典型行为。
  2认知融合,指的是人类行为受限于思维内容的倾向。当陷入认知融合时,我们会把頭脑中的想法当成真实的现状。如“杯弓蛇影、草木皆兵”等现象就是在紧张、恐惧的情况下产生错觉、把内心的想法当真,更加恐惧而逃离。
  3概念化过去与未来,经验性回避和认知融合均会让我们脱离当下。首先,经验性回避会减弱对个人经验的感知能力。对负性的想法、情绪、感觉和记忆的感知通常会伴随恐惧、愤怒、悲伤等消极的情绪体验,我们往往不愿意去面对这样的痛苦。其次,认知融合会让我们无法体验当下。当我们置身于概念化的世界时,我们就失去了直接的此时此刻的真实经验,沉浸于过去的错误或可怕的未来,我们的行为会受制于过去已有的想法和习惯反应。如有的抑郁症患者觉得自己的过去一无是处、未来无望,焦虑症患者觉得未来充满危险。
  4概念化自我,自我概念是言语和认知加工过程的核心。这个概念化自我就像是一个蜘蛛网一样,包含了所有与自我相关的分类、解释、评价和期望。来访者来求助的时候,正是被这种概念化自我限制了,使自我变得狭隘,导致不灵活的行为模式。如有的人觉得自己能力差,长得丑,处处不如别人,或者有的人觉得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冒失鬼”等。
  5缺乏明确的价值方向。价值的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深植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却很容易被言语词汇曲解成评价、情绪和过程目标等。不良的社会环境和过去历史导致来访者没法看清自己的价值方向,尤其是当来访者的行为受限于经验性回避时,就无法选择有意义的方式生活,缺乏价值感和自尊感。如“啃老一族”“宅男宅女”“厌学族”“空心病”等找不到生活、学业、工作的价值方向。
  6不动、冲动或持续回避。认知融合、经验性回避、概念化自我,以及丧失此时此刻的经验,均会阻碍我们按照所选择的价值方向生活。不动、冲动或逃避会取代指向价值方向的灵活行动。最终让来访者迷失了他们在生活中真正重视的价值方向,导致长远生活质量的降低或生活空间狭窄。
  ACT认为人类主要的心理问题源于语言/认知与人们直接经历的偶然事件之间的交互作用方式,产生经验性回避和认知融合;这两者会导致我们失去对此时此刻的真实体验,并依附于概念化的自我;最终,僵化的心理状态会让我们缺乏明确的价值方向,无法按照所选择的价值方向过有意义的生活。

ACT的六边心理治疗模型

接纳


  接纳是相对于经验性回避的另外一种选择。指的不仅仅是容忍,而是对过去经历的个人事件和此时此刻经验的一种积极而非评判性的容纳。是一种在明确价值方向时自愿做出的选择,是为痛苦感受、冲动和负性情绪让出心理空间,不去抗拒、控制和逃避它们,而是将其作为客体去观察。如,我们可以尝试把焦虑看作一种客观事物来面对,来体验观察其起伏消长、生生灭灭,而不去抗拒、逃避或消除。
  很多人的无效行为模式是:“让痛苦停止,我才能开始正常的生活”。因此,很多人都想消除抑郁、恐惧或焦虑等情绪问题。而这些回避或控制策略已经让我们更加痛苦或丧失生活方向。ACT往往先让人们认识到以往的策略是无效的,甚至使得生活更糟糕。接纳帮助我们放弃原有控制或回避策略,愿意面对症状,观察症状,理解症状的意义,给问题、症状更大的心理空间。通过接纳,减少身心内耗,停止问题的恶性循环。

认知解离


  将自我从想法、想象和记忆中分离,跳出来客观地注视头脑内的活动如同观察外在事物,将想法看作是语言和文字本身,而不是它所代表的意义,不受其控制。
  ACT发展了很多技术来达到认知解离,如大声重复某个词,直到这个词只剩下声音,而没有意义;或者通过外化的方式,给某个想法赋予具体的形状、大小、颜色,从而使它成为客观的事物,比如把抑郁想象成一块灰色的大理石石头,或想象成一副灰色的眼镜。

活在当下


  ACT鼓励我们有意识地注意此时此刻所处的环境及心理活动,不做评价,完全接受,以帮助我们更直接地体验周围的世界,从而提高行为的灵活性,与自己的价值保持一致。如何做呢?可以做简短的一到两分钟的正念练习(如,观察自己的吸气和呼气;从内心扫描身体感觉;做几个深呼吸;关注五个感官的感觉)会帮助我们培养出对当下的关注。

