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练笔为台阶 走好作文路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cvz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练笔”是教材中的“小模块”,它目标集中,要求少,用时少,利于击破学生习作中的各个细节问题,突破单元习作的重难点,让单元习作水到渠成。解读“小练笔”模块编排的意图,将对有效开展习作教学大有裨益。
   【关键词】小练笔模块编排习作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6-0103-02
   去年,我接手了五年级语文教学,开学第一周,我让学生写随笔《我的开学第一周》,上交的文章让我心事重重:全班38位学生,15位学生文章字数不超过250字,通篇流水帐,无主次之分,语句枯燥乏味,3位同学文章不分段落,一路逗号,文末一个大大的句号。针对学生的现有习作能力,怎样训练才有效?在思考中,“小练笔”是我找到的一个突破口:“小练笔——读写结合的桥梁。”新课程对它是如此定位的。它目标集中,利于我击破学生习作中的各个细节问题,有的放矢地训练,突破单元习作的重难点,让单元习作水到渠成的生成。它要求少,范围小,用时少,在教学中只要能结合学情,找准文本中的读写结合点,可以及时有效地让学生学以致用,阅读习作相得益彰。小练笔可以说是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习作的一步步台阶。
   一、课后“小练笔”模块编排的解读
   科学地分析学生语言现状,准确理解新课程理念下小练笔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探索适合学生学情的小练笔模式。在人教版教材中,五年级教材一共在课后安排了10次“小练笔”:
   上册教材课后“小练笔”编排了6次:
   《走遍天下书为侣》“假如你独自旅行,你会带上什么东西呢?仿照课文,写写自身想法。”
   《古诗词三首》“想象《秋思》中描绘的画面,把《秋思》改写成小故事。”
   《鲸》“根据课文和自己搜集的资料,以鲸的自述为内容写一篇短文。”
   《落花生》“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你从身边的事物中领悟到了什么?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地震中的父与子》“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在本文作者看来,爱有两种形式。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感受吗?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下册教材课后“小练笔”编排了4次:
   《白杨》“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
   《古诗词三首》“从本课中挑选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改写成一篇短文。”
   《再见了,亲人》“从课文中挑选一件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所做的事,展开想象,再写下来。”
   《威尼斯的小艇》“用一段话,写写家乡的某处景或某个物,要写出特点来。”
   二、课后“小练笔”教学策略的构建
   小练笔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消化吸收作者的表达方法,同时将习作的重难点进行分化,降低习作的难度,让他们养成敏于观察,勤于动笔的习惯。我把五年级教材课后的“小练笔” 梳理一下,暂时可以把“小练笔”分为以下几个类别,每个类别各有训练的侧重点:
   1.改写式的小练笔。改写式的小练笔是以原文为题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再创作的一种小练笔。改写的方式很多,一般有内容和形式上的改写两大类。具体说,可以改变原文中心人物,主要事件,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的课后小练笔就属于这一类,要求学生改写主要人物,挑选一件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做的事,写下来;也可以改变原文的体裁,上下两册教材中的《古诗词三首》课后小练笔都要求学生把古诗词改写成一个小故事,这样的改写能增强学生对古诗的感受能力;还可以改变原文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鲸》的课后小练笔要求学生把说明文改写成生动有趣的科普小品或童话等,这主要是表达方式的改写。
   以五年级上册古诗《秋思》的改写为例,课后“小练笔”要求学生将《秋思》改写成小故事。这就是改写式小练笔的一种重要形式——扩写。对原文简单、抽象之处展开想象,对抒情点加以发挥,使原文的主要内容更加丰满,更加生动,更加形象。
   中国古诗词语言高度浓缩,情节跨度较大,有很强的跳跃性,这就使诗中存在了许多“空白”之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反复吟诵,充分感受诗词的意境和情感,以此为学生自由的想象提供依据,把跳跃过的情节补充出来,把浓缩的语言具体化,使学生深刻体验蕴含诗中的那份情感。古诗《秋思》寓情于事,借助寄家书时的内心活动和行动细节,细腻地表达了羁旅之人对亲人的思念。
   为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诗意,我将诗的背景,诗人的情感,详尽地介绍给学生,又让学生根据古诗下面的注释来理解诗意。我向学生出示画面,引导学生对诗人的想法和行动具体描绘。学生纷纷对诗人的惆怅进行描述:刚交出信,又怕自己在信中忘写了什么,又把信拆开,重新读了起来,送信人快要出发了,这才依依不舍地给了信使……
   簌簌的秋风,浓浓的秋意,配上悠悠的思乡之曲,想起自己三天两夜的贵门实践,离家两天就因思念父母而泪湿枕巾的夜晚,学生放飞想象,入诗境,述真情。有一组学生经过合作,这样写道:
   这是一个寂静的秋末的黄昏。
