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度·风格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j12345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平同志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他的气度和风格。我在小平同志领导下工作的时间算是比较长的。从太行山到南下进军大别山。在中原局,小平同志是书记,我是秘书长。过了长江就分开了,他去了西南,我留在中南。后来,又都调到了北京。我是随邓子恢到中央农村工作部,小平是做中央秘书长,总书记。文革都靠边站了。后来我到农委搞改革,大事都是小平同志点了头的。在这里,我对小平同志谈点印象。
  一个人首先应该有坚定的信仰,对共产党人来说就是共产主义。小平同志在七十年的时光里,经历了那么多的波折,负了那么大的责任,这一条始终不变。但是信仰是一个共产党人或非党人士都可以有的,而气度和风格却使一个人成为时代伟人。小平同志的气度和风格是什么呢?那就是顾全大局,实事求是,在复杂环境里,在许多工作任务中,抓住主要环节,勇往直前。周总理给他的评价是:举重若轻。他是用大手笔写历史的人,写重要历史篇章的人。这种人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他们能超越自我,顺应历史呼唤。这可不是简单的事。你平素和他接触,感觉他和常人无异处,也说笑话,也打扑克,摸麻将,喜爱孩子,吃喜欢吃的菜。可是在历史的紧要关头,哪怕是泰山压顶,大难临头,总是知难而进,顶风搏浪,毫无畏色,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我赞成这样的话,如果没有毛泽东,我们的民主革命就会在黑暗中徘徊很长时期;如果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没有邓小平,我们同样也会徘徊很长时期。
  以我的亲身经历举几个事例:
  第一件事是一九四七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跃进式进军,无后方作战,进山的装备不足。比如说,马上山,马蹄上钉的马掌都没有。只好把驮的粮草、重武器和弹药都扔了。五十万国民党部队把我们包围起来,步步逼近,老百姓都躲到了深山里,领路的人有时都找不到。这时候,没有后方的支援,没有粮食、弹药的供给。损失很重,人员伤亡也很大,情况十分严重。为减少目标,总部化整为零,我受命带中原局机关人员,游击行动,小平同志派一个连给我,最后只剩几十人,我骑的马也被打死了。刘邓带着一部分武装,在鄂、皖、豫各地区游动中指挥,刘邓的坐骑有个时期也没有了。冬天,缺少取暖燃料和棉衣,类似困难还不少。小平同志一开始就知道肩上的担子的份量。估计到会遇到很大困难,遭受很大损失。当时从山东到陕北我们的根据地都处于被包围的状态。毛主席作决定,转到外线作战,把敌人拉走,使我们从被动变为主动,从防御转为进攻,改变整个战争的格局。中央把这个担子交给了小平同志。他在出发前说:为了这个大局,我们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这个担子都得挑起来,大的代价会换来全局的改变。困难会超过抗日战争,但这是暂时的,局部的,我们应该抱这样的态度:牺牲小局,保全大局。大局是什么?我军必胜,蒋军必败。而我们之所以坚持了下来,是因为有小平同志这个中心人物,有他给大家作表率,言传身教。他从一出发就开始给我们讲这个道理。事后证明:这个估计完全按计划实现了。四野进关、三野南下、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结束后,局势大变。蒋家王朝很快覆灭。
  第二件事是下山以后,总结这次行动的经验教训,其中除作战问题外,另一关键是要解决新区土改中的政策问题。当时,后方开了土地会议,布置土改,平分土地。我们边行军,边土改,分浮财,打土豪。这个过程中,忘记了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的策略,脱离了群众。同时,又不懂得利用旧政权来维持秩序,造成没有秩序、土匪和地主武装横行抢劫的混乱局面。在中原局会后,小平同志亲自给中央和毛主席写了个报告。提出,第一,用减租减息代替平分土地。第二,取消分浮财。因为当时多数群众还没有真正发动起来,虽然用行政命令包办代替的办法实行了分配,其结果是多数群众不敢接受,即便接受了,我们一走,又都还给了地主。小平同志说,这是冒险主义,把地主推到敌人一方。再就是他提出,我们既然不能建立新政权,就该利用旧政权,维持秩序,乡政府可以利用,避免混乱。这不但对当地居民有利,对我军筹措军用粮草也有利。看了小平同志的这个报告,毛主席批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人们不是执行正确的政策,就是执行错误的政策。并要求各地党委书记,一年几次作综合报告讲政策问题。毛主席说:看了小平的报告就好像夏天吃了冰淇淋一样,很痛快。解决了这个问题,大大改善了我军在新区作战的地位,较快地把新区变为我军的后方。