以己为景


  痛苦的想法和感受对我们的自我产生威胁,这种负面的感受在自我作为概念化对象时尤为显著。ACT会引导我们穿越时间、地点和人物,以建立更灵活的视角选择,扩大心理空间。比如想象80岁时的你会如何看待现在让你痛苦的这件事情,80岁的你会对现在的你说什么;或者尝试给自己写一封信,谈谈如何以更好的方式来处理当前的状况;或者尝试把自己放到空椅子上,从另一个人的角色与自己对话等。
  自己成为一片风景、一个舞台、一副棋盘,而自己的情绪、想法、记忆、行为、身体反应不过是风景中的风风雨雨、舞台上的一幕幕戏剧、棋盘上输输赢赢的棋局,大地没有变化、舞台没有变化、棋盘没有变化。

价值


  ACT中的价值指的是用语言建构的,你所向往的和选择的生活方向。价值与人们的行为不可分离,有意识地贯穿在生活的每一个有目的的行动中。与价值方向一致的行动是有建设性的,选择的,而不是为了逃避或消除痛苦。选择的“自由”是指不受强迫的,没有“不得不”的情况的制约。价值选择如同轮船的舵,或者汽车的方向盘,只有某个方向,没有终点。我们可以问自己,在这有限的一生中,自己最看重的是什么?或者问一下自己,去世后,在自己的墓碑上铭刻什么样的墓志铭来评价自己?通过思考这样的问题,也许可以澄清自己的价值方向。

