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积累 练中学写 写中生趣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ne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话教学是低年级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夯实学生语言基础、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写话教学地位在备受肯定的同时也陷入了功利性的困境:盲目的积累、机械化的大量练习、对技巧的过分追求,使学生不堪重负。新课标提出的“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的要求更是无从谈起。写话教学如何走出困境,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写话,真正激发学生写话兴趣,值得我们深思。
  一、有效积累,构建言语库
  1.内容归类,积累语言
  将语言从内容意义层面进行归类,是有序积累的重要途径。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同一单元主题的课内外语言材料加以整合摘录在积累本上,以内容模块的形式贮存在大脑中。如,人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走进春天”。结合“识字1”,我们可引导学生积累描写春天的四字词,学生收集了:百花争艳、桃红柳绿、鸟语花香、春雨蒙蒙等词;学了《柳树醒了》、《春雨的色彩》,学生又动手收集了描写春景的语句、段落;《春晓》、《村居》学习之后,学生寻找了《春日》、《咏柳》、《忆江南》等诗词扩充积累材料。这样第一单元学完后,关于“春天”这一主题的语言积累也就基本完成了。
  2.关注表达,积累词句
  人教版教材选文文质兼美,用词规范,表达具有典范性。文本教学中应关注那些具有特色的词句并归类积累,为学生有序表达提供范本。
  (1)词组类,如:
  ①一本正经 二话不说 三心二意 四面八方
  ②一片片叶子 一把把扇子 一朵朵鲜花 一颗颗星星
  ③嘴巴大大的 身子瘦瘦的 鼻子尖尖的 眉毛细细的
  (2)句式类,如:
  ①他画的山那么高,水那么清。——《画家乡》
  ②他一会儿浓墨重彩,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画家和牧童》
  ③一个孩子翻着跟头,像车轮在转,真好看!一个孩子唱着歌,歌声真好听。另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三个儿子》
  二、立足教材,搭建写话平台
  1.随文练笔,读写结合
  崔峦老师曾说过: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读和写是个互补的过程,读是理解吸收,写是实践表达。有效的读写结合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还可以减轻写话压力,激发学生的写话欲望。
  (1)模仿写话。模仿是儿童的心理需要,更是儿童学习技能的基本手段。依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发现典型性、规律性的句子或语段,引导学生进行仿写训练。
  《荷叶圆圆》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的一篇散文诗,文中采用“圆圆的”“绿绿的”等叠词凸显荷叶的特点;重点段落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全文洋溢着童真童趣,语句表达具有规律性,读起来琅琅上口。理解课文后,教师引领着学生反复朗读积累,随后以此为切入点设计了仿写训练:
  ①荷叶圆圆。____说:“荷叶是我的____。”
  ②花儿____。____说:“花儿是我的____。”
  ③( )____ 。____说:“( )是我的____。”
  三组句式训练从文本出发,由近及远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有序写话。这样从“读进去”到“写出来”,将积累有效运用于实践,完成了语言的迁移内化。
  人教版教材中,像这样易于学生仿写的范本还有很多。从教材入手,语言是学生所熟识的;从仿写起步,形式是学生所能把握的。写话的门槛低了,学生就能轻轻松松地落笔了。
  (2)想象写话。许多课文在情节的叙述过程中常常留有空白点。这些与课文中心密切相关的空白点,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无穷的空间。《窗前的气球》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以科利亚的视角叙述故事,而关心他的小伙伴却只以一句“他好像看见米沙拉动拴着气球的绳子,几个同学站在四周,叽叽喳喳地指手画脚”一笔带过。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不失时机地抛出问题:米沙他们是怎么想出这个办法的呢?小伙伴们会怎么说,怎么做呢?学生的思维活跃了,想象之门打开了,写话也就没有阻碍。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还原了生动的人物形象,实现了对文本的再创作。
  续写是想象性写话的另一种形式。教材中有些课文在叙述过程中戛然而止,让沉浸在情节中的学生产生淡淡的失落感,进而不自觉地联想故事的后续情节。教师可适时启发学生,让学生在兴致勃勃中为作品“续编”。《酸的和甜的》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童话故事。故事中狐狸用“精神胜利法”迷惑了小松鼠和小兔子,如果不是小猴子敢尝试,他们都将错过一顿美餐。故事在“小松鼠和小白兔真不明白,狐狸为什么硬说葡萄是酸的呢”的问句中结束,在学生的脑海中画上了问号。学生纷纷举手急于回答。教师及时引导:如果第二天小松鼠和小白兔遇到狐狸会说些什么呢?小狐狸又会怎样回答呢?学生的表达被激活了,畅所欲言,学得开心。此类续写材料在人教版教材中比比皆是:《小伙伴》、《坐井观天》、《我要的是葫芦》、《蓝色的树叶》……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适度引导学生续写结尾,在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同时提升了语言实践能力。
  2.整合教材,重组语言
  以主题编排是人教版教材的特色,围绕主题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有序积累,还可以从中选取话题重组语言写几句话。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主题是“走进秋天”。“识字1”安排了一组描写秋天的四字词,课文《秋天的图画》则是一篇描绘秋景的短文,“语文园地一”的日积月累要求学生读读背背儿童诗《秋天到》。在学生理解、积累文本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以“美丽的秋天”为话题重组文本语言写几句话。有学生写道:“秋天来了,山野里景色宜人。山上的树叶变黄了,变红了。果园里瓜果飘香,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田野里五谷丰登,高粱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秋天真美呀!”
