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数感的培养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1gwe52rg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的学生在解答题目时经常会出现一些如爸爸今年15岁、二(1)班学生有61.5人、铅笔长20米、冬冬身高175米诸如此类明显的错误,就是一天没学过数学的人也不致于犯,而我们的学生怎么就会这么糊涂?究其原因,是我们的这些孩子没有良好的数感。
  新课标教材十分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数的意义、体会数的作用,逐步培养学生的数感。作为起始阶段的一年级,更是应强调培养学生的数感。那么,如何用好教材,在数学学习的起始阶段就把培养学生的数感落到实处呢?
  一、在生活体验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数感从室内扩展到室外,从校内延伸到社会,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生活活动中,培养学生感知、发现、探索身边的数量。在“认数”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数学素材,努力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帮助学生把握数概念的实质,真正理解数的意义,建立良好的数感。例如,教学“0”的认识,不仅借助小猴子吃桃子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了“0表示没有”,还在“想想做做”中安排了生活中常见的“0”,丰富了学生对“0”的意义的理解。还有像学完了“1-5的数的认识”、“6-10的数的认识”、“11-20各数的认识”后,都安排了“生活中的数”这样的情境图,让数与生活密切联系,数学变得看得见、摸得着,又有着实实在在的作用。
  二、动手实践中获得数感
  数学实践活动强调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数学,是动手学数学、用数学。数感的培养和发展,当然离不开实践活动。简单的实践活动如操作、观察、猜测、交流等对学生来说是充满吸引力的。在教材中,为培养学生的数感,设计了好多有趣的实践活动,如在教学“分类”时,让学生整理自己的书包,延伸到整理自己的房间,并说说这样整理的理由;在“比大小”时,让学生面对三只猴子和四个梨、三个桃子、二只香蕉,通过对一对、分一分真实地把握数的大小关系,形象地与大小、等于符号挂钩,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挂钩。这样,把数感培养落实到了具体活动中,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可以对数有一个鲜明的表象,再遇到相似的情境时,他们会在头脑中有一个具体的参照物,真正建立起良好的数感。
  三、在猜想中诱发学生的数感
  数学猜想实际上是一种数学想象,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本质时的一种策略。数学猜想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能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能锻炼数学思维,当然能培养学生的数感。如在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时,教师让学生抓一把小棒,然后猜猜大概有几根,对一堆草莓先猜猜有几颗,组织学生玩猜数游戏,根据自己妈妈的年龄猜猜老师的年龄;又如,在学了米和厘米、克与千克后,让学生猜猜自己的书包有多重、自己的体重有多少、自己的身高有几厘米;在学习了万以内的数后,让学生竞猜一些商品的价格……在解题前,让学生猜想哪个量大、哪个量小或所求量的范围,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还能避免常见的错误。还有,在教学中选择适当的题目类型,有利于培养、考察学生的数感。例如选择题,由于只要求从四个选择支中挑选出来,省略了解题过程,容许合理的猜想,有利于数感的发展。再如实施开放性问题教学,也是培养数感的有效方法,开放性问题的条件或结论不够明确,可以从多个角度由果寻因、由因索果,提出猜想,由于答案具有发散性,就有利于数感能力的培养。以上这些猜想练习既锻炼了学生在结合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的本领,又渗透了用“区间套”逐步逼近的思想。这样的交流活动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在综合运用中升华数感
  数感说到底是一种心智技能,它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是一种高级的智力活动。有良好数感的人,在需要数感发挥作用的时候,它便会自然出现,仿佛不需要人有意识地去探索一般。要达到这样一个境界,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对刚开始学习数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就应该结合具体的“数的认识”,参与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以使自己对数的认识融会贯通。教材在这方面也提供了许多良好的素材,比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同一个数,如用小棒摆、用计数器来拨,在数位顺序表上摆圆片、摆数字等,在此基础上探索数的组成和写法。能熟练运用以上方法表示同一个数的学生,他会没有良好的数感吗?在学习这块内容时,让学生“在课本上先数出10页,看看有多厚,再数出20页,看看有多厚”,“找出课本的第10页、第15页、第20页”,“要学生对这些数排队,并说说出15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从左往右数它是第几个,从右往左数它又是第几个,它的左边有几个数,右边又有几个数等等”,这样的操作,将“几和第几、比大小、方位”等对数的基本认知方式糅合在一起进行了练习,使学生对数有了全面、深刻的印象。
  总之,数感的形成是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的时间逐步培养。作为教师,要努力钻研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培养学生数感作为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孔企平《小学儿童如何学数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3月出版。
  [2]刘兼 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5月出版。
  [3]成尚荣《学会数学地思维》.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1年9月出版。
  [4]《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出版。
其他文献