   簌簌的秋风滑过我的脸。树上的黄叶飘落,好像蝴蝶翩翩起舞。脚步是如此沉重,迈不开回家的步伐,这一棵大树让我想起了自家门前的树,顿时感觉很亲切。想起了故园,心中不由一阵酸楚:多久了?远处驿马的蹄声随风而来,故园无此声…… 我铺开信纸,提起毛笔,千言万语立刻涌上心头:父亲的身体是否安康?母亲的咳嗽依旧吗?秋天干燥,注意不要操劳……我手中的笔似乎有千斤重。正当信使准备出发,我突然大叫:“等等!”信使转身:“有什么事?”我忍住难为情:“再让我看看有什么忘记写了?行不?”我接过家书,瞪大眼睛,又从头到尾读了好几次。
   秋风中,衣角仍不断扇动着,望着信使远去的背影,我心中有千言万语,不禁落泪。“何时我才能踏上归家的路呢?”
   有人说过:“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有真正被鼓励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创造的才能。”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极力去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手法,去表达。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他们大胆想象,揣摩人物心理,恰当地描写出了人物动作和语言。让自己的文章丰润起来。扩写是改写式小练笔的一种有效形式。
   2.感悟式的小练笔。感悟式的小练笔一般安排在阅读感人肺腑、情文并茂的文章之后,如学完《走遍天下书为侣》一课,假如你独自旅行,你会带上什么东西呢?读了《地震中的父与子》想象一下,当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什么呢?写写自己的想法。这是教材中出现最多的一种小练笔形式。
   以批注引领学生阅读时的所感所想,落实课堂小练笔的训练。学成于思,思源于疑。如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我要求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在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更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质疑用简短的语言写在产生疑问的句段旁。如学生在“爸爸,真的是你吗?”写到“阿曼达终于等到了他爸爸”。在“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这一句旁写到“阿曼达在想什么呢?他不急着出去吗?”其实这些就是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只要此时顺势而导,继续阅读,把批注写具体,就完成了课后的“小练笔”。一个思考和写批注的过程,不但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习作能力。
   3.以语言形式为主的小练笔。仿写是这类小练笔的一大特点。叶圣陶老先生曾经指出“课文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习作的技巧。”仿什么?可以仿句式,《白杨》课后的小练笔要求学生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赞美像爸爸那样的建设者,这是一个句群的仿写;还可以仿内容。《威尼斯的小艇》课后小练笔要求学生用一段话写写家乡的某个物,写出特点。这一类小练笔以模仿范文的语言形式为主,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自我表达。
   结合文本语言特点进行训练,需关注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真实生动的文风。如学了《威尼斯的小艇》后,根据学生地处山区,周围有很多花木基地的情况,我出示了学校前一大片紫薇花田,此时的紫薇花开得正旺,不仅色彩艳丽,且挤挤挨挨,远远望去宛如一个个的大花球。学生一看到这个画面,马上联想到山上的樱花林,桂花林,学生写完此处花后,《家乡的樱花林》、《那一片桂花雨》等小练笔表现得文思泉涌,犹如珠落玉盘。
   此次小练笔没有空泛的套话,教师把学生的语言引向生活,既激活了学生的文思,又巩固发展了习得的语言形式。
   丁有宽老师指出:读和写是个互逆的过程。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才会有理解性的表达,反之,表达能力强了,又促进理解吸收能力的提高。因此,我总结了课后“小练笔”的训练模式,包括“读懂文本内容——渗透写作知识——分析表达方法——迁移作文训练”几个过程。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资源,使学生感到写作并不难,写作是真情实感流露的需要,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只要我们教师静下心来解读文本,就会拥有提高学生写作的魔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陈虹.开辟课堂练笔的新天地[c] 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 2001
   [3]浙江教育厅教研室:浙江省小学语文教学建议(试行)[Z]2009
其他文献
【摘要】在倡导人文性教育的大背景下,当前的初中教育无论在改革还是创新的道路上都进行了诸多尝试,故处于新课改前沿的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打造初中语文人文性课堂的重要性,在日常的教学中时刻把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综合的语文素质作为自己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在语文新课改的道路上提出新的想法。  【关键词】人文性初中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期刊