  有些课文在内容的叙述过程中,也为文本语言的重组提供了契机。《一次比一次进步》是一年级上册的一篇童话故事。课文中燕子妈妈要小燕子到菜园去看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在妈妈的耐心启发下,小燕子去看了三次,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它通过认真仔细地观察和比较,终于知道了冬瓜和茄子不同的特点。教学时,不妨让学生将小燕子观察的结果连成一句话写一写:冬瓜是绿色的,大大的,身上长满细毛,躺在地里。茄子柄上长着小刺,穿着紫色的衣服,高高挂在枝上。简简单单的话语,将文本语言融合在一起,进行重组再创造。
  三、日记起步,拓展写话外延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而对生活素材积累运用的最佳方式莫过于日记。尽管人教版教材在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日记两则》才明确提出日记的格式,但是小学一年级仍可以从“一句话日记”起步,作为写话教学的拓展。一年级的孩子,很多字还不会写,允许他们用拼音代替。如“早chén,妈妈送我上学,风吹在liǎn上可真lěng。”“我xǐ欢春天。春天来了,fěn红的táo花开了。”一句话、几句话,只要学生愿意动笔,乐意与他人分享心中的话,就是一篇好日记。
  新课标在作文教学中提倡学生自主选题,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然而,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学生往往无从下手。世界很精彩,而我们的学生却缺少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因此,在学生写日记之前,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去关注生活、发现生活,为日记寻找素材。如,跟学生谈谈这些天遇到的开心的事或不开心的事,最近发明的新游戏……做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提高写话教学实效。
  (责编 韦 雄)
其他文献
写话是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的过渡。《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第一学段写话的目标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由此可看出,第一学段的写话应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的、口中要说的用文字记录下来,消除写作的神秘感,让学生敢写、愿写、乐写、写顺、写好。然而,这一点在第一学段的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是要靠长期的大量的积累才能形成的,正如庄子所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段课外阅读提出明确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课外阅读量不少于40万字。”对于识字量还不算多的中年级段学生,该如何开展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呢?经过近两年的探索与实践,笔者认为,小学中年级段课外阅读的指导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近两年来,小学语文教学界掀起了一股有效教学的探讨热潮。“向四十分钟要效益”,既是长久以来的呼唤,也是教学的理想境界。在教学中,科普说明文教学不仅要提效,还应把课上得生动有趣,把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极大地调动起来。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让学生“好之”、“乐之”,方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笔者就结合科普说明文这一类课文的教学,谈谈如何把“有效”和“有趣”二者结合起来。  
伴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我们的语文课堂是否也在悄然更新呢?“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正是因为有了“动态生成”的观念,课堂孕育了新的生命,焕发着新的精彩。在浙江大学攻读教育硕士的这三年间,我一次次用心聆听着专家、教授们的精彩讲座,一次次品读着各级大师的教学专著。其中,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和她的“动态生成”观点特别让我感兴趣。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
统编语文教材高一必修上册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是一个学习活动单元,对应的是“语言的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该单元从词语的积累、词义的理解入手,最后归结于词语的选择、锤炼与运用。现代作家的经典作品是语言运用的典范,所以教材建议师生选择经典作家的作品片段,体会作家是如何选择“最恰当、最合适的语言”,是怎样运用不同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的词语进行精准表达的。  本文以两位经典作家为例,结合课内外文
小练笔,顾名思义,就是小的动手练笔,它有别于传统的读写结合。课堂小练笔,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随机地学习写一些小片段、小段落。与读写结合相比,小练笔的内容更广泛,内涵更丰富,它认真挖掘文本资源,开辟练笔天地,成为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也是语文教学中一项必不可少的训练活动。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单凭一个学期的六七篇习作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平常在语文教学中应进行一些小练笔。  一、仿
一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存在与发展,其重要标志之一,是拥有并自尊自豪地运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我国古代非学科化的语文教育,早就融汇一体地存在于子史经集之类的综合教育之中。这样的旧式教育虽然也曾一度辉煌,保存、传承我国的文化国粹,然而由于主宰文士命运的八股文、科举制的长期异化,旧式教育越来越背离时代发展和科学进步,越来越成为文人学士的精神桎梏。  一百多年前的戊戌维新人士们,已经思索过类似我们今
世界上所有的文字,都是记录语言的符号,都是语言的书面表现形式。与拉丁字母、基里尔字母等只表音不表义的文字不同,汉文字既表音又表义,每一个字都有其固定的读音和特定的含义。  汉文字发明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曾经与之比肩的古文字:北非的圣书字、西亚的楔形字、北美的玛雅文,都早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唯独中国的汉文字,至今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在当今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当非汉文字莫属。除了
如何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资源来训练习作技能呢?笔者就人教课标本高段教材,结合实践感受,谈谈自己的做法与体会。    一、挖掘课文资源,驰骋想象天地宽    课本是我们主要的习作资源。课本中的一篇篇课文,或刻画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或叙述蕴含人生哲理的往事,或描绘祖国壮丽山河,或勾勒大自然的神奇秀丽,或讲述世界的多姿多彩……优美的语句,奇妙的构思,丰富的写作素材,这些都可以引导学生推陈出新、举一反三。 
这次综合性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够有效地进行感恩自然的教育。    一、回顾课文,欣赏文本里的美丽田园    文学是生活的反映,本组课文选文都是名家名篇。我结合本单元导入语的提示,在开展“走进田园热爱家乡”综合性学习伊始,首先带领学生回顾课文,有感情地朗读本组的文章、古诗、“阅读链接”中戴望舒写的《在天晴了的时候》及“日积月累”中的诗句,充分利用多媒体,在悠扬深远的背景音乐中,带领学