摘 要:对话,不是师问生答,也不是生问师答,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情感的交流、看法的沟通,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和谐民主而富有激情的讨论。师生对话是数学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程度上说,对话能够体现民主、体现平等、体现和谐、体现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的发挥,是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体现。对话需要良好的氛围、积极的心态、有趣的话题、合作的意识,而这一切都靠老师去培养、创造。  关键词:对话教学 师生对话 数
期刊
培养浓厚的兴趣可以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学习、求知,这样学生们收效大。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兴趣是求知的前提,是学习的巨大原动力,在政治课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学生对政治学习产生了兴趣,那么他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反之,则启而不发、学而不进,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激发兴趣,对提高政治课教学质量尤其重要。怎样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呢?  一、搞好课前预习,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动机,激发
期刊
数学即生活,数学与生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生活。人类的社会实践产生了数学,并且促进了数学的发展;而数学又服务于社会,成为人们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数学生活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感知认识的气氛中想学、乐学、会学、学会,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但长期以来,许多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害怕学数学,究其原因恐怕是
期刊
初中语文教学因长期采用“课堂+课外练习”的传统教学模式,忽视了对学生语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一个班五十个学生,有七八个趴着心不在焉学习的情况并不罕见。要改变这一现状,达到新课标“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努力形成教学个性”的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增“趣”添“味”是一种很有实效的做法,恰当运用,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期刊
摘 要:搞好阅读教学,不仅能充分张扬学生阅读的个性,而且能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要将阅读训练当成大事情,不折不扣落实到位,开创语文教育的新局面。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提高质量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拓展多种阅读途径、倡导自主阅读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小学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近年来对小学语文教
期刊
我认为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认真学习,大胆移植,不断尝试,大胆探索,总结出适合农村学生的方法,逐步培养其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本人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以情感人,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兴趣是孩子创造力、求知欲的原动力,只要孩子对某种事物产生了兴趣,就会无止境地去追
期刊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如何备好每一节数学课,使学生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掌握知识,提高数学教学成果,确实需要我们精心设计。  教学是一门艺术,不管你是个人备课还是集体备课,都必须经过周密思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充分细致地做好准备工作,才能更好地提高40分钟的教学效率。有的教师上课目的不明确,重点不突出,语言不准确,都是备课不过关造成的。  那到底怎么备好数学课呢?我认为首先必须从下面三方面下手:  一、
期刊
摘 要:在写话教学中,教师要赏识孩子,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们,激励孩子,用赞美的语言表扬他们,让孩子爱“说”乐“写”。  关键词:赏识 激励 爱说 乐写  题记: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承认之中,他就学会了要有一个目标。  ——[新西兰]戈登·德莱顿  一、巧妙评价,享受快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学
期刊
摘 要: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对教学活动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充分激起学生对数学意义的思考,有效推动教学活动进程。  关键词:数学教学 问题情境 创设运用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强调数学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的重要资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期刊
作为在班级中占较多人数的“中等生”,作为一个温和而又沉默的群体,这一部分学生学习成绩不冒尖,普遍比较稳定,虽会有波动,但少有明显下降的危险。再加上这部分学生性格多数较为内向、安静,不善于表现自己,也不会惹祸闹事,因此,我们的视线常在“中等生”身上产生盲区。如何才能有效地激活,释放出他们潜在的力量,提高优秀率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多一点亲近,找回生活的方向  曾有一个中等生在作文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