【摘要】《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家乡的物产多又多》是二年级的一个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教师因地制宜的设计了教学活动,通过同学与同学交流,教师与同学之间交流的形式,分享了自己收集的资料和成果,学生不但体验到在生活中探究学习的乐趣,而且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和热爱的情感。  【关键词】因地制宜体验乐于探究自豪感  【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6-0076-01  现代的孩子由于父母的期望高,“望子成龙”的心情导致很多家长只重视幼儿的智力开发,而忽视了品行教育,造成幼儿自私、以自我为中心、依赖性强、任性等品行缺陷,这样“高智商低情商”的一代很难承载家庭的希望,更别说担负社会的重任。怎样培养一个具有良好品行,符合社会需要的“社会人”,已成为我们现在教育一个
期刊
自适应波束形成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受到系统误差影响而使性能急剧下降,因此稳健的波束形成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文回顾了稳健波束形成的模型及其算法,针对窄带和超宽带(UWB)模型,讨论了方向矢量有误差和数据快拍有限情况下的稳健波束形成: 1.针对自适应波束形成在假定期望信号的导向矢量和实际的导向矢量失配时性能急剧下降的问题,第二章主要分析了基于导向矢量的不确定集(椭圆或球体集)作为约束条件和最差情况下的性能最优化等稳健波束形成技术,以上算法最后都归属于对角加载系列;第三章提
【摘要】明代士绅确立了完整的个体品质培育方法,其中非制度性方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其中的族谱作简要分析。【关键词】明代士绅 个体品德培育 非制度性方法 族谱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6-0087-01  我国古代非常重视个体道德品质的培养,孟子就十分注重理想人格的塑造,提出了他推崇的理想人格:“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
期刊
【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广大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一门新设主干课程,是对广大高校学生实施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它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平台。在教学活动中,要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教师必须处理好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本文主要分析了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老师需要重点处理的几个关系问题。  【关键词】教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层次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要】语文教学中离不开创新教育,只有把创新意识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才可能给语文教育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在语文教学中构建个性化课堂,倡导个性化习作及个性化阅读,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让课堂充满着跳跃的音符,创造的活力。为此,本文特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如下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精神个性化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
期刊
【摘要】有效教学越来越受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很多人都认识到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要上好课,向40分钟课堂要质量。要上好一堂课,其实功夫在课外,关键的是要在“备”字上下功夫——备好课。  【关键词】思想品德有效教学备好课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6-0086-02  近几年来,有效教学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重视。有效教学(effec
期刊
【摘要】语文课改走过十年,反观形形色色的观摩课层出不穷,不难发现我们的语文课时常会走入一个尴尬的境地:语文课堂成了色彩的拼盘,文化的展示,信息的“大杂烩”;不少语文老师把语文课上成了品德课,科学课,信息课等等;课堂上老师声嘶力竭,学生兴趣索然,课堂热闹非凡,一到动笔写作就江郎才尽。这真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园”。到底语文课应该是怎样的,语文老师该做的是什么?应该给孩子留下什么?  【关键词】
期刊
【摘要】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最重要的是语感。因此,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和阅读文本的语感能力,是我们语文老师的首要任务。本文提出培养语感三步走——读、想和悟。  【关键词】阅读语感读想悟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6-0104-01  何谓“语感”?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