  从以上南进中的这两件事,我们不仅看出小平同志的顾全大局的气度,还看出他知错就改的风格。
  另一件大事是文化大革命后的拨乱反正。最初,小平同志是拥护主席指定的接班人的。他说,当时的主要领导同志果断处理了四人帮,又年纪轻,可以干到本世纪末。后来看出问题,主要是坚持“两个凡是”,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本来,早在七届二中全会就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家一致拥护。八大又提了出来,大家又都拥护。后来,以阶级斗争为纲取代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九六二年提出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一九七七年又提出抓纲治国。这时小平同志站出来,支持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反对“两个凡是”。然后才有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始了改革开放的时代。最后经过一九九二年的南巡讲话,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中国历史发展角度看,这个时期要求回答:中国走向哪里去?中国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能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道路上走下去,也不能固守旧的计划经济体制。这时大家都有自己的方案,但小平的方案是最好的。“两个凡是”是个方案;改一改阶级斗争为纲但坚持计划体制,也是一条路,还有主张学德日的,都是方案。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正确掌握毛泽东思想精髓的基础上,经过反复思考,提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以区别于农业社会主义,也区别于以阶级斗争为纲。但是,发展生产力不一定就是社会主义,所以就又提出一条,共同富裕,防止两极分化,但承认有先富后富的差别。在社会主义所有制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允许有资本主义成分、个体经济成分的存在,因为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还带有过渡时期的特征。南巡讲话,肯定了十三大利用市场调节的主张,十四大进而明确改革应以建立可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
  实事求是的作风是小平同志的一大风范。认真地正视问题,实事求是地对待问题,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是就是,非就非。这是一九六二年小平同志在七千人大会上说的,他也一贯坚持了这一原则。
  在农村问题上。一九六二年,小平同志提出,农业问题还得从生产关系上解决,但是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好,是公社所有制形式,还是“包产到户,责任到田,五统一”等等,要看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不管是黄猫还是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但是同年的北戴河工作会议上,邓子恢同志因提倡包产到户责任制受到了错误批判。包产到户责任制始于一九五七年的浙江温州永嘉,该县一位倡导者被打成右派。其他地方也有一批人因此被批判斗争并受了处分,“包产到户”成了禁区。后来是六十年代的安徽,那里的责任田也被取消了。到一九八0年安徽的肥西县绝大多数的生产队都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但不敢公开。这事迅速得到小平同志的支持。一九八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肯定包产到户是社会主义,小平同志在上面批示:“完全同意”,陈云同志也批示同意,还亲自到会上讲话。