承诺行动


  ACT不仅强调接纳,还强调行为改变,承诺行动就是选择一种指向目标的特别的行为方式。ACT的目的是帮助我们按照自己的价值方向做出行为改变,对自己的行动负责,建构有效的与价值方向一致的生活。只有采取行动,才能真正改变,才能朝着价值方向前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瑜伽意为“一致”“结合”或“和谐”,通过训练,可以达到身心和谐,还能医治诸多身心疾病,其修炼主要通过调身、调息、调心等身心活动使得身体更加灵活,心理更加宁静祥和。ACT是解决人类烦恼、心理问题和心理痛苦的心理学方法,是通过一系列基于正念的技术和方法,帮助人们消除自我对抗、减少自我控制,摆脱语言框架和僵化规则的束缚,更加灵活地接触现实,朝着自己选择的价值方向勇敢前行。这两种方法之间有一些相似的地方,核心都是从僵化变为灵活、促进身心和谐,采用的策略都有正念觉察,减少语言的不良影响,重视行动体验而非言语教导,最终都能让人们过上丰富、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
  ACT虽然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但是,更属于一种生活方式的自我训练方法,每天都可以进行自我训练。主要是正念训练,观呼吸、观念头、身体扫描、正念饮食、正念步行、正念做家务等等,还要经常锻炼自己的接纳能力、提升自己及时认知解离的能力,每天醒来,觉察自己一天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每周、每月、每年覺察自己一年的最重要事情是什么?同时,及时觉察自己承诺行动的障碍是什么?如果一个人能够坚持ACT心理训练,就能够减少不必要的烦恼,及时跳出痛苦的陷阱,不断打破无效的僵化的规则,而朝着自己看重的价值方向承诺行动,不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使得自己过上丰盛的人生。
其他文献
阿鹏的故事  阿鹏,男,39岁,未婚,目前从事保安工作。  阿鹏在家排行老二,有一姐姐。8岁前与父母一起生活,感觉还挺快乐。8岁开始上小学时到姥姥家住,姥姥对其管教严格。阿鹏的成绩较好,但因为性格孤僻,常受同学欺负。  阿鹏18岁上高二时,开始出现失眠、情绪低、心里有话说不出来等现象,有时甚至想跳楼。高考期间又感到心烦、食欲减退,高考成绩不理想。复读后,情绪低、烦躁、失眠的情况依旧,再次参加高考,
期刊
二宝出生后,大宝可能会表现出哪些反常?  1叛逆,做各种错事来吸引大人的注意力,让大家花费心思来管他。有的大宝可能会动手打弟弟或妹妹,来发泄自己的不满。  2情绪波动大,烦躁,特别是年龄小一点的大宝有可能一遇到事情就哭闹,来表现自己的不安全感。  3可能对自己的东西变得很偏执,不喜欢把自己的东西分享给其他人玩。  4有些内向的大宝可能会变得很乖,变得非常听话,来赢取大人的赞扬。这也可能是一种不正常
期刊
过年期间,父母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情景:大过年的,父母邀请很多亲戚朋友来家里做客,由于忙于照顾亲友,对孩子的关注变少,孩子就当众耍脾气,让父母左右为难,父母该怎么应对呢?当众教育孩子以示父母权威?还是等客人都走了再耐心地跟孩子单独聊聊?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的长期研究,他发现孩子耍脾气的时候,正是父母对孩子进行情绪管理的最佳时机。但面对孩子情绪化的时刻,不是每个父母都能抓住最佳时机对孩子
期刊
前几天,朋友老杨来我家串门,闲聊中他感叹道:“我们做父母的对孩子可掏心掏肺了,而孩子却一点都不领情,都是小白眼狼……”原来前几天老杨到宁波出差,周五办完事后他微信联系在杭州读大二的女儿,想跟女儿待两天,然后乘坐已买好的周日下午的高铁回家。想不到女儿回复:“我很忙,再过一两个月就放寒假了,到时我就回去了,没啥事您忙完了就先回家吧。”满怀欢喜的老杨如同被一盆冷水浇了头,心情失落到了极点。愤愤不平的他,
期刊
现在的家长都非常重视孩子的课外教育,有的因过分强调这第二课堂的功效,甚至将孩子课外校外的一切活动,都生拉硬扯地往教育或启迪上面靠。我就有这样一位女同事,礼拜天带着孩子一同去城郊游玩时,这位妈妈很善于利用一切的机会来向孩子灌输知识。看到孩子对溪里的一群鸭子有兴趣,就冒出一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是什么意思?发现孩子对一株梅花着了迷,又問“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期刊
前几天在小区散步的时候,看到这样一个场景:几位妈妈在一起聊天,几个孩子大约三岁左右在健身器材处跑来跑去。这时另一位妈妈带着孩子过来,也带来一个同龄的小男孩。新来的小男孩拉着妈妈的衣角,妈妈让他去玩儿,他不去。过了一会儿,有个小朋友在地上捡到一个树枝,对其他小朋友说:“我的枪”。新来的小男孩上去一把就夺过来,小朋友反应过来之后,就要夺回来。新来的小朋友马上急了,“啊”一声,并且出手挠人家脸。被挠的小
期刊
我儿子(悟空)35个月了,在前面30个月的日日夜夜里,无论他做什么,我对他都是温柔备至,毫无怨言。就在几个月前,我发现自己因对他的各种要求抓狂不已,有时心情不好,也会冲他狮吼一番,用他的话讲:“妈妈是属恐龙的。”  以前离开家前,我是百爪挠心,现在离开家前,我是欢呼雀跃;  以前他要糖吃,我回应“好的”,现在他要糖吃,我回应“等着”  以前他把屁股坐我脸上,我都觉得他好帅,现在他把我打疼了,我大吼
期刊
如何才能讓心理课的讨论分享环节发挥实效?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思考。课前准备下功夫,讨论问题巧设置  对心理课而言,简单的知识传授看起来非常心灵鸡汤,所以体验式学习是主要的学习方式。体验只是为了创设情境,体验之后的讨论与分享才是最为重要的,如果教师设置的讨论话题不合理,学生的讨论与分享就会十分低效。  教师呈现的问题要具有层次性、针对性,让学生知道回答问题的方向,有话可说。  “What”讨论法就是很好
期刊
她為女儿的未来担忧  在约定的时间,丁妈来了。与其他家长一开口就抱怨孩子所不同的是,她的开场白是这样的:孙老师,你说我怎样做才能提高我女儿的耐挫力呢?  丁妈一开口就要方法,看来心情很迫切,但此时还真不是给建议和方法的时候。于是,我把咨询方向转向了解她的咨询动机:你为何现在才想到要提高孩子的耐挫力呢?  她告诉我,她家女儿小丁从小到大生活得一帆风顺,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这让她很担心,万一以后女儿碰
期刊
1997年9月,初登講台,学校领导就组织听课团听我的课,其目的是帮助我这个新手尽快“上道”。得到通知我甚是惶恐,几天里无论白天黑夜都认真备课,从有限的资料中吸取营养。  我讲的是《牛郎织女》,很有意思的一则民间故事,但由于过度紧张,从导入开始就不断卡壳,让气氛变得尴尬。这堂课也在我的大汗淋漓和学生的茫然中草草收场。  课后,年过半百的教导主任和蔼地劝慰我:“人都有青涩的时候,坚持下去,不要灰心,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