  记得一九八七年小平同志召集中央负责同志到他住处开会,听取农业问题汇报。他问我:为什么粮食一下子能增产那么多?我说,首先是因为生产承包责任制,其次是七十年代末他主持工作时引进的十套大化肥厂。制度好,加上物质投入。我附带讲到,沿海地区农民到乡镇企业就业,成了兼业户,田地种不好;有的地方,让农民自找对象,定好条件,把耕地转给种田能手经营,后者变成农业大户。对此有人不同意。农委同志们主张看看结果再表态。小平同志当即表示,只要能增产,避免荒芜,没有什么不好,种菜养鱼有专业户,种粮也会有专业户。在这以前,他支持安徽包产到户,曾说过,将来有了新的条件,还会由低级集体经济转化为高级集体经济。此时,他并未因此而禁止农村发展农业大户。他不受本本拘束,也不受自己主张的束缚。而是坚持实践检验真理的原则。
  一九八四年我陪国务院领导去沿海考察乡镇企业。那里的乡镇企业遇到的普遍问题是资金与原材料的严重不足。同时,国务院主管工业部委纷纷提出应当调整乡镇企业布局,防止他们与大工业争资金、争原料、争市场。国务院领导沿途考察征求地方意见,提出了两头在外的政策,即资金在外,市场在外。劳动力、土地由我们提供,既解决资金缺乏、突破市场限制,又能发挥劳动力多的优势,解决许多人的就业问题。各地一致拥护。这样一来,引进外资就不仅仅只限于特区了。吸引外资,首先是香港、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这些地区的华侨资本。这时,南方的一些同志问,可不可以批租土地?回京请示邓,邓当场就说,引进资本有什么不好?引进技术有什么不好?增加就业有什么不好?指示:三天之内,把你们的意见发表在报上。国务院写的东西真是三天之内就发表出来了,我写的文章发在《改革》杂志上。从此,乡镇企业取得了筹集资金的机会,而且开辟了一些国外市场,如服装鞋帽、摄像机、电视机、收音机等等。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这里面有小平决策的关键作用。他没有条条框框,重大决策果断,干脆,从善如流。看准了就定,定了就做,举重若轻。那时,特区的设置尚有争论,小平同志多次去考察,事实证明他的决定是意义重大的举措,因而进一步扩大了开放,增加了十四个开放城市。
  一是包产到户,一是乡镇企业,已成了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们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果,是群众要求变为领袖意志的结果。
  实事求是说来容易做来难。需要坚定的信念,还要有勇气。小平同志三起三落,都是因为实事求是。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勇气,承担起责任,蒙受冤屈,顾全大局,就不敢坚持实事求是。为什么共产党执政还要什么勇气?要有什么样的勇气?就是要有受自己人冤枉的勇气。受自己人冤枉是很难受的,你还不能随便英勇就义,还得顾全大局,遵守纪律,多少年受不白之冤。勇气的另一方面,是要能够顶住压力,包括来自内部的压力。在特定情况下,实事求是和逆潮流拥护真理是一回事。比如关于市场经济,小平同志顶住了传统理论的压力。过去陈云同志一直提倡农贸市场,也受过不公正的批评。小平把它作为体制问题提出来。十三大以后,争论较大。一九八九年后,又来了一股左的思潮,其中也包括如何对待“市场引导企业,政府调控市场”这个提法。小平在这种情况下,南巡讲话,用科学态度总结国际国内经验,提出资本主义可以利用市场,社会主义也可以利用市场。这可是一步高棋。这是对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充实。毛泽东同志想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但没能想到利用市场。如果没有小平这样的人物,在关键时刻表态,我们还要长时间在黑暗中摸索。
  小平同志不愧为一个伟人。他不仅为我们开辟了前进的道路,而且为我们留下了精神遗产,包括他的气度和风格。我们中国这么大,五千年的文化古国,没有理想不行,有了理想没有正确的道路也不行,有了道路没有引路人还不行。我们高兴地看到: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已坚定地表示,要按小平同志的遗志,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下去。这是对邓小平同志最有意义的悼念。
   (本文经被访者阅定)
其他文献
四卷本的《新凤霞回忆文丛》即将出版。新凤霞女士是名满中外的戏曲表演艺术大师、散文作家、水墨画家,从六、七岁的幼龄就在京剧舞台上扎了根,七岁起开始学京剧基本功,八岁登台就受到观众的激赏。十四岁改唱评剧一鸣惊人,迅速远近驰名。进入新中国,更以《刘巧儿》、《牛郎织女》、《祥林嫂》、《杨三姐告状》、《花为媒》以及一些传统剧目名扬中外;而且桃李满园,入室弟子遍全国……五十年代以后,因历次政治运动以病、伤致残
期刊
在《旧约全书》的创世故事里,神花五天时间创造了天地万物,在第六天“照着自己的形像造人”。神不仅造了人,还“赐福”给他们,并对他们说:“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若干千年过去了,被“赐福”的人终究没有辜负神的期望,果真按神的吩咐“生养众多”(姑且不论是否“生养”过多),“遍满地面”。但一心进步、天天向上的人,却并不满足于那“遍满地面”的绝对霸权。人还要随心所欲地造物,甚至要“造”而非生育自己的子女。这
期刊
要不是撞上推行计划生育的“大运”,我国的人口研究恐怕不会在七十年代初就重见天日。现实的需要使人口学成为一门“问题科学”。强烈的问题意识,形塑了人口学学术群体最基本的研究风格。这固然促成了人口研究的繁荣,可对问题本身过多的偏好,使得研究者总是被问题牵着走,往往不太注意在理论层面上的思考。不过,《综论中国人口态势》这本论文集,应该属“例外”。  近代以来,学科间过度的专业化分工,往往导致学术领域的“诸
期刊
清华大学旧图书馆的四层阁楼,灯光昏暗,倾斜的屋顶使多数地方几乎无法直起身来行走,满是灰尘的地板上,一直堆满了各种各样同样满是灰尘的旧书,让人觉得是一个埋葬多年的古墓,那里边的各种书籍也仿佛是等待出土的文物,当我走进去,在里边慢慢地翻检那些旧日书籍的时候,我总觉得是在“考古”,在那些尘埃中巡视着过去。在一角的地板上,有几百本形制不一的毕业论文,从二十年代末到五十年代初,从中文系、历史系、外文系、政治
期刊
在一九九六年的中国图书市场,《唐文集》显得朴素、厚重。它昭示着写作的尊严——生活在九十年代的人似乎已经久违了的写作的尊严。  唐老师始终写得很慢、很艰难。他说过自己写文章是“一句一句地磨,进展甚慢”;他说过有时为了开好一篇文章的头。四、五次,七、八次地,重写过;他说过每写一篇长些的论文,就像生了一场病那样消耗体力。在晚年的一篇短文里,他这样描述自己的生活:“我这个人时间概念很淡薄,早晨起来,便坐到
期刊
十九世纪俄国革命史上,涅察也夫是一个今人鲜知的名字,至少很多对这段革命史有相当了解的中国人从未听说过他。对于那些希望从正面意义上叙述这段历史的人来说,涅察也夫的棘手之处在于他是一个信念坚定的革命家,同时又是一个极端专制和不择手段的人。因此,长期以来这个名字成为了某种禁忌。然而,一部俄国革命史假如没有这个人的名字和他的“革命家手册”,那不但是一个缺憾,而且是对这个漫长的革命过程中某种内在连续性的忽视
期刊
新疆人民出版社约一些学人为鲁迅画像,作一个“世纪末”的回顾。  “世纪末”本是人为。人为的东西成了习惯,也就信以为真,似乎这世界真有所谓世纪之分。一年之末,十年之末,百年之末,人们都惯于回首历史。  对过往的回忆是在遗忘了一部分情绪之中进行的,所以往往可以让人“去蔽”,使人比较的澄明。我想这就是回忆的价值,编书者的匠意也与此有关吧。  大概是受这回顾之风的感染或时间之“末”的暗示,近年来笔者很有兴
期刊
乱翻书的伴随习惯之一,是乱买书。几年前从摊上捡回来的一部“破书”(家长和老师昔日的评语,这话表明他们当初既不看,又不何以知其“破”?)是《济公活佛》。付钱之际瞥见还有一部《济公后传》,便也都买了。回家后不敢放在家里,怕儿女见笑,说老爹返老还童;带到班上也怕同事见笑,就塞在乱书堆里。坦率说一句,那书里大量的故事实在不高明:皇权与佛法相结合(活佛身为相爷的“替僧”);神通与无赖行径相结合(抓起新出笼的
期刊
在强调“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的美国社会中,一些族裔团体的称谓有时也会成为敏感的种族问题。五十年代以前,美国黑人被称为“Negro”。六十年代民权运动兴起以后,这个词被认为是对黑人的不尊重,因为它源于西班牙语,与罪恶的奴隶贸易与黑人奴隶制度相联系。于是,简单而又响亮的“Black”成为黑人的新称谓。进入七十年代,美国各族裔集团出现了“寻根热”,重视起自己的文化背景,一场
期刊
近代中国的世界语运动    近代中国的领袖人物是敢于作梦的。  从康有为的“大同”到梁启超的“新民”,孙中山的“民国”,陈独秀的“新青年”,胡适的白话文,以至于毛泽东的共产主义,在在都呈现了一班年轻人追求理想的勇迈和豪情。  在这些梦里,有的是残梦,有的是恶梦,当然,也有的美梦成真。但真正在“太虚幻境”中神游的一场春梦却是在五四运动前后开始提倡的世界语。    早在十七世纪,欧洲已有人提出世界语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